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地球科学进展》1986,1(4):37-38
大地测量学与地球动力学空间技术应用国际讨论会 第26次空间研究委员会全体会议(The 26th COPSAR Plenary Meeting)于1986年6月30日至7月12日在法国图卢兹举行。会议期间,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和空间研究委员会有关大地测量学和地球动力学空间技术的国际协调委员会组织题为“大地测量学与地球动力学空间技术应用”的专题讨论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pplications of Space Techniques for Geodesy and Geodynamics)。会议由空间研究委员会、国际大地测量协会和国际计  相似文献   

2.
动力大地测量学——研究地球动态变化的新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力大地测量学是由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天休测量学三门学科交叉派生出来的学科前沿。本文简述了其诞生过程,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介绍了其主要应用:对现代板块运动研究的贡献,开展地球动力学研究,开展全球引力场的研究,建立参考坐标系,反演和探索地球深部构造。最后介绍了应用于动力大地测量学研究中的实脸设备。  相似文献   

3.
被称为八十年代地球科学前沿的国际性多学科(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大地测量学)研究计划“岩石圈动力学和演化:地球资源和减轻灾害的纲要”,是在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领导下,由国际大地测量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共同组建的.它是五十年代以来地球科学领域一系列国际多学科规划(如1957~1959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六十年代的国际上地幔计划、七十年代的国际地球动力学计划等)的继续.  相似文献   

4.
对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2001年科学大会中所讨论的几个科学技术问题做了部分介绍。其中包括大地测量学近20年来的进展、地球参考框架、大地测量基本常数、GPS连续运行网及其综合服务系统和卫星重力探测,以及GPS天气预报的技术要求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简要地介绍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概况和目前的进展,论述了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前景。其应用潜力主要体现在:①在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重要基础;②为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③建立维持ITRF地球参考框架、研究地球自转、极移和章动及变化;④精化、加密全国大地网和大地水准面;⑤在气象学中的应用;⑥研究电离层电子浓度及其变化规律;⑦提供精密近实时的GPS轨道参数;⑧为广域差分定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摘要:构造古地理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过程和自然地理演化的科学。大数据时代的计算能力和效率的迅速提高及地球动力学模拟技术的发展,要求古地理研究应建立在全球板块构造背景下,重建“深时”、原位、原型的活动古地理。本文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关于GPlates和CitcomS的地球动力学模拟软件平台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板块构造古地理重建思路、内容和方法,残余地形(动力地形)的分离技术、动力地形与板块俯冲、深部地幔流动的动力成因关系;介绍了利用地表动力地形等古地理资料进行约束,揭示板块运动过程、地幔动力学过程研究思路、方法;提出了古地理重建和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应遵循的“定时、定位、定向和定型”的原则。将全球板块构造古地理模型(GPlates)与基于物理特性的地幔和岩石圈有限元模型(CitcomS)相结合,将动力地形与地幔活动过程研究相结合,对揭示4-D地球动力学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的卫星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科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经典卫星大地测量学着重研究地球几何形状、定向及其变化,并在实际应用中关注在地球表面上点的定位、重力及其变化。而现代卫星大地测量则不仅仅能在地表上长时间以10-9精度定位,而且它已远远超过原来经典的目标,已经涉及多种学科领域,可以提供和处理涉及原来是地球动力学、行星学、大气学、海洋学、板块运动学和冰川学等其他学科所需的信息,提供多种学科领域长期以来很难取得的数值和有可能解决它们相应的困惑。当然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卫星大地测量学仍然还有众多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然而可以预期,卫星大地测量学将与其他学科会有更多的交叉,不仅在大地测量学,而且在地球科学中会具有强大生命力,并将更大地影响和促进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行星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陈永龄教授和黄汲清教授的提议,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于1989年12月1日邀请了在京的部分地质、地震、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方面的17位专家在测绘出版社举行了地壳运动监测网座谈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建立地壳运动监测网是开展地学研究的一项基础任务,是十分必要的。地壳运动包括周期性运动和非周期运动两种。前者如极移和地球固有的周期振荡,后者主要是板块运动和构造运动,在我国主要是板内运动。建立地壳运动监测网,在理论上对于研究地球运动状态和动力学机制,反演地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12月修订)《地球科学进展》(月刊)的主要任务是评述国内外地球科学研究新进展,介绍全球变化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综合性跨学科重大研究领域发展态势,报道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最新信息,推动高新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促进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选题意向,公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科学项目评审情况,宣传报道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地球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1月修订)《地球科学进展》(月刊)的主要任务是评述国内外地球科学研究新进展,介绍全球变化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综合性跨学科重大研究领域发展态势,报道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最新信息,推动高新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促进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选题意向,公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科学项目评审情况,宣传报道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地球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相似文献   

11.
The mechanism of earthquake inocul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are very complicated. Additionally, earthquakes do not happen very often, and we lack enough cognition to the earth’s interior structure, activity regularity and other key elements. As a result, research progress about the theory of earthquake precursors has been greatly restricted. Ground gravity observ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ways to study earthquake precursor information in many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d the surface gravity observation technology and observation network in China: the surface gravity measurement instrument developed from Huygens physical pendulum in seventeenth Century to today’s high-precision absolute gravimeter, and its accuracy reached to ±1×10-8 m/s2. China has successively established the National Gravity Network, Digital Earthquake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Ⅰ and 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to provide a public platform for monitoring non tidal gravity change, seismic gravity and tectonic movement. The use of specific examples illustrated the role of gravity observation data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The gravity observation data of ground gravity can be used to capture the information of gravity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strong earthquake inoculation, and to provid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long-term predic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gravity field and its relation to strong earthquakes were analyzed: Before the earthquake whose magnitude is higher than MS 5, generally there will be a large amplitude and range of gravity anomaly zones. Strong earthquakes occur mainly in areas where the gravity field changes violently. The dynamic change images of gravity field can clearly reflect the precursory information of large earthquakes during the inoculation and occurrence. Finally,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urface gravity technology in earthquake precursor observation were put forward and the use of gravity measurement data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 was prospected.  相似文献   

12.
GPS观测的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及其对现今大陆动力作用的制约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是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定量描述 ,是制约和研究现今大陆动力过程的重要基础数据。地震地质学研究给出主要活动断裂的长期和平均运动水平 ,横跨断裂的GPS观测能够提供断裂的现今滑动速率。文中利用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 10 0 0多个GPS观测站的复测数据 ,计算中国大陆主要活动断裂的现今滑动速率。发现主要活动断裂的GPS滑动速率与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在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上是大体一致的。从GPS观测到的断层滑动速率来看 ,中国大陆的大多数活动断裂的速率都在 10mm/a之下 ,而没有类似于板块边界的大于 2 0 30mm/a的滑动速率。这种现象意味着整个中国大陆的构造变形可能是分布式的 ,而不是仅仅集中在少数几条大型活动构造带上 ,沿主要活动断裂的刚性块体滑移可能不是构造变形的主要方式。现今构造变形的分块运动图像可能只是脆性上地壳的变形方式 ,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运动则以连续变形为特征 ,从下部驱动脆性上地壳的变形和运动 ,使得上部地壳的变形既表现出分块特征 ,又发生块内的变形。“连续变形”理论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大陆内部的构造变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方向和任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滕吉文  杨辉  张雪梅 《岩石学报》2010,26(11):3159-3176
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和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在力源作用下,呈大尺度的运动行为及其在整体运动中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深部圈层耦合、介质与结构变异的物理-力学属性、深层过程和动力机制的一门边缘科学。地球动力学集成了当代众多相关学科和学科交叉领域的高、新学科研究成果,它涉及到成山、成盆、成岩、成矿、成灾和深化对地球本体的认识,它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综合集成与剖析讨论了该领域四个重要的基本科学问题,即:(1)地球动力学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2)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趋势和导向;(3)中国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方向和任务;(4)地球内部物质运移的力源机制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东亚地区现代地壳运动特征与构造变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任金卫  马宗晋 《地学前缘》2003,10(Z1):58-65
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首次发布的GPS观测结果以及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中心在 2 0 0 0年发布的ITRF97下的站速度矢量和“东南亚地球动力学项目”GPS网的观测结果 ,讨论了东亚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特征。在ITRF97参考系下 ,中国大陆东部现今地壳运动以向南东方向(12 0 130°)运动为主 ,量值平均为 35mm/a ,西部受印度板块向北东碰撞的影响 ,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呈显北东—近东西向运动 ,但这种影响涉及的范围达到了准噶尔盆地北缘一线 ,说明碰撞型板块边界对板内变形的影响远大于俯冲型板块边界。平均来看 ,75 %以上的印度板块相对于欧亚板块间的南北向缩短是通过地壳增厚变形来吸收的 ,这意味着在调节整个青藏高原构造变形的过程中 ,逆断和地壳增厚起了主要的作用。东南亚块体总体上与欧亚板块的运动有所差异 ,相对于欧亚大陆有 10mm/a左右向东的运动。菲律宾板块南部向西的运动速度只有 2 4mm/a。包括华南地块在内的东南亚块体的运动不仅仅是与印度板块的碰撞过程有关 ,也应当与沿着东南亚块体东边界的俯冲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5.
GPS技术应用于中国地壳运动研究的方法及初步结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中主要就中国利用GPS等空间测地资料研究地壳运动、构造变形 ,以及用于地震预测探索方面 ,从方法技术和近年来取得的一些初步结果进行了概要性论述。介绍了利用GPS技术资料研究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水平应变场、建立地壳运动模型等方法研究的进展。由GPS观测给出的地壳水平运动初步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现时水平运动在全球参考系中为整体向东 ,并兼有顺时针扭转运动。西部地区构造形变强烈 ,整个青藏块体及其边界带 ,以及新疆西部是应变值最高的区域 ,水平应变场主压应变优势分布方向为近NE向 ,空间差异显著 ,反映了印度板块碰撞推挤和青藏块体强烈构造运动的影响。中国大陆东部水平运动的差异性不显著。强震分布于地壳运动的大小、方向显著变化的区域 ,大地震通常发生在水平剪应变高值区或其边缘 ,尤其是与区域主干断裂的构造活动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地测量科学发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概述了大地测量学作为测绘基准、提供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框架作用。回顾了我国大地测量在建立国家平面基准、国家高程基准、国家重力基准等方面的情况。论述介绍了大地测量学当前发展的国际背景,提出了对我国大地测量学今后发展,如建立现代大地坐标框架和现代重力基准的目标和任务,以及改善国家高程基准等方面的考虑。  相似文献   

17.
试论地球内部流体与地质作用——现代地质科学研究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把以地球固体部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建立起来的地质科学称为传统地质科学,它只在该学科研究的起点——沉积地质学和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成矿地质学两个领域不自觉地将地球内部流体放到了重要地位,而在其间的绝大多数研究则忽略了对地球内部流体的讨论,在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范围内已找不到关于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转移、转换等方面所存在的大量问题的解决途径和完整答案。现代地质科学的发展已经开始将地球内部流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贯穿到了所有地质学研究的领域当中。其基本出发点应是:地球内部流体广泛存在,并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它与固体地球部分同样重要,是现代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不仅在各种地质作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且, 它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切地质作用的最初根源, 也就是说, 流体作用贯穿于一切地质作用( 包括构造活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成矿作用、地质自然灾害等) 过程的始终。地球内部一切地质作用又通过地球内部流体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可将地球内部流体按其与特定地质作用的关系划分为具包含循环性质的初始流体、过程流体和终结流体三类。针对目前的研究大量地集中在过程流体和终结流体方面的现状, 在体现现代地质科学和传统地质科学本质区别的地质作用初始流体方面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论述, 并提出了可能成为现代地质科学基础性学科的(地球内部) 流体统一地质学。  相似文献   

18.
湘东南印支运动变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关于华南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变形特征,一种观点强调其重要性或认为其形成了NNE向为主的上古生界盖层褶皱;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印支运动强度不大,上古生界NNE向主体褶皱形成于燕山运动甚至更晚。鉴于此,本文重点对湘东南印支运动的构造线走向展开了研究,厘定其为NNE向,反映区域NWW向挤压作用。对资兴三都、宜章瑶岗仙、桂东沙田等晚三叠世—侏罗纪残留盆地进行的研究表明,早燕山构造层下伏不整合面切割了上古生界中NNE向褶皱;以NNE走向为轴将不整合面旋转至水平,恢复上古生界岩层走向及构造线方向为NNE向。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层位普遍存在沿东西方向的快速变化。以上表明湘东南印支运动构造线为NNE向而非EW向,区域挤压应力方向为NWW向而非SN向。其动力机制可能与扬子和华夏板块之间产生陆内汇聚有关。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印支运动中华南不同地区的构造背景及构造体制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章传银  常晓涛 《地学前缘》2000,7(1):153-159
利用几何大地测量监测数据考察某一岩石圈板块或块体的运动 ,目前的主要方法是选择某一相对稳定点或直接选择地固参考系作为运动参考系 ,计算被考察的板块或块体相对于该相对稳定点的运动或在地固参考系中的运动。显然 ,这种计算结果无法全面直观地表达被考察板块或块体的内部相对运动 ,以及周围板块或块体相对于被考察板块或块体的运动。文中首次尝试了直接选择被考察板块或块体即欧亚板块东南部块体作为参考块体 ,利用一种高精度的几何大地测量监测数据 ,即国际地球参考框架 (ITRF)速度场计算了欧亚板块东南部块体在ITRF参考系中的线性运动模型 ,从而建立了欧亚板块东南部块体的块体参考系 ,并在该块体参考系中计算欧亚板块东南部块体内部及周围板块现今三维相对运动 ,进而分析中国大陆及周围板块的现今相对运动规律 ,以及板块边界处板块的现今相对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