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我国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现状以及废弃矿山造成的压占污染土地资源、次生地质灾害、水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研究了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视角下露天废弃矿山的地质安全隐患治理、水生态系统恢复治理、污染土地治理与开发、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修复路径,提出了编制废弃矿山整体指引性规划、制定"一矿一策"精准制定恢复策略、鼓励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做好我省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意义重大。我省历史遗留矿山存量大、治理难度大、土地复垦率低、治理资金需求量大,为有效破解难题,本文阐述了我省历史遗留矿山现状,分析存在主要问题,提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的几种治理方式,因地制宜提出意见建议,为我省历史遗留矿山治理提供新思路,努力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生态修复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日趋严重,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迫在眉睫。在分析徐州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合理选取规划的控制指标,采取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方法,提出采煤塌陷地土地复垦率、露采矿山环境治理率、地质灾害隐患治理率、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和"绿色矿山"创建率6项主要控制指标,使徐州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更具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长江沿岸废弃矿山修复治理是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的关键节点区域,如何快速、直观地获得区域内废弃矿山的分布和修复工程进展,成为长江经济带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以江苏长江干流两岸10?km范围为研究区,以2017—2020?年4?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ArcGIS平台人机交互解译和野外验证的方式,获取了研究区内露天废弃矿山分布情况、地质环境问题和生态修复情况等信息。结果表明:镇江市和南京市需修复面积较大,区内露天废弃矿山主要表现为矿山的采场和中转场地两类占地,涉及矿种以建筑石料用灰岩和建筑用砂矿为主;存在的主要矿山环境问题有地形地貌破坏、矿山地质灾害、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和水土污染等;2018—2020 年研究区已修复面积和正在修复面积均呈上升趋势,截至2020 年10 月,研究区废弃矿山修复效果良好,修复面积占67.08%;主要生态修复措施有自然恢复、客土回填、土地平整、削坡、土地综合治理等。建议在进行修复治理工程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矿区原有地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调查结果和建议可为同类型地区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矿山经过多年开采,地下形成采空区,造成地面沉降,开展绿色发展、生态修复工作刻不容缓. 冀中邢东煤矿由于长期开采,造成不同程度地面塌陷,不适于人类长期居住和农业耕作,邢台市经研究决定在采煤塌陷区建设中央生态公园——邢台园博园. 基于此,通过收集分析研究区内的地震、电法等物探资料,确定煤矿煤层赋存形态、采空区范围及富水情况,指导地面进行生态公园选址;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矿山生态修复进度. 研究表明:在矿区开展地震、电法工作查明煤矿开采生产情况,对科学规划地面矿区生态修复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利用遥感技术实时动态监测矿山生态修复进程,可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数据基础,对治理前后生态环境变化对比分析及效果评价提供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6.
崔文静 《江苏地质》2009,33(4):434-437
随着徐州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的实施,徐州市因采煤塌陷及开山采石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景观破坏得到改善,废弃闲置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通过分析徐州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现状,以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及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为原则,部署废弃露采矿山治理、采煤塌陷地复垦及绿色矿山建设的重点工程,从资金筹措、技术支撑及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重点工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是中国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长江流域(江苏境内)废弃露天矿山现状特征以及大量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经验,提出了生态工程模式、土地整治模式、景观再造模式及自然恢复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的特点及适用性进行了阐述,结果可以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借鉴。以江苏省长江沿岸某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为例,通过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明确该废弃露天矿山在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生态环境及地貌景观破坏以及土地资源浪费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终成功采用生态工程模式开展该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兰中孝  张才兵  廖德武  王源 《地下水》2023,(6):161-163+178
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造成的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尤为迫切。本文以贵州安龙县普坪采煤沉陷区为研究区域,基于该采煤沉陷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成果,针对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修复措施。结果认为:安龙县普坪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矿山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破坏和土地资源损毁。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中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搬迁工程措施、工业场地及废弃建筑物拆除措施、矿区残余房屋拆除措施、煤矸石堆修复工程措施、土地整治的工程措施及复绿工程措施。通过实施生态修复措施将有效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减少和控制地质灾害发生,实现良好的环境、经济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张江华  王葵颖  徐友宁  陈华清  乔冈 《地质通报》2018,37(12):2260-2263
矿业废弃地的复垦已成为中国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针对青藏高原植物生长期短,矿渣的砾质性、松散性和土壤贫瘠性植被生长的自然环境的约束瓶颈,通过研究生态脆弱区矿业废弃地的修复治理进程,总结提出了青藏高原典型矿山废弃土地的生态修复和植被重建的治理模式,凝练筛选出关键技术,为高寒高海拔矿区的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中的景观再造模式,本文以玉田县某采石废弃矿山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和勘探,分析了废弃采石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压占损毁、地质灾害隐患以及植被破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景观再造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废弃矿山的景观再造能够重塑地形地貌景观,恢复损毁土地,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重构环境生态系统,达到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目的。研究成果为开展类似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系统修复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实践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安徽省霍邱县彭店新农村示范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为例,通过露采坑回填、排水系统修筑等工程措施以及植被重建等生态措施治理后,不仅消除了矿区地质灾害隐患,恢复了土地利用类型,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还改善了矿区的地质环境,实现了废弃矿山与新农村建设点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从根本上解决废弃矿山对新农村建设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caused by surface mining and the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Haikou phosphate deposits, Kunming, China. Surface mining entails the removal of the overburden to expose bare rock surfaces, not only causing destruction of pre-existing vegetation, but also occupying large areas of land for dumping the spoil. Severe environmental impacts are caused, e.g. rock desertification, poor forest stand structure, loss of biodiversity, aesthetic depreciation of the landscape, and the potential hazard of landslide and ground eros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has been conducted in a demonstration area since 1989 by means of control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revegetation of the disturbed areas. On-site dumping of waste rock for restoration of the abandoned mine area was adopted, providing a new mode of mining reclamation with high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value. Countermeasur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landslides included cut and fill technology, drainage, safety netting protection, retaining wall construction, and vegetation cover. By recruiting native plant species to the mine site and planting a forest imitating a natural mixed forest, the mine area was successfully revegetated.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质环境图系数据库,是中国首套统一结构、统一格式、统一编码的涵盖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地质环境、地质遗迹5个专业领域的全国性数据库。该套数据库是基于1:1 000 000数据源的地理信息库,以分省1:500 000环境地质调查、县市地质灾害调查、重点地区1:50 000地质灾害调查、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二轮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摸底调查和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首轮地质遗迹调查等数据为基础,集成近20年来水工环地质调查监测数据和最新综合研究成果,根据统一的建库技术要求建立而成。该套数据库具有统一的系统库(符号库、颜色库、图案库、线型库),属性按照统一的编码规则和要求建立,图件按照统一的图饰图例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共包含163个专业图层,图元数量共337 833个,容量约8.8 GB。该套数据库为实现成果图件的动态管理与更新、构建数字地质环境奠定了基础,可为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提供详细的基础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14.
矿山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势必形成一定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为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恢复生态、兼顾景观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废弃露天矿山地质环境修复。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的相关规范与要求,以汶川某废弃露天矿山为例,从矿山环境角度介绍了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因素,开展矿山斜坡整体稳定性、采场边坡稳定性、弃渣堆稳定性及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划分治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3个基本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防治区。结果表明: 矿山斜坡及弃渣堆现状基本稳定、采场边坡稳定性较差、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中等; 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可划分为一般防治区和较严重防治区,其中一般防治区面积约554 m2(矿区无因采矿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影响区内无居民居住,无威胁对象,矿区及周围地表水体未漏失,矿业活动对水土环境影响程度为影响程度小,未影响到矿区及周围生活供水)、较严重防治区面积186 m2(矿区与影响区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小,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严重)。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的“坡面浮石清理+清除建筑垃圾、块石+植被重建”等修复建议,为同类型矿山绿色开采及地质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了的重要技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布局和新要求下,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更加紧密的成为地质勘查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综合考虑青海省生态环境、地质背景和赋煤特征,按照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生态功能、土壤类型、水系分布、冻土分布、生态自修复能力、生态地质环境敏感性(问题)、地质勘查和矿山生产活动强度等因素的明显差异划分出5大生态地质勘查区及相应的13个含煤盆地生态地质勘查分区。通过生态地质勘查分区的划分和其生态地质环境特点的总结认识,进而为今后地质勘查工作的生态文明开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许多废弃的无主老矿山未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土地资源恢复工程,矿区内地质环境和生态条件恶劣。本文对废弃矿山及其治理工程特点进行了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阐述了矿山废弃地土地资源破坏效应的四个因素——地表景观效应、土体污染效应、次生灾害效应、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以房山区石窝大理石矿山废弃地治理工程为例,提出了矿山废弃地治理以矿山环境、灾害治理为主,以园林景观绿化为辅相结合的二维治理模式,在地形整治、挡土墙、绿化等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结合周边居民生活需求,利用矿区内的正负地形渣堆和采石坑,进行景观的再生和组合,将采石坑设计成下沉式休闲公园和健身广场,希望通过园林景观绿化工程的实施,改善矿区及周边地表景观和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应用遥感方法研究四川主要矿山占地现状和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遥感技术,在四川主要矿山进行占地调查与监测,根据获取数据总结了矿山占地的现状和增长趋势,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使用遥感技术加强矿山占地监管工作的必要性和解决途径。研究成果可为国家政府了解矿山占地现状与变化情况,加强矿山占地监管工作,制定矿山土地恢复治理规划提供技术支持及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重建植被在能量交换与生态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动态变化可表征煤矿区生态系统受扰动和修复的广泛细节。从植被的不同扰动状态(未扰动状态、采煤扰动状态、复垦恢复状态和修复后状态)出发,分析了煤矿区重建植被演替的6种情景:高效恢复至成熟型、低效恢复至成熟型、高效恢复而后退化型、高效恢复发展型、低效恢复发展型与无效恢复型。通过模拟重建植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煤矿区土地复垦全生命周期划分为:未复垦期、土地复垦发展期(复垦初期、快速发展期和稳定发展期)和成熟期。再对不同恢复阶段的重建植被分别设置判断标准,提出煤矿区土地复垦关键保护区域的识别思路,据此确立煤矿区土地复垦管控的4种修正模式:生态保育、生态管护、生态修复、生态重建。并以黄土高原山西平朔大型露天煤矿区为研究区开展应用分析,在学习掌握重建植被发展规律基础上,通过判断土地复垦模式与矿区生态系统演变机理的适应性水平,具体落实平朔露天煤矿复垦排土场集群区生态保育、生态管护、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等4大修正模式的具体管控措施。本研究归纳了露天煤矿区重建植被动态发展的演替规律,并据此提出加强土地复垦管控的修正模式,可为国家绿色矿山建设提供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