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美国流域保护修复的研究与实践开始较早,并在密西西比河的修复与治理上取得了良好成效,对我国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介绍了密西西比河的管理模式,并对美国在密西西比河开展的具有代表性的长期生态监测及修复管理工作进行了总结,总结了对我国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7点启示: ①建立和完善流域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 ②建立流域综合监测网络,进行全流域持续监测; ③建设流域生态信息平台,加强数据共享; ④以流域为单元开展生态状况调查和评估; ⑤建立和完善监测、评估、规划、实施循环体系; ⑥提升对流域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 ⑦加强流域协调治理,创新我国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管理体系。旨在为我国广泛开展流域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一个覆盖河源头至河口的流域监测与修复管理案例。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第一大河,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生态环境问题是进行流域生态修复的前提。【研究方法】本文在分析汾河流域水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汾河径流量衰减、岩溶大泉断流和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研究表明:汾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3.59亿m3,其中地下水资源是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72%;2005年以后由于跨流域调水、地下水压采等汾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水资源的供水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地表水的供水比例由最初的30%提高到55%,地下水供水比例由原来的62%降低到目前的37%。整体上,汾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达80%以上,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已导致汾河干流断流、入黄径流量大幅衰减、岩溶大泉断流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汾河流入黄河径流量从1955至2018年衰减程度达63.5%,衰减的原因主要是降水量的减少和岩溶大泉的流量衰减;汾河流域内8个岩溶大泉的总流量从1956至2018年的衰减程度达69%,50%的岩溶大泉已在不同时期断流,岩溶大泉的水质恶化问题也非常严重,如晋祠泉和龙子祠泉的TDS和SO42-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煤矿开采是造成岩溶泉水SO42-含量快速升高的主要原因。【结论】汾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虽然通过跨流域调水等生态修复措施实现了汾河干流全年不断流、地下水位止降回升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初步改善,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依然严峻。创新点:分析了山西省汾河流域近15年的水资源特征及其供水结构的变化规律;系统总结了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高前兆  钱鞠  高雅玉  王鹏  张钰 《水文》2011,31(1):59-65,80
通过对我国西北内陆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水循环、水资源形成与消耗的特点,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水环境保护等问题分析,论述了开展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近期典型流域治理恢复成效,提出内陆河流域综合整治的第二步生态恢复目标。根据内陆河流域的治理实践,参照干旱区供水集水和保水技术,总结了改善下游绿洲水分生态平衡、控制中上游用水与保护河道水环境,防治河道水质盐化与农田排水再利用等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最后,为了实现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水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提出了现阶段要加强水环境监测保护和生态补偿建设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修复及其美化,对各类生产行为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场地按照"自然恢复为主,重点部位工程治理"的原则实施规划、整治。露天矿山集中区特别是饰面石材矿山无序开发是整治、规划的重点靶区。通过对福建敖江流域(古田、连江段)所有饰面石材废弃矿山进行基础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阐述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明确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分区的原则和方法,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全流域饰面石材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提出治理措施,分析预期效益。  相似文献   

5.
冯艳  武鹏林 《地下水》2010,32(3):124-127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水环境持续恶化,蔚汾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本文对蔚汾河流域有限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法进行探讨,并对流域水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在调查该流域不同水质水源基础上,本文研究了决策变量的约束条件,采用生活、农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和生态环境多目标优化方法,结合决策者不同偏好,得出了几种不同的配置方案。通过调用Matlab优化工具箱中的fgoal-attain函数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几种不同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符合蔚汾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规律,能使该流域内环境、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河流流域综合治理是现代临河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制定合理、稳妥的治理规划,则是流域治理的重要前提。采用生态治理手段、修复区域生态环境,坚持建管并重、理顺流域综合管理体制与机制,强化监管与监督手段,采用多渠道融资及重视后期管理,才能发挥城河市流的水利、生态、环保、景观、旅游等综合服务功能,南明河是流域治理成果的典型案例之一。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19,(6)
蒸发一直是水文气象学中研究的重点,流域尺度的蒸发规律研究对于深刻理解流域气候变化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汾河流域及周边13个气象站的月值气象数据和Penman-Monteith公式为基础,应用Mann-Kendall法、累计距平等方法分析汾河流域的蒸发年际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汾河流域上游蒸发呈不显著增加趋势,中游、下游及全流域蒸发呈显著下降趋势,流域平均蒸发量每年以0.6 mm递减。汾河流域各部分蒸发序列均出现了变异情况,变异年份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汾河流域的蒸发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出现了"蒸发悖论"现象。  相似文献   

8.
伊犁河流域水土资源很丰富,目前开发程度较低,要实现本流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快伊犁河流域的开发建设。在加快灌区建设中首先要以改造老灌区为主,全面配套灌区建筑物,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大力发展节水型灌溉,提高田间水利用率;同时要加强灌区的管理,在开发中应该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主,把灌区建设和生态保护想结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招远市砂资源开发管理出现无序混乱现象,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招远市组织开展了"砂资源开发利用专项治理整顿"活动,坚持"开发与治理并举,浪费与破坏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制定了一整套科学管理模式,彻底实现了矿业秩序的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10.
矿山开采生产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林草等多部门,结合矿政管理工作实际,梳理了矿山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类型,总结剖析了目前不同部门分头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整合各部门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及资金,形成管理合力,把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贯穿到从地质勘查、矿山建设、开采、闭坑、管护的全过程,边开采边治理,整体保护,综合整治,系统修复。  相似文献   

11.
煤炭资源是中国陕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科学谋划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是维护陕北地区生态安全与能源安全的关键途径,而矿山生态修复成效评估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用以展现当地生态环境治理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效益。笔者立足于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流程,通过遥感监测、物联网站点监测、人工实地调查与采样手段,基于矿山生态环境多源监测数据,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3大类别、12项指标出发,构建适用于陕北煤炭基地矿山生态修复成效评估体系。利用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搭建矿山生态修复监管平台,实现修复成效智能评估功能,旨在形成高效、合理的矿山生态修复成效评估体系,全面展现陕北煤炭基地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综合效益,以期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监管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高云峰  徐友宁  祝雅轩  张江华 《地质通报》2018,37(12):2144-2153
矿山生态环境修复作为生态文明的"绿水青山"建设的重要举措,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参与。为了厘清近20年来中国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热点、阶段性研究前沿、目前的研究进展,以及预测未来的研究方向,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VOSviewer和CiteSpace两款可视化分析软件,定量分析了2000—2018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结果表明,近20年间,矿山生态环境修复领域研究成果主要以期刊杂志形式发表,且发文量随着年份增加呈显著增长趋势;通过VOSviewer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发现"土地复垦"、"生态补偿与保证金"、"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地质灾害治理"、"绿色矿山与矿山公园建设"等主题词是该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利用CiteSpace特有的时区图谱分析及突现关键词统计功能,发现中国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经历了3个研究阶段,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多技术融合开展矿山土地复垦与地质灾害治理,矿区水土污染源头控制与治理技术研发、应用集成示范,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技术及绿色矿山、矿山公园建设将是未来矿山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现状以及废弃矿山造成的压占污染土地资源、次生地质灾害、水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研究了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视角下露天废弃矿山的地质安全隐患治理、水生态系统恢复治理、污染土地治理与开发、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修复路径,提出了编制废弃矿山整体指引性规划、制定"一矿一策"精准制定恢复策略、鼓励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观测试验与水—生态集成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流域生态—水文观测试验与流域水—生态集成管理”做了概要论述。认为流域水循环、生态水、集成水管理三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必需加强该领域的研究;结合黑河流域的前期基础、研究现状和能力建设,提出了近期研究的4个领域:流域水循环、水平衡与可利用水资源;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用水;人类活动驱动的流域水—生态系统演变;流域生态—水文野外平台与流域集成环境。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对该方面研究的方法论和技术难点亦做了简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择贵州松桃高地锰矿作为研究对象,从实际情况出发,编写了实施方案,在勘查过程中,分别从现场分区规划、道路修筑、生活区、工作区、安全环保文化建设、水资源保护以及固体废弃物管理七个方面进行具体实施,采用"一基多孔"技术,选择环保型清洗液,对开挖的地块进行了复垦复绿工作,整个勘查过程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恢复治理的落实,和谐地勘的推广。绿色勘查取得成功表明,通过实施绿色勘查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勘查工作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和影响,实现了资源勘查和生态环境双赢。  相似文献   

16.
尚海洋  丁杨  宋妮妮 《冰川冻土》2017,39(6):1357-1364
生态工人机制的引入,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环境保护与维护工程、项目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也为直接参与生态保护和维护的从业人员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报酬。特别是对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因环境保护工程(如实施生态补偿退耕/牧还林/草)而造成收入、生计下降的居民来讲,在提高保护意识、参与保护实践的同时,增强了主动性与参与性。通过列举在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相关的10个生态职业岗位,以石羊河流域为例调查流域住民对生态工人的认知情况,分析影响农户成为生态工人的因素。从调查发现,支持生态工人机制的原因主要包括:主要收入来源;家门口务工;农闲打零工,贴补家用;不为挣钱,保护我周围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拒绝接受生态工人机制的原因中"家里事情多,忙不过来"的单一原因最多,"工资收入无法保障"、"生态工人工资低"、"技术性太强,培训也做不来"分布较为集中,而"生态环境好坏与我无关"、"生态环境好坏与我无关"生态保护意识淡漠的原因较少,而"没有原因,就是不想参与"的直接抗拒性回答比重较大。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21,(1)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本文以新疆白杨河流域为例,结合新疆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实践,重点分析了流域河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实施举措及现状,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对策建议。结果可知:白杨河流域河湖治理保护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存在的突出问题较多,应按照推进河湖长制的工作要求,深刻领会管好用好流域水资源和加快生态治理的重大意义,采取多种河湖治理措施,把握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之间的关系,科学规划和配置流域水资源,狠抓河湖污染整治和生态输水工作,推动全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修复改善。研究结果以期对类似地区的河湖长制工作实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祁连山生态保护与治理一直是国家、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高度关注的重点,如何确保该区域水源安全、生态稳定理所当然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目前祁连山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与修复状况的深入分析,指出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从强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综合生态监测系统、开展生态红线划定研究、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示范等方面,为甘肃省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黑水河流域由于长期的侵蚀而导致各种灾害的发生,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是保护沿河人民群众安全的重大战略。本文通过对辽宁黑水河流域河道治理现状目标进行分析,对生态治理中存在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河道堵塞严重、水污染污染严重和水质变差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通过重点治理和一般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改善流域沿河生态环境,建设人水和谐的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20.
流域生态系统是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主要纽带,具有明确边界的国土空间地理单元,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最佳实施单元。基于流域生态恢复理论,以黄土高原地区佳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客观了解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按照“保持水土资源,恢复自然生态”的理念,突出水资源涵养和科学利用措施,以保水为主线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流域划分为8个修复单元,实施13类工程措施,部署4个子项目,形成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体系,对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保护和修复。研究结果表明,开展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有助于控制佳芦河流域及沿岸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工矿与城镇水污染凸显、历史遗留矿山、农用地质量较低、生态保护和修复能力较弱等问题,有效缓解水土流失状况和减少入黄泥沙,持续提升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筑牢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对黄土高原地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