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蒸发悖论”在中国的规律分析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全国353个气象站1956-2005年的气象资料,系统分析了过去50年间蒸发皿蒸发量、气温及降水的变化趋势,重点对"蒸发悖论"在中国的规律进行分析,并研究了蒸发皿蒸发量与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过去50年间,全国范围内气温增加显著、蒸发皿蒸发量呈下降趋势,总体上存在"蒸发悖论";(2)"蒸发悖论"具有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不一致,表现在:随着气温增加,东北地区蒸发皿蒸发量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国范围蒸发皿蒸发量呈上升趋势;(3)过去50年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降水量与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大体呈逆向关系。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21,(1)
以大峪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坝水文站水文要素监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距平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水文要素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大峪沟流域水文要素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变化呈减小趋势,减小倾向率为1.127 6 mm/a、0.027 6亿m~3/a,年蒸发量变化呈增大趋势,增加倾向率为1.601 mm/a,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径流量的变化趋势显著;不同年代段降水量的变化较为平稳,处于正常水平,径流量变化幅度不大,蒸发量变化相对平稳;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在序列内均发生突变,该流域径流量的减少、蒸发量的增加与降水量减少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个气象站1960-2006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分析了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潜在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并在ArcGIS环境下通过Spline插值法分析了潜在蒸发量变化的空间分异,此外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潜在蒸发量变化的主导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祁连山及河西走廊的年潜在蒸发量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偏高,之后偏低,在1967年之前呈减小趋势,之后呈增加趋势,1974年之后又呈减小趋势,1993年之后又呈增加趋势;年潜在蒸发量的年际变化率为-1.67mm,表明潜在蒸发量总体上呈减小趋势;从季节来看,秋季的潜在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其它季节呈减小趋势,其中春季的减小幅度最大;风速是影响潜在蒸发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影响秋季潜在蒸发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气温。  相似文献   

4.
近50a来青海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燕华云  贾绍凤 《冰川冻土》2003,25(2):193-198
对青海省境内降水、径流、水面蒸发站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年降水量在昆仑山、巴颜喀拉山、达板山以北,阿尼玛卿山、日月山以西的地区呈增加的趋势,且以柴达木盆地增幅较大,以东的黄河流域降水略有减少;以南的长江流域变化趋势不明显.年径流量在柴达木盆地南部、昆仑山北麓呈较明显增加的趋势,盆地北部诸河、长江流域、大通河变化趋势不明显,其它地区包括青海湖、黄河及其支流(不含大通河)呈减少的趋势.水面蒸发量除个别站点外,呈明显下降的态势,而且减幅较大,下降的幅度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与此对应是全省的干旱指数明显变小,湿润程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
牛最荣  安冬 《水文》2013,33(6):85-89
利用黑河流域东部子水系中上游10个水文站近60年气温、降水、蒸发观测资料,分析3个要素地域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气温总体地域变化特征表现为从南向北随着海拔高程逐渐降低,多年平均气温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2000年以后气温平均升高0.9℃;(2)降水量总体地域变化特征表现为从南向北、从东向西随着海拔高程的逐渐降低,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各站历年降水过程呈锯齿状高频振荡,深山区、走廊平原区(荒漠边缘区)降水量长期变化总体上是呈缓慢上升的趋势,浅山区降水量长期变化总体上是呈缓慢下降的趋势;(3)蒸发量地域分布规律跟降水量、气温地域分布规律密切相关,蒸发量总体地域变化特征表现为从南向北随着海拔高程逐渐降低,多年平均蒸发量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19802011年间深山区多年蒸发量变化趋势平稳,无明显增大或减小的变化趋势;浅山区和走廊平原区均呈现出蒸发量逐年减小的总体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周通延 《地下水》2019,(1):184-186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急剧增长,供需矛盾日趋紧张,这就要求更精确地进行水资源的评价。对地区水资源影响主要因素之一蒸发进行研究,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本文以甘肃省临夏市折桥水文站多年实测蒸发数据为基础,通过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和线性回归法、Kendall趋势分析法对该站蒸发资料特征值变化、蒸发量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临夏市区域蒸发量动态变化特征值变化趋势平稳,在时间序列上呈减少趋势。对临夏市区域蒸发的研究为在本区域进行水资源评价、产流计算、水平衡计算、洪水预报、旱情分析、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研究提拱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1960-2005年南四湖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60-2005年南四湖流域22个气象台站逐月气温、降水量、 20 cm蒸发皿蒸发量资料, 分析了该流域近46 a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突变情况. 结果表明: 南四湖流域春季、冬季及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四季及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四季及年蒸发皿蒸发量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 且夏、春两季降幅大于秋、冬两季. 年平均气温在1985年发生了增温突变, 年降水量没有发生突变;年蒸发皿蒸发量在1969年和1985年发生年际突变. 利用单个环境因子的变化来解释蒸发皿蒸发量变化会产生偏颇.  相似文献   

8.
利用天山西部地区10个代表性水文、气象站1957-2006年20cm口径蒸发皿观测的水面蒸发量资料,分析了天山西部地区水面蒸发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天山西部地区代表站水面蒸发量具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性,水面蒸发量随海拔高程的增高而减少;水面蒸发量的年内变化很不均匀,而年际变化比较稳定;从1987年开始天山西部地区代表站年水面蒸发量转入一个快速下降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平均年水面蒸发量较1957~2006年50年均值减少6%~7%.较1957~1986年30年均值减少10%~11%.在季节变化中以夏季水面蒸发量的减少趋势尤为显著;滑动t检验的结果证实.1987年是天山西部地区水面蒸发量由多向少发生突变的转折年;50年来,水面蒸发量总体上呈明显减少的趋势.年水面蒸发量的气候倾向率为-53.2mm/10 a.这与黄河等流域近40、50年蒸发皿蒸发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的结论基本一致:水面蒸发量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可以初步认为降水及湿度的增加是天山西部地区水面蒸发量明显减少的主要间接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长江源及其周边地区蒸发量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海红 《水文》2004,24(5):41-44
通过对长江源及其周边地区沱沱河等10处气象、水文站自建站至2000年蒸发量资料的分析,揭示了长江源及其周边地区蒸发量的特征值及蒸发年内年际变化规律,分析了该地区蒸发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17,(3)
以大连地区25个代表雨量站1960-2010年逐月降雨资料为基础,采用降雨距平百分率作为干旱指标,经分析计算得出:大连地区以春旱为主,对大连地区农业影响最大应属春夏连旱;近年来干旱年份比以前增多;年干旱指数呈升高趋势。根据干旱年分的年际变化规律及变化趋势分析,提出加强中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有效利用空中水资源、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具体应对干旱年份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16,(6)
为了掌握集安市不同时期的蒸发规律和干旱程度,为抗旱保墒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56-2015年气象资料,分析多年平均蒸发量及干旱指数。分析得出:集安市多年平均蒸发量694.2 mm,多年平均干旱指数为0.8,多数年份为湿润气候。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2016,(6)
在研究气候变化及水分平衡过程中,蒸发量是一个关键性参数,在不同地域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差异,蒸发量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从阿勒泰地区四个典型测站实测气象资料出发,分析蒸发量变化的一般趋势,并进行影响因子的探讨,结果表明,从暖干区向冷湿区,蒸发量从明显的增加趋势最后变为不变或微弱的增加趋势,这与国内外研究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2020,(3)
疏勒河流域地处祁连山西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基于《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问题评估》蓝皮书推测,本文选取西北内陆地区疏勒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内水面蒸发、气温变化进行分析,以及对疏勒河流域气温、降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通过流域内的水文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具体分析,对蓝皮书内描述的疏勒河流域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验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降水观测误差修正对降水变化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依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数据中心提供的660个气象站1951-2004年逐日气温、降水、风速资料, 以及雨雪类型资料, 在乌鲁木齐河源降水误差对比观测试验基础上, 对我国的降水资料进行了系统的修正计算. 这一修正不仅使降水量在数量上增加, 更接近实际值, 同时由于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 还会对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产生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原始观测降水系列和修正后的降水系列的长期变化趋势, 结合理论分析估计这一影响的大小.结果表明: 我国观测和修正后的全国面积加权平均降水量分别为565.2 mm和654.9 mm, 平均修正量为89.7 mm (16%);修正后的降水系列, 绝对趋势大于实际观测系列趋势, 而相对趋势则小于观测系列. 全部台站统计结果表明, 实际的降水变化趋势被低估了6%, 而相对变化趋势被高估了约10%. 同时,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风速呈减少趋势, 导致降水观测误差减小, 结果实际的降水变化趋势远小于观测资料显示的趋势值, 1955-2004年全国实测降水的变化趋势为-1.9 mm·(10a)-1, 而修正后降水的变化趋势高达-6.0 mm·(10a)-1. 目前依据实测的降水观测资料得出的降水变化趋势远远小于实际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世界气象组织仪器和观测方法委员会提出以20m2水面蒸发池作为水面蒸发量的临时国际标准。根据衡水实验站多年水面蒸发量观测资料,建立了20m2水面蒸发池与E-601型蒸发器和20cm口径蒸发皿观测值的相关关系,并计算出各月的折算系数,并对折算系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在工程设计计算中,可利用其他型号蒸发器(皿)长期观测资料,换算成20m2水面蒸发池的蒸发量,使水面蒸发资料更接近于天然水体的蒸发量,为水资源评价、水量平衡计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2021,(3)
蒸发量的变化过程可真实的反映出区域气候的变化。利用平原区朱家河小流域蒸发站1989-2019多年蒸发量观测资料成果,统计分析了小流域内蒸发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平原区朱家河流域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20.0 mm;蒸发量总体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变化过程大致分为三段,自建站起至1996年水面蒸发量呈增大趋势,而且变化较大; 1997-2016年水面蒸发量呈减小趋势,变化较缓; 2017年开始,年水面蒸发量又有增大趋势,只是趋势较小。年内蒸发量为单峰型分布,6月份蒸发量最大,其次为5月份、7月份,三个月水面蒸发量几乎占全年的一半;封冻期1、2、12月份蒸发量最小,仅占全年蒸发量的6.4%左右;影响蒸发量的主要因子为风速和日照时数,其次是温度、湿度等,蒸发量拐点变化,很大程度上与该区大气环境污染程度有关。通过掌握流域蒸发量变化特征,可有针对性的加强治理措施,促进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核心区迪庆地区3个站的蒸发皿蒸发、降水、径流深观测资料,分析了各要素年内、年际变化规律,检验了突变点,探讨了区域蒸发、降水、径流深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蒸发量年内四季分布相对均衡,其次为径流深及降水量;径流深年际离散系数低,其次为降水量、蒸发量;径流深年内季节分布年际离散系数低,其次为蒸发量、降水量。(2)研究区年度蒸发量的增加主要因春季蒸发增加,年度降水量的减少主要因冬季降水量减少,年度径流深的增加主要因夏季、秋季、冬季径流深增加所致,夏季径流深增加主要因夏季蒸发减少,秋季径流深增加主要因秋季降水增加、蒸发减少、夏季径流增加、蒸发减少所致,冬季径流深增加主要因秋季径流增加所致。(3)研究区年度、春季蒸发量下降趋势显著,年度干旱、春旱风险呈降低趋势;降水量年内占比趋向于向夏季、秋季集中,径流深夏、秋季呈增加趋势,区域内洪涝灾害风险有增大趋势。2000年以来,区域内年度蒸发量出现较为明显增加趋势,年度降水量、年度径流出现明显减少趋势,该趋势与线性趋势出现背离,且年度和四季降水量、径流深在2014年左右均检测出变少突变信号,该现象可能对区域生态环境及水资源状况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蒸发量时空分布及年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黄英  王宇 《水文》2003,23(1):36-40
根据56个蒸发站E-601型蒸发器的蒸发观测资料,分析了云南省蒸发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年际变化特点。云南省东部和西部边缘地带年蒸发量较小,滇中一带以及金沙江流域河谷地带年蒸发量较大。蒸发量年际变化具有春夏季较大、秋冬季较小的特点。近30年来,云南省蒸发量有普遍减小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蒸发量普遍减小的可能原因是日照时数减少和风速减小。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源区径流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利用1960-2011年历年逐月长江上游通天河流域直门达水文站观测的流量资料、 长江源区气象台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 研究分析了长江源区径流变化特征及其气候归因. 结果表明: 2005年之前, 长江源区年及夏、 秋、 冬季的平均流量呈持续下降趋势, 2005年以后, 长江源区年及四季的平均流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 其中, 以夏季平均流量的增幅最为明显, 年平均流量有4 a左右及12 a左右的变化周期. 高原夏季风、 长江源区夏季7、 8月地面感热、 流域降水量、 蒸发量、 气温及冰川和积雪融水均对长江源区流量变化有明显影响. 2005年以后, 长江源区年及四季的降水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 而蒸发量呈明显的减少趋势. 同时, 温度急剧上升导致的冰川和积雪融水增多, 是2005年以来长江源区流量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黄淮海流域蒸发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42,自引:7,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军  任国玉 《水科学进展》2005,16(5):666-672
利用研究区1956-2000年117个气象台站的小型蒸发皿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淮海流域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本区蒸发量减少十分显著,其变化速率一般在-50 mm/10a,平原地区最大变化速率达到-80mm/10a以上。蒸发量下降最明显的季节是春季和夏季,其中春季减少最大区域主要在海河流域的东南部和黄河下游,而夏季的减少主要在淮河流域。造成蒸发量减少的直接气候原因可能是日照时数及太阳辐射的减少,平均风速和气温日较差的降低可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