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塘江尖山河段北岸治江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数模计算和比尺模型试验等手段,研究比较尖山河段顺直和弯曲两种河势对钱塘江河口上游河床冲淤、潮汐、潮流、涌潮、盐水入侵等重要环境因子的差异.从钱塘江河口治理“减少进潮量、增大山潮水比值”的原则及多目标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和消除治理过程中已出现的不利因素考虑,应该采取弯曲河势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2.
岸线资源具有重要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功能,是沿岸城市宝贵的战略性资源。近10年来,长江岸线资源变化剧烈,深刻反映长江从大开发到大保护的转变。以长江南京段为案例区,基于遥感影像和实地踏勘,研究了2008—2018年的岸线资源利用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构建了岸线资源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分析了岸线资源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长江南京段岸线资源利用规模呈现小幅增长趋势,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来源为港口码头岸线和自然岸线,新增岸线类型主要为城镇生活岸线和工业生产岸线。从具体区段来看,以鼓楼区、建邺区和雨花台区为代表的中心城区岸段岸线利用的生活功能进一步加强而生产功能减弱,岸线资源集约利用要求、居民生活需求、生态环保及规划政策是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为长江大保护战略背景下岸线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长江荆江河道演变与崩岸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荆江位于长江中游的上段,因其流经荆州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护岸工程的实施,增强了荆江河岸抗冲能力.抑制了近岸河床的横向发展,但局部河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有的河段河势变化剧烈,荆江河道崩岸仍然十分频繁.本文分析总结了荆江近期河道演变的特点;分析研究了河道演变过程中主流线的变化、河道冲刷对崩岸模式的影响.从而得出:主流线的变化、河道的冲刷变化可能诱发崩岸产生,崩岸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影响河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峡河段的阶地主要分布在宽谷河段和长江支流河口部位。文章通过对阶地堆积物沉积相的分析和TL测年,计算出了三峡河段不同地点的下切速率:重庆河段为84.56cm/ka,涪陵河段为93.9cm/ka,丰都河段为69.8cm/ka,忠县河段为77.65cm/ka,万州河段为75.1cm/ka,奉节河段为83.8cm/ka,宜昌三斗坪河段为74.2cm/ka。 整个三峡河段的平均下切速率为81.2cm/ka。分析得出:1)三峡河段不同地点的下切速率相近;2)近0.4Ma以来,长江三峡河段的下切速率有越来越快的趋势,这表明该地区在此期间发生了构造隆升而引起河流下切加剧;3) 长江三峡河段的下切速率与金沙江下段相近。  相似文献   

5.
长江南通河段卫星遥感水深探测试验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水深遥感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多光谱遥感技术,开展长江南通河段水深遥感探测试验,建立该河段水深遥感模型,对河床水下地形进行反演.试验表明,应用陆地卫星TM数据对含沙量较高的长江河口段浅部水深进行探测有一定的效果,可对常规水深测量起到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长江源远流长。长江下游河段具有流量大、比降小、江面宽阔、沙洲众多等特点。结合长江下游河段整治与港口等沿江重大工程建设的需要,我们应用多时相航空象片(包括八十年代航摄的彩红外航片)对长江南京—长江口段岸线变迁(1954年—1984  相似文献   

7.
利用遥感与GIS技术相合的手段,在分析九龙江河口地区地物波谱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两期遥感影像(1986年6月与2000年5月的陆地卫星Landsat—TM资料)进行解译和岸线提取。通过与20世纪70年代的地形图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九龙江北、西溪过河口大沙洲后分成北、中、南3个支流入海,其中以浒茂洲两侧的支流岸线变化最大;海门岛至口门段河口两侧岸线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厦门西港海区是本研究区岸线变化最大的区域。文章最后对岸线变迁和河口淤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南支河段盐水入侵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依据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上游径流、外海潮流以及河势变化对长江口南支河段盐水入侵的,同时着重研究了长江口北支以及南支下游的南、北港三个盐水入侵源对南支河段盐水入侵的影响。研究表明:徐六泾水域基本不受盐水入侵的影响;浏河口以上主要为北支倒灌盐水所控制;钱泾、七丫口河段受北支倒灌的影响;宝钢水域受到三个人入侵源的共同影响,其含氯度峰值一般发生在中、小潮期,主要取决于北支倒灌南支的过境盐水。综  相似文献   

9.
根据1954~2001年的航卫片遥感信息,对长江皖江段的岸线特征及变化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航卫片解译,长江皖江段南、北岸线长度分别为405.4km(右岸)和438.8km(左岸),岸线总长844.2km。根据遥感影像特征和野外调查,将皖江岸带(线)划分为侵蚀岸(冲刷岸)、淤积岸和稳定岸3种类型,其中冲刷岸长426.4km,占岸线总长度的50.5%,左岸大于右岸;淤积岸长198.4km,占岸线总长度的23.5%;稳定岸长219.4km,占岸线总长度的26.0%。根据1954年、1969年、1975年和1986年4个时期的航片资料的对比解译,对1954~1969年、1969~1975年和1975~1986年3个时间段的岸线摆动幅度和速率进行了计算,从中发现,河道岸线的摆动主要是左岸侵蚀后退,段内岸线年平均变形强度在50m以上的有7处,在100m以上有2处。岸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主河道长期右移,近期以左移为主;江心洲的平面变化复杂,汊道河段岸线变化强烈;鹅头形分汊河段演变具周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朱巧云  张志林  乔红杰 《水文》2019,39(3):75-79
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流域的来水来沙特性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可能使长江河口段的潮汐特征发生变化。以分布于长江河口段6个潮位站的各6个代表年的实测潮位资料为基础,利用潮汐调和分析方法,对比分析长江河口段的潮汐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河口段的主要分潮的调和常数和潮汐特征参数发生了变化,但幅度比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