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动论构造古地理与中国大型叠合盆地海相油气聚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思田 《地学前缘》2006,13(6):22-29
20世纪60年代板块学说的诞生为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该领域有关地质历史中洋、陆重建、古地理和古气候成果已被石油地质家用于全球石油聚集和分布规律研究。在中国,王鸿祯先生是对活动论构造古地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先驱。文中阐述了笔者对他的概念体系和学术思想的理解和应用。当前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大型叠合盆地古生界和早中生界海相油气已被证实为我国今后油气资源接替的重要领域之一,这就更需要用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的思想和方法重建地质历史过程中盆地及烃源岩的形成环境,以预测大型油气系统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吉黑造山带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吉黑同山带夹持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对该构域古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规律的研究,是恢复板块间碰撞拼合及古亚洲洋发展演化历史的关键。在早古生代期间,华北板块与西伯业板块间通过古亚洲洋板块相接。  相似文献   

3.
在庆贺国际古地理学会成立大会上的申请工作汇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代地球科学的发展和大陆动力学前沿领域研究的活跃.向古地理研究者提出新的挑战,亟需编制新一代具找矿效应的等时的、活动论的古地理图。在地学领域中活动论和固定论是相对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限内.尚不能完全以非当争界限编绘古地理图。当前活动论古地理的研究.首要的是转变思路.不仅要从沉积区反馈盆地的构造活动,同时还要从非沉积压的古地理演化获得造陆、造山的佐证,以此编制全球性的中小比例尺的构造-古地理复原图。层序地层学的出现不仅为编制以层序不整合面、高位体系域和凝缩段为标志的等时性古地理图提供了条件.而且还使穿时体系域的时空演化研究成为可能。露头古地理图相对于古地理复原图而言.对找矿预测和油气盆地选区评价更具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活动古地理重建的实践与思考——以青藏特提斯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于石油工业的推动,特提斯构造域一直作为活动古地理重建的重点研究地区,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全球古地理研究工作的深入。近年来对位于该构造域东部的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活动古地理重建的研究工作实践,其主要思路是:在古地理重建数据库和古地理重建模拟系统开发的基础上,依据古地磁学运动轨迹研究古大陆位置,结合古构造和古生物对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印度北缘)、拉萨、东和西羌塘地体的古大陆位置进行复位;利用深部地球物理、地表地质断裂证据,借助生物古地理资料,对古大陆和盆地的边界、规模予以限制;利用变形缩短率、构造平衡剖面恢复技术等对原型盆地进行复原;在沉积和生物环境识别划分基础上,编绘基于古大陆重建的岩相和生物古地理图;进一步通过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古生物有关方法和技术,对古海洋海水参数特征、海洋气候参数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古地理和古构造格局控制下的古海洋、古气候条件与盆地、储集岩和烃源岩的形成环境。通过活动古地理重建的研究趋势分析和青藏特提斯的实践认为,古地理重建是现代地质科学的集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研究不仅具有从过去走向未来,从固定走向活动,从古大陆再造到古地理重建,从示意性的小比例尺到大比例尺,以及模拟技术、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GPS)等特点;而且具有从单一沉积学要素到古环境、古气候、古海洋等多种要素,可以表现地质历史中各种地质作用及其结果(如古构造和地貌、岩浆和变质作用与各种岩体的剥露)的优势。我们相信,活动古地理重建研究将会成为未来我国沉积地质学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5.
征稿简则     
《古地理学报》2004,6(4):F003-F003
一、古地理学报是地学类学术性期刊(季刊),主要刊登国内外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或学术领域的文章,如岩相古地理、生物古地理、构造古地理、地层古地理、层序地层古地理、自然地理古地理、第四纪古地理、人类历史时期古地理、人类文明与古今地理环境、古地理研究方法、沉积环境、沉积相、古生态、古气候、古构造、占地貌、古水文、古岩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宁夏晚古生代含煤岩系的分析研究,阐述了古构造,古地理,沉积环境对煤层聚积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该矿区在构造上属准葛尔-北天山褶皱系三塘湖山间拗陷。本文通过对矿区古地理和古构造的分析,结合矿区的构造特征,阐述了煤层的分布规律,从而为今后的地质勘探和煤矿开采提供了依据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南海围区中生代构造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海围区中生代岩相、构造以及古地理进行了系统总结与研究,编制了南海围区6 个时期 ( 包括T3--K2 ) 构造古地理简图,阐述了南海围区主要的缝合带形成时间和中生代活动及其对南海围区中生代的古地理的控制与影响。经研究,南海围区盆地类型、中生界地层以及古地理环境受特提斯的闭合以及环太平洋俯冲带的影响控制。虽然南海的存在使F6 系列断裂有了现在的格局,但是古太平洋构造带一直控制着中生代加里曼丹、巴拉望、潮汕凹陷以及台湾等地的盆地的形成。讨论了南海及其围区中生代构造古地理的演化,南海围区地层从早侏罗世到晚侏罗世沉积相显示是由海相到陆相的转变,晚三叠世到晚白垩世每个时期都呈现北陆南海的古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9.
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综合性科学,构造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理单元的构造属性及其演变特征的科学。地球表面的山川、流域与盆地等自然地理单元受岩石圈板块水平运动与深部地幔动力学的联合控制。自然地理单元及其演变是内、外动力长期作用的综合结果。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思想是在地球系统科学的活动论、演化论、阶段论与转换论观念下的自然延伸。整体、动态、综合分析是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确定构造古地理单元的边界、属性、组成、结构与演变的“五定”原则是工作的具体步骤;搭建数据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的古地理重建平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基于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思想的原型盆地分析,是对原型盆地进行复位、复原与复变,揭示原型盆地的时—空结构;而活动论的源-汇系统分析是在地球系统观指导下的深、浅部结合的全链条、全过程综合研究。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是研究地表过程和能源、资源矿产分布预测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滇西古特提斯多岛洋的结构及其南北延伸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39  
在深化滇西古特提斯构造古地理格局研究基础上 ,提出了区分多岛洋与多岛海的时、空尺度标准。根据藏北羌塘、泰国北部与滇西古特提斯沉积地质学的比较研究 ,论证了滇西昌宁—孟连带北延连接冈玛错缝合带 ,南延与泰国北部隐蔽缝合带相接。泰国东北部著名的难河—程逸缝合带北延很可能潜伏于思茅盆地中新生代红层之下 ,因此古特提斯阶段并不存在稳定的“思茅地块”。泰国西北部湄萨良带存在洋盆硅质岩、海山碳酸盐岩和被动陆缘碎屑岩的构造混杂沉积组合 ,原属“泥盆系”的硅质岩中已发现早石炭世和晚三叠世卡尼期放射虫动物群 ,启示了古特提斯东段存在双子星座式主支洋盆的构造古地理格局。湄萨良带北延最可能与保山地块、腾冲地块之间的潞西三台山蛇绿混杂带相连。滇西北地区原属晚三叠世哈工组内侏罗纪放射虫化石的发现等 ,启示了青藏高原三江带在古、新特提斯转折期古地理演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古地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对中国古地理学近十年的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的研究趋势和方向。认为中国古地理学在多个方面引领了古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包括:(1)在古地理学基础研究方面,多学科齐头并进,支撑了古地理学科的持续发展;(2)在古地理研究方法与成图方面,构造古地理、生物古地理中的遗迹学研究、小尺度古地理研究和大数据古地理研究有了长足进展;(3)在古地理学应用方面,从含油气盆地古地理、油页岩古地理及碎屑岩成岩作用多角度研究油气资源与油页岩,并在聚煤区古地理研究与煤炭资源预测及其他矿藏古地理研究与找矿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硅质岩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崔春龙 《矿物岩石》2001,21(3):100-104
硅质岩中隐藏着十分丰富的古地理、古环境、古构造及古气候、物源及成岩成矿等信息,而且硅质岩抵抗后期改造的能力较强,各种成因信息被较好地保存下来,为解决硅质岩的成因及相关的地质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硅质岩粒度细,结构致密,野外研究取证工作有很大难度,室内研究成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但目前的研究中还未解决成因的特征指示元素的载体问题和成因属性,不加区分地使用全岩化学分析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进行成因判别,使其成因的多解性和人为性成为一个普遍问题。本文从硅质岩的建造、组构、古生物、阴极发光特征等方面讨论了可反映硅质岩成因的若干问题,所以也是今后进行硅质岩研究中应该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秦祁昆结合部早中三叠世构造古地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论述了秦祁昆结合带早中三叠世时不同地区的沉积环境、盆地格架、构造古地理等特征.根据岩石组合特征、沉积特征和古生物化石组合,分析研究了早中三叠世秦祁昆结合带地层的相变、超覆、穿时现象.论述了闹仓坚沟组的岩石组合特征、岩相、时代,并对其含义进行了修订,认为闹仓坚沟组的时代是早中三叠世,由灰岩和碎屑岩组成,灰岩从底部上穿到顶部与碎屑岩呈相变关系.并阐述了秦祁昆结合带的沉积、构造古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14.
《古地理学报》2016,(4):699
正1.《古地理学报》是地学类学术性期刊(双月刊),主要刊登国内外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或相关学术领域的文章,如岩相古地理学、生物古地理学、构造古地理学、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学、第四纪古地理学、人类历史时期古地理学、古今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沉积学、沉积环境、沉积相、古生态,古构造、古地貌、古气候、古水文、古岩溶、古土壤、古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等学科和学术领域的科研成果的论文  相似文献   

15.
正1.《古地理学报》是地学类学术性期刊(双月刊),主要刊登国内外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或相关学术领域的文章,如岩相古地理学、生物古地理学、构造古地理学、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学、第四纪古地理学、人类历史时期古地理学、古今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沉积学、沉积环境、沉积相、古生态、古构造、古地貌、古气候、古水文、古岩溶、古土壤、古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等学科和学术领域的科研成果的论文,以及以这些学科或学术领域的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及邻区石炭纪构造古地理及生物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包括3部分:(1)扼要回顾了中国及邻区晚海西阶段的地质构造背景和构造古地理特征。根据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地壳发展阶段论的观点,把中国及邻区晚海西阶段的大地构造单元分为4个构造域,10个亚构造域。(2)论述中国和世界石炭纪生物古地理分区。根据四射珊瑚和腕足动物群分析,把全球早石炭世生物古地理区系分为两个生物大区、6个生物区和8个生物亚区。在中国境内对生物亚区内部生物地方中心的分异作了进一步划分。(3)简述中国石炭纪古地理和某些有关的沉积矿产。中国石炭系矿产除了重要的煤以外,还有石膏矿、铝土矿和不同类型的铁矿。这些沉积矿产的分布主要受到古气候、古地理和构造条件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地评述造山带古地理重建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古地磁学、沉积学、古生物地理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文中强调了板块构造与古地理重建的重要性。古地磁数据是精确地进行古地理重建的关键。各种方法应当综合分析,同时也指出了各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和简介了古地理重建的某些进展。  相似文献   

18.
正1.《古地理学报》是地学类学术性期刊(双月刊),主要刊登国内外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或相关学术领域的文章,如岩相古地理学、生物古地理学、构造古地理学、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学、第四纪古地理学、人类历史时期古地理学、古今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沉积学、沉积环境、沉积相、古生态、古构造、古地貌、古气候、古水文、古岩溶、古土壤、古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等学科和学术领域的科研成果的论文,以及以这些学科或学术领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述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化工材料、建筑材料、其他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的预测、勘探、开发和环境等方面的论文。  相似文献   

19.
正1.《古地理学报》是地学类学术性期刊(双月刊),主要刊登国内外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或相关学术领域的文章,如岩相古地理学、生物古地理学、构造古地理学、层序地层学及古地理学、第四纪古地理学、人类历史时期古地理学、古今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沉积学、沉积环境、沉积相、古生态、古构造、古地貌、古气候、古水文、古岩溶、古土壤、古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等学科和学术领域的科研成果的论文,以及以这些学科或学术领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述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化工材料、建筑材料、其他非金属与金属矿产资源的预测、勘探、开发和环境等方面的论文。  相似文献   

20.
造山带古地理学——重建区域构造古地理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根耀 《古地理学报》2007,9(6):635-650
以活动论构造观为指导,尽可能客观地复原地史期间海陆面貌和盆山格局的关键是在给定时间约束之后,于研究区现存的地质记录中发现业已消失了的和后期才出现的构造古地理单元。文章基于大量实例论述了可能导致构造古地理单元消失和后期出现的各种情况,如大陆地块的解体、沉没、俯冲、剥蚀、冲断-推(滑)覆作用、走滑作用、碎裂和被卷入年轻造山带等,特别提出东亚大陆边缘地区自侏罗纪末开始的移置地体拼贴增生是该区的一大特点。构造古地理单元消失和后期出现的发生大都与巨型断裂带(尤其是作为构造边界的巨型断裂带)发育有关。陆内阶段的断裂带活动对盆山格局的变化、盆地发育、沉积演化及其关键地质事件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还应注意断裂带解体阶段出现的新生构造对古地理重建的制约。简言之,造山带古地理学的发展是推动构造古地理学前进的关键之一,在恢复古特提斯多岛洋的构造古地理面貌、重建全球古大陆演化尤其是造山带和经受造山运动改造地区的古大陆演化,有着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