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认识微生物油气勘探原理的基础上,对微生物油气勘探常用指标进行了分析。油气田上方的微生物异常与背景区有明显差异,油田与气田上方不同指标的异常特征亦不同,表明地表微生物可应用于油气勘探。研究发现,甲烷氧化菌、丁烷氧化菌、专性烃氧化菌、硫酸盐还原菌等在油气田上方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顶端异常特征,专性烃氧化菌在气田上方显示稍弱,甲烷氧化菌在油田上方显示稍弱。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地表微渗漏表现特征的形成机理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含油气盆地微渗漏气体是以甲烷为主,在地下从烃源岩或储层出发,近于垂向微运移,而在地表造成的化学、物理及生物变化特征是地下油气藏的近似映射,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石油渗漏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替代宏观渗漏成为地表追踪地下油气藏最有效的"窗口"。甲烷微渗漏监测可以在地表、水体及大气中直接进行,测试获得的含甲烷烃类气体组分浓度及同位素组成是地下油气评价的第一手重要资料。甲烷微渗漏间接监测数据主要来源于地表微生物、植被、矿物、放射性及磁性等,与直接获得的化探数据相似,这些不同的地表异常监测数据都可区别于远离油气藏地表的背景值,其异常分布区将成为有利勘探区的靶向。进入综合勘探时代,甲烷微渗漏机理的深入认识,单一监测方法及其片面认识的避免,地表综合监测方法的思路转变,以及数理分析新体系的建立,必将在未来油气勘探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油气化探中,传统观点认为断层是优势通道,烃类沿断层渗漏形成的化探异常将偏离实际油气藏位置在近地表的垂向投影,这引起了地质界对化探技术预测地下油气藏的质疑。针对上述质疑,以断块油气藏的简化地质模型为基础,研制实验装置,开展断块油气藏烃类通过盖层及上覆地层垂向微渗漏模拟实验,研究了地下断层对烃类垂向微渗漏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断层控制的油气藏,断层不是烃类微渗漏的唯一优势通道,油藏上覆盖层及地层中广泛发育的裂隙或微裂隙系统等都是决定地表化探异常分布的重要因素,烃类垂向微渗漏是客观存的;断层是否是微渗漏的优势通道,取决于断层的封闭性;另外实验结果也证实了圈定油气靶区的最好采样方法是高密度的网格采样。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不同走滑断裂带和同一条走滑断裂带不同段奥陶系断溶体油藏原油物化特性存在显著差异性.揭示这种差异性的成因机理对该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集顺北地区17口井共100块岩心样品开展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在油气成藏期次划分和成藏时期厘定的基础上,以原油密度计算APIo与显微荧光光谱参数QF-535关系为“桥梁”,运用单个油包裹体统计分布模型对各期次成藏贡献度(contribution percentage,CP)进行了定量评价;通过比较油藏原油物化特性参数(密度、粘度、气/油比和Ro-MPI1)和各期次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参数(QF-535、λmax和CP),结果表明:(1)顺北地区断溶体油藏总体发育4期成藏,分别为加里东晚期(438.2~405.8 Ma)、海西晚期-印支早期(297.8~219.5 Ma)、燕山中-晚期(139.9~106.1 Ma)和喜山中-晚期(29.0~0.3 Ma);(2)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断溶体油藏原油物化特性存在自西向东、自北而南原油密度和粘度下降、气/油比和原油成熟度(Ro-MPI1)增加趋势,造成其空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存在自西...  相似文献   

5.
内蒙洪特地区化探与油气微生物勘探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采用化探及油气微生物勘探新技术,对内蒙洪特地区进行了油气勘探研究.化探综合异常分析研究表明,本研究区有2个异常区,即西南化探异常区和东北化探异常区.油气微生物综合异常分析研究,可将本研究区划分为3个异常区,即中南微生物异常区、东北微生物异常区和西南微生物异常区.研究表明,化探和油气微生物勘探结果,不仅与研究区内已完钻井的含油气性相符,而且与随后完钻的各井的含油气性亦相符.在本研究区,化探与油气微生物勘探结果呈现互补关系,如将二者叠合运用,这样将会大大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黄骅坳陷港西构造西端歧81断块微生物异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志华 《地质与勘探》2010,46(6):1106-1111
油气微生物勘探(MPOG)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地表油气勘探方法,以其直接、有效、多解性小且经济等优势日益受到全球油气勘探界的重视。将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应用于港西地区,得出油气分布规律,其基本上为油异常区,且未连片分布,而气异常区基本为背景值区。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油气井资料以及生物灰岩分布规律等信息,分析歧81断块的主控因素,揭示该断块的油气成藏规律。通过较成熟开发区的异常区与研究区内其它异常区的微生物异常值进行对比,研究区内异常区的微生物异常值的平均值均没有前者高,合理直观地了解了歧81断块的含油气远景。最后指出其主要储层,同时进行了含油性预测,应优先在异常值较强烈的区域进行勘探,并确定了有利的布井点位,从而大大降低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7.
油气藏中的轻烃气体能够以微弱但可检出的量近似垂直地渗漏到地表土壤中,其中一部分烃类以游离态赋存在土壤或岩石颗粒空隙中。壤中游离气中的烃类能反映深部油气藏烃类的现代补偿性活跃微渗漏,被认为是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最可靠方法之一。壤中游离气采集是获得第四系沉积层中微渗漏烃类地球化学异常的关键技术。自行研制了便携式游离气采集新装置,具有操作简便、携带方便、密封性好等特点。通过长期实践,总结了土壤游离气保真采集的方法。游离气方法在济阳坳陷惠民凹陷南坡临南—钱官屯地区、塔里木盆地阿克亚苏地区X井区的油气化探应用,获得的游离烃异常较好地反映了油气垂向微渗漏近地表信息,以及下伏油气的分布特征,油气微渗漏异常区与背景区分离明显,表明壤中游离气方法应用效果显著,在油气勘探中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随着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油气藏勘探工作的深入,在塔河外围斜坡区发现了断溶体油藏岩溶储层新类型。顺北1井区是中石化顺北油田主力产区,为典型断溶体油藏。该区先后经历一间房组顶面准同生岩溶作用、良里塔格组顺层-断裂控储岩溶作用、前志留系桑塔木组覆盖埋藏岩溶作用和海西晚期二叠系热液岩溶改造4个期次。其中对本区一间房组顶面以下80~120 m放空漏失段起控制作用的为良里塔格组顺层-断裂控储岩溶期。同时研究认为顺北1井区断溶体油藏发育的必要条件是发育区域大型走滑-拉分断裂,拉分段的杂乱反射体横向规模大,纵向发育深度深,是优质高产储集体;强挤压逆冲段杂乱反射呈夹板状,横向延展范围较窄,储集空间次之。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水合物轻烃微渗漏对近地表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作用,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木里冻土区见水合物钻孔DK1、DK9和无水合物孔DK6附近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了研究。相对于无水合物钻孔DK6,水合物钻孔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尤其是烃氧化微生物在水合物钻孔具有明显的数量优势;水合物钻孔DK1以烷烃氧化菌为优势烃氧化菌群,水合物钻孔DK9以甲烷氧化菌为优势烃氧化菌群,这与DK1和DK9的水合物气体组分差异表现一致,无水合物钻孔DK9则无明显优势烃氧化菌群。以丁醇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也得到了一批常见的烃氧化菌,这些可培养烃氧化菌可用于水合物相关烃类微渗漏的指示。上述以烃氧化菌群为代表的微生物群落及可培养烃氧化菌对木里天然气水合物响应特征的研究说明了基于轻烃微渗漏模型的微生物勘探技术应用于木里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油气藏中的烃类垂向微渗漏机制一直是油气化探基础理论研究中的焦点,对近地表油气化探异常主要成因机制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存在很大争议。通过自行设计模拟实验装置测量常温高压的水渗透人造岩芯速率,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前人的数值模拟结果、水化学方法勘探实例,认为除非地下具有很好的通道(大的裂隙、断层),否则微渗漏异常不可能通过盆地深部压实水和天然补给水穿过油气藏垂向流动而产生,即随水迁移机制不是油气化探异常的主要成因机制,为油气化探异常成因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油气微生物勘探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油气微生物勘探的理论基础,甲烷氧化菌和短链烃氧化菌是两类最基本的细菌,利用甲烷氧化菌可以进行天然气勘探,对短链烃氧化菌进行检测可以探明在所研究的土样中是否存在短链烃,从而表明地下是否有油的聚集,在那些同时探测到短链烃和甲烷的地区,依据信号的强度,可以推断是否存在含大量短链烃的热成因气藏或具有气顶的油藏,微生物勘探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勘探技术,基本上不需依靠地质和地震数据,并具有谦价有效的优势,可以预计,该方法将作为一种辅助技术在我国今后的油气勘探中发挥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油气微生物勘探的理论基础。甲烷氧化菌和短链烃氧化菌是两类最基本的细菌。利用甲烷氧化菌可以进行天然气勘探;对短链烃氧化菌进行检测可以探明在所研究的土样中是否存在短链烃,从而表明地下是否有油的聚集;在那些同时探测到短链烃和甲烷的地区,依据信号的强度,可以推断是否存在含大量短链烃的热成因气藏或具有气顶的油藏。微生物勘探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勘探技术,基本上不需依靠地质和地震数据,并具有廉价有效的优势。可以预计.该方法将作为一种辅助技术在我国今后的油气勘探中发挥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表为沙漠地貌,多流动沙丘,地震信号因沙漠地表吸收衰减严重,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低,勘探难度大.油气化探的活动态方法不受沙漠区影响,可以探测下伏的油气信息,具有直接、快速、经济的特点.选择游离气、顶空气、荧光光谱、微生物等活动态方法在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进行勘探应用.应用结果表明:活动态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油气微生物勘探的理论基础。甲烷氧化菌和短链烃氧化菌是两类最基本的细菌。利用甲炕氧化菌可以进行天然气勘探;对短链烃氧化菌进行检测可以探明在所研究的土样中是否存在短链烃,从而表明地下是否有油的聚集;在那些同时探测到短链烃和甲烷的地区,依据信号的强度,可以推断是否存在含大量短链烃的热成因气藏或具有气顶的油藏。微生物勘探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勘探技术,基本上不需依靠地质和地震数据,并具有廉价有效的优势。可以预计,该方法将作为一种辅助技术在我国今后的油气勘探中发挥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5.
烃类垂向微渗漏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烃类垂向微渗漏理论是油气化探的基础理论,研究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影响了油气化探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因此加强烃类垂向微渗漏理论研究是油气化探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以油气微渗漏作用的概念为切入点,论述了烃类垂向微渗漏过程的复杂性.从烃类垂向微渗漏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方面,综述了研究现状和主要进展,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烃类垂向微渗漏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赋存于地下的油气藏(田)一般都存在向地表微渗漏,油气藏上方烃类垂向微渗漏可引起近地表物质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变化,形成地物反射光谱特征异常,这为航空高光谱技术用于探测烃类微渗漏信息成为可能,成为油气选区调查和寻找油气的有效技术方法。在准东2500 km2范围内开展航空高光谱油气探测技术研究,获取了研究区CASI/SASI/TASI航空高光谱遥感数据,提取了与油气及与油气相关的粘土、碳酸盐、二价铁等信息,通过与已发现的油气藏(田)高光谱油气异常信息的对比研究,在准东地区落实了柳树河子和三台镇2个油气有利区。  相似文献   

17.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万城断裂带北部研究区,地表条件复杂,地震和钻井施工困难,油气富集规律还不甚清楚。因此,试图通过微生物找油方法,最小成本最高效率,以探明本研究区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区面积约230.0 km2,采集样品间距南北500 m × 东西250 m,共采集并分析了样品2354个。研究表明,微生物异常主要分布在万城断层的东侧,其中微生物气异常零星分布,异常较弱,无独立气藏。在综合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微生物异常分布特征表明,万城断裂带显示了来自北西和北东向的双向物源,油气来源于梅槐桥洼陷,属近源成藏。万城断裂带东侧和坡折带低位扇砂体是油气有利富集区,前景较好,主要为古近系新沟咀组成藏。万城断裂带西侧有小面积油藏,可能系白垩系成藏。最后,对微生物异常区进行了分级评价,指明了重点攻关区、评价有利和较有利区,对大幅降低勘探风险和提高勘探成功率,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袁志华  赵青  张玉清  邓富强  秦晓蕾  张忠坡  李英贤  李秀荣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11-67040011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万城断裂带北部研究区,地表条件复杂,地震和钻井施工困难,油气富集规律还不甚清楚。因此,试图通过微生物找油方法,最小成本最高效率,以探明本研究区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区面积约230.0 km2,采集样品间距南北500 m × 东西250 m,共采集并分析了样品2354个。研究表明,微生物异常主要分布在万城断层的东侧,其中微生物气异常零星分布,异常较弱,无独立气藏。在综合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微生物异常分布特征表明,万城断裂带显示了来自北西和北东向的双向物源,油气来源于梅槐桥洼陷,属近源成藏。万城断裂带东侧和坡折带低位扇砂体是油气有利富集区,前景较好,主要为古近系新沟咀组成藏。万城断裂带西侧有小面积油藏,可能系白垩系成藏。最后,对微生物异常区进行了分级评价,指明了重点攻关区、评价有利和较有利区,对大幅降低勘探风险和提高勘探成功率,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袁志华  张敏 《江苏地质》2012,36(1):92-98
油气微生物勘探(MPOG)是地表油气藏评价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近地表土壤层中微生物异常与地下深部油气藏的相关关系,它以成本低廉,简便快速,多解性小的特点,在镇泾油田得到充分的验证。在镇泾油田内,以微生物异常为基础,结合已有的区域油气地质、钻井和测井等资料,对微生物异常区域进行分析研究,重点解释说明了镇泾油田红河105—1057井区长821小层与油气异常的关系,并圈定出2个异常区,其异常连片分布,异常区的异常平均值较高,反映本工区内油藏控制面积较大。本工区天然气微生物异常整体水平较低,且基本上与油藏微生物异常区吻合,异常区零星分布,表明本工区的天然气多系原油溶解气。最后对工区油藏分级评价,并根据微生物勘探结果和地质特征等综合因素,在工区部署3口建议井。  相似文献   

20.
崔鑫  赵英俊  田丰  杨燕杰 《地质学报》2019,93(4):928-944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乌伦古坳陷油气成藏潜力巨大,目前其勘探工作较少,亟待低成本,高效率,大面积的油气普查,以圈定潜在油气勘探靶区。利用航空高光谱数据,结合野外实测光谱,提取研究区油气微渗漏引起的烃类及相关蚀变矿物信息。结果显示,研究区的油气渗漏异常区具有环带状分布特征。野外查证发现,部分异常区具有地表晕环状分带、粘土化、碳酸盐化和植被中毒等油气渗漏相关的地质特征。渗漏的烃类以层状、条带状、斑点状和吸附式等四种形式富集地表。油气以烃分子形式沿断裂、裂缝等通道垂向逸散,具有"烟囱效应"。研究区油气渗漏受控于断层、不整合面和揉皱构造等。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和油气成藏史,认为研究区大规模的油气渗漏可能开始于燕山期,在喜山期达到渗漏高峰。并认为研究区中部隆起带具有较好的油气成藏潜力,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