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4 毫秒
1.
苏北泗洪县石集乡毛山村桂台附近上更新统戚嘴组上部地层新发现一具保存相当完整的淮河古菱齿象(Palaeoloxodon huaihoensis)骨架化石。经化石发掘及地层剖面调查,推算该象站立时肩高超过4m,死亡年龄约50岁,时代为晚更新世MIS 3间冰期(距今约5万年),在河漫滩沼泽湿地饮水或进食期间淤陷被埋葬。化石地点所在的盱眙—泗洪丘陵岗地沉积区,第四纪地层自下而上显示了更新世冰期—间冰期反复交替的过程:更新世豆冲组沉积于MIS 97间冰期初始阶段,泊岗组沉积于MIS 17~MIS 9之间的间冰期,戚嘴组沉积于MIS 5~MIS 3之间的间冰期,全新统连云港组沉积于MIS 1间冰期。这些组之间大多呈假整合接触,是其间各冰期造成的地层缺失。古菱齿象就是在更新世冰期—间冰期反复交替中演化分异出众多个体大小差异很大的种和亚种,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其中淮河古菱齿象就是体形向大型化演化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2.
甘肃第四纪地层的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地层接触关系、古地理环境与岩石地层特征、哺乳动物化石种属与产出层位、古地磁与14C测试成果,用多重地层划分概念对第四纪各统进行划分。厘定第四纪下限为2 48Ma·B·P;中更新世下限为0 73Ma·B·P;晚更新世下限为0 20Ma·B·P;早全新世下限为12 0Ka·B·P;中全新世下限为7 0Ka·B·P;晚全新世下限为2 5Ka·B·P。  相似文献   

3.
嵩山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早期的环境与文化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在嵩山地区黄土层中发现300多处旧石器地点,多半出产在中更新世末至晚更新世早期的地层中,可与深海氧同素第5阶段后期对比。这表明约70kaB.P.前末次间冰期嵩山旧石器文化发达,为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华夏文化的核心——嵩山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末次间冰期后期的环境变化,对古人类和生物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泥河湾盆地侯家窑遗址在中国旧石器文化及古人类演化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前人研究多集中在古人类及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年代方面,对古人类生存时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较少,更未见定量研究.本文利用最终筛选后的420个表土和83个地层样品的孢粉数据,采用MAT(modern analogue technique)方法定量重建了泥河湾盆地侯家窑遗址220~85ka B.P.的年均温和年均降水序列.依据孢粉定量重建的气候变化序列与大西洋-太平洋深海氧同位素和南极冰芯记录的MIS 5、MIS 6和MIS 7阶段有较好对应.冰期时,泥河湾盆地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年均降水量比现在多200~400mm;间冰期时,年均气温比现在高约1℃,或与现在相近,年均降水量也与现在相近.冰期时,泥河湾盆地的古气候相对稳定,间冰期时波动频繁.侯家窑古人类生活在大理冰期(MIS 6阶段),气候寒冷湿润,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成为侯家窑人的主要食物来源,侯家窑人已学会适应和抵御严寒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5.
皖南震旦系冰期地层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张启锐  刘鸿允 《地层学杂志》1993,17(3):186-193,T001
<正> 近年来我国关于震旦系冰期地层的研究,除已公认的峡东的南沱冰期地层外,在华南各地陆续在“南沱组”之下,发现了间冰期大塘坡组和下冰期长安组。这些新成果使扬子板块及其周边晚元古代冰期地层和国际上许多经典的层序具备了共同的三段式结构,即上、下两个冰期,中间夹一段间冰期。已知三段式结构广布于湖北、湖南、贵州、江西和浙江西部(陆松年等1985)。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沙漠-黄土过渡带杨桥畔全新世地层中20种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合年代学资料,探讨了该地区13.0ka B.P.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研究表明,微量元素地层分布规律明显,化学成分具有很高地一致性,Cr、Cs、Co、Cu、Mn与I可作为衡量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古气候替代性指标。根据主要微量元素演替所揭示的古气候变化特征,将该地区气候变化可划分为5个阶段:13.0~11.7ka B.P.气候干燥寒冷;11.7~10.0ka B.P.气候略温偏干;10.0~6.4ka B.P.气候温暖湿润;6.4~1.60ka B.P.偏冷干气候恶化期;1.6ka B.P.以来气候继续朝冷干方向发展,并且冷暖干湿交替频繁。通过与黄土、石笋等记录变化对比,发现杨桥畔地区全新世气候演化过程与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基于庐山山地晚第四纪地层典型断面的系统调查,从地层剖面层序中筛选的微粒(θ=1~3mm)石英颗粒进行环境电子显微镜观测研究,辨认出显微结构-颗粒形态-变形构造-动力化学作用等特征,运用系统过程发展中的节点事件进行层型剖面的环境响应分析,采取综合指标表征地球表层过程及环境响应情景,明确划分出四个古气候环境发展阶段,由下往上分别表现为冰期环境-间冰期环境-冰缘环境-冰后期环境,为深入研究及科学认识庐山第四纪环境演化过程及全球变化提供了新的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汝建 Abelm.  A 《地球科学》2000,25(6):553-556
试图通过南海更新世以来3个柱状样中Botryocyrtis scutum (放射虫) 的研究, 探讨其地层和古海洋学意义. 根据南海更新世以来3个柱状样中Botryocyrtis scutum的丰度变化与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研究发现, 氧同位素18期以来Botryocyrtis scutum丰度变化与氧同位素记录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其丰度变化随冰期与间冰期旋回而波动.冰期丰度降低, 间冰期丰度增加.其丰度变化基本上与氧同位素记录一样, 反映了冰期与间冰期旋回, 并且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史富强  朱祥坤  闫斌  赵妮娜 《地质学报》2015,89(Z1):302-303
<正>新元古代晚期,出现了两次全球性冰期事件,被称为"雪球地球"事件(Hoffman and Schrag,2002)。两次冰期的间冰期海水性质对深刻认识地球早期生物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扬子地区广泛发育的南华系包括了从Sturtian冰期到Marinoan冰期的连续沉积,是全球最完整的间冰期地层,系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北部三趾马红粘土的形成环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多种地质资料表明,陕西北部的三趾马红粘土主体形成于半干旱草原疏林环境中。5.3 Ma B.P左右所对应地层记录了半湿润森林景观。红粘土形成期间古气候周期性波动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使得淋溶粘土层与钙质淀积结核层交替出现。化石埋藏特点与含化石岩性的差别显示了不同层位有着不同的沉积环境。气候干湿、冷暖的交替不断改变着本区动植物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土体变形对污染物迁移具有重要影响。结合地下水渗流理论、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和溶质运移对流-弥散理论,建立了变形土体中污染物迁移三维耦合数值模型,考虑了孔隙度、渗透系数和水动力弥散系数随有效应力的动态变化。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模拟,分析了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土体变形对污染物迁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位下降,土体有效应力增加,土体骨架压缩变形,使得孔隙度、渗透系数减小,导致水动力弥散系数增幅减小,从而延缓了污染物迁移的对流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以泰州地区TZK10孔沉积物的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学为基础,重新厘定了该地区第四纪以来的年代地层框架。研究结果显示,下更新统和中更新统的界线位于84.45 m,第四系与新近系的界线位于205.23 m,根据沉积速率外推获得该钻孔的底界年龄约为3.4 Ma。通过钻孔间的岩石地层及磁性地层对比,将启东组上段修订为启东组,启东组下段修订为海门组的上段,海门组的上段和中段合并为海门组的中段。结合已有的钻孔资料,总结了长江三角洲北翼早更新世地层的特征,沉积物以细颗粒的黏土为主,局部段为砂砾层,早更新世研究区经历了河流冲积平原—冲洪积平原—泛滥平原的演化过程;埋藏深度为160~200 m的砂砾层可作为区域上海门组中段的标志层,沉积时代为1.77~1.9 Ma。  相似文献   

13.
刘强 《地质科学》2022,57(1):294-314
中央地质调查所作为中华民国时期成立最早、规模最大、最具国际声誉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在南京解放后它的演变过程目前尚缺少详实而准确的文献资料。本文基于历史档案,结合有关文献,较为详细地梳理了1949~1951年中央地质调查所先后被南京市军管会文化教育委员会(1949年5月~1950年6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1950年7月~1950年12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1951年1月3日~1951年5月6日)接管的过程。本文还整理了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后,中央地质调查所全所工作人员一致希望隶属中国科学院的经过,以及最终于1951年5月7日奉命改组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借鉴石油系统地质导向工作方法,提出煤层中水平段钻进确定煤层倾角的三维空间计算方法,以及如何指导进入着陆点后调整孔斜角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层产状下钻头钻进和钻出煤层的姿态,总结出在钻进过程中因煤层产状变化引起的8种不同脱靶(入靶)模式,并推导出三维空间内8种模式下真实煤层视倾角的计算方法。采用半定量的方法给出脱靶后调整钻孔轨迹的方法以及孔斜调整区间。通过钻探实例验证该预测算法能够指导减少脱靶,提高煤层钻遇率和钻井效率。  相似文献   

15.
赣西北九岭南缘宜丰岩组是江南造山带的一个重要地层单元,但其沉积时限和区域地层对比关系尚不确定。本次1∶5万区调工作中,在万载—宜丰一带宜丰岩组地层中发现有呈夹层产出的变英安岩、变凝灰岩。SHRIMP锆石定年表明,变英安岩、变凝灰岩分别形成于835.0±7.8Ma和830.3±9.5Ma。结合宜丰岩组底部凝灰质砂岩最年轻的一组碎屑锆石U-Pb年龄852.9±2.6Ma,认为宜丰岩组沉积时限为~853 Ma至~830Ma,表明宜丰岩组主体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锆石Hf同位素显示,εHf(t)变化范围较大,为-16.02~+12.04,总体以正值为主。最为接近亏损地幔成分的5个锆石颗粒的εHf(t)变化范围为+9.65~+12.04,具有最年轻的Hf二阶段模式年龄0.95~1.09Ga,与成岩年龄差距不大,表明源区中可能有新生地壳物质的加入。野外沉积学研究表明,宜丰岩组浊流沉积构造发育,主体属于半深海大陆斜坡沉积。区域上,宜丰岩组与溪口岩群、双桥山群、冷家溪群、西村岩组、南桥岩组、苍溪岩组沉积时限基本相当,沉积环境相似,应明确为华南"晋宁运动"不整合面之下的一套弧后盆地环境产物。  相似文献   

16.
很多地层学与沉积学特征,如显生宙较高的海平面位置以及最高的大气圈二氧化碳含量、全球性温暖的气候(温室效应条件)、后生动物骨骼生物礁的贫乏、三叶虫的主导性、典型的方解石海、SPICE碳同位素事件所代表的大洋缺氧事件和大气圈增氧事件,将寒武纪芙蓉世特征化。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个全新的芙蓉统年代地层格架已经得到了系统的确立,芙蓉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排碧阶、江山阶和没有得到最后定义的第10阶。湖南桃源县瓦尔岗剖面,以丰富的斜坡相三叶虫的发育著称,是全球寒武系芙蓉统第10阶底界GSSP的候选剖面。为了配合第10阶层型剖面的年代地层学研究,在层序地层学框架内,对该剖面第10期地层为主的地层序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旋回地层学研究。基于基本的岩相和沉积相的观察与研究,将该剖面沈家湾组中主要归为第10期的大部分地层归为一个三级沉积层序,并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四级海平面变化层序;该三级沉积层序大致包含48个准层序级别的六级米级旋回,这些米级旋回常常4个一组构成五级旋回(准层序组)而表现出明显的沉积旋回的1∶4的叠加样式,成为较为典型的米兰柯维奇旋回属性而可以作为代表性的"定时器"。结果表明,第10期地层的形成时限大致为4.80Myr(百万年),稍大于地球化学测年得出的4.10Myr(~495.0-489.5Ma);而且层序界面代表的沉积环境变化要超前于阶的界面代表的生物变化。因此,层序地层学框架内的旋回地层学研究,丰富了瓦尔岗剖面的地层学内容。  相似文献   

17.
20150643Chen Gang(Nanjing Center,China Geological Survey,Nanjing 210016,China);Yao Zhongyou The Compilation of Serial Geological Maps of Oceania Region(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ISSN1671-2552,CN11-4648/P,33(2),2014,p.159-163,3illus.,9refs.)Key words:geologic maps,map compilation,Oceania The collection and choice of interrelated data,establishment of database and compilation and proofreading of maps constitute a large-scale integration of geological and min-  相似文献   

18.
老挝万象盆地蕴藏有丰富钾盐矿,钾盐成矿后受到了后期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后期构造运动对万象盆地的钾盐矿产生了怎样的改变?一直缺乏深入研究。本次研究表明,在挤压走滑背景下,后期的构造运动对钾盐进行改造,并使得钾盐矿体发生了塑性柔流和脆性滑移。万象盆地萨塔尼钾盐矿区的三维地震勘探结果表明,无论水平切片还是垂直剖面上,都清晰地显示了构造运动对钾盐矿和地层的后期改造。钻探岩心也显示与构造运动有关的柔流变形。通过钻孔测井资料对三维地震勘探进行标定,可以准确外推钾盐矿体的横向变化并预测定位钾盐矿的空间位置。最终在老挝万象盆地萨塔尼一个很小的矿区详勘发现了一个超大型钾盐矿床,因此三维地震在万象盆地钾盐矿后期改造和勘探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华北克拉通是我国早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BIF)最重要的分布区。近年来大量锆石定年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BIF形成于始太古代到古元古代早期,但主要为新太古代晚期(2.50~2.55Ga)。最重要的BIF分布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鞍本、冀东和鲁西地区,沉积环境相对稳定是大规模BIF形成的重要条件。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晚期BIF形成的构造环境还不十分清楚,但可能为岛弧构造环境。BIF明显的时代专属性是地质和大气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盘锦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包括沉降中心位置、沉降区面积、沉降量、沉降速率等,选取2013-2016年覆盖研究区的19期C波段Radasat-2数据,采用SBAS-InSAR技术提取盘锦地区地面沉降速率和累积地面沉降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存在两个沉降区:曙四联沉降区,面积约为43.6km^2,最大沉降速率为-151.49mm/a;龙王村沉降区,面积约为33.28km^2,最大沉降速率为-119.55mm/a。与2007-2009年的3期ASAR数据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两者得到的沉降区基本一致。通过地面沉降监测数据的时序分析,累积沉降量和沉降区范围均随着时间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