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机化合物在高岭石结构中的夹层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远  陈开惠 《地质科学》1992,(4):356-362
详细研究了某些有机化合物在高岭石层间的夹层作用及其稳定性。极性化合物水合联胺与高岭石的夹层作用,其最大层间膨胀值可达11.33Å,且较稳定。红外吸收光谱表明,极性有机物对层间的OH基有扰动作用。脂肪酸盐和丙烯酰胺可分别通过水合联胺及甲酰胺做夹带剂与高岭石进行夹层作用,作用结果,其层间距可分别从7Å扩大到11Å及11.05Å,前者在常温下比较稳定;后者在加热时是稳定的,但温度超过300℃,d001值又恢复到7Å。  相似文献   

2.
高岭石—莫来石反应系列:^27Al和^29SiMAS NMR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郭九皋  何宏平 《矿物学报》1997,17(3):250-259
根据艰我国八个不同成因和特征的高岭土样品在450-1450℃热处理产物的MAS NMR谱和XRD,IR,DTA等研究结果,结合有关资料讨论了高岭石-莫来石反应序列的几个重要问题:1.高岭石的结构,尤其是五配位铝;2.980℃放热峰后的高温相是γ-Al2O3而不是Al-Si尖晶石;3.对于莫来石化过程,认为初始莫来石850-950℃变高岭石形成,二次莫来石由分凝的SiO2和γ-Al2O3在1200-  相似文献   

3.
高岭土有机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二甲亚砜、丙烯酰胺、硅烷等多种有机改性剂对高岭土进行了有机夹层、吸附改性。经有机改性。高岭石的层面间距d(001)可增大到1.1454nm,并且与丙烯酰胺加热后形成稳定的了聚丙烯酰胺-高岭土有机无机复合材料,与硅烷形成稳定的有机无机复合体。改性后的高岭土与有机物的相溶性大大提高,从而为更好地开发应用高岭土做准备。  相似文献   

4.
浙江方家山高岭土矿床中高岭石亚族矿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珍珠陶石、地开石和高岭石是高岭石亚族矿物的三种多型。其中高岭石最常见,地开石较少见,而珍珠陶石是十分罕见的多型。本文作者应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醋酸钾夹层化合物的方法,研究了浙江方家山高岭石矿物特征。研究表明,用醋酸钾为夹带剂形成的珍珠陶石夹层化合物具有14.0的特征衍射峰,经水分子取代后形成8.35特征的珍珠陶石水合化合物,而高岭石仅部分形成7.30水合夹层化合物。从而确定了方家山高岭土矿床是以高岭石为主含珍珠陶石的矿床,其珍珠陶石主要赋存于粗粒级的高岭土中。高岭石与珍珠陶石晶畴呈消长关系可能说明珍珠陶石是后期较强应力下由高岭石转变来的。  相似文献   

5.
几种粘土矿物对Pb^2+的吸附作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土壤中常见的三种粘土矿物对Pb^2+的附作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三种粘土矿物对Pb62+的吸附能力顺序为: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蒙脱石对Pv^2+的吸附受PH的强烈影响,PH高有利于Pb^2+的吸附。与蒙脱石形成复合体形式的有机化合物的存在不利于蒙脱石对Pb^2+的吸附。  相似文献   

6.
高岭石—聚丙烯腈夹层复合物的制备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厦华  佟健  侯常娥 《矿物岩石》2001,21(4):7-10
作者通过XRD和IR等手段研究了高岭石-聚丙烯腈夹层复合物的形成过程。通过对高岭石/DMSO(二甲亚砜)、高岭石/乙酸铵等中间复合物的置换反应,成功地将丙烯腈单体引入高岭石层间。XRD谱表明高岭石层间被插入有机分子后,其层间距增大;IR谱显示有机分子与高岭石的外羟基可能以氢键的形式相互作用。在有引发剂的存在下,实现了丙烯腈单体在高岭石层间的聚合。  相似文献   

7.
煅烧高岭土与氢氧化钠的水热反应体系中,偏高岭石不仅为4A沸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为晶核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界面。4A沸石的晶核总是优先形成于发生了溶解的偏高岭石表面,而晶体生长的方式则受偏高岭石颗粒大小的影响。随着晶体的大量生长,偏高岭石逐渐消失,与此同时,产生了二次成核作用,晶体在先成的4A沸石晶体表面生长,形成双晶。在整个反应过程中,液相中的[Al2O3]及[SiO2]浓度的变化与4A沸石晶体生成具有一定对应关系。这表明,偏高岭石不断溶解,固相的Al2O3·2SiO2不断转化为液相的Al2O3和SiO2。沸石晶体的生成是以液相各组分浓度的过饱和为动力的,为液相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8.
《矿物学报》1995年第4期发表了何宏平的“天然烧变高岭石中水铝英石发现”一文。该文用核磁共振谱中-79.0×10-6附近的谱峰,认为该信号来自水铝英石,而不是来自Al-Si尖晶石。这种说法较合理,因刘长龄早就阐明偏岭石在成岩阶段由水铝英石变来。但是我们不同意“天然煤烧变高岭石经后期水化作用变成水铝英石”的观点,而主张“水铝英石是沼泽相原生沉积的;在成岩作用中转变为偏岭石不是煤烧的,有一些理化性质与变高岭石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将锍试金改成小锍试金,用小锍和捕集法把分解样品同富集金属与分离基体成份结合在一起进行,炼得的锍和经酸处理除去贱金属硫化物,富集的贵金属采用无火焰原子吸收光说测定。取一份样可以测定Au,Pt,Rh和Pd。测定方法的特征质量:Au1.1×10^-11,Pt1.3×10^-19Pd1.3×10^-11,Rh1.2×10^-11;线性范围(μg/ml);Au0-0.40Pd和Rh为0-0.050,PtO  相似文献   

10.
煤系高岭石—醋酸钾复合体的热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钦甫  丁述理 《矿物学报》1997,17(3):276-279
用煤系高岭石与醋酸钾合成夹层复合体,并利用热分析(TA)、红外光谱(IR)和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研究其热行为特征。夹层复合体在低于300℃左右的条件下相当稳定,当温度进一步升高,夹在高岭石层间的醋酸钾就会发生熔化,在此阶段脱羟基作用发生。复合体脱羟基所需的温度比纯高岭石发生同样作用所需的温度要低得多。红外光谱研究发现,高岭石复合体中不同性质羟基团的脱羟基作用的发生遵循着一个固定的顺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微波技术引入到制备高岭石/有机物插层复合物的研究中,以DMSO为前驱体,研究了微波辐射对高岭石的有机插层、取代、原位聚合作用.发现微波能加快插层和置换反应,极大地缩短反应时间.微波辐射下插层时间为30 min时,插层率即可达到75%以上,置换反应50 min,置换率达到77%以上.同时发现微波在反应中对高岭石具有剥片效果.采用X射线衍射、FT-IR光谱、TG、TEM等技术对插层复合物及微波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岭石/乙酰胺插层复合物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酰胺在熔融状态下直接插层高岭石,产物经无水乙醇洗涤,得到纯净的高岭石/乙酰胺插层复合物。XRD结果显示高岭石层间距从0.721nm膨胀到1.102nm。插层作用使得高岭石内表面羟基伸缩振动峰由3651cm^-1。移动至3647cm^-1。处,变形振动峰由911cm^-1移动至907cm^-1处;乙酰胺3211cm^-1和3390cm^-1处NH2基伸缩振动峰消失,并在3478cm^-1处产生一新的振动峰,这些表明原高岭石层问氢键的损失及与乙酰胺分子之间氢键的形成。高岭石内羟基的吸收峰由3616cm^-1移动至3611cm^-1处,以及其硅氧面的骨架振动峰变化表明乙酰胺的甲基中CH嵌入到高岭石的复三方空穴中。进而构建高岭石/乙酰胺插层复合物的结构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际测量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高岭石有机插层纳米复合材料领域中有机插层理论的研究进展,主要对插层剂在纳米层问的形态及结构、插层过程中水的作用、吸附与插层、脱嵌过程等方面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及热点。  相似文献   

14.
珍珠陶石的夹层化合物法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忠悦  叶瑛 《矿物学报》1996,16(1):89-91
应用联氨、使珍珠陶石形成其夹层物,然后再用水洗获是水合珍珠陶石,这种水合珍珠陶石具有十分特征的0.835nmX射线衍射峰,而高岭石族的其它矿物却保持不变,利用这一明显的特征,可以容易地区分出混合在高岭石中的少量珍珠陶石。  相似文献   

15.
高岭土/肼插层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高岭土为原料,选取50%水合肼作为插层剂,采用直接液相插层法,并辅以磁力搅拌,成功地将肼分子插入到高岭石结构层间,制得肼插层高岭土材料。利用红外光谱和粒度分析仪对产品进行了表征。IR谱表明, 插层中肼分子中的NH基与高岭石内表面羟基之间产生了N-H-OH作用,形成了新的氢键;插层反应后的样品,其粒径小于5 μm的颗粒占总颗粒数的比例降低了10.55%,平均粒径增大了46.84%。  相似文献   

16.
Cert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corporation, transport and release of fatty acids by clay minerals, calcite and marine sediments have been investigated.Salinity was found to be an important factor. The adsorption of heptadecanoic acid by bentonite clay at 4%. was nearly triple that at 0%.. However, from 4%. to 35%., only a minor adsorption increase occurred. This behavior is believed to be related to flocculation of the clay at the lower salinity range. The pH over the range of 6.0–8.5 has a small influence on fatty acid-clay association, depressing it somewhat as the basicity increases.When the temperature of the fatty acid solution was increased from 0°C to 50°C, a decrease in adsorption on to clay was found. This effect may be due to increased water solubility of the acid at higher temperatures, since solubility is very important in controlling the degree of fatty acid-mineral interaction. Furthermore, apparent solubilization of fatty acids by indigenous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sea water reduces adsorption on to clay minerals.Based upon the heat of adsorption of ?14.6 kcal/mole, fatty acids are physically bound to clay minerals by weak van der Waals forces and hydrogen bonds.Bentonite and kaolinite were found to be the most adsorptive minerals investigated, followed in order by illite, montmorillonite and calcite. Sediments from Narragansett Bay were found to lie between illite and montmorillonite in adsorptive capacity after indigenous sediment organic matter had been removed. Sediment organic matter reduced fatty acid uptake by a factor of 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