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北地区在古生代期间有3次重要的构造-岩浆事件,峰期年龄分别约为500Ma、320Ma和250Ma.500Ma的花岗质岩石与同期形成的高级区域变质岩伴生,东北各构造单元内均有记录,反映该区在加里东期经历了一次重要的造山事件;320Ma的花岗岩主要发育在大兴安岭地区,呈北东向展布,具有由俯冲到碰撞后成因的地球化学特点,是松嫩地块和额尔古纳-兴安地块碰撞拼合,形成统一佳蒙地块的重要事件;250Ma的花岗岩主要发育在东北南部和吉黑东部地区,是华北板块与佳蒙地块碰撞后伸展作用的产物.佳蒙地块形成后,主体隆升为陆,南部处于与古亚洲洋相连的大陆边缘.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佳蒙地块处于伸展构造背景,发育了一系列北东向展布,被火山岩和正常沉积岩充填的断陷盆地.沉积环境具有北陆南海的格局.中二叠世,断陷盆地演化为巨大的海相沉积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华北板决与佳蒙地块发生陆一陆碰撞,残余洋盆消失,形成陆相沉积盆地.中二叠世海相盆地和晚二叠世陆相盆地内碳酸盐岩和暗色泥岩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2.
三塘湖盆地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早石炭世晚期,盆地褶皱基底形成;晚石炭世早期,总体处于碰撞期后伸展构造环境;晚石炭世晚期,洋壳消亡,断陷收缩与整体抬升,形成剥蚀不整合.早二叠世,进入陆内前陆盆地演化阶段;中二叠世,盆地进入推覆体前缘前陆盆地发育期;晚二叠世,构造褶皱回返,前陆盆地消失;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中期,进入统一坳...  相似文献   

3.
根据嫩江—黑河地区古生代地质体岩石组合特征,恢复原岩建造类型,并在分析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构造组合关系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基础上,探讨嫩江—黑河晚古生代陆陆碰撞带的形成机制。研究认为,早石炭世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开始沿嫩江—黑河一线汇聚拼贴,早石炭世洋陆俯冲阶段形成了岛弧与弧后盆地沉积;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陆碰撞过程中形成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侵位;早二叠世碰撞后伸展阶段形成了中二叠世弧后残余盆地。总体具有从俯冲-碰撞造山向造山后伸展演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区域构造演化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北地区主要由东部佳木斯地块、中部兴安—松嫩地块和西部额尔古纳地块构成,各地块之间主要构造带拼合时代的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之前各地块之间已经完成拼合,形成了统一的佳—蒙地块。晚古生代开始东北地区进入统一的盖层演化阶段,在佳—蒙地块南缘发育了晚古生代具有大陆边缘沉积特征的盖层建造。晚古生代早期佳—蒙地块南缘为活动陆缘,在~320Ma向北的俯冲过程中古亚洲洋板块发生断离,形成火山弧,同时导致其北侧"贺根山"弧后洋的拉开,持续的向北俯冲导致弧-陆碰撞,并于~280Ma贺根山洋已经完全闭合。佳—蒙地块南缘开始由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环境转化,最后在晚二叠世末期古亚洲洋完全闭合转入内陆环境。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与南天山早-中二叠世盆山耦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及相邻南天山造山带的早-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构造和岩浆作用的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在早-中二叠世由于地幔柱作用而导致玄武质岩浆活动,南天山造山带内部则发育几乎同时代的碰撞后花岗岩.盆山结合部位早-中二叠世的沉积中心处于不断沉降的状态,而且沉积中心逐渐向塔里木地块之上迁移.南天山在早-中二叠世碰撞后伸展背景下的隆升作用导致塔里木岩石圈向南天山之下发生陆内俯冲作用,在山前形成类似周缘前陆盆地的构造环境,山前沉积中心相当于周缘前陆盆地系统的前渊相带.塔里木盆地内部早二叠世的地幔柱活动与南天山的碰撞后伸展作用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南天山在早-中二叠世的碰撞后伸展作用则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沉积-构造作用具有良好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东部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之间的演化历史以及古亚洲洋构造体系与环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叠加与转化一直是地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依据该区古生代—早中生代火成岩的年代学与岩石组合研究,结合碎屑锆石的年代学研究成果,讨论了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之间的演化历史以及两大构造体系叠加与转化的时间。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东部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可划分成8期:早奥陶世(485Ma)、晚奥陶世(450Ma)、中志留世(425Ma)、中泥盆世(386Ma)、早二叠世(291Ma)、中二叠世(268 Ma)、晚三叠世(201~228 Ma)以及早侏罗世(184 Ma)。早奥陶世—中志留世,岩浆作用主要分布在松嫩—张广才岭地块的东缘,并呈南北向带状展布,主要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成,显示活动陆缘—碰撞的构造演化历史,揭示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于中志留世(425Ma)已经拼合在一起,这也得到了早泥盆世地层碎屑锆石年代学的支持。中泥盆世,火山作用分布在佳木斯地块东缘和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上,前者为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后者为A型流纹岩,它们共同揭示该区处于一种碰撞后的伸展环境。早二叠世,佳木斯地块东缘发育一套钙碱性火山岩组合,揭示古亚洲洋俯冲作用的存在,而同期的张广才岭地区则发育一套典型的双峰式火成岩组合,揭示了陆内伸展环境的存在。中二叠世,同碰撞型火山岩分布于佳木斯地块东缘及东南缘,其形成可能与佳木斯地块和兴凯地块的碰撞拼合有关。晚三叠世,张广才岭地区存在的双峰式火山岩和敦—密断裂东南区发育的A型流纹岩均显示陆内的伸展环境,其形成应与古亚洲洋最终闭合后的伸展环境相联系。此外,结合牡丹江断裂两侧均发育中—晚二叠世花岗岩以及佳木斯地块上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浆作用的缺失,暗示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在三叠纪早期沿牡丹江断裂可能存在一次裂解事件。而早—中侏罗世陆缘(东宁—汪清—珲春)钙碱性火山岩和陆内(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双峰式火成岩组合的出现,结合牡丹江断裂两侧"张广才岭群"和"黑龙江群"构造混杂岩的就位,暗示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与佳木斯地块在早—中侏罗世再次拼合,这也标志着环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报道了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胜利沟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化石11属19种和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化石7属9种,并结合前人对这一地区中—晚二叠世植物化石记录,讨论了两个植物群的地质时代。研究认为: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群以安加拉植物群为主,混生个别欧美植物群分子;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群为混生少量华夏植物群分子的安加拉植物群。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演替、植被变化、植物群混生与中亚造山带板块聚合之间的关系,认为中二叠世的暖温带温湿气候在晚二叠世转变为季节性干热气候,准噶尔盆地东缘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混生与准噶尔—吐哈地块、塔里木板块、佳蒙地块、华北板块的拼合和古亚洲洋的关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东北及邻区晚古生界及其相关地层间的接触关系含有丰富的大地构造信息,本文系统梳理了这些资料,用以阐述佳-蒙地块的形成与演化。佳-蒙地块南缘的西别河组、北缘的卧都河组及东缘的黑台组等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地层底部均发育不整合(或非整合),揭示了东北地区曾经历了一次十分重要的大地构造运动,标志着佳-蒙地块的形成。区内泥盆纪—石炭纪和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之间多为整合接触,说明这一时期佳-蒙地块处于稳定沉降接受沉积阶段。佳-蒙地块南缘晚二叠世林西组底部的平行不整合界面及其上部的磨拉石建造,以及中—晚二叠世地层序列由海相向陆相的转化,表明林西组处于前陆盆地的沉积环境,标志着佳-蒙地块与华北板块发生碰撞拼合。佳-蒙地块南缘早三叠世卢家屯组底部的不整合及卢家屯组下部砾岩所具有的磨拉石建造特征,说明碰撞造山作用仍在持续进行,属于递进造山作用。晚三叠世大酱缸组底部的不整合,说明造山作用已经完成,佳-蒙地块独立发展的历程结束。  相似文献   

9.
靳胜凯  刘博  马明  殷嘉乐 《地质学报》2024,98(1):116-137
本文对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内蒙古化德地区二叠纪—三叠纪5个花岗质侵入体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 Pb年代学以及Sr Nd 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本次所研究的岩体主要起源于华北克拉通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八音察汗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276±1 Ma),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白音特拉岩体形成于中二叠世(270±1 Ma),为地壳加厚作用下变质杂砂岩部分熔融形成的S型花岗岩;毛忽庆岩体形成于晚二叠世(254±1 Ma),为I型花岗岩;张万良岩体与康家地岩体分别形成于早三叠世(248±1 Ma)和晚三叠世(229±1 Ma),两者均为A型花岗岩。综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研究区在早二叠世—晚三叠世经历了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俯冲、俯冲 同碰撞、持续碰撞以及造山后的伸展4个阶段,古亚洲洋东段在研究区的闭合时间应为中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10.
华南印支期碰撞造山--十万大山盆地构造和沉积学证据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18  
十万大山盆地是云开造山带前陆地区的一个窄长的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盆地,位于扬子与华夏陆块拼接位置的西南端。十万大山盆地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由巨厚的磨拉石建造组成,并构成多个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的构造-地层层序。云开造山带及前陆冲断带上泥盆统至下二叠统中发育了大量的印支期形成的薄皮褶皱和冲断构造。这些指示扬子和华夏陆块在印支期发生了强烈陆内碰撞与会聚及前陆盆地的沉积作用。P2 /P1 之间的不整合面是伸展构造向挤压构造转换的转换面,为华南印支期碰撞挤压造山或活化造山的序幕。T3 /T2 之间不整合面是挤压构造向伸展构造转换的转换面,是印支期活化挤压造山结束的界面,标志着晚二叠世开始的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束。华南内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构造运动性质及转换与当时华南南缘存在的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及印支板块与华南陆块的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