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将康滇地轴中南段元古宙主要铀矿化类型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型七个亚类。初步总结了元古宙铀成矿的基本特征 ,提出铀矿化 (96 0 - 6 0 0 Ma)是晋宁 -澄江运动的产物 ,与该区同层位中铜矿化改造富集时期一致 ;并讨论了康滇地轴中南段不整合面型铀矿床成矿条件评价问题 ,提出中、上元古界不整合面附近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2.
在塔里木地台北缘库鲁克塔格断隆上,发现晚元古宙帕尔岗群与其下伏兴地塔格群之间为角度不整合。进一步研究了中元古宙兴地塔格群和晚元古宙帕尔岗塔格群在沉积建造、变质作用、构造样式和岩浆活动等方面的差异,证明中元古宙末期曾发生强烈构造运动——兴地运动。它在1.3~1.4Ga达到高潮,0.95~1Ga时结束,形成塔里木地台基底。根据构造要素的叠加关系和变形特征,将这次构造运动划分为三个变形幕。  相似文献   

3.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对建立-喀左地区元古宙-古生代地层做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不整合界线地层和层序地层的多重划分与对比。进行了基本层序、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调查研究,将元古宙-古生代地层划分为10个层序,归并为2个超层序,初步建立了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4.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对建平—喀左地区元古宙—古生代地层做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不整合界线地层和层序地层的多重划分与对比。进行了基本层序、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调查研究,将元古宙—古生代地层划分为10个层序,归并为2个超层序,初步建立了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张伯声教授的学说,从含煤地层的岩石组合及其展布特征,沉积旋回及波浪运动与成煤作用的内在联系,阐述了沁水盆地富煤带的形成、展布及煤质和其它伴生矿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华南加里东运动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华南加里东运动包含了郁南运动、北流运动(崇余运动)和广西运动,具多幕陆内造山特点。其影响范围包括扬子板块东缘"江南隆起"以东、以南广大地区。华南加里东构造带总体呈东西向展布,南部桂西右江盆地-粤南地区泥盆系不整合于下伏的寒武系之上,中部桂东-粤中-闽西-赣南-湘南地区泥盆系不整合于奥陶系之上,靠近"江南隆起"的湘中-浙西地区泥盆系不整合于志留系之上,但钦防盆地志留系与泥盆系整合接触。寒武系-志留系为同造山盆地的复理石沉积。从寒武纪-志留纪同造山盆地由南向北迁移,盆地展布、物源供给等显示"南山北盆"的盆山格局和造山带"由南向北"挤压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辽宁海城地区辽河群底部大型韧性滑脱带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海城地区赵家堡子-马风-什司县一带早元古宙辽河群底部地层和变质深成侵入体的详细构造研究,确认了辽河群底部与太古宙之间大型韧性滑脱带的存在。卷入滑脱带的地质体有辽河群底部浪子山岩组和早元古宙变质深成侵入体。滑脱带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①吕梁运动早期沿太古宙与早元古宙接触带部位发生大规模拉伸顺层滑脱变形作用;②拉伸滑脱变形中晚期早元古宙深成侵入体沿滑脱带顺层同构造就位;③吕梁运动晚期滑脱带的收缩变形作用三大阶段。  相似文献   

8.
李才  吴彦旺  王明  杨韩涛 《地质通报》2010,29(12):1733-1736
在申扎地区发现了较为完整的寒武纪地层和奥陶系与寒武系之间的"泛非运动"角度不整合。这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南部发现的唯一确切的寒武纪地层,不但进一步丰富和健全了青藏高原的地层系统,而且也是在青藏高原和周边发现的唯一的下奥陶统与寒武系"泛非运动"角度不整合界面。通过对申扎"泛非运动"界面的研究,可以准确界定"泛非运动"的时限及其动力学过程,也是研究"泛非运动"之前冈瓦纳大陆北缘沉积作用不可替代的标本,对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祁连地块东段元古宙基底一般认为由3 套地层组成,即古元古代湟源群、中元古代长城系湟中群和蓟县系花石山群,三者之间皆为平行不整合关系。但新的研究表明:(1) 花石山群与下伏的湟源群为角度不整合,结合新近发现的化石资料分析,认为花石山群是震旦纪—寒武纪稳定盖层沉积,不应归于基底组成部分;(2) 湟源群与湟中群为同一构造层,统称湟源群。  相似文献   

10.
太古宙—元古宙过渡分界及成矿动力体制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古宙与元古宙之间分界时限较窄、测年数据偏新和混乱, 极大遏制了地球早期基础地质的深入研究.通过太古宙与元古宙分界标志和过渡标志的确定, 将太古代—元古代间动力体制转换类型划分为4种: 挤压体制向扩张体制转换; 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间转换; 水平主压应力场转换; 地幔柱体制向板块构造体制转换.太古代与元古代间动力体制转换产物主要为真核生物、放射性元素、岩浆、矿产, 各自形成时限可达(3~5) × 108 a.太古宙与元古宙之间分界不应以单一年代划分, 而是一个渐变过渡的界线, 可初步确定在2.2 0~2.80Ga之间.太古宙—元古宙界线的划分应与地球动力学和构造体制等重大事件相联系, 此研究为探求早期深部成矿作用带来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中条运动是早元古宙晚期发生于晋南中条山的一次具造山规模的地壳大变动。由于运动界面上下有明确的地层关系,且不整合面所表示的时间间隔短暂,故受到本区及邻区地质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并常在地质工作中加以应用。近年来一些科研和教学单位的地学工作者也都相继使用,并建议用中条运动(中条旋回)作为我国北方早一中元古宙之间的代表运动,对此亦有不同的看法和各式各样的理解和解释。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几十年来一直在中条山从事矿产普查勘探的地质工作者,有责任,也应该去说明有关中条运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发表较多,议论较多,已有较多资料集累的吕梁运  相似文献   

12.
单锆石铅同位素蒸发法年龄研究表明,扬子克拉通北缘米仓山地区基底变质岩系中后河岩群形成于晚太古宙—早元古宙,火地垭群形成于中上元古宙;之后在晋宁运动晚期和澄江期各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构造热事件。  相似文献   

13.
滇中地区元古代沉积盆地演化及动力学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远生  韩欣 《现代地质》1999,13(2):232-234
滇中地区是扬子地台元古宙地层发育的典型地区,包括云南东川、罗(茨)武(定)、易门、元江4个区段。早元古代地层为大红山群,其与太古代底巴都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中元古代地层为昆阳群,晚元古界包括青白口系和震旦系,其中中元古代昆阳群按“倒层”观点分为下亚群...  相似文献   

14.
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沉积盆地性质、地壳运动特征和运动阶段的重要依据。通过区域地质调查,结合不同时代地层沉积体系特征,在雪峰山西侧的石门—桑植复向斜早古生代末期—中生代地层中厘定出5个不整合面,由下而上分别是文洛克统小溪峪组与上覆中泥盆统云台观组、中二叠统梁山组或栖霞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上泥盆统黄家蹬组或写经寺组与中二叠统梁山组或栖霞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中三叠统巴东组与上三叠统九里岗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中三叠统巴东组与下—中侏罗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下白垩统石门组与下伏老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这几个不同时代的不整合面代表了石门—桑植复向斜早古生代晚期—中生代地质演化时期中特定的构造事件。其中,小溪峪组与上覆泥盆系、二叠系系平行不整合关系反映雪峰古陆西侧隆后前陆盆地于文洛克世晚期受加里东运动影响隆升成陆并接受风化剥蚀;中泥盆统与中二叠统平行不整合是"柳江上升"和"黔桂上升"两次构造运动的产物;巴东组与九里岗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反映中三叠世晚期的早印支运动在研究区以水平抬升为主,横向挤压缩短较微弱;下—中侏罗统与巴东组角度不整合反映中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晚印支运动NNW—SSE向强烈挤压使石门—桑植复向斜进一步收缩变窄,且形成一系列次级背向斜构造和挤压凹陷盆地;下—中白垩统呈串珠状角度不整合在下伏地层之上,主要反映早燕山构造运动。这些不整合面的厘定及其代表的相应构造事件为湘西北地区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地质信息,同时,对合理分析雪峰山西侧地区早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沉积盆地属性提供了更仔细、更可靠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5.
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研究是进行构造模式解析和地质演化历程探讨的重要手段。通过大范围露头尺度和填图尺度以及二维地震资料尺度不整合面的识别和分析,发现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发育3种类型重要的角度不整合面,分别是白垩系与下伏地层、侏罗系与下伏地层和上古生界与下古生界。这3种不整合面分别代表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地质历史时期几次重要的构造事件。其中白垩系与下伏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是区内分布最广泛、表现最明显的不整合,代表了晚侏罗世末期西缘南段大规模冲断构造事件。侏罗系与下伏地层、上古生界与下古生界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限制在惠安堡-沙井子断裂的西侧,一方面表明加里东运动和印支运动在该断裂以西的西缘南段都有响应,其中晚三叠世末表现为弱褶皱运动;另一方面表明在地质历史时期,惠安堡-沙井子断裂的分界作用较摆宴井断裂更为明显,马家滩构造区带的构造模式在西缘南段没有代表性。因此在讨论西缘南段的基本构造模式时将其限定在青铜峡-固原断裂和惠安堡-沙井子断裂之间的"狭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6.
燕山运动“绪动/A幕”的本意及其锆石 U-Pb年代学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燕山运动"提出已有90余年。该概念从产生之日到现在一直存在着巨大争论。本文首先回顾了该概念的原始含义及其存在的逻辑问题。翁文灏将燕山运动分为三个阶段:"绪动"阶段、即A幕;火山幕、或称为中间幕;B幕。"绪动/A幕"的本意指上火山岩系下部砾岩与煤系地层之间的不整合事件。需强调翁文灏所谓的上火山岩系包括了主体的火山岩和火山岩之下的砾岩。这套砾岩在辽西为海房沟组、在北京西山为龙门—九龙山组。翁文灏认为砾岩产生于燕山运动的"绪动/A幕",但"绪动/A幕"与"火山幕"的关系翁文灏认为难以阐述清楚。翁文灏在提出燕山运动(Yenshan movement)之后、丁文江提出了燕山期运动(Yenshanian movement)的名词。后续的研究者多因循"燕山期运动"的思想,但在中文表述中几乎只使用"燕山运动"的文字表述,这造成了逻辑上理解的差异,二者显然是不同的概念范畴,需予以区分。理清原始概念之后,本文通过位于北京西山雁翅镇田村、淤白村附近的钻孔和探槽,揭露出北京西山九龙山组底部的一套厚约12m火山凝灰岩。凝灰岩之下发育一套砾径可达2m、碳酸岩质的砾岩,与其下寒武纪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代表"绪动/A幕"的不整合面。凝灰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测试揭示了154Ma和161Ma两期年龄,前者限定了九龙山组的底界年龄,后者可能代表了"绪动/A幕"发生的最早火山响应。最后本文依据不整合面穿时性特点指出位于龙门—九龙山组砾岩之下的不整合面在空间上应收敛于髫髻山组火山岩之下的不整合面。而龙门—九龙山组砾岩与髫髻山组火山岩具有同时异相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7.
白瑾  戴凤岩 《地球学报》1990,11(1):23-24
<正> 在中国陆壳上太古宙岩石有广泛的分布,除大量出露在华北地台外,在塔里木地块的周边和扬子地台的西北缘,也多有出露,此外,由于元古宙造山运动的再造作用,许多太古宙小岩片还出露在元古宙造山带之中。 同世界上其它地区一样,中国太古宙包括花岗片麻岩地体和火山岩为主的绿岩带,并普遍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诸如2900Ma左右的迁西运动、2500Ma左右的五台运动,以及最后造就华北地台结晶基底的1800Ma左右的吕梁运动。  相似文献   

18.
浙江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与地壳演化——Ⅱ.元古宙花岗岩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浙江元古宙花岗岩类包括神功期(1.8-1.9Ga)和晋宁晚期(0.6—0.9Ga)。研究了浙江元古宙花岗岩类的主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Rb、Sr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岩石成因,探讨了浙江地壳的演化。浙江地壳形成于太古亩和元古宙,地壳增生的时期为2.6-2.7、0.8-1.1和0.1-0.12Ga。随时间演化浙江地壳组成有变化,但分异演化不明显。沿江-绍断裂分布的晋宁晚期慢源和壳幔混合中酸性岩是普宁期俯冲碰撞的证据。加里乐和印支期是两次规模不大的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19.
论闽浙运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李四光所定义的闽浙运动 ,以由浙东南永康群馆头组的基底假整合至微不整合为代表较为适当 ,多见于闽东白垩系石帽山群的基底假整合至不整合 (?)也可代表。据馆头组的丰富化石 ,闽浙运动的发生期被定为早白垩世的中期 ,主要表现为古浙西北主区的上升和浙东南不均衡的沉降 ,主要为造陆运动的性质 ,也表现为馆头组与其下更老岩层之间的假整合或微交角不整合接触 ,浙南丽水老竹区的不整合交角为 2 0°,他处偶见的高角度接触为局部性质。同时将闽浙两省及邻区与我国西北部及滇中以至日本的相应运动作了简要对比 ,我国松辽含油盆地的主要生成期及日本佐川运动的大贺最晚幕的发生期 ,均可与闽浙运动时期对比。  相似文献   

20.
铁岭凡河地区元古宙地层始于凡河元古宙坳位于沉积,根据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等研究成果,结合现代层序地学理论,自下而上划分六个层序,即关门山层序,虎头岭层序,二道沟层序,石门层序,杨士屯层序,于北沟层序。每个层序仅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分别代表海侵退积结构和海退进积地层结构,而中间饥饿段则以加积为主,各层序间均为不整合,其类型包括海岸暴露带和海侵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地层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