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若干年前,在离夏威夷群岛东南35km的太平洋海底(北纬19°,西经155°),发现了洛依希火山。它的顶部高出周围海底达3500m,离海面980m。这是夏威夷海岭所有火山中最年轻的。它位于冒纳罗亚活火山的水下斜坡上,后者的现代活动性已连续10多年了。还...  相似文献   

2.
有关地球深部构造和成分的概念 ,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于对夏威夷群岛的研究。有关该区“热点”处于稳定状态的资料被认为是假说的基础。根据这个假说 ,像夏威夷这样的海洋火山群岛的性质是羽状物(“停泊”在深部的炽热地慢物质的圆柱状垂直流)的存在所决定的。大洋群岛和洋中脊玄武岩同位素成分的差别 ,很久以来就被用于检验描述地慢中对流和地球化学进化的各种模式的正确性。例如 ,J.Blichert-Toft及其同事们在不久前完成的工作中 ,根据分析铪(Hf)同位素表明 ,若干夏威夷熔岩含有古老深海沉积物被改造的痕迹。这个特别有…  相似文献   

3.
<正>巴西沿海的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群岛和罗卡斯环礁,是由南大西洋海底山脊山向海平面上隆起形成。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群岛涵盖了大部分群岛面积,其中包括大多数近海离岛和小岛。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群岛和罗卡斯环礁代表了一个大的海底火山系统的山脊,它从海底以下4000米的深处隆起,暴露在海平  相似文献   

4.
热点的移动     
板块构造理论家们认为,夏威夷群岛火山的岩浆补给源是不动的。地壳板块在其上空移动,而这个补给源本身成为这种移动的标杆,并以火山的形式在地表留下了痕迹。专家们计算,在整个地球上的热点达40个,其中包括夏威夷、黄石、冰岛、皮特凯思岛和加拉帕戈斯群岛。但是最近几年来,某些地球物理学家对热点是否完全不动产生了怀疑。  相似文献   

5.
冰岛及夏威夷群岛上的喷发裂隙、火山口、熔岩流的位置和分布及其它火山特征,为了解岩浆如何输送到浅层地壳和后来在地表喷出提供了关键性资料。虽然洋中脊地段(有时表现为单一的火山状态)比陆地火山长且狭窄,但我们知之甚少,主要原因是它们位于水深2500m或更深...  相似文献   

6.
夏威夷群岛的向外幅射海岭沿该岛火山的主断裂带演化。希洛海岭与冒纳凯阿火山呈经向由夏威夷向东伸延 ,被认为是夏威夷火山的一部分。冒纳凯阿火山超覆于较古老的科哈拉火山 ,以致于科哈拉的重力高接近于冒纳凯阿边缘 ,表明科哈拉火山筑积物远离冒纳凯阿的侧翼下方伸延。据推测 ,希洛海岭起源于科哈拉在南部断裂带 ,其后 ,冒纳凯阿演化使其增大。笔者乘“ThomasG.Thompson”号调查船调查古老的科哈拉火山筑积物残余 ,此处可能是冒纳凯阿年轻熔岩未覆盖部分。将希洛海岭视为科哈拉的一部分能够说明约1100m的阶地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按瑞士苏黎世联邦工艺研究所地球物理学家NielsenS的结论,由夏威夷群岛火山中流出的岩浆源头位于3000km深处,在地幔和地核之间的边界上。夏威夷热点形成于很大的深度,与发生在大陆构造板块接触边界上的火山作用不同。由于岩浆上升至板块外表面,出现了来自熔融岩石的羽状物。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夏威夷群岛已成为地球动力学理论的发源地,在夏威夷发现的“热点”导致了深部热地幔柱理论的诞生,该理论认为流体地幔是夏威夷大洋火山岛及其它大洋岛弧形成的根源。海洋岛屿玄武岩和洋中脊玄武岩之间的化学与同位素差异一直被地球化学家用来约束地幔对流及地球化学演化模型,Bilchert-Toft等人展示的铪(Hf)同位素资料显示夏威夷熔岩中存在古深海沉积物,除自身意义外,该发现说明夏威夷地幔柱的地球化学和地震资料联合分析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地学家的最重要的问题:地幔对流是否成层?成层地幔对流学说最初起源…  相似文献   

9.
属于夏威夷群岛的卡乌阿依岛对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来说,早就是一个经典例子。它展示了一座海底火山怎样“长成”高出海平面的雄伟单一岩石海岛。专家们至今都认为,由高地唯一中心均匀流出的大量熔岩流形成的卡乌阿依岛几乎是圆形的轮廓证明了这一点。在3Ma间形成...  相似文献   

10.
火山碎屑是边缘海沉积的重要来源,其分布特征对研究沉积作用与构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对南海2 276个表层站位碎屑矿物分析表明,664个站位含火山玻璃,占总站位数的29.17%,其中含量最高达95.8×10-3。表层沉积物火山玻璃主要出现在南海东部海域,往西呈逐渐降低趋势。南海东部主要重矿物磁铁矿和角闪石分布与火山玻璃十分相似,表明可能具有相同的来源。这些特征表明火山玻璃主要来自菲律宾群岛。这与南海东缘的琉球-台湾-菲律宾火山-地震带的吕宋岛大量活火山分布吻合。南海南缘苏门答腊-爪哇岛弧火山-地震带,虽然第四纪火山和地震活动频发,但对表层样火山玻璃贡献不大。南海海域火山可能有少量贡献,但不是主要因素,南海北缘及西缘基本没有贡献火山玻璃。  相似文献   

11.
出露于夏威夷考爱(Kauai)岛上的双层盾形火山RobinT.Holcomb等盾形火山简单的外形常常掩盖其复杂的内部结构,由此导致对火山发育史的许多误解。自1840年JamesD.Dana首次对夏威夷考爱岛调查以来,该岛一直被看作是单层盾形火山岛。该...  相似文献   

12.
J.  L.  Cobiella  -  Reguera  耿春雁 《海洋地质》2006,(4):37-58
根据岩性和构造特征,古巴划分出三套含蛇绿岩的构造单元:1)北部蛇绿岩带,混杂岩复合体沿古巴岛延伸长度超过1000km;2)白垩纪火山弧建造的变质岩基底;3)中古巴南部Escambray(Guamuhaya)高压变质地块中的构造片体。现有年龄分析资料表明,古巴现存洋壳年代为晚中生代,形成于两种不同的构造背景;1)晚侏罗世-纽康曼期,北美大陆及其南部大陆的漂移造成的小盆地;2)北美被动大陆边缘与阿普第-阿尔必(Aptian—Albian)期火山弧之间形成的俯冲带上部(suprasubduction)边缘盆地。Escambary(Cuamuhaya)地块中生代变质沉积岩中的蛇纹岩片体和高压角闪石形成于一小型洋盆关闭期间.时代很可能为阿尔必(Albian)期。火山弧岩层的变质岩基底来自于上侏罗统-纽康曼阶洋壳,并在中自垩世火山弧形成期间发生变质。北部蛇绿岩带可能来自上述小盆地,以及俯冲边缘盆地的,并自晚白垩世坎佩尼(Campanian)期至始新世中期发生多次侵位。古巴不同的蛇绿岩类型代表了南北美大陆之间泛古陆解体后形成的洋壳的残余物(加勒比洋盆原型)。文章提出并讨论了一种可能的板块构造模型。  相似文献   

13.
中太平洋海山群漂移史及其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太平洋海山群的海山呈簇状排列且近EW向展布于太平洋海山密集区,其四周分布着一系列NW走向的线性列岛及规模巨大的水下海山链。它位于明显属于海山链构造的夏威夷群岛和马绍尔群岛之间,处于莱恩群岛的北西向延伸方向上,与热点作用的板内火山作用关系密切。结合前人对中太平洋海山群形成和漂移的认识,从板块运动和几何学角度出发,采用Backtracking和Hot-spotting海山追踪方法对该区海山进行了追踪,发现该区海山的热点源主要位于现今法属玻利尼西亚群岛区(法属玻利尼西亚热点群),这与前人从古地磁和钻探资料出发得到的结果相接近。研究表明,中太平洋海山群是多热点成因的板内火山作用和板块构造运动的共同产物,它在130~90Ma期间起源于法属玻利尼西亚热点群,曾随着太平洋板块发生过向南和向北的运动,既有水平方向的漂移又有垂直方向上的升降,在漂移和升降过程中还受到了当时大规模多期的热点活动和断裂活动的改造作用,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后才到达今天的位置,最后形成了现今呈簇状分布的海山群。  相似文献   

14.
在夏威夷的欧胡岛(OAHU)东南端有一个美丽的海湾Hanauma."Hanauma"就是弯曲的意思,正如文字所描述的那样,这里是一个近乎圆形的海湾,夏威夷群岛形成初期,火山爆发时将岩石高高抛入天空,落下时砸出一个个完整的圆形.由于慢慢被大海侵蚀,这个火山遗迹变成了一个水色湛蓝,风景迷人的海湾,因为海湾几乎形成了圆形,远...  相似文献   

15.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周边区域是南极大陆火山、地震等新构造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与南设得兰海沟、南设得兰群岛一同构成南极大陆边缘现存唯一的"沟-弧-盆"构造体系。本文基于"雪龙"船第28、第30航次实测数据及两个航次的国际共享资料,利用均衡改正数据处理方法获得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莫霍面深度及其分布规律,分析深部构造-断裂的区域分布及其重力异常特征等。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的空间重力异常呈条带状分布,走向总体与地形相近,布格重力异常则由两侧向中间升高,大致在坡折处形成异常场值为100×10-5 m/s2的分界线,在中央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海山处形成两个异常高值圈闭,异常值最高为150×10-5 m/s2。莫霍面深度以弧后扩张中心为最低值,向南设得兰群岛和南极半岛两个方向递增,深度从12 km递增至陆坡位置的24 km。  相似文献   

16.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11卷首页刊载了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研究所张抗所撰“海台及其性质的初步分析”一文。 该文中提及:“以夏威夷海底山脉为代表者,其岩浆活动受‘热点’的控制,热点不断向北西移动,造成火山喷发时间越向北西越晚”一语(11页),笔者读后深为困惑难解。因为这一说法与一般常见论述相左。 据《地质辞典》(一)下册第303页,热点一词为;“热点(hot spot):形成地柱的地区,从地表上看,叫做热点”。而该书同页的地柱说一词为:“地柱说(Plume theory):本世纪七十年代初,摩根(J.Morgan)提出的一种板块移动机制的学说。他认为地球深部来源的物质,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分裂,释放热能,在重力高的地点的火山底下升上来的。在地壳以下延伸约2900公里的整个地幔,以每年数厘米速度蠕动着”。接着又指出:  相似文献   

17.
E.  Puga  Antonio  M.  alvarez-  Valero  J.  Galindo-  Zaldlvar  F.  Bohoyo  A.  Maldonado  A.Maldonado  L.  Somoza  F.  J.  Gonzaezz  L.  Somoza  蔡观强 《海洋地质》2009,(1)
本研究对来自DOVE盆地(Scotia海南部)中部火山山脊的拖网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辅以K—Ar年代学分析。研究区水深2000~3000m,地理坐标范围为59&#176;21~23′S和42&#176;27~31′w。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较研究区火成岩和形成Scotia、Antartic—Phoenix洋中脊及南设得兰群岛的火山岩之间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特征,厘定研究区岩浆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以及岩浆作用的绝对年龄。  相似文献   

18.
以 ДВЕрошенко为首的俄罗斯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西洋分部的专家们 ,审查了有关加拿利群岛、马德拉岛和佛得角群岛是由于上升地幔流在热点区活动而产生的假说。对这个假说有利的证据是 ,在加拿利群岛上火山岩的年龄由西向东随着远离强烈的火山活动区而增加。但是认为这只是一种趋向 ,还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再加上群岛不是位于同一海岭上 ,还有在非洲沿岸未发现年龄更为古老的同类岩石。地幔流在其上部运动的板块上留下了火山形成物的痕迹。它们呈东西向弧状延伸 ,并不进入大陆。科学家们研究了深海钻探计划和大洋钻探计划报告中有…  相似文献   

19.
海涛 《海洋世界》2006,(8):26-28
在夏威夷的北部地区分布着众多大大小小的瀑布,有的甚至从上千米高的悬崖上倾泻而下,看上去甚为壮观。如果你有兴致登上瀑布的顶部,就会在峭壁之上的水池中看到一种身长大约50厘米,体色呈棕色并带斑点的刺鳍鱼。夏威夷原住居民称这种刺鳍鱼为“长着类似蜥蜴脑袋的鱼”。据说这种鱼在岛上生存繁衍的历史几乎与夏威夷群岛形成的历史一样久远。那么这种刺鳍鱼最初是如何来到距离大陆很远的夏威夷岛的呢?它又是如何攀爬到岛上最陡峭的瀑布顶端的呢?  相似文献   

20.
东海陆架外缘隆褶带是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带陆侧弧后裂陷盆地(陆架盆地与冲绳海槽)之间的水下残留火山弧.其地球物理特征、地层组成、岩浆活动及地质构造等均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之特征.本隆褶带的形成始于第三纪初,当时为陆缘弧;中新世末以后,由于琉球弧后冲绳海槽的张裂作用,遂成为古琉球弧的残留弧.其形成机理受东海构造格局控制,与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作用及俯冲带的东向迁移有关,东海隆褶带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断隆火山弧(E1+2)、(2)褶隆火山弧(E3)、(3)褶隆残留弧(N1)和(4)消亡残留弧(N2~Q).最后一个阶段隆褶带与陆架盆地整体沉降,接受了厚约1500m的上新世-第四纪浅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