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根据南方和北方海带夏苗培育采用苗帘苗绳差异,在山东烟台国家级海带良种场海带育苗基地进行两种夏苗培育工艺的实验研究。在同一个育苗车间内,利用种海带采集游孢子并附苗,跟踪观测维尼纶苗帘和棕绳苗帘对海带育苗期间配子体发育、孢子体(幼苗)生长的影响,并比较两种不同苗帘育苗成本差异。结果显示:相同育苗条件下,维尼纶苗帘采苗后,配子体发育速度、孢子体形成速度显著优于棕绳苗帘上的配子体和孢子体;转化孢子体后,在育苗第15~31天时间内,维尼纶苗帘海带幼苗相对生长速率(RGR)显著大于棕绳苗帘幼苗(P0.05);维尼纶苗帘幼苗经55天培育,幼苗平均长度长至1.53 cm±0.13 cm,达到出库下海暂养规格,此时棕绳帘幼苗平均长度约0.47 cm±0.03cm。至70天,棕绳苗帘幼苗平均长度约1.78 cm±0.19 cm,维尼纶绳苗帘幼苗平均长度达7.87 cm±1.35cm,显著大于棕绳苗帘幼苗。采用维尼纶苗帘育苗,每1m3育苗水体育苗量约为60万株,综合育苗成本约为23元/万株,采用棕绳苗帘育苗,每1m~3育苗水体育苗量约40万株,综合育苗成本约为31元/万株。综上所述,北方采用维尼纶帘进行海带育苗在生产上具有可行性,并且可降低生产成本约25.8%。  相似文献   

2.
海带幼体畸形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五十年代末建立海带育苗室以来,在育苗过程中经常发生一种幼体畸形病。这种病害在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一些育苗室中或轻或重时有发现,严重时幼苗大量死亡,在生产上造成一定损失。例如,福建省连江县水产综合场为了改变每年从北方调运种海带的局面,从1971年开始实验在当地选育种海带。当海面水温升高时,把海带移到育苗室系统内人工控制低温培育。孢子囊形成后,采孢子进行常规育苗。这样采孢子时间比以往培育早秋苗要早一个多月,培育出来的幼苗个体大、健壮,适应能力强。但在实验过程中连续几年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病害。因此,防治这种病害已成为我国南方海带养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春季繁殖期两茬贻贝苗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以来,我国贻贝养殖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针对苗源供应不足的情况,有关单位相继开展了开发自然苗场及人工育苗的研究。为了充分发挥育苗设施的作用,当前贻贝人工育苗一般是从三方面进行研究的:(1)提高单位育苗水体的产量;(2)增大海上养育幼苗的保苗效果;(3)争取一年培育多茬苗。对于培育多茬苗,过去我们已成功地培  相似文献   

4.
作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在常温条件下利用日光进行育苗。试验的重点是提高幼苗的大小与防除附着物的方法。采用从育苗基质、采孢子时期、室内短期培育及下海育苗一系列新方法,结合人工洗刷技术等多方面措施,当年获得:每cm苗绳上出1cm以上大小的幼苗5株以上的结果。这样大小的幼苗比较容易养成,达到实用阶段,所以提出一套采孢子育苗的工艺流程。这是石花菜人工育苗的最好记录。  相似文献   

5.
自1980—1986年,我们在研究孢子育苗的同时,对石花菜生活史中的几个主要环节进行了较细致的观察和研究。用采孢子育苗的方法培育出雌、雄配子体和孢子体。也完成了石花菜生活史的循环培养。通过孢子育苗的培养,发现两种孢子的量和质,以及两种孢子苗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从孢子萌发、生长的幼苗还有出芽繁殖。随着幼苗的生长又出现匍匐枝的繁殖,并继续繁殖下去,对于石花菜的栽培具有决定性的价值。我们认为在石花菜生活史图中,应增加上三种幼苗阶段出芽繁殖的支环和三种藻体匍匐枝繁殖的支环,更能反映出石花菜生活史的实质,对指导科研、教学和石花菜的栽培将产生更大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海带人工育苗是发展我国海带养殖事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工培育海带幼苗过程中,时常出现烂苗或掉苗现象。多年来,这个问题在南方或北方都存在,严重时甚至可以使整个育苗工作陷入困境,给育苗和供苗工作带来严重威胁。过去,有关育苗单位力图从管理措施上严加控制。但由于对烂苗或掉苗的基本原因缺乏认识,工作难免盲目,预防效果也极不显著,至今尚未获得妥善解决办法。烂苗或掉苗现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  相似文献   

7.
坛紫菜与条斑紫菜轮栽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87—1989年利用人工培苗和潮间带栽培方法进行了坛紫菜和条斑紫菜轮栽试验。结果表明,用加大育苗室的采光面积、保温和缩短光照时间促熟措施,可使坛紫菜丝状体在8月初开始大量放散壳孢子,8—9月中旬采壳孢子苗,采苗后约35天开始采收紫菜,至12月初结束。9月中旬采苗的,亩产干品83.3kg。条斑紫菜丝状体按常规法育苗,于10月中旬采壳孢子苗,先在海上密挂育苗,至11月底取下坛紫菜网,将条斑网分挂到坛紫菜架上,进行了两种紫菜的轮换栽培,直至翌年5月初结束,亩产干品120.1kg。两种紫菜总产量达203.4kg,比单作增产近一倍。  相似文献   

8.
紫菜采苗(壳孢子)以后,就要进行幼苗培育,直到网帘上长出1—2厘米的幼苗后叫做出苗,达时幼苗培育工作才算结束,继而进入叶状体养成阶段。幼苗培育的好坏,关系着紫菜养殖生产的成败、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因此生产单位特别关心这一生产环节。 当前培育幼苗的一般方法,是将采好苗的网帘张挂在潮间带的半浮动筏架上,利用自然干露的方法进行育苗,或将网帘张挂在全浮动筏上利用人工干露(晒网)的方法进行育苗。这两种方法虽然都能育苗,但却存在着以下几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紫菜生产已有2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是全人工栽培紫菜到本世纪60年代才开始,而条斑紫菜的人工栽培则始于70年代。目前我国条斑紫菜栽培面积最大的是江苏省沿海,该地区滩涂广阔平坦,适合紫菜生长,现在紫菜已成为群众性生产的海产品之一。 条斑紫菜生活史分丝状体和叶状体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可以产生三种孢子:紫菜叶状体成熟后放散的果孢子,它萌发长成紫菜丝状体;紫菜丝状体成熟后可以放散壳孢子,这种孢子萌发长成紫菜叶状体;紫菜叶状体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形成、放散单孢子,这种单孢子也长成叶状体(曾呈奎、张德瑞,1954)。 在条斑紫菜栽培中,一般应用紫菜丝状体所放散的壳孢子为苗源,所以对壳孢子苗的生理生态特性已有较深入的了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78)。但有关单孢子的生理生态,则未见较系统的报道。 在条斑紫菜的试验和栽培中,早已观察到紫菜叶状体在生长过程中放散单孢子,这些单孢子对增加紫菜苗量起到一定的作用。60年代王素娟等曾利用紫菜这一特性在自然苗网上进行过“母子网”附苗试验,之后崔广法等又用人工苗网进行了“母子网”附苗的生产性试验。这种方法可以增加栽培面积和收获量,但不能全部替代壳孢子苗,还需要培养紫菜丝状体。培育紫菜丝状体所需设备多、时间长,并易发病害,管理技术比较复杂。如果充分利用单孢子作为苗源来取代壳孢子苗,就可简化条斑紫菜的生产过程。为此,作者对条斑紫菜单孢子及其幼苗的生长发育进行了室内、外的培养实验,研究它同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在大面积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常规的海带夏苗培育法,培育期比较长,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幼苗病烂。我们根据海带类在极地低温下能渡过漫长极夜的生态特性,改革了五十年代推广、沿用至今的夏苗培育法,即将生长良好的配子体贮存在0°~-2℃低温、无光、静水条件下,在出库下海前约70天将贮存的配子体恢复到常规夏苗培育条件时,便正常地生长发育为生产上所需要的健康  相似文献   

11.
现场及实验室试验表明,近岸水中细菌丰度因时因地有较大差别,近岸水在潮周期中以高潮前后细菌量较低;海水在沉淀贮存过程中细菌丰度有明显变化,且与海水中营养物含量、贮存温度等有关;海水经沙滤后能减少细菌90%左右;回水中脱落苗进入贮水池,是贮水池中细菌数量增长10余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13.
海带的一个自然突变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细胞藻的遗传学研究中,被发现的突变型很少[1].绿藻中有一些突变型,其中较多的是某种石莼(Ulva mutabilis)[2].三浦昭雄等在紫菜中发现突变型.在褐藻中未见有突变型的报道.这里所报道的是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的一个突变型.  相似文献   

14.
海带的病害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综述了养殖海带危害严重的主要疾病其防治方法。文章按海带夏苗培育中的病害及其防治,海上栽培期间发生的病害 及其防治的顺序分别叙述了各主要病害,尤其对危害严重的病害种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述,以期对海带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15.
超声波对海带配子体克隆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超声波对海带配子体克隆粉碎效果、存活率及生长发育的作用。实验表明:在400W处理30s后再用200W处理60s,海带配子体克隆簇状体的粉碎效果较好:培养7天时细胞日生长速率为0.157;大量扩增7天雌、雄配子体克隆的鲜重增重最大为3.470g:培养14天雌性配子体克隆发育率为52.1%。可作为一种快速、高速、简便的粉碎海带配子体克隆簇状体,制备单细胞悬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带养殖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海带养殖规模与养殖产量均世界首位,并形成了一个集育苗、养殖、食品加工、藻类化工与生物制品开发于一体的链式产业,有关工作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技术与实践基础.在国家高度重视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和渔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刻背景下,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是保障海带养殖产业优质、健康和高效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新鲜海带中碘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带中含有高浓度的碘是其独特的化学组成特点,历来被海藻学家所重视(Tang and Chang, 1935, 1936; Black, 1948, 1949; Klemperer, 1957; Fernandez et al., 1964:Dave et al., 1973; Law, 1975; Solimabi and Das, 1977; Yamamoto et al., 1984:Doshi and Joshi,1989; Mairh et al.,1989),但是几乎所有的有关研究方法都基于化学滴定,在材料上局限于海藻干品,另外海带样品含有大量的褐藻多糖以及多酚类化合物,能够包溶部分碘离子及碘单质,因此用常规的化学滴定法误差较大,从而导致试验结果的非重复性和非可靠性。本文利用碘离子选择电极法,直接在样品溶液中测定,不必经过离心、氧化还原等一系列复杂的步骤,测定了新鲜海带中不同部位碘的含量和分布,为进一步研究海带中碘的化学存在形态提供了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8.
海带类的工业利用在国外从17世纪末就开始,19世纪中叶起陆续出现了一些综合利用的方法。近20年来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工作较多的国家有日本、英国、苏联等。 近几年来,我国由于大力开展了海带的人工养殖,产量猛增,为工业利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我们在研究了海带综合利用中的两个关键性问题一一原料处理和主产品褐藻酸的提取条件——之后,接着开始了综合利用方法的研究。 国外所研究的海带综合利用要点和缺点大致是: 1. 从同一份海带中综合考虑的产品大多是褐藻酸、碘和甘露醇,而很少同时考虑氯化鉀、褐藻淀粉等其他产品; 2. 水溶性成分是用稀酸提取,这不仅消耗酸和中和用碱,而且对褐藻酸会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3. 甘露醇和碘的分离也各有不同:高桥等推荐用铜沉淀法;英国则直接用酒精从海藻中提取甘露醇,或从稀酸提取液中加有机药品制成水不溶性甘露醇衍生物。前者所需铜盐量相当大,且对于氯化鉀、褐藻淀粉的分离研究不利;后者直接以酒精煮沸海藻,必将显著减低褐藻酸粘度,而水不溶性甘露醇沉淀的制备则成本太高,无多大实用价值。 我们认为,要寻求一个较全面、合理、轻济、简易的综合利用流程,首先应考虑: 1. 各种成分如褐藻酸、甘露醇、碘、氯化鉀、褐藻淀粉等的全面利用的流程; 2. 以水代替稀酸作提取剂;同时确定各种产品的适宜分离条件等。 综合利用流程的初步轮廓和结果已于1959年初提出。其后至1960年初这段时间内,我们对于各产品的分离条件和在各步骤中的产率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进一步实验,并且对于先前提出的流程作了部分修正、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