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1鲑鱼生活在海洋中,而产卵却要游到河里,具有这类生活方式的鱼类称为回游鱼类。这种生物现象包藏着使科学家们感兴趣的许多奥秘,下面就是一例。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鲑鱼的血液中也同人体一样,含有少量盐份,其成分高于河水但低于海水。与人类不同的是,鱼类直接受到外界含盐浓度的影响,渗透作用力求使鱼类体内和体外的含盐度保持平衡,而鱼的体内又具有一种盐分自我平衡调节机制对抗这种作用。那么,鲑鱼在海洋与河流  相似文献   

2.
海水鱼为啥     
大家都知道,海水是咸的,而生活在海洋里的鱼,整天泡在里面,岂不是比家中腌制的鱼还要咸吗?其实不然,妙就妙在海洋鱼类有一套绝妙的办法,使自己的肉一点不咸。这一套绝妙的办法便是:在海水鱼类的鳃丝上生有一种鳃丝排盐细胞(又称泌氯细胞),这种细胞可以把由血液带来的盐分及时地排出体外。由于这些细胞高效率工作,使鱼体始终保持着使它能生存的极低的盐分。海鱼的  相似文献   

3.
《海洋世界》2008,(6):5-5
生命是离不开水的,人可以几天不吃东西,但24小时不喝水就会陷入危险。对于生活在海洋里的鱼类来说,它们喝水吗?它们生活中的海水是咸的,不是不能饮用吗?它们会不会也觉得“口渴”呢?  相似文献   

4.
硬骨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的各种硬骨鱼类,它们体液的渗透浓度是比较接近和稳定的,但它们所生活的外界水环境的盐度却相差很大,鱼类为了维持体内一定的渗透浓度必须进行渗透压调节,鱼类调节渗透压能力的大小,决定了它们对水环境盐度变化的耐受力。研究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能对生产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譬如通过研究  相似文献   

5.
徐权汉  钱标 《海洋科学》1985,9(3):45-47
鲽鱼(Pseudopleuronectus americanus)为了适应冬季低溫的海水,在肝脏中产生一种抗冻蛋白释放到血液中。当血液中含有这种抗冻蛋白时,即使在-1.5°C的溫度下,血液仍不会凝固结冰。据报道,这是一种小分子的、富含丙氨酸的蛋白,丙氨酸占氨基酸  相似文献   

6.
如果人喝了海水,会越喝越渴,最后甚至渴死。可是终生生活在海洋中的鱼、鸟、爬行动物等却不会有这种危险。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它们都有自已的独特的海水淡化“装置”。科学家们已陆续揭开了它们“装置”的秘密。  相似文献   

7.
海洋鱼类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生物学家按目、科、属、种分门别类约有2万多种之众,而水产工作者却多按水层、深度,将鱼分为中上层鱼类、中下层鱼类和底层鱼类。各层鱼类的色彩、形态特征与所栖息的自然环境,其高度的统一,体现出物以类分、鱼以群集的自然特性。中上层鱼类:按平面划分可分为潮间带、浅海区和远洋区。典型的中上层鱼类身体呈梭形,两端尖细,在海水中游泳阻力小,大部分为高速游泳鱼类。远洋区中上层鱼,例如蓝点马鲛、金枪鱼、东方旗鱼、白枪鱼、箭鱼、噬人鲨等都是在海洋中快速游泳的鱼类,其背部颜色具有与远洋区海水一样的蓝黑色,腹部颜色较淡。  相似文献   

8.
世上所有的动物都爱自己的子女的,鱼类也不例外。那么鱼类是怎么样保护后代的呢?一般地说,产卵多的鱼类是不太关心自己的子女的,它们产完卵就游走了,让子女在海洋中随波逐流,自生自灭。例如产卵冠军———翻车鱼屯,它一次产卵可达3亿粒,卵产出后自然地漂浮在海洋中层,然而很大一部分卵是无法受精的,同时又很容易被各种鱼类所吞食,即使孵化成功的幼鱼,也常常被风浪折磨得死去不少,所以说翻车鱼屯的产卵量虽然很高,但真正能发育成大鱼的却是廖廖无几。在鱼类中凡是子女少的,它却十分关心自己的子女,千方百计地进行保护,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例如,生活在美洲沿岸的介司鱼,它为了保护好后代的健康成长,每当要产卵时,雌鱼都要选择最大的涨潮时期,将卵产在海水上缘的潮湿泥沙中。这样,海水既不能淹没所有的鱼卵,也不会把鱼卵冲走,反而还能很好地保持湿度,使鱼卵正常发育。把卵产在这个地方,还可以避开敌害,同时由于太阳光的照射,又有一定的湿度,无疑这种难得的外界条件,促使受精卵能很快地孵化。往往在下一次的最大涨潮时期来临之前,孵化出的小鱼已进入了大海中。海洋里还有一种叫海鲶的鱼,这种鱼全身裸露无鳞,它们的主要食物是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在众多的鱼类中,数海鲶...  相似文献   

9.
海洋浩瀚,鱼儿纷纭。众多的水生家族呼吸方式亦不尽相同,这一呼一吸、一吐一纳,充满着无限奇趣。用皮肤呼吸的水生物鳗鲡是一种酷爱旅游的鱼类。南方的雨季,是它最喜欢的气候,鳗鲡纷纷弃家出游。它们从栖息的河流、湖泊中爬上岸来,穿过潮湿的草地,越过田埂,从一个水域迁移到另一个水域,去会四方朋友,品八方佳肴。到了夏末秋初,鳗鲡就要去“长途旅行”,它们不顾田野、草地和道路的阻隔,从江河出来,奔向大海,进行三四千里的旅行。鳗鲡离开江河上了陆地之后,就不用鳃而用皮肤来呼吸了。此时,它身上的鳞已退化,皮肤特别薄,上面布满了微血管,可直接与空气交流,达到呼吸的目的。这种呼吸就叫“皮肤呼吸”。无独有偶,海蛇也有一部份氧气是靠皮肤来呼吸的。海蛇在海水中潜行,所需的三分之二的氧气靠肺部从海面吸足,剩下的三分之一氧气就要靠皮肤从海水中吸取。海蛇有一个不完全分隔的心室,这与哺乳动物的心脏相比是一种原始的特征。在哺乳动物中,血液在周身循环后返回心脏再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摄取氧气后再返回心脏进行第二次体循环。如果海蛇也采用这种循环方式的话,那么氧气必将很快被消耗光。事实上,海蛇的血液不经肺部直接送到皮下毛细血管。这样血液可以从周围海水中吸收氧气...  相似文献   

10.
虎毒尚且不食子,而海洋中有些看似温顺的鱼儿却吞食它们刚刚出世的“鱼宝宝”,据说这一现象经常发生在雄鱼中。海洋中有些鱼,是由雄鱼照料幼子的,雌鱼产完卵后,它们便游开了。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水域四种鱼类的耳石微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洪波  姜涛  邱晨  杨健 《海洋与湖沼》2018,49(6):1358-1364
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技术(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EPMA),对长江口不同水域中捕获的焦氏舌鳎、皮氏叫姑鱼、鮸鱼和光泽黄颡鱼耳石中的Sr含量进行耳石微化学研究,结果发现,焦氏舌鳎是典型的海水鱼类,不仅Sr:Ca比(按惯例标准化为Sr:Ca×10~3)的移动平均值高(7),而且Sr含量面分析图亦呈现为对应高盐度海水的黄色或红色图谱。虽然皮氏叫姑鱼和鮸鱼从出生直至被捕Sr:Ca比的移动平均值都在3—7间波动,总体上属河口半咸水栖息鱼类,但从Sr含量面分析图来看,皮氏叫姑鱼生活史履历更为复杂,可包括淡水(对应蓝色图谱)和半咸水生境(对应绿色图谱);而鮸鱼仅在长江口较高盐度半咸水或海水生境中活动,未见进入过淡水的履历。光泽黄颡鱼表现出仅利用淡水生境的履历,其Sr:Ca比的移动平均值仅在1.5—3间窄幅波动,整个生活史均在淡水区域里活动,表现为长江口典型的淡水栖息鱼类。本研究从新的角度提供了较为客观、直观和最新的信息,用以较为准确地重建和掌握长江口这些不同鱼类的生境利用特征。  相似文献   

12.
王初升  尹卫平 《海洋学报》1986,8(6):724-728
实验通过测定泥蚶(Arca granosa Linnus)血液和软体组织中Cd,Pl和Cu的含量,讨论泥蚶对这三种金属的富集能力和体内分布,结果表明,金属在血液和软体组织中的浓缩系数高低顺序为:Cd>Cu>Pb,且Cu和Pb的浓缩系数值接近,体内分布相似,有别于Cd;血液浓缩系数可反映出软体组织的富集能力,由海水铅致毒实验表明,血液Pb浓度受环境海水Pb浓度的支配并随时间变化;海水铅致毒浓度1-100μg/l,泥蚶血液和软体组织中Pb含量随海水Pb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三者之间具指数相关.  相似文献   

13.
梅童鱼的群体发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重要的海洋生物噪声现象是海洋生物的群体发声。这些声音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候是某些地区海洋环境噪声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海洋动物发声中,鱼类发声是很主要的。如石首鱼类,国外俗称鼓鱼或鸣鱼,以能发出明显的声音而著称。在我国沿海近岸石首鱼类分布很广,其中尤以大黄鱼群体发声最为强烈,其他如黄姑鱼、(鱼免)鱼、毛鲿鱼等石首鱼类也有明显的群体发声现象。梅童鱼属是我国石首鱼类中常见的一种小鱼,体长一般为80—160毫米,其分布范围较窄,一般限于中国沿海。在南海近岸海区,每年春、夏之间梅童鱼生殖季节,大量个体鱼发出的群体声所造成的噪声是这一地区海洋环境噪声的主  相似文献   

14.
松江鲈鱼甲状腺的周年变化及其与降河洄游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邵炳绪 《海洋与湖沼》1978,9(2):230-235
松江(鱼户)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是近岸浅海底栖鱼类,其幼鱼具有溯河习性,每年五、六月间进入与海相通的河川中肥育,逐渐成长;从十一月下旬开始,当鱼体已达一定长度,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纷纷降河至近岸浅海越冬,等待来年早春繁殖。近年来,在进行松江(鱼户)鱼人工繁殖的过程中,发现饲养在淡水中的亲鱼,催产不易成功,而将亲鱼移到一定浓度的盐水或海水中饲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催产,则效果显著。要弄清这一现象的实质,就必须对松江(鱼户)鱼降河洄游的机制问题加以探讨,以便在掌握降河洄游  相似文献   

15.
津沙 《海洋世界》2012,(2):43+42
一些热带鱼类对气候变化表现出的快速适应能力超出科学家的预期,或者说,它们的自我调节速度快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水升温速度。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发现,一些热带鱼类对上升的海水温度有着超强的适应能力,其适应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仅仅需要几代鱼的时间便可适应在温度更高的海水中生存。"卓越珊瑚礁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的这个发现,让詹姆斯·库克大学和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研  相似文献   

16.
正人们常用"缘木求鱼"这个成语来比喻方向、方法不对所以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确大多数鱼儿离开了水就不能生存,但是有一种鱼却可以离开水生活。它不但能离开水,还能上树,这就是弹涂鱼——一种进化程度较低的古老鱼类。弹涂鱼概况弹涂鱼是货真价实的鱼,属于刺鳍鱼科,一共有25种,生活在非洲西岸、印度、太平洋水域、新赫布里底群岛热带及亚热带近岸浅水区(美洲不产),中国常见的有三种,分别是弹涂鱼、大弹涂鱼和青弹涂鱼。弹涂鱼是  相似文献   

17.
《海洋世界》2008,(11):4-4
科学家通过视频技术在海水表面以下9000米的地方发现了鱼类,这种鱼是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海洋中生活地点最深的鱼,人类也是首次拍到它们的生活状态。这种鱼名叫狮子鱼,科学家是通过录像,在日本附近的太平洋区域深达9000米处发现的。研究人员表示,此前人们从未目睹过它们的在深海中生活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18.
作者提出了放置于水温为19~20℃及30℃,盐度为0,16‰和30‰的各水体中尼罗罗非鱼渗透压调节的时间过程。研究揭示出尼罗罗非鱼幼鱼具有极其灵活的渗透压调节能力力:当水体由于盐度的改变,其冰点下降值Δ°改变114~121.4%时,幼鱼在收容五天后,血液渗透压重新达到平衡,冰点下降值Δ°只增加1.6~4.7%,当水体的Δ°改变292~307.2%,幼鱼血液渗透压的Δ°值只增加4.7~6.2%。作者认为,该幼鱼渗透压的调节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失控期,Δ°值迅速增加 二,调节期,Δ°缓慢地随收容时间继续增加,直达到最大值,并开始下降;三、趋平期,幼鱼血液的Δ°值下降并达到平衡位置。尼罗罗非鱼渗透压调节的具体时间过程及特点取决于其内外渗透浓度变化的梯度(从淡水到海水或半海水)以及水温、饵料条件。  相似文献   

19.
金钱鱼肾细胞系的建立及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是一种重要的广盐性海水养殖鱼类,可直接在海水、淡水、咸淡水等不同环境中正常生长。为研究金钱鱼独特的渗透调节机制,本文研究了金钱鱼肾细胞的原代和传代条件及其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原代肾细胞在含有20%胎牛血清(FBS)的L-15培养基里贴壁和生长较好,添加10ng/m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能明显促进细胞增殖,传代细胞采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L-15培养基,细胞生长迅速,3—4d即可传代。金钱鱼肾细胞为成纤维样细胞,命名为SK细胞,目前已传至22代。扩增第11代SK细胞的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基因,比对结果证明此细胞系来源于金钱鱼。采用CCK-8法检测第12代细胞在低渗(95,137,200mmol/kg),等渗(330mmol/kg)和高渗(430,550mmol/kg)中的增殖情况,结果发现肾细胞在137—430mm/kg的渗透压范围内均可增殖,说明金钱鱼肾细胞对渗透压的耐受性较强。本试验首次建立了金钱鱼肾细胞系,并初步证明了肾细胞对盐度有较强的耐受性,为今后渗透压调节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海问2000     
1.海水鱼和淡水鱼有何分别?海水鱼和淡水鱼生活于不同的环境中,习性和器官作用也不尽相同。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分,故浓度高。海水鱼的体液比外界海水的浓度低,因而鱼体内的水分不断由皮肤渗出,海水鱼若要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就必须不断地吸入大量的海水以作补充,于是盐分也随海水进入鱼体内,海水鱼的鳃和肾就成为排除体内过多盐分的主要器官。相反地,由于淡水鱼的体液,浓度较外界环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