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文章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协同理论研究的背景下,基于对黄渤海海洋气象现代化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SWOT分析),利用"新五力模型"研究黄渤海海洋气象现代化协同发展机制。研究表明,黄渤海海洋气象现代化的优势主要包括海洋气象观测系统、海洋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发布和建立海洋气象中心,劣势主要包括海洋气象立体观测能力不足、精准海洋气象技术发展不足和海洋气象工作协同发展不足,机会主要包括"一带一路"建设、新技术发展和新型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威胁主要包括主要影响天气系统、重要致灾因子和潜在的社会竞争;应充分有效利用吸引力、凝聚力、辐射力、排斥力和亲和力5种作用力的不同功能和组合创新,促进黄渤海海洋气象现代化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静止卫星“葵花”与美国、欧洲宇宙机关(ESA)、印度已发射运用的静止卫星共同监视全球气象状况。除印度的静止卫星外,其它国家的均能自动收集海洋气象浮标式自动气象站、船舶、飞机等所观测的气象资料。向静止卫星通报气象资料的船舶等被称为“通报局”(DCP)。从通报局对卫星分配402MHZ等频率,并使用无定向天线,即可发送气象资料。 日本气象厅已在1988年度在所有的海洋气象观测船上配备上了运用DCP把观测船所观测到的气象及海洋资料向气象厅通报的“船用气象电报自动发送装置”。此装置由无定向天线、发送部和资料处理部三部分构成。资料处理部是由以个人用计算机为基座的CPU、表示已输入的气象资料和电文的CRP、用于输入气象资料的键盘三部分构成。船用气象电报自动发送装置的特长是,写成气象电报的气象资料极为简单,任何人都会输入。资料输入后,从气象电报的写成到发报均可自动工作。因此,通讯人员不需要值班,连夜间也可自动通报气象电报。 船舶气象通报对提高气象预报精度以及延长预报期间极为重要。但近几年来由于海运情况的变化,船舶气象通报逐渐减少,日本气象厅迫切希望船舶今后也能协力合作。除气象厅自己的气象观测船外,所属日本邮船以及大阪商船三井船舶的某些船舶也按装着船用气象  相似文献   

3.
从决策气象服务工作技术和方法出发,总结了多年决策气象服务经验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决策气象服务知识体系涵盖的内容进行了探讨。文中特别指出其知识体系应涵盖决策气象服务人员思维方式、决策气象服务机制及服务方式和服务技巧、决策气象服务技术支撑平台、通俗性语言特点和决策气象服务建议等方面内容,并对这些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不断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敏感性和通俗性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莱西市中心城区、姜山新城、大沽河城区、青山旅游、田园生态等5个功能板块农村社区气象服务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对当前农村社区气象服务应用技术的种类、结构、功能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当前电视天气预报、手机短信息、气象信息广播系统、气象信息显示系统、气象信息服务站、手机客户端、"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等7种气象服务应用技术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给出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气象服务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气象灾害每年都有,只是轻重程度不同。就全国和全省范围来说,很少有真正风调雨顺的年份。本文根据1951~1988年38年的气象历史资料及有关政府部门的材料、简报、报道,统计出台风、洪涝、海上大风和强对流等几种主要气象灾害对浙江经济造成损失和伤亡人数。文中对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一般规律和灾情作了概述,并列出一些典型实例,提出了预防气象灾害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根据本地区夏季气温、太阳辐射强度等气象参数,提出建筑空调瞬时负荷控制模型。对本地区气象参数归纳为两个地区气象专用值:地区气象常数Ck和地区气象专用温度t0。应用该模型与我国常用的分析计算方法进行比较,两者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该模型可提供在我国不同地区利用当地气象参数,计算、控制建筑空调的瞬时负荷。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海洋气象功能区的概念,从气象需求导向、海洋功能基础、海洋产业融合、陆海联动统筹和资源永续利用5个方面确立了海洋气象功能区的分类原则,综合气象因素影响和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对气象条件高敏感的海洋功能区进行了划分归类,得到8类海洋气象功能区。并以青岛为例,依托海岸基本功能区和近海基本功能区进行了海洋气象功能区的分类,结合实际探索开展了初步应用,可以更好地为海洋管理和开发提供气象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农业气象服务信息资料处理系统的功能、结构和流程。该软件可以统计当年周、旬、月、季、年等时段的气温、降水、日照、湿度等气象资料,可以与对应时段的常年值和去年值进行比较,同时将比较结果生成固定格式的文本文档,为气象服务和农业气象服务材料的编写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9.
国人对体育比赛的名次在狂热中过分计较,表现出十足的竞争意识,可对本国的综合国力的强弱及其排名座次,关心的人不多,知道的人就更少了。为此,我们建议大家来读一读  相似文献   

10.
雷州半岛气象灾害频繁,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台风、干旱、暴雨、强对流、雷电、寒冷、高温等气象灾害侵袭。本文分析了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农村气象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聊城市气象局做了积极探索,利用移动公司的MAS系统实现了"气象灾害预警村村通"。文章介绍了气象灾害预警村村通的实施方法步骤、实现流程、预警服务情况等,为各部门在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海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海洋气象服务,随着GIS、Web服务等计算机和船舶通讯技术的发展,海洋气象服务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以GIS为支撑的海洋气象信息库的建立变得日益现实,它的出现不仅有助于人们直观理解和分析大气海洋环境特征的分布情况,克服目前我国海洋气象服务的种种困难,而且必将有助于揭示海区气象环境的变化规律,增强目前海洋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提高海洋天气预报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保障县市局气象资料的正常接收,提升气象监测、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资源利用能力,使县级气象部门在气象资料的信息量、时效性和可靠性方面有大的提高。文章介绍了县局CMACast系统结构,县级CMACast系统应用,资料推送以及软硬件工作环境,并对系统的常见故障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阳谷县现代农业气象服务需求,依托阳谷县气象局官方网站,基于气象观测和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利用My SQL数据库,通过J2EE开发平台和MVC框架,研发了"阳谷县农业气象服务平台"。该平台可实现中短期天气预报、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等信息的实时发布,同时具有气象科普和政策法规宣传,以及需求信息反馈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
杜荣华 《海洋与湖沼》1989,20(2):148-148
中国气象学会海洋气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学会、桂林气象学会于1988年12月3—7日,在桂林市联合召开了1988年全国海洋天气与气候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气象局、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以及沿海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局和有关大专院校等32个单位的48名代表。  相似文献   

16.
姜斌  厉运周  陈永华 《海洋科学》2021,45(7):95-102
为了获取海洋连续稳定的气象和水文数据,作者设计了基于Linux的气象水文浮标采集系统,多线程同时测量海面的气象参数(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风向)和海下的水文参数(不同深度的水温和盐度),监控浮标的电压、漏水和开舱状态,测量和监控原始数据自动备份到系统的数据库,通过CDMA/GPRS或卫星与岸站接收系统通信,实现采集数据实时回传、自动备份和数据补发功能。目前已经在近海和远海各布放2套,气象数据和水文数据采集与接收正常。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解决了近海和远海的海洋气象数据和水文数据的同时采集与传输,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获取的海洋气象和水文数据连续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7.
<正>一、《海洋气象学报》由原《山东气象》(1981年创刊)全新改版而来,是由山东省气象局主管、山东气象学会和山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刊登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论文、技术报告及研究进展综述等。  相似文献   

18.
<正>一、《海洋气象学报》由原《山东气象》(1981年创刊)全新改版而来,是由山东省气象局主管、山东气象学会和山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刊登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论文、技术报告及研究进展综述等。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气象业务一体化平台(简称“一体化平台”),是在气象业务系统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建设要求下,为满足山东气象现代业务发展要求,解决山东气象业务运行中的诸多关键问题,利用互联网技术,面向山东全省天气预报业务设计研发的高度集约化的智能业务平台。一体化平台实现了基于内网 WebGIS 的气象数据渲染,基于 CIMISS、Oracle、Redis的三级数据库架构,基于 FTP、SMTP、传真服务器、阿里短信等技术的一键式发布引擎,基于 WebOffice的智能网格预报定制化气象服务,建立了山东短时和临近预报业务体系,融合了山东省气象部门近年来的多项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实况监测、短时临近预报、山洪预警、网格预报、产品制作发布、预报共享、预报检验和业务管理等功能。一体化平台支撑了 “省—市—县” 三级台站的天气预报业务和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提升了监测分析、短时和临近预警、决策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20.
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建设成果丰硕。"一带一路"涵盖亚、欧、非三大洲,地域广阔,气候复杂,气象灾害种类多,影响大。文章从"一带一路"区域的气象灾害事实为出发点,分析了在"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气象灾害风险,并结合中央气象台的实际业务能力和潜力,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提出:1)建立"一带一路"专项气象服务机构,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评估业务,有利于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2)加强国际合作,实现资料共享,提高气象服务能力;3)加强"一带一路"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规避或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4)拓展"一带一路"气象服务的传播手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