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1 毫秒
1.
中国近海带鱼分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1992年,主要用生化遗传方法并辅之以形态学资料,共分析了中国近海的1 400余尾带鱼的样品.生化遗传资料分析了11种同工酶,共记录出24个基因座位,其中4种酶9个基因座位具有种的特异性.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带鱼存在3个种,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2230~0.3822之间.形态学资料与生化资料的结果是一致的,也表明中国近海带鱼存在3个种,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连续的差异.3种带鱼中有2个新种,分别命名为南海带鱼Trichiurus nanhaiensis Wanget Xusp. nov.和短带鱼Trichiurus brevis Wanget You sp.nov.  相似文献   

2.
南海带鱼遗传变异及其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带鱼是我国海洋鱼类中最重要的经济鱼类,过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多认为中国近海的带鱼为一个种,而不同的学者分别认为存在3,4和5个种群。从1976年开始,我们试图主要用生化方法并结合形态学资料研究带鱼的分类。1983和1988年报道了我们通过带鱼肌浆蛋白和形态学部分资料的研究认为中国近海带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海带鱼种群生化遗传结构及其鉴别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用淀粉胶和聚丙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中国近海带鱼9个取样群体472尾鱼的11种同工酶,并对它们进行了生化遗传分析,共记录出24个基因座位。各取样群体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的计算表明,中国近海的带鱼不是过去认为的一个种,3-5个种群,而是存在3个不同的种8个种群。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海带鱼种群生化遗传结构及其鉴别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用淀粉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中国近海带鱼(Trichiurus)9个取样群体472尾鱼的11种同工酶.并对它们进行了生化遗传分析,共记录出24个基因座位.各取样群体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的计算表明,中国近海的带鱼不是过去认为的一个种、3~5个种群,而是存在3个不同的种8个种群.  相似文献   

5.
带鱼[Triciurus haumela(Forsk?l)]是我国海洋鱼类首要的捕捞对象,因而受到了我国和邻国渔业生物学研究者的极大重视。近20年来,已发表了相当一批论文报告。尽管如此,至今对中国近海带鱼的分类仍众说纷纭。以往从形态和生态角度进行的研究多认为,中国近海带鱼在同一种内有不同的种群;且分别认为存在三、四和五个种群。  相似文献   

6.
梅永炼 《海洋科学》1983,7(5):37-40
带鱼(Trichiurrs haumela)在东海的渔获量占全国带鱼渔获量的90%,因而搞清东海区带鱼年渔获量的变化规律,对合理利用东海区的带鱼资源和指导当前该海区近海捕捞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根据近几年来的生产实践和有关资料,试对东海区近海带鱼年渔获量的变化与该海区的水文关系,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厄尔尼诺与浙江近海冬汛带鱼渔获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近海1961~1982年冬汛带鱼渔获量变化与Elnin的关系,结合捕捞力度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浙江近海冬汛带鱼渔获量变动规律,为合理开发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对浙江近海1961 ̄1982年冬汛带鱼渔获量变化与Elnino的关系,结合捕捞力度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浙江近海冬汛带鱼渔获量变动规律,为合理开发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海带鱼肌浆蛋白电泳图谱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可玲  尹青 《海洋科学》1983,7(3):43-43
带鱼是我国海洋渔业近二十年来首要的捕捞对象,产量约占世界带鱼总产量的3/4。种群是鱼类数量变动的基本单元。以往从形态和生态学等方面,对带鱼种群进行过一些研究,结果不甚一致,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现了中国近海带鱼存在不同的种或亚种的报道。因而,进一步探讨带鱼的种群和分种的问题,仍然是渔业生产和鱼类分类上  相似文献   

10.
东海带鱼食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带鱼摄食生态及东海食物网现状。根据2002年12月~2003年11月收集到的带鱼胃含物样品,对其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带鱼全年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有60余种,鱼类和甲壳类为其主要饵料类群。带鱼的食物组成存在季节差异,春季以细条天竺鲷、磷虾和带鱼为主要食物;夏季以带鱼、磷虾、糠虾和刺鲳为主要食物;秋季以口足类幼体、七星底灯鱼和竹荚鱼为主要食物;冬季以带鱼、七星底灯鱼、小带鱼和糠虾为主要食物。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并不明显(P>0.05),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各个季节的主要饵料类群组成存在差异,鱼类饵料的重量百分比均最高;饵料多样性指数季节差异并不显著(P>0.05),秋季最高,冬季和夏季较低。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东海带鱼的食物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由过去以磷虾为主转变为以鱼类为主,同时表现出明显的同类相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了1976—1985年浙江近海渔场盐度资料后得出:汛前至汛初(8—11月)高盐水体的消长趋势具有转弱、稳定、强化三种类型。渔汛期间(11—12月)高盐水体类型转换相对较少,但据年际势力强弱差异,又可定量划分为偏弱年、偏强年和常年三个等级。高盐水体强弱在一定程度上能起阻碍鱼群南移的作用,两者关系表现为:1.偏弱年,带鱼汛转旺期提前,中心渔场偏南,汛期进展快。2.偏强年,带鱼汛转旺期推迟,中心渔场偏北,汛期进展缓慢。3.常年,带鱼汛转旺期、中心渔场及汛期进展亦近常年。  相似文献   

12.
李春生先生在“MarineSciences”1992年第4卷第3期第212-219页上发表题为“HairtailfishesfromChineseCoastalWaters(Trichiuridae)”(《中国近海带鱼类》)一文(以下简称该文),把中国近海带鱼分成3个种并定名两个新种。本文作者对该文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该文从基本概念到原始数据的测量、计算和资料的分析整理等方面,存在系列的错误,某些形态描述与事实不符。故此,依照该文的论据,两个新种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带鱼生长死亡与参数动态综合模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我国近海带鱼分种研究结果,利用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收集的带鱼属3鱼种的生物学资料,运用长度频率法估算了3鱼种的生长和死亡参数.带鱼、南海带鱼和短带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渐近肛长分别为70.0,54.5和48.0 cm;生长系数分别为0.27,0.27和0.17;理论生长起点年龄分别为-0.60,-0.68和-1.10龄.用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的3鱼种总死亡系数分别为3.02,0.80和2.43;用经验公式估算的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0.39,0.58和0.44;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2.63,0.22和1.99.动态综合模式的分析结果表明,3鱼种都能承受较大的捕捞压力,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之处是大量捕捞1龄以内的幼鱼;在最适利用状态下,带鱼、南海带鱼和短带鱼的开捕年龄分别应为3.0,2.0和2.7龄,对应的肛长分别为44,28和23 cm.  相似文献   

14.
东海带鱼个体生殖力及其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城华 《海洋与湖沼》1983,14(3):220-239
对于东海带鱼Trichiurus haumela(Forskl)生殖力的研究曾有过专题报道和零星记载,上述报道是以雌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仅产一次卵为依据的,年龄鉴定谴存在问题。根据近年研究证明,带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不止产卵一次。本文就东海带鱼生殖力及其变动特点作了分析和讨论,试图说明带鱼生殖力变动的主要特点以及环境条件变化时,生殖力变化的某些特点。对多次产卵鱼类生殖力研究的某些方法仅是探讨,还很不成熟,尚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所用材料系取自1976年5—6月底拖网渔轮在东海海礁产卵场的渔获物,共观察了360余尾雌鱼标本,卵巢成熟度分别为Ⅳ,Ⅵ期(已部分排过卵,相当于通常所说的  相似文献   

15.
浙江沿海张网作业区幼带鱼分布、损害及休渔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1981—1983年浙江沿海18个定置张网点周年渔获物调查资料,对浙江沿海张网区的幼带鱼分布、损害及休渔效果作了分析,取得如下结果:1.浙江沿海张网作业区的外侧海区,是幼带鱼重点分布区;5—8月是幼带鱼损害最严重的时段,这4个月平均损害92.5亿尾,占全年平均损害尾数(117.3亿尾)的79.9%。2.目前实施两个半月的张网休渔后,理论上带鱼将会增加136000t冬汛产量,可纯增收1.6亿元,且翌年能增加7.0亿尾的产卵带鱼。3.浙江南、中、北部沿海5—8月依次实行张网休渔是恢复带鱼资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带鱼Trichiurus haumela(Forsk■l)广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种群较为复杂,国内外学者已进行过多次研究,但仍需进一步探讨。我们曾在研究中国沿海带鱼的耳石与鱼体相对生长的地理变异的基础上,将中国沿海带鱼划分为四个地理种群,即:渤海-黄海种群:东海北部种群;东海南部-粤东种群及南海种群。本文是对东海南部-粤东种群作进一步的研究。主要依据鱼群各项相对生长指标的差异对栖息于台湾浅滩海域的带鱼种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带鱼不同出生季节的鉴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带鱼Trichiurus haumela(Porsk(?)l)的年龄鉴定中,关于耳石第一个年轮问题,国内外尚存在着争论。三栖宽(1958)认为:带鱼出生后18个月耳石形成第一个轮纹,并推测在观察到的第一个轮纹前还存在一个理论轮,在计数年龄时还应加1岁。近年的研  相似文献   

18.
在我生长的闽南沿海,常常可以听到许多关于带鱼的趣事。带鱼是我国四大海产之一,也是福建、台湾沿海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仅福建省年产量就达七八十万吨,居全省海洋经济鱼类捕捞量首位。方言相同的闽南、台湾人也称带鱼为“白鱼”。《闽中海错疏》中载:它因狭长而侧扁如带,故称自带鱼;全身银白色,熠熠发光,又称白鱼。它像一把明晃晃的大刀,东南亚一些沿海地区称之“大刀鱼”。它的形状很奇特,体宽只有体长的十三分之一。头部颇像鳄鱼,习性也像鳄鱼那样凶残贪食。清代《闽杂记》中载:“带鱼以形似带,故名。……闽人言是鹭鸶所化。”据说,它的额和目与鹭鸶相似。在福建、台湾等地,常年可捕到带  相似文献   

19.
东海区带鱼年渔获量变动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东海区28a带鱼渔获量资料,采用参数模型法计算了东海区带鱼年渔获量变动规律,得出7a为一个变动周期的结论,井预测,若不采取有力措施保护资源,16a后资源将有枯竭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及碳、氮稳定同位素法,对北部湾带鱼的饵料组成、营养级和摄食习性随肛长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带鱼的食物主要由中上层鱼类、头足类、底栖甲壳类以及浮游动物等43种饵料生物组成,以质量百分比为指标,优势饵料为蓝圆鲹、裘氏小沙丁鱼、少鳞犀鳕和尖吻小公鱼等鱼类以及中国枪乌贼(6.07%)等头足类。δ13C值随着生物栖息水层的深度而增加,饵料生物中的中上层鱼类蓝圆鲹和底栖鱼类粗纹分别具有最低和最高值。根据食物质量比例及δ15N计算的北部湾带鱼营养级平均值和周年平均值均为3.7。带鱼营养级在各月份之间周年变化及随肛长增加差异不显著。真空冷冻干燥与恒温烘干进行样品预处理δ13C差异不显著,而δ15N则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