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麦斯特里希特期—早丹麦期高分辨率海洋87Sr/86Sr记录:白垩纪—第三纪之交事件的意义H.B.Vonhof等K—T交界短期87Sr/86Sr正异常是Hess等(1986)首次从K—T过渡期基准曲线中辨别出的,此后几次调查对此进行进一步探索,得出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了八个地区白垩纪—第三纪界线的生物地层资料,试图确定一个完整的连续剖面.其中,突尼斯的艾尔·凯夫剖面出露最厚,生物地层标志也最全,包括白垩纪最顶部的Micula Prinsii带;第三纪最下部Globigerina fringa带中的“界线粘土”以及Globigerina eugubina and pseudobulloides带.根据这一分带,笔者对比了各剖面的稳定同位素地层标志.资料表明,白垩纪最晚期和第三纪最早期海洋的同位素组成,差别极大.碳同位素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海洋养分的变化,显然是全球性的,因而具有等时性.氧同位素的变化虽然也具全球性,但受古地理位置及古循环系统的局部影响.同位素地层与生物地层资料的一致性表明,第三系底部沉积物中的“白垩纪”超微化石,并非再搬运的,而是白垩纪—第三纪界线事件的幸存者,在第三纪最早期海洋中仍继续繁衍.这些孓遗种属在界线事件后几万年才发生灭绝,理应为事件造成的环境变化的结果,而不是事件本身引起的”灾变性”灭绝.  相似文献   

3.
新泽西巴斯里弗白垩纪—第三纪界面喷发层(大洋钻探计划174AX航次)RKOlson等墨西哥湾海岸平原K—T界面地层剖面以两种沉积为特征:球粒层和含有异地碎屑的深水硅质碎屑层。球粒层被认为是火流星在墨西哥尤卡坦契克苏卢博地区撞击时的喷射沉降物。硅质...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于白垩纪—第三纪边界契克苏卢博撞击事件的真实性是普遍接受的 ,然而 ,对于其古环境和古海洋影响仍存在争议。在发现契克苏卢博撞击坑以前 ,K—T界 87Sr/86Sr比值的变化被作为支持撞击假说的依据 ,此后被用于推测撞击事件对大陆风化作用的影响。根据生物地层学 ,87Sr/86Sr结果用于讨论有争议的高纬度地区 ,K—T后出现的白垩纪有孔虫的最佳解释是再沉积 ,而不是残存。然而 ,多项研究表明 ,此边界 87Sr/86Sr比值的变化模式明显不同。为了更好地证明K—T边界海水 87Sr/86Sr的演化和准确确定…  相似文献   

5.
一个大的地球外物体与地球碰撞导致了白垩纪-第三纪边界群体的灭绝,这种假设使人们对碰撞是群体灭绝主要原因之一的可能性产生极大兴趣。然而,地球上较少的撞击坑记录不能令人满意地证实所提出的这个假设,因为撞击坑被侵蚀掉,或被俯冲消失。  相似文献   

6.
大范围生物快速灭绝 (1ka至 1Ma时间尺度 )地质记录的样品可以用于全球碳循环的大波动和白垩纪及早第三纪时期 (即大洋缺氧事件 (OAEs)和晚第三纪盛温期 (LPTM ) )地球极端气候变化的研究。人们对地球历史中这些临界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影响所知甚少 ,主要原因是缺少这一时期的高分辨率的古海洋记录 ,特别是在驱动全球海洋大气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的赤道地区。第 2 0 7航次将在Demerara海脊并已知含有这些极端事件的白垩纪中期和早第三纪时代断面上钻探 ,以便获取连续的、埋深浅的深海沉积物样品 ,从而填补没有高分辨率…  相似文献   

7.
邦蒂海沟是新西兰陆缘东部的一个晚白垩世夭折裂谷,于南太平洋现代海底扩张初期形成.该海沟向西与新西兰南岛陆壳、向北与查塔姆海岭、向南与坎贝尔海台相邻.同周围的大陆腹地一样,海沟内的沉积物为白垩纪裂谷充填物.其后为下蚀的白垩纪末期至早第三纪海相沉积和早第三纪至晚第三纪深海生物相沉积。  相似文献   

8.
墨西哥湾地区两类高能沉积层分布在白垩纪—第三纪(K—T)界面或其附近层位 ,与契克苏卢博撞击事件有关。在得克萨斯、墨西哥东北部和亚拉巴马 ,K—T界面由高能粗粒碎屑单元构成 ,其厚度为4m ,基底含有喷发产物 ,顶部粘土层出现同生Ir异常。在南部恰帕斯和塔尼斯科地区接近撞击坑和坎佩切海台西缘附近的K—T喷发层序下方发现数十米厚的混杂碳酸盐角砾岩。滨外坎佩切海台西部是墨西哥东南部的石油高产区 ,Cantarell油田位于此区。该油田已产原油69.34亿桶 ,天然气8365×107m3,尚待开采储量为 :原油101…  相似文献   

9.
根据台湾地区已发表的白垩纪和第三纪孢粉资料,总结各时期的孢粉植物群序列并与相邻大陆相应孢粉组合进行了对比。台湾地区缺乏晚白垩世、古新世、晚始新世以及早渐新世孢粉资料。除晚上新世外,台湾地区及其相邻大陆白垩纪和第三纪各地质时期孢粉组合特征十分相似,可以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0.
自Alvarez等(1980)提出白垩纪—第三纪(K—T)分界期出现一次火流星撞击事件之后 ,发生大规模生物灭绝的这个时期便引起人们的关注。撞击的影响是 :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浮游生物大规模灭绝、全球Ir异常、形成契克苏卢博撞击坑、撞击坑附近出现可疑碎屑沉积。麦斯特里希特末期和丹麦早期 ,Laramide造出运动和SierraMadreOriental将细粒碎屑物质输送到墨西哥海盆东北部。坦皮科—米桑特拉海盆K—T界面碎屑沉积显示白垩系上统门德斯组近海泥灰岩和下第三系下统韦拉斯科组互层。此单元上方为年…  相似文献   

11.
东地中海地区的晚中生代一早第三纪的演化,随着海洋盆地的关闭,由一系列在冈瓦纳起源的大陆性地块和欧亚大陆之间的碰撞所限定。在这些盆地最终关闭之前,俯冲回滚和相关联的扩张/岩浆作用导致的一期或多期的弧形开裂,产生了有不同类型的岩石地层和地球化学特征的SSZ海洋地壳。具有海沟和消减带的被动大陆边缘的撞击,  相似文献   

12.
尼日尔三角洲前缘西北部的沉积作用和页岩构造H。A。Cohen和K。McClay尼日尔三角洲是早第三纪至今以波浪作用为主的三角洲,位于非洲大西洋海岸、随着大西洋的中生代裂陷,开始了该地区的沉积作用,充填了阿尔必期沉积物。后来,厚的海洋和边缘海沉积物序列...  相似文献   

13.
大洋钻探计划738站位白垩纪—第三纪界面沉积物广泛再沉积的锶同位素证据大洋钻探计划738℃孔麦斯特里希特和丹麦阶生物灭绝层位上方含有许多微化石,表明:(1)在生物种交替之后,局部群落在全球其它区域持续存活;(2)发生了大规模的再沉积现象。这两种解释具...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人员在北大西洋布莱克诺斯大洋钻探计划1049钻位(北纬30°08′,西经76°06′)白垩纪与早第三纪之间的生物地层剖面发现一10cm厚的绿色球粒层。此球粒层富含岩屑(白垩、灰岩、白云岩、燧石、云母片和片岩),含有撞击石英、大量白垩纪浮游有孔虫,...  相似文献   

15.
弧—陆碰撞是俯冲带发生的主要造山过程之一。在西太平洋 ,台湾、帝汶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还发生着活跃的弧—陆碰撞。其中台湾的构造是最不复杂的 ,因而其地质记录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以前对台湾弧—陆碰撞的研究基本上依据陆地地质和地球物理 ,近年来台湾东部和南部的海洋调查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台湾弧—陆碰撞的演化。笔者综合了19°~25°N、119°~122°E的陆地与海洋资料 ,提出台湾陆上及其周边地区现今同时依序发生着4个地球动力学过程(洋内俯冲、初始弧—陆碰撞、高级弧—陆碰撞、弧的塌陷/俯冲)。台湾4个地球动力学…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人员在非洲板块和伊比利亚板块之间的碰撞带西部亚速尔—直布罗陀测线东段获得了有关中生代洋壳挤压变形的复杂地震反射图型。挤压变形出现在缓慢板块聚合带的一个区域,并在由格林基海岭至塞纳平原大约200Km范围内的不同岩石层扩散.非洲和伊比利亚板块之间的聚合作用自第三纪以来便已出现,研究结果表明,在板块边界的这一部位不存在俯冲带。  相似文献   

17.
地中海西部的盆地均是晚渐新世(27Ma)的以来拉张生成的.其中之一的阿尔沃兰海盆位于地中海的最西面,在欧一非碰撞带的最窄处,第三纪时期会聚俯冲了约300km。现出露于西班牙南部陆区的早第三纪碰撞造山带的残留部分包含有快速剥露的高压变质岩,其中有榴辉岩,蓝闪石片岩及麻粒岩相岩石(它们与有高温高压史的大块的地慢二辉橄榄岩共生).阿尔沃兰海盆是于早、中中新世时期在该碰撞造山带处拉张形成的,其四周环绕着同期活动的逆冲带(外Behc-R河弧).没有什么直接的迹象表明该地区在第三纪的任何时期存在着大洋岩石围,因此该盆地的…  相似文献   

18.
契克苏卢博白垩纪末期陨石撞击对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K—T界面沉积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陨击诱发的海啸和广泛的重力流作用使得K—T界面沉积物具有被侵蚀、化石及不同年代岩层互相混合等特征。Bralower等(1998)称之为K—T界面“鸡尾”,并且提出可以将其用于分辨界面单元。本文提出的美国东南部滨外布莱克构造鼻K—T界面层序岩心和地震反射资料表明,陨击诱发的滑塌体出现在距契克苏卢博撞击现场1600km以外的区域。大洋钻探计划171B航次在布莱克构造鼻5个钻位1344~2670m深处钻孔取样,其中1049…  相似文献   

19.
为保护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更好地开展海洋溢油污染防控工作,文章调查并整理1974—2018年我国近海沿岸发生的50 t及以上海洋溢油事故资料,并从溢油次数、溢油总量、年际变化、区位分布、发生原因、油品类型以及同期相关经济数据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海洋溢油事故资料的综合性分析可为新时期海洋溢油污染防控工作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期内有效统计海洋溢油事故共117次,溢油总量达到186 105 t;溢油事故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连续大规模溢油出现在1996—2005年;山东溢油事故的发生次数最多,广东溢油事故的溢油总量最大,福建和环渤海水域受灾点较多;船舶碰撞是溢油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非船舶性原因的海洋溢油过程更加难以控制,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巨大;柴油、燃油和原油为主要溢油油品,新时期海洋溢油油品向多元化转变。  相似文献   

20.
磷在海洋碱性岩系列中的分布B.B.MaTBeeHKoB在所有的玄武岩类中,板内海洋火山作用特有的碱性玄武岩,与其它类型玄武岩相比,磷的含量最高。因为海洋火山作用的特征是具有深部分异岩石系列的长期活动的巨型中心式火山构筑体,因此追踪磷在富磷的初始熔浆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