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宪君 《海洋科学》1992,16(4):33-36
研究了对虾产量和各种饵料投饵量的关系,采用联列方程求得各种饵料的投饵系数:花生饼及豆饼4.68,配合饵料4.34,虾糠6.00;鲜杂鱼虾10.27,卤虫15.50,蓝蛤27.55;肌蛤28.55,菲律宾蛤35.00,贻贝40.00,其它7.02。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虾胃容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养殖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需要投喂饵料,常常因投饵数量不恰当导致养虾失败:投少了不能满足对虾需要;投多了不仅浪费饵料,还会败坏水质。为了寻找合理的投饵标准,不少学者通过称剩饵或胃内含物的重量来推导出各种计算摄饵量的公式。但其准确性因受回收量不全、饵料种类不同和胃饱满程度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各公式所计算的日摄饵量不尽一致。因此,探索对虾的胃容量,关系到阐明投饵量  相似文献   

3.
饵料浓度对菲律宾蛤仔呼吸和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26℃水温条件下 ,对体重和饵料浓度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呼吸和排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耗氧量和排氨量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 ,而呼吸率和排泄率均随体重的增加而减小。在饵料浓度小于或等于6.43±1.35mg/L,TPM范围内 ,蛤仔呼吸率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超过这一浓度范围 ,其呼吸率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在饵料浓度小于或等于9.25±2.11mg/L,TPM范围内 ,蛤仔排泄率也是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而超过这一浓度范围 ,其排泄率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蛤仔的氧氮比随着饵料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说明饵料浓度较高时 ,蛤仔体内蛋白质代谢率增高。  相似文献   

4.
日本鬼     
陈世杰 《台湾海峡》2001,20(3):352-355
选用脊尾白虾对日本鬼鱼由亲鱼人工驯化投饵促熟.以扇贝卵子和轮虫作为育苗开口饵料,以卤虫幼体和蒙古裸腹氵蚤经营养强化作为育苗饵料,并对投饵技术进行调整改进.  相似文献   

5.
采用实验生态的方法研究了饵料密度、温度和盐度对波纹巴非蛤面盘幼虫的影响。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密度为3×10~4个/m L是波纹巴非蛤面盘幼虫培育的最佳饵料密度;面盘幼虫培育的适宜温度为24~30℃,最适为27~30℃;适宜盐度为27~33,最适为30。实验结果可为建立波纹巴非蛤人工育苗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日本鬼You育苗投饵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世杰 《台湾海峡》2001,20(3):352-355
选用脊尾白虾对日本鬼You亲鱼人工化投饵促熟,以扇贝卵子和轮虫作为育苗开口饵料,以卤虫幼体和蒙古裸腹Sao经营养强化作为育苗饵料,并对投饵技术进行调整改进。  相似文献   

7.
环境因子对菲律宾蛤仔摄食生理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董波  薛钦昭  李军 《海洋与湖沼》2000,31(6):636-642
于 1 998年 1— 6月 ,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室内采用静水方法对采自胶州湾潮间带的菲律宾蛤仔 (以下简称蛤仔 )进行摄食率、清滤率和吸收率的测定。结果表明 :(1 )蛤仔摄食率和清滤率随着个体体重的增加而增大 ,而单位重量的摄食率和清滤率随个体体重的增加而减小 ,它们之间呈幂函数关系。 (2 )底质对蛤仔摄食生理影响的实验表明 :铺砂可以显著地提高蛤仔的摄食生理指标。 (3)在一定的饵料浓度范围内 ,摄食率和清滤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呈幂函数关系。当饵料浓度达到一定值后 ,清滤率迅速下降 ,而摄食率只略微有所下降 ,基本上保持平稳不变。这说明蛤仔可以通过调节清滤率来稳定摄食率。 (4)蛤仔吸收率和饵料浓度及个体大小无明显相关性。 (5)水温 1 5℃ ,投喂小球藻的条件下 ,实验结果显示蛤仔 [壳长 (3.53± 0 .0 2 )cm、软体部干重 (0 .41± 0 .0 2 )g]产生假粪的阈值为2 .1 6mgPOM /L。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用于贝类幼虫饵料的有扁藻、菱形藻及三角褐指藻等,但它们或因个体大,趋光性强,活动力大(如扁藻),不易被贝类前期幼虫摄食;或者个体虽小、活动力也差,但不易在高温下培养(如菱形藻和三角褐指藻),也不是理想的饵料。烟台地区在仲夏前后进行滩涂贝类(泥蚶、蛤仔、青蛤、四角蛤等)育苗时水温很高,有些贝类的幼虫又较小(直线绞合前期仅80—90微米),利用上述各种单胞藻做饵料,困难较大。1977年我们从乳山内湾海水中分离出一种单细胞甲藻—环沟藻1号,经两年来的培养和使用,初见效果,先报导如下,供大家参考,进一步实验结果,以后陆续报告。  相似文献   

9.
盐度及饵料对马粪海胆幼体生长发育及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马粪海胆为研究对象 ,对其成熟卵的受精率与受精卵的孵化过程以及其浮游幼体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盐度在 2 7~ 35间的受精率可达95 %左右 ,最适盐度为 31,受精率可达 10 0 % ,盐度高于 35或低于 2 7受精率都将明显下降 ;以角毛藻作为马粪海胆浮游幼体的饵料效果最好 ,成活率可达 6 0 % ,体长可达 76 9μm ;早期投饵密度为 10 4 cell/mL ,后期投饵密度为 8× 10 4 cell/mL ;三角褐指藻饵料效果略差于角毛藻 ,扁藻适宜作为马粪海胆浮游幼体后期饵料。  相似文献   

10.
紫彩血蛤幼虫适宜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贝类人工育苗是解决养殖苗种的重要途径,而选择适宜的幼虫饵料则是育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内外关于双壳类幼虫饵料的研究曾有不少报道[1,2,4,5],但紫彩血蛤(Nuttalliaolivacea)幼虫适宜饵料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用贝类育苗中常用的6种单胞藻为饵料,单种投喂或混合投喂,就饵料对紫彩血蛤幼虫生长发育、存活率和变态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1.1.1 饵料种类 小球藻(Chlorellaspp.)。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ium)、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zhanjiangensisHu.Var.sp…  相似文献   

11.
对虾对饵料蛋白质及氨基酸吸收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51Cr2O3作指示物,研究了对虾(Penaeus orientalis)消化道不同部位对饵料蛋白质和结合态、游离态氨基酸的消化吸收特点;以[3H]赖氨酸作示踪剂,进一步研究了饵料游离氨基酸在对虾体内的转运、分布及参与蛋白质合成的问题,并了解不同投饵方式对这些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胃中进行旺盛的消化活动,营养物质主要通过中肠腺吸收,由此进人循环系统,被输送到各组织器官,中肠也具有较强的消化吸收能力.饵料游离氨基酸不能与结合态氨基酸同步吸收,以致其结合率低下,多次投饵可提高其结合率.  相似文献   

12.
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在福清东壁岛三联垦区(A、B、C)开展了菲律宾蛤仔垦区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其中A、B垦区用于育苗,C垦区用于饵料培育,并于2017年9月开始分两批次共向A、B垦区投放菲律宾蛤仔亲贝1670 t。结果显示,育苗期间菲律宾蛤仔亲贝共出现4次大规模产卵。亲贝精卵排放率为32.0%~84.0%,孵化率为45.00%~68.54%;浮游幼虫生长速度为4.73~7.14μm/d,变态率为28.37%~59.67%;稚贝壳长生长速度为7.08~25.10μm/d,共培育砂粒苗7580亿粒,育苗成活率为50.23%。因此,采用垦区三联方法可保障菲律宾蛤仔苗种的生物饵料供给,从而提高砂粒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A)、菲律宾蛤(Venerupis Philippinaram)仔(B)及自制配合饲料(C)作为饵料,分别研究了上述3种饵料对二龄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生长、肝脏消化酶活性以及软体部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鲜活饵料的投喂更有利于管角螺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累积,配合饲料的摄食效果较差,还需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其特定生长率大小为:缢蛏组>菲律宾蛤仔组>配合饲料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2)不同饵料的投喂对其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在整个实验区间的胰蛋白酶活力的大小为:缢蛏组>菲律宾蛤仔组>配合饲料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的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先降后升,鲜活饵料组则较稳定;45 d 后配合饲料组的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皆显著高于鲜活饵料组的(P<0.05);表明管角螺在饥饿时,消化酶可能存在补偿性分泌,优先利用糖原和脂肪作为能源物质;(3)不同饵料对管角螺软体部的灰分和水分没有显著影响(P>0.05),鲜活饵料组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皆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  相似文献   

14.
试验研究分毒素累积和解毒两个阶段,丈蛤(Meretrix meretrix)对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累积能力试验中每天投喂一定量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定期测定丈蛤体内的毒素含量;解毒试验通过投喂饵料和水体消毒的“内排外解...  相似文献   

15.
动物性饵料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幼体的吸引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学方法进行了新鲜和煮熟的动物性饵料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浮游幼体的吸引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脉红螺浮游幼体在4螺层期是食性转换期, 且在幼体到达3螺层后期的第1—6天是投放附着基和动物性饵料的最佳时期。此外, 新鲜和熟的双壳贝类肉对脉红螺幼体有明显的吸引力, 吸附于新鲜贝肉上的4螺层幼体占吸附幼体总数的48.61%, 显著大于其它螺层幼体; 脉红螺幼体选择新鲜紫贻贝肉的比例为33.75%, 显著大于菲律宾蛤仔(24.08%)、中国蛤蜊(18.97%)和长牡蛎(23.19%); 而熟贝肉中, 长牡蛎对幼体的吸引作用显著大于紫贻贝、菲律宾蛤仔、中国蛤蜊、海湾扇贝边粉和空白对照; 新鲜紫贻贝和熟长牡蛎肉具有作为脉红螺幼体食性转换期动物性饵料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6.
前言随着对虾养殖生产的迅速发展,对虾所需饵料问题已成为生产单位的重点研究课题。目前对虾所需要的饵料大宗产品为贻贝、小杂鱼、杂虾,其他辅以人工配合饵料。而对一些低值贝类如兰蛤、寻氏肌蛤等虽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组织采收投喂对虾,但是经调查证明:一是有些低值贝类每年的自然资源量不够稳定,二是人为因素的影响,酷捕滥采,使资源受到一定的破坏。鉴于上述原因,作者自1982年来对乳山内湾的兰蛤从一定生态学范围内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积累了一定的数据,对今后如何利用和保护该种资源开展其增养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三疣梭子蟹对饵料鱼和蛤摄食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体重为(9.20±1.50)g的三疣梭子蟹在分别投喂饵料鱼和兰蛤及有无沙底质条件下的昼夜摄食节律、摄食率和昼夜摄食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投喂兰蛤组的三疣梭子蟹摄食高峰在20:00左右,投喂饵料鱼组三疣梭子蟹的摄食高峰在02:00左右;沙底质条件下三疣梭子蟹的夜晚摄食量占全天摄食量的94.34%,而无底质组为75%,表明在潜底环境条件下三疣梭子蟹具有更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投喂兰蛤组三疣梭子蟹黑夜摄食量比值显著高于白天,分别为75%和25%,而投喂鱼组黑夜摄食量比值仅略高于白天,分别为59.21%和40.79%.此外,投喂鱼组白昼摄食率可达80%,显著高于投喂兰蛤组的10%,表明投喂鱼饵料有利于三疣梭子蟹的白昼进食.根据昼夜摄食量对比分析,建议采用白昼投喂占总投喂量20%~30%的鱼肉以降低蜕皮残食,夜晚投喂70%~80%的兰蛤的投喂策略促其生长,并减少梭子蟹的残食.  相似文献   

18.
大西洋浪蛤(Spisula solidissima) 生态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10至1999年8月对大西洋 浪蛤 的生态习性进行详细观察结果表明,大西洋浪蛤 的生存温度为-1℃~30℃,以10℃ ~25℃范围较适,盐度范围为10.0~51.5,pH范围4~9。营埋栖生活,潜居砂质底,洞穴的 深度与贝类长度相当,依靠水交换滤取食物,饵料以各种小型浮游生物及有机碎屑为主,对 种类没有明显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深水网箱投饵机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网箱养殖的特点,结合网箱养殖的经验,设计了1种深水网箱投饵机,并进行了相应的试验,测定了不同情况下产生的真空度以及在冲饵管和吸饵管不同开度时的下料时间。此投饵机使用水力环流供饵、水力抽负吸饵、水动力投饵,充分利用了丰富的海水资源,用汽油机水泵作动力,利用管道将饵料抛向网箱,可向多个、距离不同的网箱供饵。作为1种新的投饵机具,可用于网箱养鱼和池塘养鱼的投饵。  相似文献   

20.
以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多棘海盘车对3种双壳贝类的摄食选择性、摄食过程中用于搜寻和处理饵料生物的时间分配以及摄食机制等。试验以选择指数、捕食速率、日平均摄食率对多棘海盘车的摄食行为及搜寻和处理时间比进行了描述和统计。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多棘海盘车对菲律宾蛤仔的选择指数均为最高,占3种饵料生物的70%以上,显著高于太平洋牡蛎和紫贻贝(P<0.05),而各处理组对太平洋牡蛎的选择性均最低。多棘海盘车对菲律宾蛤仔的捕食速率和日平均摄食率显著高于太平洋牡蛎和紫贻贝。研究发现,在各处理组中多棘海盘车用于搜寻饵料生物的时间无显著差异,但随饵料密度的增加,用于处理饵料的时间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