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实验室成立了能力建设专家组和实施小组,并邀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周秀骥院士、陈联寿院士及卞林根副院长为能力建设专家组顾问。经过一年努力,实验室基本能力建设已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2.
2008年8月,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大气科学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大气边界层研究战略研讨会”在鸟鲁木齐召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吕达仁院士、  相似文献   

3.
根据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中国委员会的总体部署,GCOS中国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郭亚曦司长、巢清尘副司长负责组织了"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的设计实施,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长、徐祥德研究员主持的多部门联合设计专家组于2005年成功地完成了"实施方案"初步编写,设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4.
遥感与气候信息开放研究实验室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GIS研究中心联合组建。我国著名大气和遥感科学家周秀骥院士、陈联寿院士任顾问;李小文院士、童庆禧院士和许健民院士分别担任学术委员会正副主任;张佳华研究员、卢乃锰研究员和阎广建博士任实验室正、副主任。  相似文献   

5.
本项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青藏高原大气臭氧和气溶胶的观测研究》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化学开放实验室经费共同支持项目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石广玉研究员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汤洁副研究员。目的通过对青藏高原地区上空大气臭氧和相关前体物、气溶胶进行综合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地区上空夏季大气臭氧低谷形成的过程、物理化学成因和机制。背景”八五一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中国地区大气臭氧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的研究结果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区上空夏季6-9月间存在着大气臭氧总量的异常低…  相似文献   

6.
陈联寿     
1934年3月7日出生,汉族,中共党员。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学系,同年分配到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央气象台工作。1980年来,先后担任中央气象台台长,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国家气象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第一副院长、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第21、22、23届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理事,全国台风海洋气象专家工作组组长,国家攀登计划工程与技术科研重大基础研究TIPEX项目首席科学家,南京大学兼职教授。1984-1995年曾任亚太经社理事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相似文献   

7.
2006年12月11-12日,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973“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七个课题中期评估会议在北京举行,经过专家组的严格评审,顺利通过了中期评估,获得专家的好评。  相似文献   

8.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科技体制改革在2004年8月通过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组织的部门级科技体制改革验收。2004年10月14日通过由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编委联合组织的评估验收。验收会由联合验收组组长、科技部体改司副司长张晓原主持。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以及财政部、中编委和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听取了中国气象局总体改革情况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及中国气象局所属三个专业研究所的改革情况汇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向验收专家组汇报了我院科技体制改革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气候和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成果, 主要包括对我国历史气候资料的恢复、重建和整理, 气候区划, 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研究, 对青藏高原温度和降水、近地层与边界层地-气过程, 大气热源特征和臭氧变化的研究, 古气候模拟, 对气候变化的预测理论和方法以及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近50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收集大量气候资料并整理出版了《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 对风能等资源进行了气候区划; 明确了近几十年中国地区在20世纪40年代和90年代出现了两个暖期, 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了相对冷期;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 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自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一直在变冷;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多雨带由华北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提出青藏高原近地层与边界层地-气过程的综合物理图像; 发现青藏高原夏季臭氧低值中心; 模拟出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中国气候变化特征; 揭示出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及其成员; 设计了多种预报方法; 还将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向国家经济转化。  相似文献   

10.
20 0 1年 8月 5~ 8日 ,“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项目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才培训中心召开了第一次学术研讨会。项目首席科学家徐祥德研究员主持会议。在开幕式上 ,中国科技部重大项目咨询组专家李泽椿院士就中国科技部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立项、研究重点、中期评估和今后的工作要求设想等做了讲话。中国气象局科教司领导、北京市环保局史悍民副局长、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惠西宁高工、北京市气象局恽耀南局长、国家气象中心矫梅燕副主任、刘还珠副主任以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应邀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东亚副热带季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推动东亚副热带季风的研究及其成果的应用,2008年5月9日在北京召开了东亚副热带季风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上海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副热带气象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  相似文献   

12.
中日气象灾害合作研究中心项目(简称JICA计划项目),由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俞纪新司长负责组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长、徐祥德研究员为项目执行负责人.3年多来,中日专家成功地开展了合作研究,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及周边云、贵、川地区布点观测及其设计和野外现场考察调研等方面成绩显著.2005年中日JICA项目取得如下进展:  相似文献   

13.
《应用气象学报》2006,17(4):458-458
2006年7月5日下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气象科技会议中心一楼多功能厅隆重举行2006年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卞林根研究员主持仪式。中国气象局秦大河局长、许小峰副局长、丑纪范院士、李泽椿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长、张小曳副院长和王辉副院长出席会议。局有关职能司和直属业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也应邀参加典礼。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专职党委副书记刘柏林、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各职能处、研究所(中心)主要负责人、毕业生导师及全体研究生近160人参加了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  相似文献   

14.
消息与动态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山西省气象局签订合作协议,2004年3月 CAMS and the Shanxi Provincial Meteorological Bureau signing the cooperative agreement,in March 2004 2004年11月30日,国家气候委员会工作年会暨GCOS 中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GCOS中国委员会专家组组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介绍了《中国气候观测系统总体实施方案》总体思路,实施方案编制组组长徐祥德研究员汇报了编制成果  相似文献   

15.
1基本情况 2005年11月15~17日中美干旱监测评估研讨会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召开。会议由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和国际合作司主办,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国家气候中心承办。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副局长为参加研讨会的中美双方全体代表举行了欢迎招待会。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0/2001学术年会于2001年6月21~22日在我院隆重举行,其气氛之热烈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历史上前所未有。会上中国科学院大气所叶笃正、陶诗言、吴国雄院士,秦大河局长、颜宏副局长,美籍著名专家张大林教授,以及李泽椿、许健民院士应邀分别作了高水平的报告。参加本次报告会的除本院科技人员外,还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北京大学、北京市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局培训中心、局机关等单位的科研、业务和管理人员共370多人。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参加,周秀骥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中国地区树轮和千年气候变化研究”于2008年批准立项,执行时间为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重大项目拟从建立中国典型气候区域的树轮气候网络入手,重建中国区域千年气候变化时间序列;通过非线性分析诊断,  相似文献   

18.
《高原气象》2021,40(4):724-736
观测资料匮乏是制约青藏高原地球科学问题深入研究的关键因素。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对近几十年来我国青藏高原区域的地气系统的大气和陆面观测资料及相关分析产品进行了整合集成,获得了高原区域长年代、多要素的地气系统综合气象数据,研发了综合气象数据库及其数据共享平台。本文系统介绍了相关科学数据的观测及数据情况,包括中国气象局长期业务观测数据、历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数据、中国科学院部分野外台站长期观测试验数据和一些科学研究项目的产出数据成果,描述了多种数据的标准化集成技术和成果,设计并发布了青藏高原地气系统多源信息共享平台,为研究和解决青藏高原地球科学问题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气象局、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国家林业局、青海省科技厅等七个部门联合举办的三江源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适应对策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6月21-22日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20.
高文良  徐渝江 《四川气象》2007,27(3):F0004-F0004
2007年9月,由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会和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联合主办,西南区域各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协办的“2007年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暨西南区域气象学术交流会”在云南召开。 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西南区域各省市气象科学研究所、气象台等单位的科研、业务、管理人员共七十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95篇。3位专家就青藏高原的地表地气相互作用研究、高原与亚洲季风变化、TRMM探测资料在高原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