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7年6月12~13日柳州市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常规天气图、气象卫星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等资料对2007年6月12~13日柳州市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这次大暴雨过程的最主要的影响系统是低层的低涡切变和低空急流.柳州市、柳江县的短时大暴雨、特大暴雨产生时低层切变在附近维持,而切变南侧低空急流加强并向北推进致使低层辐合大大加强.随着急流轴的东移,切变线东移南压,地面弱冷空气补充南下,强降水过程趋于结束.  相似文献   

2.
1983年6月19—22日广西北部出现了该年汛期中最强的一次连续大暴雨过程。过程期间有25个县、市出现了两天以上的大暴雨,其中连续三天出现大暴雨的有14个县、市。 我们以200毫巴代表高层,850毫巴代表低层,分析了暴雨期间逐日风场,发现:大暴雨期间,高层在28°—30°N一带稳定维持着一支副热带急流,而在低空则维持着一支西南风急流和偏南风急流。暴雨区始终位于高空副热带急流右侧、低空急流左侧。高、低空急流的这种配置对这次大暴雨有十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利用T 213客观分析资料对2005-07-05—06陕南大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风带弱冷空气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交汇触发对流;低层低空急流为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并输送大量的潜热能,300 hPa高空急流和700 hPa低空急流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为大暴雨提供了持续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4.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气象卫星云图资料、自动气象站监测网资料,对浙江中南部沿海2010年7月24-26日大暴雨过程和同年9月20日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均伴有低空东南风急流,但前者浙江中南沿海地区出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低层具有明显超地转特征,由局地生成的β中尺度对流云团引发;后者同一地区仅出...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资料、地面加密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1年7月25日发生在山东省乳山市一次超历史极值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特大暴雨是由高空西风槽、低层切变线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低空急流共同影响所致;由低层前期强盛的低空偏南暖湿气流输送使半岛上空低层高温高湿,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的对流性不稳定层结;近地面向岸风的侧向辐合产生气旋式切变线,是本次暴雨的启动机制,大暴雨的分布与地面辐合线的走向基本一致。此外,半岛上空超低空偏南急流的加强,使中尺度切变线北抬,进而受乳山倒喇叭口地形影响,发展成了中气旋,产生了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而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造成的短时强降水,是本次暴雨致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7·18”济南突发性大暴雨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FY-2号气象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资料以及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济南市突发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这次大暴雨发生在大气层结十分不稳定和高、低空急流耦合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强烈发展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直接造成,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低层冷空气南侵,触发了具有高不稳定能量的对流发展;低空强劲的西南急流直抵黄河下游一带,不仅与南下的冷空气形成强烈辐合,还将大量水汽和能量输送到该地区,使降水得以加强。  相似文献   

7.
王楠  刘勇  郭大梅 《气象》2007,33(8):29-34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6年6月2日夜间出现在陕西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低层暖湿急流和弱冷空气相互作用产生的两条中尺度辐合线是这一地区出现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东南急流为降水区提供的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堆积,在弱冷空气的触发下释放,是产生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低空急流的输送方向与中尺度辐合线的移动方向,决定了未来辐合线的发展状态;低空急流的日变化引起了暴雨夜发性。  相似文献   

8.
2009年5月9—10日山东大暴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分析资料和卫星、雷达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急流等方面,初步分析了山东省2009年5月9-10日大暴雨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是在稳定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低层中尺度切变线在华北南部稳定少动造成的;大暴雨落区位于低空急流的左前方、高空急流轴的右后方、低空切变线以南、地面冷锋以北的交汇区;从南海到山东省中北部的水汽通道为这次大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地面冷锋是这次大暴雨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机制;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自西向东移动是产生区域性大暴雨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2012年初夏西北干旱区罕见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美国环境预报中心逐6 h FNL(1°×1°)再分析格点资料、NCEP/NCAR(2.5°×2.5°)逐6 h再分析资料、FY-2E气象卫星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分析方法,探究了2012年6月4~5日发生在新疆库尔勒至甘肃玉门一带干旱地区60 a一遇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水汽来源以及触发机制。结果表明:中层强盛西南低空急流和低层偏东低空急流为暴雨区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并带来不稳定能量;前倾槽结构和低层增温增湿,形成大气层结强烈对流不稳定;低层切变线(850 h Pa)和其上空辐合线(700 h Pa)叠加,导致不稳定能量释放,诱发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形成整层上升运动,为大暴雨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朱晶  寿绍文  何玉科 《气象》2007,33(6):44-50
利用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对2004年8月3日辽东半岛大暴雨进行了中尺度分析,并应用湿位涡理论对此次过程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产生本次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是低空急流、切变线和中尺度低压。雷达观测的中7尺度回波、带中带回波、中尺度气旋、低空急流和弓状回波均产生了对流性强降水。数值模拟结果分析表明:低空急流及高低空急流两次不同方式的耦合形成的强烈上升运动对大暴雨有重要贡献。等熵面由水平变为陡立且密集导致湿斜压涡度的激烈增长,促使降水增幅。低层强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为这次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一次黔北暴雨过程中低空急流与强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辨率为1°×1°的NCEP/NCAR每日4次的再分析资料以及常规资料和卫星资料,对2009年6月7-8日发生在贵州北部大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低涡切变与低空急流发展是本次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高层辐散是维持和加强低层辐合上升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条件。低空急流的加强为暴雨提供了高温高湿的大气,并为中尺度系统的发展、移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低空急流对对流云团的发展和移动路径起着重要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NCEP2.5°×2.5°的6h分析资料,着重从高层环流特征、水汽条件、热力层结条件、动力触发机制等方面对“7.20”吉林中部地区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7.20”吉林省中部大暴雨的发生与低层冷式切变线移动和发展密切相关,且伴随着中尺度雨团的强烈发展,大暴雨主要产生在中尺度低空急流的左前方、低空冷式切变线右侧以及冷涡的东北象限;副高西侧的西南急流建立起从渤海、黄海到东北地区中部的水汽通道,为这次大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暖湿空气和能量;低空急流扰动、中低层切变线长时间停滞、对流层高层强辐散形成的抽吸作用对此次大暴雨过程有明显的触发和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地面、探空和雷达实况观测资料,以及ECMWF-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雅安地区2020年8月29~30日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台风和副热带高压配合下的低纬环流对此次暴雨天气的低层水汽输送有重要影响。850hPa偏东风低空急流的建立触发了强对流的产生,低空急流的稳定维持为持续性强降水输送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低空急流和喇叭口地形的共同影响在雅安东部地区形成了稳定的低涡,并使中尺度对流系统在该地区稳定少动,从而导致了此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NCEP/NCAR逐6 h 1°×1°的再分析资料和FY-2卫星逐时云顶亮温资料,分析2018年5月21日南疆西部极端大暴雨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100 hPa南亚高压双体型、500 h Pa塔什干低涡与贝加尔湖附近低槽"东西夹攻"、低空偏东急流强,为此次大暴雨提供了有利的高低空天气系统配置。副热带西风急流与极锋急流形成的高空强辐散区,在大暴雨区上空与低空偏东风急流左前方强烈的气旋式辐合区叠加,有利于上升运动维持;大暴雨发生前4 h,2个垂直环流圈的上升气流在暴雨区中心上空汇合,使得上升运动进一步增强。极端大暴雨发生前南疆西部整层大气湿润,低层偏西气流与偏东急流在暴雨区中心附近形成强烈辐合,促进了南疆盆地水汽向暴雨区集中和汇聚,同时有利于地面中尺度系统的发展和加强。卫星云图上多个γ中尺度MCS的活动造成本次极端大暴雨,强降水发生在TBB梯度最大的区域,极端大暴雨开始前3 h TBB下降超过30℃,与我国中东部地区局地暴雨发生前TBB的变化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5.
受2005年第19号台风龙王的外围环流和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2005年10月3日浙江平阳发生了特大暴雨,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FY-2C红外云图,对其环流背景、相关物理量及影响系统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在福建登陆后,其东侧强劲的偏南急流有利于水汽向浙南沿海输送,为暴雨区提供充沛的水汽;而北方低层入侵的冷空气与东南急流汇合,使得浙南沿海低空出现了强烈的辐合上升,是产生此次大暴雨的重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8月30日~9月1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部的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过程期间低层西南风风速和雨强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低层西南风风速变化表明西南低空急流具有日变化特征;低空急流的日变化使得其对暴雨区的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的输送也具有日变化,从而造成暴雨过程期间雨强在夜间增强白天减弱;低空急流及其输送的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主要位于700hPa层附近.  相似文献   

17.
张端禹  张兵  钟敏 《湖北气象》2007,26(1):52-56
应用湖北省鄂州、武(自动站雨量资料,常规气象资料,以及T213格点分析资料,对2005年9月初“泰利”热带低压引起的鄂东连续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热带低压北侧东南风与东北风之间的倒槽以及倒槽附近的偏东风低空急流是造成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鄂东区域湿层平均温度露点差变化与降雨强弱变化基本一致;武(等观测站中、低层△θse(500-850)零线过境前后出现降雨峰值;鄂东连续大暴雨期间,地面冷空气较为活跃。  相似文献   

18.
低空急流对黄土高原大暴雨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天气图、物理量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5年7月2日凌晨发生在黄土高原延川县的突发性大暴雨天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发生在700 hPa低涡附近;700 hPa西南急流为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多普勒速度图证实了700 hPa低空急流的形成是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大暴雨夜发性是低空急流的日变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0—2013年辽宁省61个国家气象站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选取60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采用天气学和物理诊断方法对暴雨发生过程中多个时次的环境场与物理量场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地区大暴雨天气是极地、西风带、副热带及热带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低层冷式切变线带动极地冷空气从偏北路径入侵辽宁地区,西风带短波槽东移使低空急流加强,诱发地面辐合线锋生触发辽宁地区大暴雨。辽宁地区大暴雨的落区、强度与低空急流和冷暖空气的路径、强度密切相关;水汽条件和热力条件是产生强降水的基础,动力抬升条件是降水强度的决定因素。环境场和物理量场的合成分析揭示了辽宁地区大暴雨的共性,可为辽宁地区大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白慧  李路长  周艳  杨帆 《贵州气象》2013,(6):8-10,15
该文利用黔东南CD型新一代天气雷达提供的风廓线产品(VWP)资料,对黔东南2013年5月25日夜间—26日早晨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强降雨时段的高低空风场进行详细分析。得出:高、低空急流的加强和向近地面扩展,动量下传,使低层辐合扰动增强,触发不稳定能量强烈释放,导致强降雨发生;暴雨期间近地层0.9km超低空西南风急流的加强和维持,使低层大气层结不稳定状态和水汽输送得以较长时间维持,是暴雨产生的重要原因,降雨强度与超低空急流风速脉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降雨强度随着高、低空急流指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高、低空急流指数的同步减小而减弱,最大降雨强度集中时段出现在低空急流指数最大值维持阶段;短时强降雨在高、低空急流加强并向下扩展到最低点1—2h后发生,这对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