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1年6月8~11日,钦州、防城连续出现了大暴雨天气,过程降雨量钦州为662毫米,防城为775毫米。其中9日08时至10日08时,钦州、防城分别降416毫米、335毫米的特大暴雨。使当地江河泛滥成灾,而在钦州地区东部的灵山,浦北只出现了中雨和大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2.
1954年与1991年是江淮地区梅雨期连续出现暴雨、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的年份。本文对这两年6月、7月的环流形势、环流指数、副高脊线位置及西风带槽脊活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这两个灾害年份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大旱大涝的环流特征 从上海1954—1974年的21年资料分析,1954年盛夏期间出现了大涝(简称大涝年),大涝标准为6、7月总雨量大于500毫米,且梅雨期持续在50天以上。1967年出现了大早(简称大旱年),大早标准为早期在50天以上,6—8月30天以上的总雨量小于30毫米,日雨量小于15毫米。上海地区的大旱和大涝,基本上可以代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早涝情况。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江淮切变线及暴雨的气候态特征,从而为未来的江淮切变线暴雨的业务预报和科研提供参考,利用欧洲中心风场再分析资料和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的降水资料,通过纬向风的经向切变、相对涡度和纬向0风速线3个客观判据,统计了1981—2013年6—7月江淮地区暴雨、切变线以及切变线暴雨。结果表明:1981—2013年6—7月,江淮地区有30.2 d出现暴雨,有33.2 d出现切变线,22.0d出现切变线暴雨,切变线暴雨日数占切变线日数的近2/3,占暴雨日数的近3/4;6—7月江淮地区出现切变线和暴雨的日数有不显著的年际增长趋势,增长率比江淮切变线暴雨大一个量级,而后者的日数在近33年基本维持不变。江淮地区的切变线日数、暴雨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2000年前年际波动较大,2000年后年际波动较小。6—7月江淮地区的暴雨日数、切变线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均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三者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较为一致,在1981—2007年,江淮地区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与暴雨日数、切变线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较为一致。1995年前,6—7月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存在2—3年的周期,1995年后没有显著的周期。在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存在2—4 d的周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不存在明显周期,切变线暴雨日数在梅雨期内稳定维持,且江淮切变线暴雨最集中发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梅雨期内,说明梅雨期降水以切变线引发的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江淮切变线及暴雨的气候态特征,从而为未来的江淮切变线暴雨的业务预报和科研提供参考,利用欧洲中心风场再分析资料和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的降水资料,通过纬向风的经向切变、相对涡度和纬向0风速线3个客观判据,统计了1981—2013年6—7月江淮地区暴雨、切变线以及切变线暴雨。结果表明:1981—2013年6—7月,江淮地区有30.2 d出现暴雨,有33.2 d出现切变线,22.0d出现切变线暴雨,切变线暴雨日数占切变线日数的近2/3,占暴雨日数的近3/4;6—7月江淮地区出现切变线和暴雨的日数有不显著的年际增长趋势,增长率比江淮切变线暴雨大一个量级,而后者的日数在近33年基本维持不变。江淮地区的切变线日数、暴雨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2000年前年际波动较大,2000年后年际波动较小。6—7月江淮地区的暴雨日数、切变线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均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三者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较为一致,在1981—2007年,江淮地区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与暴雨日数、切变线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较为一致。1995年前,6—7月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存在2—3年的周期,1995年后没有显著的周期。在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存在2—4 d的周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不存在明显周期,切变线暴雨日数在梅雨期内稳定维持,且江淮切变线暴雨最集中发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梅雨期内,说明梅雨期降水以切变线引发的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江淮切变线及暴雨的气候态特征,从而为未来的江淮切变线暴雨的业务预报和科研提供参考,利用欧洲中心风场再分析资料和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的降水资料,通过纬向风的经向切变、相对涡度和纬向0风速线3个客观判据,统计了1981—2013年6—7月江淮地区暴雨、切变线以及切变线暴雨。结果表明:1981—2013年6—7月,江淮地区有30.2 d出现暴雨,有33.2 d出现切变线,22.0 d出现切变线暴雨,切变线暴雨日数占切变线日数的近2/3,占暴雨日数的近3/4;6—7月江淮地区出现切变线和暴雨的日数有不显著的年际增长趋势,增长率比江淮切变线暴雨大一个量级,而后者的日数在近33年基本维持不变。江淮地区的切变线日数、暴雨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2000年前年际波动较大,2000年后年际波动较小。6—7月江淮地区的暴雨日数、切变线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均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三者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较为一致,在1981—2007年,江淮地区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与暴雨日数、切变线日数和切变线暴雨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较为一致。1995年前,6—7月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存在2—3年的周期,1995年后没有显著的周期。在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存在2—4 d的周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江淮切变线暴雨日数不存在明显周期,切变线暴雨日数在梅雨期内稳定维持,且江淮切变线暴雨最集中发生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梅雨期内,说明梅雨期降水以切变线引发的降水为主。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1991年6月29日-7月13日江淮地区大范围,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中江淮切变线的运动过程.并利用切变线的运动速度公式,诊断了影响切变线运动的各因子的贡献,结果表明:经向风分量和切变线两侧的辐合(辐散)是驱驶切变线运动的主要因子,纬向风切变引起涡度扭曲是造成切变线波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徐文金 《气象科学》1994,14(3):275-281
本文用1991年7月5-9日资料,计算了我国江淮地区持续暴雨期间的地转偏差的各种特征。结果表明:暴雨区及附近,上下层的地转偏差各不相同。这可能表明存在会引起暖区暴雨发生的一种动态的地转调整和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9.
采用新安江、富春江、乌溪江、紧水滩流域1951年至2000年5~7月总降水量资料,对梅汛期旱涝与前期500hPa大气环流和四大副高(西太平洋、南海、印度、全北半球)的长期演变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厄尔尼诺事件和太阳活动的背景下,四江流域旱涝的前期环流和副高的变化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研究了1979~2016年(38年)夏季江淮地区区域性极端日降水事件的统计特征及其与Rossby波活动的联系.结果 表明:在38年夏季(6~7月)中,江淮地区区域性极端日降水量的95百分位阈值为33.95 mm d-1,且共有63次极端日...  相似文献   

11.
1988年6月6日,张掖地区出现了一次区域性的大一暴雨天气过程,其中张掖26.7毫米,高台26.0毫米,临泽37.1毫米,肃南30.0毫米,民乐35.0毫米,山丹21.3毫米,仅次于1974年7月30日的暴雨降水量。本文从天气动力学入手进行分析,基本上找出了形成这次大一暴雨的机制和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2.
上海松江地区1975年6月17日入梅,7月7日出梅,梅雨期共持续21天,总雨量297.9毫米。其中出现4次大一暴雨过程,出现在6月21—22日,6月25—27日,6月30日—7月1日,7月4日。1975年梅雨的特点是:梅雨期偏短,雨量偏大,暴雨和大雨次数较多。 一、这次梅雨前期单站有那些特殊反映? 根据我们观测,高云表现非常特殊。从6月8日下午至15日上午连续出现浓厚的密卷云(Ci dens),出现时间多在早晨前后,出现方向多集中于测站的东南一西南象限内。这类密卷云形如砧状、堡状、团块状或成片涌起。看上去冰晶结构特别浓重,所以有时在黑夜很容易误认为透光层积云(Sc tra)。  相似文献   

13.
王德瀚  韦统健 《气象》1980,6(7):9-9
1975年6月24日,长江下游梅雨锋上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24小时最大降水量378.7毫米(江苏泰兴县马甸公社雨量站记录)。 我们分析了本次过程中梅雨锋附近地面、500、1000、和1500米上空的流场,发现500米流场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一、概况 1989年6月27~7月4日,我省西南部到江西中北部出现了一次罕见的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其间还时有大暴雨天气发生(见表1)。最大雨量中心位于我省西部的开化县,过程雨量达545毫米,金衢盆地各县过程雨量均大于250毫米,其中400毫米以上的就有开化、常山、江山、衢州和兰溪等五个县市。暴雨带基本上呈东西向带状分布,过程雨量大于300毫米的区域总面积约有80000平方公里(见图1)。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0—2012年NCEP/NCAR逐6 h海平面气压再分析资料及定义的气旋客观识别方法,统计分析了春末夏初江淮地区气旋活动频数和强度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5—7月江淮地区存在明显的气旋活动高频中心,5、6月高频中心位于两湖盆地之间;7月北移,淮河以南频数较高。20世纪80—90年代江淮气旋活动频数偏少,强度偏弱;21世纪初期的10 a间气旋活动频数偏多,强度偏强。气旋活动频数多发年与少发年500 h Pa均出现稳定的长波环流结构,但仍存在显著差异。多发年两个南支槽向南伸展直达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地区,少发年仅出现孟加拉湾南支槽。多发年,对流层低层华南至江淮地区存在气旋式环流辐合异常中心,高层则出现辐散异常。西风带上的异常扰动沿着副热带急流向东亚地区传播能量,导致东部地区出现异常气旋式环流,为江淮气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16.
1991年江淮暴雨与越赤道气流关系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91年夏季 ,中国江淮地区发生了大范围的特大暴雨及洪涝灾害 ,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文中利用 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等格点资料及其它常规资料 ,对此次暴雨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指出 :1 991年 5~ 7月越赤道气流的特别强劲以及越赤道气流通道位置的异常 ,是造成此次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 ,5月底及 6月初南半球中、高纬度冷空气较早的爆发 ,可能是 1 991年越赤道气流异常的先兆“信号”。  相似文献   

17.
1991年梅讯期,我省北部地区遭受江淮暴雨南缘影响,暴雨成灾,受涝农田达700多万亩,累计损失在13.5亿元以上。其中最大的一次过程出现在7月2日—7日。本文分析了500hPa候平均高度并通过物理量诊断,初步得到下面几点: 1.为了全面地了解今年梅讯期的情况,做了6月中旬至7月上旬共6候的  相似文献   

18.
第三乐章 惊天动地 公元1996年6月2日至7月21日,荆楚大地先后发生了9次强降水,降雨量平均650~1315毫米,比历年同期多2成至1.6倍,14个县市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一位,罗田、英山两县降水量竟超过1000毫米,远安县15天降雨达150年一遇,洪湖、大悟日降雨量分别达到22年、40年一遇。 雨情惨烈,江河暴涨。7月4日至24日,长江监利至九江段水位涨幅为4.98~6.18米,持续超设防  相似文献   

19.
1991年梅雨期中冷空气活动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伟  陶祖钰 《大气科学》1995,19(3):375-379
通过对1991年7月4—6日江淮地区大暴雨过程中冷空气的轨迹分析表明,来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气造成了冷暖空气在长江流域的对峙和高原东侧50hPa槽的发展,后者又进而促使了梅雨锋上的气旋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背景及其雨团雨强增幅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高空资料和较稠密的地面资料、分析造成1991年7月6日江苏省江淮地区强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同时深入地分析暴雨过程中雨团产生、发展及中尺度系统特征并且对两雨因雨强增幅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