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广东省水稻纹枯病发生的气象等级监测和预报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水稻纹枯病发生机理出发,通过筛选满足纹枯病病菌侵入寄主的气象因子条件,即水稻纹枯病的促病气象指标:日平均气温23~30 ℃、日平均相对湿度≥91%、日照时数≤2 h、日降水量>1 mm,建立了水稻纹枯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促病指数Z,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纹枯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预报等级指标,通过1992~2006年历史回代检验,准确率为74%.2007年实际业务试报应用,其预报可行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我省主栽品种之一,1982年前多以30×10厘米形式栽培.这样的高密度,时因管理不当,而致水稻倒伏、发病、效益降低等矛盾产生,成为限制水稻高产栽培的主要因素.1983年后,我省推广水稻稀植栽培技术,栽培形式由30×13至30×26厘米不一.实践表明,稀植栽培改善了田间生态环境,缓解了高产水稻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经济  相似文献   

3.
匡昭敏  温福光 《广西气象》1997,18(4):44-47,50
研究旱育稀植育秧的田间小气候效应及对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以水稻衣秧为对照。结果表明:两种育秧方式的田间小气候变化差异明显,特别是在阴冷天气旱育秧增温保温效应更显著,旱育秧的生理性状明显优于水育秧,其抗寒性,抗旱性,抗逆性均比水育秧强,插后有很强的暴发力,同时根据本试验所得的资料,对旱育秧苗生长与积温的关系建立了其动态生长模拟模式,经检验,其模拟效果精确度很高。  相似文献   

4.
前言纹枯病是我省水稻常发性病害,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矮杆宽叶和杂交稻等感病品种的推广,发生为害损失日趋严重,已成为夺取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在我省,一般早稻重于晚稻,单季晚稻重于双季晚稻,早稻以绿肥田早稻发病最重;春花田早稻次之;晚稻以杂交系列品种发病较重。由于感病品种栽培面积大,晚稻发病有日趋加重的趋势。稻株受害后,秕谷大量增加,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一成左右,严重的可高达五成以上。据农业部门  相似文献   

5.
水稻纹枯病发病的气象条件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纹枯病,是荆州地区的主要水稻病害之一,以危害早稻、中稻、杂交稻为主,双季晚稻发病较轻。发病较重的田块,空秕率增加,千粒重降低,轻则减产5%~10%,重则减产50%~70%。荆州地区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病以来,渐趋严重,1982~1993年损失稻谷每年均在1.37万吨以上,1993年损失达3.09万余吨,该病害是水稻所有病害中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病害。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但有关该病在荆州地区发病情况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系统进行,本文试  相似文献   

6.
1 引言 纹枯病是盘锦稻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轻者可造成稻株叶鞘和叶片的提早枯死,影响谷粒灌浆,形成大量秕谷,减产达6%~10%,重者使水稻不能正常抽穗倒伏,甚至腐烂枯死,可减产30%~50%。 2 纹枯病发生历史及现状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生物体能量转化和生育互补平衡原理,将北方水稻现有栽培型划分为稀栽稳长、密植稳长两大生育表现型,通过田间模拟试验,从取得水稻生育特征量及收获产量数据入手,利用气候资料建立两种生育型不同发育期生育调控、产量预测(报)等数学模型,为水稻高效、低耗、定量化栽培提供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8.
作者通过多年试验与栽培实践,将我国北方一季粳稻种植区归纳、划分成稀栽稳长、密植稳长两大生育表现类型,并由此研制出一整套生育模式,用于指导水稻生产(见本刊1990年3期).本文继续描述两型栽培水稻生育特点及田间小气候变化规律,以便改进栽培工艺,调整冠层结构,取得高效、低耗和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9.
水稻是贵州粮食作物中栽培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单产也最高的作物。建国以来,贵州水稻生产发展较快,总产量由1950年的211.1万吨增至1991年的428.7万吨,增长1倍多,但年际间的产量不稳定。产量波动主要受天气候条件尤以气象灾害影响最大。为此,必须掌握水稻栽培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采取相应对策与措施,才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本文分析了主要气象灾害对水稻的影响及其发生规律,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对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及促进水稻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具有重要意义。1气象灾吝对水稻的影响1.1干旱1.1.旦春旱主要影响水稻…  相似文献   

10.
一、观测的目的中造水稻生育期在7—8月,此时是我省最高温时期,中午前后短时间内气温常高于32℃,同时雨量多,湿度大,水稻株间形成了高温高湿的小气候,有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欲通过排灌措施以适当降低土壤及田间气温及空气湿度,更有利于中造水稻生长发育,从而获得中造水稻的稳产高产。为此,本观测设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架设于稻田的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系统,并采用气象站数据与该系统采集的气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该系统的实用性,且构建数据到报率、数据可靠率等指标对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高精度的农田小气候信息,实用性强;数据到报率达94.5%以上,系统运行稳定;数据格式错误和数据异常时次少,数据可靠率达85.2%以上;雷电灾害是影响系统稳定性、可靠性最主要的因素.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系统总体效能较好,在农业气象研究和服务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3S技术在农业气候论证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江西省会昌县实施烟稻轮作为实例,阐述了应用3S技术进行烟稻轮作农业气候论证的技术方法,并根据气候论证结果提出了会昌县不同小气候地域的单、双季水稻田改制为烟稻轮作的建议,该建议已被当地政府采纳。该方法同样可用于其它农作物种植的气候论证。  相似文献   

13.
采用乐山市气象台站资料,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比分析了乐山市2005、2010年水稻发生赤枯病的气候特征,提出了相应的为农服务对策:(1)根据乐山中、长期天气趋势预报、对春季和初夏可能发生寡照、低温、连阴雨天气的年份,建议农业生产上提高水稻移栽基本苗,以减少因分蘖不足造成减产。(2)二是防,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应针对易发生水稻赤枯病的田块着重改善秧苗的生长环境。(3)三是治,水稻栽后10~15天,如秧苗难返青,出现发生赤枯病特征时,应用科学施肥和相应病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2001~2011年对塔里木灌区香梨树腐烂病害的观测调查情况,结合当地农业气候条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香梨树腐烂病害加重形成的因素。通过连续11年的跟踪观测、调查资料结合对灌区香梨树腐烂病害的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分析,香梨树腐烂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气候、土壤、虫害、田间管理等有密切关系。本文针对各种不同情况香梨树腐烂病害的发生、发展,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措施,为今后灌区香梨树腐烂病害的防治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稻旱育抛秧高产特征及其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996、1997年的分期播种田间试验资料,建立进育抛秧发育期模型和产量构成因子模型,包括茎蘖动态模型、千粒重增长模型,每穗实粒数模型,分析高产特征及机制。结果指出,水稻抛秧移栽与手插移栽相比,移栽迟滞期短,群体茎蘖2数粳稻高16%,汕稻高23%;千粒重,粳稻低1%,灿稻高9%;每穗实数无区别;部产量,粳稻高16%,灿稻高9%。抛栽秧苗随机均匀分布,入土深度较浅,从而营造了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了产  相似文献   

16.
以江西早稻为例,利用1981—2016年气象资料、早稻高温热害灾情史料和生育期资料,构建历史早稻高温热害样本集合,在Kolmogorov-Smirnov(K-S)分布拟合检验的基础上,采用信息扩散方法计算得到早稻高温热害总样本和不同持续日数(3~5 d,6~8 d和8 d以上)不同等级(轻度、中度、重度)热害在早稻抽穗期前后的发生概率。结果表明:早稻高温热害起始于抽穗前6 d至抽穗后20 d,抽穗扬花期发生概率最高,随着早稻进入乳熟期高温热害发生概率逐渐降低。早稻抽穗扬花期持续3~5 d早稻高温热害以轻度、中度为主,5 d以上中度、重度高温热害发生概率为98.77%;随着早稻进入乳熟期,高温热害以中度和轻度为主,重度高温热害概率显著降低。早稻轻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抽穗至灌浆中期,中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抽穗至灌浆中前期,而重度高温热害的主要致灾时段为孕穗期至灌浆初期。  相似文献   

17.
In the rice field methane is produced in the soil layer with depths of 2-25 cm.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methane production rate in the paddy soil during the water covering period differs from that in the paddy soil in dry phase. Only a small part, about 30%. of the produced methane is emitted to the atmosphere through rice plant, air bubbles, and molecular diffusion. Therefore, the methane emission rate from the rice field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methane production rate in the soil, but also on the transport efficiency of the rice plant, air bubble formation that in turn depends on the production rate, and molecular diffusion.Field measurements show that methane emission rates from a particular rice field have very large diurnal,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which are related to soil characteristics, water regime, farming procedure, local climate, and rice growing activi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thane emission rate and the above mentioned factors is very complicated. The emission rate  相似文献   

18.
利用河南省10个气象观测站2000-2011年小麦白粉病调查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白粉病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根据各地区病叶率和发病面积的大小,构建了综合发病指数,对全省冬小麦白粉病发生强度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各要素场第一、二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大都在70%以上,可用来解释各要素场大部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小麦白粉病发病风险北高南低,综合发病指数与小麦生长季的降水和气温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80-2016年全国稻纵卷叶螟逐年发生面积、产量损失资料、逐月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以及南方15省(区、市)地面气象资料,采用因子膨化处理技术、Pearson遥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对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有显著影响的大气环流因子,构建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的多时相动态大气环流预测模型,探讨大气环流对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46项大气环流因子与稻纵卷叶螟发生关系密切,副热带高压类、极涡类环流因子是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的主导影响因子。建立的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年前、年后3-10月的月动态预测模型历史拟合较好,对2015年、2016年1月初及3-10月各月初外延预报两年平均准确率分别达86.6%,90.5%,91.8%,93.4%,93.4%,94.0%,94.0%,94.3%,95.4%。关键环流特征因子、当年气候年型和稻区5-9月气象条件对中国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程度具有较好的指示效应,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较大的年份主要出现在干暖年和湿暖年;干冷年型常导致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偏小。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江西晚稻飞虱大发生气象成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江西省稻飞虱历年发生概况,以及2005年江西稻飞虱发生特点,并从2005年副高脊线位置与飞虱早迁、汛期降雨峰值与飞虱多迁、台风环流与飞虱秋季回迁、夏秋季温湿条件与飞虱生长繁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稻飞虱大发生的气象成因分析,力图为今后建立稻飞虱发生发展气象预测模型,开展灾害监测与预报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江西省晚稻飞虱具有发生时间早、面积广、为害重等特点,为历史罕见大爆发;稻飞虱主要来源于外地迁入,有春季迁入及秋季回迁2种;副高脊线位置偏南,西南气流强盛,导致春季气候适宜,暖湿气流活跃,强降水多,有利春季稻飞虱早迁、多迁、大量迁,早稻发生后的残留虫量是晚稻飞虱大发生的虫源基础;7~10月台风频频影响江西,特别是后期台风的影响,加速了秋季稻飞虱随东北气流的回迁,为晚稻飞虱大爆发起到促进作用;盛夏不热且秋季不凉的气象条件,有利于当地稻飞虱的生长繁殖,导致飞虱代数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