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相互作用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1958—1998年台风资料,对台风路径进行分类,挑选出3类常见路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成分析,证实不同的台风路径所对应的副热带高压(副高)形势不同。台风西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呈东西向带状,台风沿着副高南部西行,副高在整个过程中西伸;转向路径时,副高开始呈东西向带状,随着台风的移动副高主体东退,在160°E附近中间断裂;北上路径的台风对应的副高主体偏东。在此基础上,利用气候模式R42L9在不同的初始场中加入相同的温度扰动,成功模拟出西行和北上路径的台风,验证了不同副高形态对台风路径的不同影响。对模拟结果的分析还发现,台风可以引起正压Rossby波向中高纬度的传播。由于背景流场不同,不同移动路径的台风其波动能量的传播路径也不同,从而对中高纬度环流和西太平洋副高产生不同的影响:与北上台风不同,西行台风在其西北方向激发出正变高,使西太平洋副高加强西伸。  相似文献   

2.
2005年台风“海棠”与“泰利”的移动路径和登陆地点不同于“麦莎”与“卡努”,前2次台风自东南偏东往西北偏西移动并登陆于福建中部沿海,后2次自东南往西北移动并登陆浙江中部沿海,都给浙江造成了巨大影响,但影响金华地区的风雨程度不同。经分析台风移动过程,认为西风带低槽或高压影响到副高,副高影响着台风西行或北上,在西风带低槽或副高影响较弱时,台风内力和地形影响作用加强;台风在副高带状时西行为主,块状时北上为主。分析台风路径的预报过程,认为中央气象台预报为“登陆台风”有3~4天的时效;预报较准确的登陆位置,若路径较有规则为30~54个小时,若不规则路径可能仅为3个小时。分析影响金华的台风风雨程度,认为东路台风雨量分布特征是东部大、西部小;南路台风是东南部大、西北部小;最大风力落区基本相同。地形对不同台风路径下的风雨影响分布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根据1971-2010年的台风路径资料,对影响东莞的台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台风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月际变化,年均个数为2个,从年际变化中看,2008年最多,从月际变化得出,影响台风主要集中在7到9月,影响频数4-8月呈逐月递增,8-12月呈逐月递减;按照生成地分类,在西北太平洋生成的台风的移动路径主要有西北(西北偏西)路径和转向路径,在南海生成的台风的路径主要有偏北(西北)路径和转向路径,剩余的复杂路径则较少.对近40年东莞出现100 mm以上或接近100 mm过程雨量的台风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3类环流特征:①台风环流内部引起的大暴雨;②台风倒槽引起的大暴雨;③季风槽北上引起的大暴雨.  相似文献   

4.
9615、0814号强台风路径、强度相似,西北偏西移进入广西沿海和南部,均对广西产生了较强风雨天气,影响严重.利用常规资料和EC、JP资料,对这两个台风的移动路径和环流形势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纬从中亚到东亚有高压脊或以纬向环流为主,西风槽偏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一直强大且呈带状分布或不断加强与西伸,地面较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是两个热带气旋稳定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的原因;而由于副高形态和演变的不同,地面冷空气影响不同而使冷高压与台风之间气压梯度不同使得各台风路径有些微的差异.分析还发现200hPa散度、850hPa涡度、850hPa南北风分布的不同对台风路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气象科技》1974,(7):45-57
一、台风路径的划分(一)思路:我们按台风本身的移动规律和台风影响的具体情况来划定起报区并进行分类处理,以便把无影响或影响很小的台风剔除掉。台风本身有那些移动规律呢?在空间上,浙闽登陆北上的台风,其路径分为两束,在太湖西侧约一个经度的范围内,有一个明显的空档;海上北上的台风也分成两束,30°N 上、125—127°E 间也有一个空档。在时间上,不同路径的台风也各有自己的盛行期。近海台风,凡北上者都在7月中旬到8月下旬的高温季节,凡转向者都在6月下半月。  相似文献   

6.
分析1981—2014年7—9月影响皖北东部地区的台风特征,统计不同台风路径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路径下皖北东部出现暴雨的环流场特征,结果表明:(1)西北行、陆面转向、海面转向和其他类路径的台风都可以影响皖北东部,并产生降水。其中产生降水个例最多的台风路径为陆面转向类,次多为西北行类。(2)台风影响时无降水、非暴雨和暴雨3类降水个例的500 hPa平均环流场对比分析表明:当有台风影响皖北东部时,配合西风槽或副高阻挡更有利于产生强降水。(3)西北行类台风暴雨的环流场特征是华北到河套存在西南-东北走向高压带阻挡使台风停滞少动;海面转向类台风暴雨环流场特征是河套东部存在低槽与台风相互作用;陆面转向类台风暴雨环流场可以分为3类:贝湖两槽一脊型、贝湖单槽型和副热带高压阻挡型。  相似文献   

7.
通过近几年对山东半岛有重大影响的几次热带气旋在北上过程中对山东半岛地区带来的强降水和大风的个例分析与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登陆北上后在渤海湾入海的台风能给山东半岛带来大风和强降水;南方的台风倒槽与北部西风槽的共同影响,对远距离山东半岛地区降水影响较大,降水强度对台风倒槽与西风槽的结合点非常敏感;登陆转向类台风对山东降水和大风都有较大影响,但是由于其移动路径受高空副热带高压和北部西风槽的引导作用较大,故其路径的一点偏差都对结果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2012年两次台风造成黑龙江省大范围暴雨的成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常规观测资料和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2012年台风"布拉万"和"三巴"登陆后变性北上给黑龙江省造成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布拉万"、"三巴"受不同大气环流背景影响导致台风北上的路径不同;登陆北上后与冷空气结合形成不同的温压场结构、垂直上升运动大值区及云系导致降水落区和强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9711号台风的移动路径和影响山东的特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陈秀杰  顾润源  耿勃  杨晓霞 《气象》1998,24(4):46-49
对9711号台风的移动路径及其造成的暴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副高外围环流在台风移动过程中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台风的移动路径和暴雨落区与正涡度轴线及高能轴线都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流层中层变能场的分布对台风移动路径有明显的预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背景环流分析与历年类似台风比较得出中高纬度阻塞高压及沿海低槽的存在将有利于台风的转向.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气流对台风的移动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卫星云图上的云型轴向变化对台风的移动路径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TRMM卫星降雨资料、MERRA-2卫星位势高度、风速、垂直速度等资料,对1909号台风"利奇马"的移动特征及其引发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暴雨进行诊断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台风"利奇马"是北上型台风,移动路径主要受副高与1910号台风"罗莎"等系统影响.在北上的过程中,由于台风倒槽与西风槽携带的冷空气配合,且存在大量不稳定能量,引发了此次强降水过程.此外,低空急流及西风槽为降水提供了良好的动力上升条件,南海西南季风与台风"罗莎"是台风"利奇马"充沛的水汽与能量来源,为暴雨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2.
711号台风的移动路径和影响山东的特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秀杰  顾润源 《气象》1998,24(4):46-49,33
对9711号台风的移动路径及其造成的暴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副高外围环流在台风移动过程中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台风的移动路径和暴雨落区与正涡度轴线及高能轴线都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流层中层变能场的分布对台风移动路径有明显的预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NCEP/NCAR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环流背景、"双台风效应"、冷空气活动和海陆下垫面对台风"达维"移动路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台风路径在登陆时第1次发生西折的主要原因是500 hPa副高东撤并由带状调整为块状分布,台风"苏拉"对"达维"吸附作用加强,且台风避开冷SST区趋向暖SST区行进;(2)鲁中山区的地形对台风第2次转向起到重要的阻挡作用,副高588线西伸明显,而副高边缘的西南气流增加了台风的东移分量,西风环流上短波槽的发展南下使台风向西移动的分量减弱消失,双台风强度的减弱和距离的增加使台风的吸附作用迅速减弱,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台风第2次转向。  相似文献   

14.
台风登陆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天气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烈  费亮  邱君瑞 《气象》1979,5(8):7-9
本文对从黄海西折登陆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台风进行了研究。发现可分为两类环流演变过程:一是在我国东北上空原是一个较强的低槽或低涡,台风进入黄海时,低槽迅速消失转变为反气旋环流,另一类是东北地区原有一弱高压脊,随着台风北上,高脊也发展。这类路径的台风,在日本到朝鲜一带是正压性质的副热带高压,同时在河套附近有准静止低压,是两个重要的条件。另外,准静止低压前方的暖平流增温和副高脊前较强的负涡度向北平流,也是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对穿越副高北上的台风路径与环境场的多种参数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初始环境场某些参数的一定分布与变化有利于台风未来偏北移行,穿越副高。这些参数可作为预报穿越副高北上台风路径的有效因子,其中某些参数还对穿越副高北上台风路径具有较长时效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亚洲上空西风带长波槽对西太平洋台风路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志烈 《大气科学》1981,5(2):198-206
本文根据中纬度西风带和副热带地区的环流相互作用,讨论了西风带长波槽出现在亚洲上空几个特定地区时,出现的太平洋副高和台风路径的主要特征。指出,当西风大槽稳定在90°E附近时,西太平洋台风几乎总是西行的,对我国威胁最大;120°E附近有长波槽时,大多数台风将在海上转向,但这里的低槽突然发展、减弱、更替和倒退,对台风预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当150°E附近有长波槽发展时,由于上游华北和东北地区出现不同的气压系统而对副高和台风路径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各类形势下的台风路径除给出相应的统计数据外,还列举了历史上较难预报的实际例子。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中纬度西风带和副热带地区的环流相互作用,讨论了西风带长波槽出现在亚洲上空几个特定地区时,出现的太平洋副高和台风路径的主要特征。指出,当西风大槽稳定在90°E附近时,西太平洋台风几乎总是西行的,对我国威胁最大;120°E附近有长波槽时,大多数台风将在海上转向,但这里的低槽突然发展、减弱、更替和倒退,对台风预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当150°E附近有长波槽发展时,由于上游华北和东北地区出现不同的气压系统而对副高和台风路径产生截然相反的作用。各类形势下的台风路径除给出相应的统计数据外,还列举了历史上较难预报的实际例子。  相似文献   

18.
0801号台风“浣熊”的路径和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1,他引:3  
利用一天四次的NECP格点再分析资料对台风的移动路径、强度突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浣熊"的移动路径与副高位置的演变有关,而西风槽、脊的进退直接影响副高的演变。因此,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脊的相互作用是台风"浣熊"路径在北纬20度从西北偏北转向东北的原因;弱冷空气、东亚大槽槽前正涡度平流所产生的强辐散场是强度突变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越赤道气流与副热带高压的共同作用,不仅对台风"浣熊"强度突变有作用,同时也是其路径在南海从西北偏西转向西北偏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对登陆北上影响山东的两次路径相似,天气不同的台风过程,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的分布以及台风强度变化原因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登陆北上过程中,由于环流形势演变,物理量场分布及其强度变化不同,影响山东时造成的天气有显著差异。指出:水汽输送通道的维持与否,是两次台风强度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初步揭示了此类台风物理量场和降水分布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台风“山神”和“海燕”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两个台风后期东折路径不同,台风“山神”先后受孟湾槽东移以及西风槽加深东移及高原槽移出致副高减弱东退南落引起,“海燕”则是孟湾槽东移副高减弱东南斜造成;“山神”停编前在广西是单一的暖云降水,停编后其残余环流与南下的冷空气相互影响引起桂东强降雨,“海燕”影响广西时恰好冷空气南下,两者结合降雨增幅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天气;散度场涡度场表明“海燕”抽吸作用比“山神”强得多,水汽辐合量两者相当,但辐合高度“海燕”更高;水平风垂直切变“海燕”比“山神”小得多,小的垂直切变有利于雨区集中,使降雨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