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分析1998年汛期湖北省区域性大暴雨过程,选取地面、850hPa、700hPa、500hPa各层温度露点差(T-Td)资料,统计露点锋(干线)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干线与大暴雨过程关系密切,在500hPa上的反映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黎娜 《四川气象》2000,20(3):27-28
1999年6月25日到29日,酉阳连续5天出现大范围的大到暴雨和大暴雨天气过程。本文从500hPa形势、700hPa水汽输送情况等方面揭示了该次过程形成、发展和维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梅雨锋次天气尺度涡旋旋转风和辐散风动能收支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汪钟兴  刘勇 《高原气象》1994,13(1):28-34
本文选取1991年7月5日20:00-6日20:00梅雨锋上移动性次天气尺度涡旋引起的长江中下游特大暴雨为实例。采用准拉格朗日球坐标系的旋转风和辐散风动能方程,计算得到次天气尺度涡旋发展和成熟两个阶段对流层各层旋转风动能和辐散风动能的收支特征为:在对流层高层(100-400hPa)两个阶段的旋转风动能源汇相同,辐散风动能源汇有异,即水平动能通量项和“摩擦”项符号相反;在中层(400-700hPa)  相似文献   

4.
对1998年7月2-4日连续出现大暴雨的环流形势及湿热能量场进行分析,分析表明:700hPa低能舌和850hPa相对高能锋区相叠加与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华南4~6月降水异常的环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华南4-6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华南4-6月旱、涝年的500hPa高度距平场的主要差异,结果表明,4-6降水存在2.5-3年的准周期变化和持续10年左右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旱、涝年1-3月500hPa高度距平场的分布基本反位相,4-6月的距平场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综合结果表明,从冬季开始到次年6月,旱、涝年500hPa高度距平沿50°N纬圈的演变具有基本相反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次三峡大暴雨的地转螺旋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吴宝俊  于永安 《气象科学》1996,16(2):142-150
本文引入了地转螺旋度概念,并将其用于一次大暴雨的分析,结果发现;在地转螺旋度垂直剖面图上,在雨区上空300hPa附近有一个负的极小值中心,在500hPa有一个正的极大值中心,该分布形成原因可用图6解释。  相似文献   

7.
黄静 《广东气象》1998,(2):29-29,31
1997年6月13~17日,中山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城区24小时最大降水出现在15日20时至16日20时,雨量153-3mm。与往年同期相比,此次暴雨过程有其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从6月12日开始,主要天气系统就维持少动,暴雨、大暴雨接连出现。二是气温低,由于受冷空气影响,该旬平均气温达到了中山建站32年以来的最低值。本文从高层到低层对高度场、流场、湿度场进行分析,发现南亚高压、西风带环流、副热带高压、季风槽等及其相互作用是造成连续暴雨的主要因素。1 200hPa形势  在200hPa(对…  相似文献   

8.
T63模式对暴雨短期预报能力的分析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克明  赵梅  钱传海 《气象》1995,21(7):38-42
利用T63模式的500hPa数值形势预报图和客观分析实况图,对1994年7-9月我国出现的12次较大范围暴-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天气系统进行了预报能力的分析检验,并分析了产生误差的原因,所得结果有利于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及实时预报业务。  相似文献   

9.
1991年6月12-16日江淮特大暴雨中尺度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依据高空、地面常规资料,风、雨量自记资料及卫星、雷达资料分析了1991年6月12-16日江淮地区一场罕见大暴雨中尺度降水系统的演变过程,揭示了梅雨锋暴雨一些新的观测事实,其中包括中-α系统中对流云核的串状排列、快速向东传播以及中-β系统的若干统计特征等。  相似文献   

10.
1994.6.28局地大暴雨与93.8.4致洪暴雨的对比分析苗爱梅,袁崇民(山西省气象台030006)引言1994年6月28日夜间稷山县出现局地强暴雨,7小时降水量达101mm。这次过程与93.8.4致洪暴雨过程相比,过程前期,500hPa环流、70...  相似文献   

11.
高低空急流在云南大范围暴雨过程中的作用及共同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何华  孙绩华 《高原气象》2004,23(5):629-634
通过对1980—1991年出现的46次云南全省性大范围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进行分型,找出云南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对暴雨出现次数最多的11次冷锋切变型全省性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合成分析,揭示了在冷锋切变环流形势下云南大范围暴雨发生前后对流层高低空急流或强风速带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大范围暴雨发生之间的关系,找出了它们的共同特征,并提取造成云南暴雨的强信号,以期对今后的暴雨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云南冷锋切变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及水汽输送特征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华  孙绩华 《气象》2003,29(4):48-52
通过对1980~1991年在云南出现的46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进行分型,找出造成云南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ECP)再分析资料对暴雨出现次数最多的冷锋切变型的11次全省范围大暴雨过程进行合成分析,揭示在冷锋切变环流形势下云南大暴雨发生前后中低层环流、湿度场、水汽输送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大暴雨发生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提取造成云南暴雨的强信号,以期对今后的暴雨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湖北一次梅雨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加密探空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与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分析2009年6月29日湖北梅雨大暴雨。结果表明:暴雨期间700hPa江淮较长切变线维持准纬向特性,850hPa低空急流北上到江南北部。700hPa鄂西北等地准东西走向θse锋区有所加强并南移,湖北暴雨区位于θse锋区南侧且θse数值有所增加的地区。垂直积分水汽辐合大值区与强降雨带位置对应比较好,且整层水汽辐合比强降雨发生要早6h以上。恩施、武汉两站暴雨发生除了受低层切变线等较大尺度系统影响外,局地气象要素配合也很重要,尤其是低层较为充足的水汽是降雨维持的条件。当高层低槽移过,高、中层之间出现水平风垂直切变后恩施降雨明显加强。武汉站前期高层或中层干空气向下伸展,中、低层不稳定层结加强后降雨发展,其最强降雨和低层冷式切变线过境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14.
The Advanced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ARW)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local heavy rainstorm process caused by Typhoon Matsa over the northeastern coast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2005.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instorm was caused mainly by the secondary spiral rainband of the Stationary Band Complex (SBC) structure. Within the secondary spiral rainband there was a strong meso-β-scale convergence line generated in the boundary layer, corresponding very well to the Doppler radar echo band. The convergence line comprised several smaller convergence centers, and all of these convergence columns inclined outward. Along the convergence line there was precipitation greater than 20 mm occurring during the following one hour. During the heavy rainstorm process, the Doppler radar echo band, convergence line, and the precipitation amount during the following one hour, moved and evolved synchronously. Further study reveals that the vertical shear of radial wind and the low-level jet of tangential wind contributed to 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vergence columns.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he ascending leg of the clockwise secondary circulation of radial wind and the favorable environment of the entrance region of the low-level jet of tangential wind further strengthened the convergence. The warm, moist inflow in the lower levels was brought in by the inflows of the clockwise secondary circulation and uplifted intensely at the effect of convergence. In the convectively instable environment, strong convection was triggered to produce the heavy rainstorm.  相似文献   

15.
利用加密探测资料分析冷式切变线类大暴雨的动力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成芳  阎丽凤  周雪松 《气象》2012,38(7):819-827
利用风廓线雷达、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加密自动站和闪电定位仪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对发生在山东东南部沿海青岛的一次大暴雨天气的动力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探索如何综合应用新资料追踪暴雨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此次大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是冷式切变线,冷空气从对流层低层入侵,切变线在850 hPa以下层次明显,地面冷锋逐渐演变为静止锋。(2)暴雨过程经历了两个强降雨和一个弱降雨时段,1小时30 mm以上的短历时强降雨发生在冷空气刚入侵阶段,并伴随雷电。(3)强降雨主要发生在925 hPa切变线附近,降雨分布在925 hPa切变线的东北风与850 hPa切变线的西南风叠置区域。大暴雨的分布与切变线走向基本一致。(4)在切变线移动和发展过程中,水平风有明显不同:冷空气刚影响时,对流层低层产生了明显的中尺度低压环流,是导致对流性短历时强降雨的关键因素;静止锋形成的时段内,从低层至高层,低压环流消失,代之以较强西南风与弱西北风之间的切变线;在静止锋维持的后期,低层和高层均转为西北风,仅在中层有西南风与偏北风之间的切变线,从而产生稳定性弱降雨。(5)风廓线对降雨的起止、盛衰有较强信号,风向风速自上而下顺序变化,当中层西南风风速增大且不断向下扩展,持续4 h后西南低空急流明显加强,当近地面转为东北风时,强降雨开始,强降雨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在风廓线雷达上表现为中低层强西北风和强西南风交替出现,降雨强度与交替的高度有关;当各层均转为稳定的西北风时预示降雨结束。  相似文献   

16.
陈蔚  金小霞  刘梅  杨华栋 《气象科学》2023,43(3):345-357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江苏省自动站降水数据等,结合江苏地区入、出梅标准,分析了2020年江苏省梅雨的时空分布异常特征,从梅雨特征量和大尺度环流因子等特征,揭示了梅雨异常的关键因子,并对暴雨日的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合成分析,得到影响梅汛期暴雨的关键环流因子。结果表明:(1)2020年江苏省梅雨时空分布显著异常,入梅早、出梅晚,梅期达51 d,比常年平均多出一倍;沿江以南和沿淮东部地区梅雨总量为常年平均的2.5倍;梅汛期共15个暴雨日,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区域范围大,整体雨强大。(2)梅雨特征量较好的反映了江苏省梅雨的入出梅时间,当特征量显著增强北抬对梅雨期的开始有较好指示意义,当特征量再次北抬,则梅雨季结束,各特征量均呈现一致的时间变化特征。特征量在梅雨期间的异常波动均与暴雨过程相对应,2020年梅雨特征量的多个异常高值中心反映了梅雨期暴雨过程频繁、降水极端性强的特征。(3)梅雨期间大尺度环流形势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显著正异常,强度偏强,脊点偏西,引导其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向江淮地区输送,同时北方位势高度偏低,东北冷涡强度略偏强,浅槽活动频繁,携弱冷空气南下与暖湿气流交汇,形成稳定维持的梅雨锋,是超强梅雨形成的主要环流因子(4)印度洋和孟加拉湾、西北太平洋是江苏省梅汛期暴雨的重要水汽源地,通过强烈的西南风,将暖湿气流向长江下游地区输送,配合上空的强烈辐合抬升运动,导致该地区水汽积聚并稳定维持,有利于出现梅汛期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6月长连续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影响广东省6月的最长一段暴雨日数的气候特征,并对有无长连续暴雨过程的同期及其前期环流场和海温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 d以上的长连续暴雨大都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连续暴雨过程500 hPa合成平均环流场上, 高纬度地区呈西高东低、低纬度地区呈东高西低分布。中高纬度地区欧洲槽较深,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为明显的高压脊,说明经向环流较强,冷空气活动频繁。低纬度地区南支槽活跃,副热带高压较强,有利于冷暖交绥于华南沿海,形成长连续暴雨过程。根据长连续暴雨过程的海温合成平均距平图,东太平洋Ni?o4区海温为负距平、Ni?o3区为较弱正距平,黑潮海区为较明显的正距平中心,西风漂流区以较弱的负距平为主。研究还揭示了长连续暴雨过程3—6月海温场发生了较为激烈的演变,Ni?o3,Ni?o4区海温是一个由负变正的增温过程,而无连续暴雨过程3—6月海温场的演变维持为El Ni?o海温分布型。  相似文献   

18.
王建生 《湖北气象》2008,27(2):154-159
采用T213产品中的物理量资料和天气图、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对2007年7月1日江汉平原和鄂东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及其动力、热力、水汽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乌山低槽分裂出的冷空气东移,在华北东北部形成气旋波,其后部冷空气南下与副热带高压北上携带的暖湿气流相对峙所形成的湿度锋锋生和低层低涡、切变线是造成本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有利强降水的各物理量场配合是降水云团迅速发展加强的有利条件。有能量锋区配合的θse高能区和K指数≥39℃的区域是有利大暴雨产生的区域。  相似文献   

19.
两次西行热带气旋影响云南降水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和FY-2C卫星云图观测资料,以0608台风派比安和0809强热带风暴北冕两个西行热带气旋影响云南降水为例,通过其路径、降水量、移动速度、环境场和物理量场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台风源地、移动路径及登陆地点、影响时段、最大降水落区相同,但影响时间长度、影响范围和造成的灾害程度后者强于前者;西南季风与热带辐合带(ITCZ)较活跃,副热带高压西伸增强,并有低空急流、辐合区配合台风低压环流共同作用是热带气旋导致云南强降水的重要天气背景;云图中尺度分析发现,多种系统的共同作用,导致台风环流持久不消,进而易激发多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MαCS)和β-中尺度对流系统(MβCS)云团生成并持久维持,是台风低压强降水发生的直接原因;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表明,活跃的季风系统,使孟加拉湾和南海构成强大的水汽通道,伴随低空急流的建立和增强,致使大量不稳定能量和水汽向云南输送,在云南形成条件性对称不稳定(CSI)和深厚斜压性的正反馈机制,是导致云南强降水的重要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对2010年9月21日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的罕见冷式切变线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异常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本次暴雨的发生与大气环流异常有关。欧亚中高纬西风带持续呈两槽一脊形势,亚洲中高纬度盛行纬向西风气流;东亚中低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偏北偏强,热带低纬超强台风凡亚比在我国登陆,因此不同纬度环流系统的整体异常及其相互作用是本次暴雨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