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分析了1991年12月21—27日的持续低温阴雪天气过程,指出300hPa北支急流南压、500hPa乌拉尔山冷槽东移,贝湖滨槽维持是寒潮发生的条件,由于冷空气势力强盛翻越秦岭,造成陕南强降温,中低空西南气流建立,提供了水汽条件,冷暖空气在河套地区对峙、高原小槽频繁活动,阴雪天气维持。  相似文献   

2.
2017年10月7—9日青海大部分地区受低槽东移的影响出现了一次全省性寒潮天气过程,部分地区出现暴雪,这是季节转化中最容易出现的灾害性天气。现利用常规高低空气象资料对这次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冷空气的堆积与爆发及水汽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冷空气来源于高纬,西欧低槽东移南压与新疆短波槽合并东移,冷空气分裂式扩散南下,并以西北路径影响青海。(2)寒潮过程属于"低槽东移型",500hPa上的巴尔喀什湖北部的冷涡引导冷空气沿着西北路径进入青海省,以及西伯利亚地面冷高压南下是寒潮爆发的原因。(3)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为暴雪提供了重要的水汽来源。  相似文献   

3.
利用Micaps平台提供的实况资料,从天气学角度对2010年12月13—15日青海省海东地区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阻塞高压强烈发展,脊前横槽建立是此次寒潮天气爆发的主要环流背景,横槽后偏北气流引导极地冷空气南下在蒙古西部堆积,形成强大的冷高压,横槽逐渐南压,引导冷空气南下,促成了此次青海海东地区寒潮天气。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2017年2月20—22日青海省出现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是低槽东移型,500hPa低槽东移引导冷空气侵袭青海省,以及地面冷高压的东移南压是此次寒潮爆发的主要原因。前期气温回暖提供了充足的降温空间,强盛的冷平流造成青海北部地区气温骤降。  相似文献   

5.
寒潮是一种大规模冷空气活动过程,寒潮的爆发过程也就是大气长波的调整过程.本文通过实时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从中、短期预报的角度出发,对德阳市2004"4.22"寒潮、雷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主要着眼于过程前期欧亚中高纬地区的环流演变特征,并且重点关注南支槽的活动对降水的开始期及降水范围的影响.此次寒潮、雷雨天气过程是在前期(5~6天)盆地持续异常升温,欧亚500hPa为两槽一脊的典型环流背景下,北方冷空气取东北路径以回流方式侵入盆地而产生的.值得注意的是EC、T213数值预报产品和德阳SVM客观预报方法对这次过程的开始期及降温幅度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方强寒潮低温的分析和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敬业  钱兆熊  任学慧   《气象》1985,11(2):14-18
本文分析了35年来影响南方的强寒潮低温过程, 指出: 南方强寒潮是在北半球中纬度波教为2的背景下产生, 冷空气由偏东路径南侵,形成边界层内浅薄冷垫,扰动在冷垫上发展,在中层水汽通量最大区发生大雪,冰雪覆盖后的持续降雪造成了低温天气。文中讨论了强寒潮低温和一般寒潮的区别, 指出偏东强锋区的建立和维持对低温形成的作用, 它的建立与中纬度3波的关系最密切。 文章还讨论了数值预报产品的应用, 并由此制定了PPM中期预报方案, 在实(?)预报应用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河套地区一次寒潮天气的环流背景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提供的相关资料,对2006年3月9—11日在河套地区发生的大范围大风、沙尘暴、寒潮天气的环流形势及物理量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影响本次沙尘暴的高空系统是斜压性很强的蒙古横槽及北路冷空气南压形成的密集的高空锋区,地面蒙古气旋的暖性性质为沙尘暴的爆发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沙尘暴发生前期河套及上游地区干暖的气候条件及下垫面增厚的干土层及沙区,对沙尘暴的发生提供最基本的环境条件。另外,高空蒙古横槽南压、转竖是寒潮爆发南下的关键点;地面蒙古气旋的东移及地面冷高压中心强度达到1060.0hPa是寒潮爆发南下的必要条件;蒙古横槽诱发北路冷空气南压,使地面冷高压前沿气压梯度的不断加强加剧了寒潮爆发的速度。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十流域面雨量预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海到里海的强暖平流致使西伯利亚高压脊经向发展,并建立横槽,横槽北侧的东北气流引导超极地冷空气和西欧东移的冷空气在蒙古国聚积加强,形成了强冷高压、强冷平流;横槽2次转竖引导强冷空气迅猛向南爆发,形成大范围寒潮天气过程;与此次寒潮相伴的北方沙尘暴是蒙古气旋与地面冷高压之间的气压梯度剧增造成的,高空西风急流通过动量下传引起地面大风,是此次强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条件,在沙尘暴爆发区有南北风的强风切变,促进了沙尘暴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10年4月13日运城市出现的近40年最严重的强霜冻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与历史个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前期升温明显的基础上,有强冷空气在西伯利亚及贝加尔湖堆积并向南侵袭造成的;此次过程亚洲中高纬环流表现为“一脊一槽”型,动力机制为横槽转竖促使冷空气向南爆发;冷空气爆发后,本地上空由强盛的冷平流控制,地面冷高压进入关键区并达到寒潮强度。由于每次强降温发生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冷空气的强度、发展、移动路径不同,所以造成的降温幅度和影响也不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强霜冻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0.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从天气学角度对2015年4月1日青海省东部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前部偏北气流引导极地冷空气南下在乌拉尔山东南部一带堆积,形成强大的冷高压;巴湖低涡分裂小槽东移南压,引导冷空气南下,在青海东部与南支槽叠加,促成了青海东部此次中到重度寒潮天气;乌拉尔山东南部地面冷高压分裂冷空气扩散南下,北路冷空气东灌进入青海东部河谷地区,与西路冷空气在青海东部地区锢囚,利于冷空气在青海东部维持;中低层强冷平流也是产生寒潮天气的触发机制;夜间辐射冷却加剧青海东部地面降温;新疆北部至河西走廊西部的中高层高空急流强盛,青海东部位于急流出口区右侧,利于高空动量下传,导致地面风速加大,另外地面冷锋后部气流下沉加压,也是导致地面出现大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2005年3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4  
许爱华  乔林  詹丰兴  牛星球 《气象》2006,32(3):49-55
利用NECP1°×1°的6小时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05年3月10~13日一次全国性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寒潮及寒潮天气主要成因是(1)西欧上空500hPa强暖平流致使在西伯利亚地区形成阻塞高压,建立横槽,横槽北侧的东北气流引导超极地冷空气和西路冷空气合并加强;形成了异常强的冷高压、锋区、冷温度中心和冷温度平流。(2)两个短波槽东移侵入阻塞高压,使得横槽两次建立和转为竖槽,导致强冷空气大举南侵。(3)寒潮带来大范围强降温、700hPa西南急流与冷空气交汇、1000hPa以上层气温在0℃以下的垂直分布,为南方大到暴雪提供了动力、水汽和凝结的温度条件。  相似文献   

12.
2005年8月彰武局地大暴雨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使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和T213物理诊断产品,对2005年8月13日彰武局地大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稳定加强和高低空急流的建立,中纬度短波槽发展东移,引导贝加尔湖冷空气东南下以及地面冷锋东移南压过程的触发作用,共同产生了局地大暴雨:各种物理量场有效配合也是产生局地大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广东寒潮的分析和预报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根据1965年以来广东各次寒潮酝酿期间天气系统的演变和500hPa环流特征,提出以华南明显回暖的同时,西北地区低层冷高压加强,500hPa冷槽移加深为基本条件,作为寒潮的警戒讯号。作者发现深的西南低压对寒潮南下有预示作用,而副热带高压偏强往往导致冷空气在南移过程中的减弱,是寒潮消空最重要的原因,从而找出寒潮的判别条件,本文通过验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2014年准格尔盆地西北缘发生的一场寒潮大风天气,揭示了形成这次天气的环流背景、地面气压场特点,物理量垂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欧洲脊顶缓慢东南垮,西伯利亚槽受新地岛、泰梅尔半岛两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槽体逆转南压西伸,使槽前西南急流异常强盛,造成区域大气逆温明显减弱,近地面快速升温。寒潮天气前期,地面高压前冷锋稳定少动,冷暖空气激烈对峙,形成强烈的气压差。强烈下沉气流使冷平流加速进入中低层大气,强冷空气在近地面猛烈爆发,是此次寒潮大风天气的主要成因。区域冬季大气逆温对下传冷空气动能的耗散、无强冷空气持续入侵,近地面降温升压快,造成大风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10年2月10—18日贵州一次罕见寒潮低温少雨天气进行分析,得出:寒潮爆发前贵州大部地区受热低压影响,出现异常升温,大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超过25℃,西北利亚地区冷涡分裂低槽发展东移南下,引导地面强冷空气向南爆发,造成剧烈降温,是此次寒潮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寒潮天气出现后,有2次冷空气补充南下,使滇黔静止锋维持时间长并趋于活跃,贵州大部地区位于静止锋后冷区,是长时间持续低温阴冷天气的重要原因;过程期间动力条件较好,但与常年冬季相比,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异常偏西偏强,并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稳定维持在西太平洋到孟加拉湾一带,阻断了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向贵州输送,贵州上空为水汽平流负输送区,是水汽净流失区,湿层浅薄,空气干燥,导致持续时间达9d的寒潮低温天气过程降水异常偏少。  相似文献   

16.
周家德 《四川气象》1998,18(2):18-21
采用远程微机终端所调用的气象信息和实时资料诊断系统,对泸州“3.8”区域中寒潮天气过程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分析得出:此次过程属典型的回流冷空气造成的;空高图上,巴湖列贝湖间高压脊的850hPa上偏不气流的形成是这闪寒潮预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大部一次强降温、降水天气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4月20日-22日青海大部受北部冷空气东移南压的影响出现了一次强降温、降水、大风天气过程,降温幅度是入春以来最强的一次。本文通过数值预报产品及常规资料对这次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进行分析,得出蒙古槽的稳定维持为下游提供了冷空气源地,致使这次过程得以较长时间(3天)影响青海省大部。同时省台对这次寒潮天气过程严密监视,及时向广大群众发布了寒潮橙色预警信号,起到了一定的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99年11月24日辽宁省出现近46 a最强寒潮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此次寒潮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11月24日辽宁各地24 h最低气温普遍下降10℃以上,鞍山和铁岭等部分地区24 h最低气温下降22℃,降温幅度大且覆盖范围广,是辽宁地区罕见的强寒潮。此次寒潮过程冷空气主要源自新地岛以东的极地,寒潮酝酿阶段差动涡度平流、差动温度平流有利于寒潮地面高压强烈发展并向东偏南方向移动,横槽南压是引导冷空气爆发的环流形势。对1999年的"11·24"寒潮成因初步分析发现:西北路、超极地和西路3路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有利于冷空气大量堆积;中低层冷空气、锋区、地面高压强度均强于其他寒潮过程;前期暖气团和后期超强冷空气共同作用,强升温后骤然降温导致最强寒潮出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2007年3月3日-5日华北区域爆发的强寒潮,从大尺度环流形势特征、天气过程特点及特强降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强寒潮天气爆发预报着眼点。此次寒潮天气是由于西路冷空气和极地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地区合并加强;横槽转竖,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并且又有补充冷空气南下造成的。欧亚500hPa中纬度大“Ω”流型为寒潮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该大“Ω”流型与常见寒潮倒“Ω”流型的槽脊位置在东北亚地区接近反位相。且波长更长。  相似文献   

20.
黄桂东  罗永祥 《广西气象》2006,27(A03):18-19,25
2006年3月12日受冷空气影响,黔南州出现了一次寒潮天气过程。根据中低层、地面天气图及单站要素对此次过程进行分析。在天气形势上反应为:高空冷涡对应的横槽南压,其东段逐渐转竖,西段维持横向,不断向南分裂波动,引导地面强大的冷高压南压,使前期受暖低压控制的我省在冷空气侵入时大幅度降温,同时在印缅低槽的影响下,产生液、固态降水及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