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常规观测资料,FY-2D TBB云图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30日~7月2日高原低涡东移和西南涡耦合形成的遂宁地区特大暴雨过程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高原低涡和西南涡的耦合对此次强降水的影响以及低空急流演化和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高原涡和西南涡发生耦合时会使得高空低涡发展加强,并激发遂宁暴雨天气的产生。急流为高空低涡的发展提供不稳定能量。超低空急流和低空急流对强降水有提前2小时的指示意义,低空急流指数增大的过程和降水量的强度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WRFV3.01模式对2010年7月18—20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与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西南涡暴雨主要降水机制是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暴雨出现在低空急流的前方和高空急流的右后方;高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高层的辐散场和高层的干冷空气,低空急流为降水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这次西南涡降水有明显的暖锋降水性质。  相似文献   

3.
一次四川盆地低涡型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实况探空资料及FY-2E的TBB资料,分析2013年6月29日至7月2日四川盆地特大暴雨过程持续时间久、强度强的原因。结果表明:(1)本次盆地暴雨属于低涡型暴雨过程,高原低涡和西南低涡是这次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有利的环流场引导高原低涡及西南低涡东移并形成阻塞,使其稳定在盆地;(2)西南急流的建立及维持为降水区提供了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并使得中尺度系统得以维持和发展;(3)强烈的高空辐散以及高原低涡和西南低涡共同作用,使得盆地低层正涡度维持并形成上升气流柱,这是强降水发展维持的重要条件;(4)盆地低涡的持续维持诱发了中小尺度云团稳定加强,遂宁站的小时雨强与其对应TBB低值有很好的对应关系;(5)从乐至附近不断产生的强回波单体发展并向东北方向移动,在遂宁一带形成强回波带,形成的类似"列车效应"是造成遂宁地区产生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并且强回波带中中气旋的长时间存在意味着对流系统不会很快消弱。  相似文献   

4.
一次高原低涡诱发西南低涡耦合加强的动力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3年6月29日—7月2日期间逐6 h的NCEP 0. 5°×0. 5°全球预报场再分析GFS (Global Forecast System)资料,对一次引发特大暴雨的西南低涡和高原低涡耦合贯通加强过程进行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南低涡和高原低涡耦合区上方在不同阶段均维持正涡度柱,呈现低空辐合和高空辐散的特征,并伴有强烈上升运动。垂直运动在耦合开始阶段最强,正涡度柱在耦合强盛阶段显著增强,高原低涡和西南低涡耦合贯通后,改变了涡度的垂直特征。西南低涡发展维持的涡动动能主要源于水平通量散度项和涡动动能制造项,摩擦耗散项和垂直通量散度项是其主要消耗项。高原低涡发展维持的涡动动能主要源于垂直通量散度项和区域平均动能与涡动动能之间的转换项,涡动动能制造项出现负值是其涡动动能减弱的主要原因。耦合期间强烈垂直运动将西南低涡的涡动动能向高原低涡输送,西南低涡对高原低涡发展维持有重要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次高空槽与西南涡耦合造成的华北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18-20日西南低涡东北上影响华北,造成了华北地区大范围大暴雨过程。本文利用NCEP/NCAR 1o×1o再分析场资料,分析了本次西南涡北上加强的原因和造成河北大暴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西南涡是这次华北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的持续与西南涡和中纬度高空槽(低涡)的耦合过程密切相关;高、低空急流相互作用,有利于低层上升运动的发展和加强;高空湿位涡扰动下传,使得西南低涡发展加强;暴雨发生时,其上空正涡度中心和强散度中心相耦合,强的上升运动对低层水汽辐合抬升产生暴雨十分有利;中低层的高能高湿为低涡的发展和暴雨的维持提供了能量和水汽。  相似文献   

6.
汪丽  陈静  李淑君 《高原气象》2004,23(Z1):31-36
应用中国气象局T213客观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2003年8月28日~9月1日发生区域性特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支低空急流的建立为该次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送与水汽辐合,中低层冷平流与低空急流的风速脉动是该次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西南低涡是暴雨开始后才生成的,但大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产生的抽气机效应促使上升运动加强,而上升运动区与正涡度区的耦合又使西南低涡得以发展和维持,给四川盆地带来更强的降水.  相似文献   

7.
低涡与急流对"04.9"川东暴雨影响的分析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23,自引:11,他引:12  
何光碧  陈静  李川  冯汉中 《高原气象》2005,24(6):1012-1023
2004年9月3日~5日川东出现了大范围的强暴雨过程,本文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的云图特征和环流形势,并利用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本次暴雨进行了二重嵌套模拟,分析及模拟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与中尺度云团、高低空急流和对流层中低层涡旋活动密切相关,同时还与副热带高压活动和“桑达”台风活动相关。盆地涡出现在低空急流的左侧,而川东强降水发生在高空急流的南面、低涡东南侧与西南低空急流大风出口区之问。盆地正涡度维持有利于盆地上空垂直上升运动的发展和维持,对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垂直上升运动是高低空急流和盆地涡联系的纽带,也是盆地涡动力驱动的结果。分析结果还表明,西南低空急流在暴雨出现前建立,暴雨和盆地涡同时出现,而暴雨、低空急流和盆地涡几乎同时减弱。高空急流在过程前和过程中是逐步加大,当高空急流出现剧减时,预示暴雨即将结束。  相似文献   

8.
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的异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通过对2007年四川盆地盛夏3次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时形成四川盆地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以及风暴相对螺旋度、湿位涡、水汽通量等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异同点。分析表明,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机制的共同点是:暴雨发生在西南低涡中心附近,西南低涡暴雨区内存在着稳定的上升气流和水汽辐合,伴有明显的能量释放特征,西南低涡暴雨都是发生在对流层中层螺旋度大值区,强降水一般出现在对流层低层MPV1〈0同时MPV2≥0的范围内,都具有“低层正涡度辐合,高层负涡度辐散”的典型暴雨动力结构。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机制的不同点是:在西南低涡与高原低涡形成暴雨机制中高空急流的作用十分重要,在西南低涡与切变线形成暴雨机制中低空急流的动力作用十分明显,而深厚的西南低涡暴雨高低空急流作用不是十分重要。在西南低涡与切变线或深厚的西南低涡形成暴雨机制中锋面抬升作用明显,对流层高层MPV1正值区叠加在低层MPV1负值中心上,而与高原低涡相配合形成暴雨机制中锋面抬升作用不明显,不具有MPV1下负上正的结构。深厚的西南低涡暴雨是非移动的,而西南低涡与高原低涡或切变线形成的暴雨是移动性的。  相似文献   

9.
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的异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通过对2007年四川盆地盛夏3次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时形成四川盆地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以及风暴相对螺旋度、湿位涡、水汽通量等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异同点。分析表明,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机制的共同点是:暴雨发生在西南低涡中心附近,西南低涡暴雨区内存在着稳定的上升气流和水汽辐合,伴有明显的能量释放特征,西南低涡暴雨都是发生在对流层中层螺旋度大值区,强降水一般出现在对流层低层MPV1<0同时MPV2≧0的范围内,都具有“低层正涡度辐合,高层负涡度辐散”的典型暴雨动力结构。西南低涡与不同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暴雨机制的不同点是:在西南低涡与高原低涡形成暴雨机制中高空急流的作用十分重要,在西南低涡与切变线形成暴雨机制中低空急流的动力作用十分明显,而深厚的西南低涡暴雨高低空急流作用不是十分重要。在西南低涡与切变线或深厚的西南低涡形成暴雨机制中锋面抬升作用明显,对流层高层MPV1正值区叠加在低层MPV1负值中心上,而与高原低涡相配合形成暴雨机制中锋面抬升作用不明显,不具有MPV1下负上正的结构。深厚的西南低涡暴雨是非移动的,而西南低涡与高原低涡或切变线形成的暴雨是移动性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云图资料、fnl 1°×1°资料和三峡梯级调度自动化降水资料对2016年6月30日长江上游流域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配合下,产生此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西南涡和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的稳定维持使得西南涡移动缓慢,低空急流的加强使得西南涡加强,从而造成大范围的暴雨;本次过程地面没有冷空气触发,是一次在西南低空急流中出现的暖区强降水过程;高空分流区增强了高层辐散抽吸作用,使得西南涡不断发展加强。   相似文献   

11.
梅雨锋上边界层中尺度扰动涡旋的个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实况自动站、高时空分辨率的雷达和数值模拟资料,对2009年7月24日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锋面南侧的暖区弱降水环境内,近地面的风场会有扰动涡旋出现,随着扰动涡旋趋于稳定和向上发展,降水迅速加强,形成短时暴雨,并伴随有大风出现。(2)偏西气流从边界层开始发展并加强为急 流,在向东推进的过程中逐渐抬升,形成了一支从边界层倾斜入对流层低层的急流轴;而偏南气流与偏北风相遇之后,不仅形成风向的辐合和切变,而且在空间上被抬升,形成了一支斜升入流。(3)在近地面风场的切变和 辐合作用下,锋生与辐合同步加强,边界层内的涡度也逐渐增强,由此带动了扰动的发生发展,扰动涡旋在边界层内率先形成,随后,在急流的东传和抬升影响下,扰动涡旋也逐步向东移动、向上发展。(4)近地面风速的加强、风向的辐合切变导致了扰动涡旋的发生和形成,并逐渐发展,这是边界层中尺度扰动涡旋发生发展的动力 因子。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甘肃东南部相同气候背景条件下极端暴雨天气的成因,提高极端暴雨强度和落区预报的准确率,利用NCEP再分析、自动气象站降水、常规观测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8月7日和2017年8月7日发生在甘肃东南部两次极端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极端暴雨天气过程都伴随着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性天气,具有降水量大、雨强强、灾害重的特点,其中冷空气的强度对暴雨落区、空间分布以及影响系统移动以及对流强度产生重要影响。在强冷空气和高空低槽、低层切变线影响下,暴雨区偏南,强降水区域小,持续时间短,不稳定条件更好,对流强度更强;在弱冷空气和高原槽、低层低涡、低空急流作用下,暴雨区偏北,强降水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大气湿层厚度大,低层水汽辐合强度、涡度以及垂直速度更强,降水效率更高,但对流强度相对较弱。卫星云图上,在强冷空气的影响下对流发展旺盛,形成强中尺度对流云团,对流云团呈带状;在弱冷空气作用下对流云团尺度小,发展范围小,有暖云降水特征,降水效率高。  相似文献   

13.
2013年6月7日浙江省中北部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进  丁婷  赵思楠  单晓龙 《气象》2015,41(10):1215-1221
利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ECMWF)ERA Interim全球再分析资料(0.75°×0.75°)对2013年6月7日发生在浙江省中北部的暴雨过程进行了相关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在高空短波小槽东移加深,底层西南涡东移发展的形势下发生的,同时浙江中北部暴雨区位于高低空急流耦合带;暴雨发生前700 hPa以下蕴含有大量的不稳定能量,随着西南涡的靠近而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对大气变量物理分解的环境场分析发现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具有一定的背景环境支持,同时在瞬变扰动场的异常下而诱发了暴雨,暴雨落区位于850 hPa扰动暖切辐合线上。  相似文献   

14.
Using atmospheric observational data from 1998 to 2013,station rainfall data,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data,as well as annual statistics for the plateau vortex and shear line,the joint activity features of sustained departure plateau vortexes(SDPVs) and southwest vortexes(SWVs) are analyzed.Some new and useful observational facts and understanding are obtained about the joint activities of the two types of vortex.The results show that:(1) The joint active period of the two vortexes is from May to August,and mostly in June and July.(2) The SDPVs of the partnership mainly originate near Zaduo,while the SWVs come from Jiulong.(3) Most of the two vortexes move in almost the same direction,moving eastward together with the low trough.The SDPVs mainly act in the area to the 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while the SWVs are situated across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4) The joint activity of the two vortexes often produces sustained regional heavy rainfall to the south of the Yellow River,influencing wide areas of China,and even as far as the Korean Peninsula,Japan and Vietnam.(5) Most of the two vortexes are baroclinic or cold vortexes,and they both become strengthened in terms of their joint activity.(6) When the two vortexes move over the sea,their central pressure descends and their rainfall increases,especially for SWVs.(7) The two vortexes might spin over the same area simultaneously when there are 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seas of China,or move southward together if a tropical cyclone appears near Hainan Island.  相似文献   

15.
利用地面自动站常规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挑选了2009~2012年发生在27~33°N,105~110°E的25个有暴雨产生和25个没有暴雨产生的西南涡。通过再分析资料对两类系统形成前的环境物理量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无暴雨产生的西南涡形成前约6h的环境物理量场区别明显:在对流层低层,相对无暴雨产生的西南涡,有暴雨产生的西南涡强度、尺度及冷暖空气交汇更强,涡西北侧有一股较强冷空气侵入;在对流层中层,有暴雨产生的西南涡在上游有小槽存在,而无暴雨产生的西南涡不存在明显的波动小槽;在对流层高层,有暴雨产生的西南涡的涡中心位于南亚高压东北侧,高空急流在距离涡区北侧约500km处,而无暴雨产生的西南涡上空为强劲的高空急流,没有闭合的南亚高压形态存在。有暴雨产生的西南涡水汽输送和水汽汇聚量比无暴雨产生的西南涡更大;有暴雨产生的西南涡具有低层辐合、正涡度和高层负涡度、辐散的一致性叠置特征,而无暴雨产生的西南涡此特征不显著;有暴雨产生的西南涡的涡中心附近上升运动为大值中心,中心及西、南侧为中性或不稳定层结,而无暴雨产生的西南涡的涡中心不是上升运动大值中心,低层为中性层结。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6年5月2—4日NCEP的FNL 1°×1°再分析资料和GDAS的1°×1°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资料,运用天气学分析、等熵位涡、物理量诊断和水汽来源追踪等方法,从大尺度环流背景、水汽源地和输送、动力和热力机制、等熵位涡等方面对2016年春季一次地面气旋爆发性发展导致的东北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位于40°N附近的黄淮气旋北上加强发展,2日14时至3日14时中心气压下降24 hPa,超过爆发性气旋的定义标准。500 hPa高空槽快速加强发展为闭合低涡,低空切变线加强发展为低空低涡,其东部形成明显的低空急流,为暴雨区提供水汽和热量,为东北地区典型的暖式切变降水。等熵位涡自320 K高层向305 K低层输送下传,并逐步向南向东移动,高空正位涡的下传促使地面气旋快速发展,上升运动加强,有利于暴雨的出现。比湿在6 g·kg^(-1)以上对东北地区春末夏初暴雨预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水汽主要来源于东海、黄海及西北太平洋。暴雨区与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的负值区、700 hPa垂直速度和850 hPa绝对涡度大值区较为一致,强降水区与850 hPa相当位温密集带和暖区锋生区相对应,降水位于能量锋区以及偏暖区一侧。  相似文献   

17.
梅雨锋结构特征及与锋上涡旋扰动关系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芳  高坤 《大气科学》2007,31(5):863-875
利用1999年6月下旬持续性梅雨锋降水过程的模拟结果以及野外实验的加密资料,对这次梅雨锋过程进行诊断分析, 发现梅雨锋主;要表现为中层锋面,强度比边界层锋强,低涡沿中层锋面南缘移动。中层锋强的演变对两类低涡(西南涡和局地涡)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于东移明显的西南涡,梅雨锋强度的加强比低涡提早6小时以上。而对于长江中游的局地涡,锋面最强与低涡最强出现的时间却比较接近。梅雨锋中层锋面发展最强的位置与低涡发展最强的位置在东西方向上基本重合,基本在同一经度上。因此,低涡暴雨扰动加强发展区的北侧正是前期持续锋生所在,并且锋生的位置在东西方向上基本不随时间发生位移。当低涡移经该地时,低涡强度最强, 随后低涡东移并且强度减弱,锋面大值带也减弱并随低涡向东传播。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间隔6 h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2年4月23-24日河南省一次春季暴雨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纬冷空气沿贝加尔湖低涡后部偏北气流南下,在河套西部形成深厚低槽,低槽携带冷空气东移,在河南境内与强盛的西南急流汇合,是本次暴雨过程的天气背景。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西南涡的加强,而南支槽前的正涡度平流促使西南低涡沿切变线向东北方向移出,使得切变线南侧西南低空急流加强,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与水汽条件。短时强降水发生前,低层能量场出现明显辐合,当低层能量场转为辐散时,能量释放,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出现。高层辐散、低空辐合的动力条件配置,使得大范围垂直上升运动加强,特别是高层散度场的下伸,利于降水释放潜热,增加大气的不稳定,进而利于强降水的发生。850 h Pa垂直螺旋度中心大值区域能很好地反映切变线、急流等与低涡相联系的天气系统,其中心强度的迅速变化能较好地指示降水的落区和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