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及其与陕西降水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最新的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了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分析了近50a东亚季风的变化特征,以及东亚季风强度与陕西省降水的同期和非同期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强的东亚冬季风,易造成陕西省冬季降水偏少,强的东亚夏季风,易造成陕西省夏季北部多雨、南部少雨的气候特征,反之亦然。此外,比较了强弱东亚冬季风年北半球500hPa高度场距平特征差异,从大气环流方面分析了东亚季风影响陕西省气候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80年代我国气温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廖荃荪  李斌 《气象》1990,16(11):24-29
本文分析了80年代我国气温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变化的关系。分析指出,80年代我国的气温变化与前30年有显著的不同:我国北方及西部高原大部地区,主要在冬半年,尤其冬季有明显增暖趋势;我国中部长江流域地区,主要在夏季有明显变冷趋势。产生这些变化的直接原因,主要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变异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临沂市气温变化规律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临沂市53年气温资料和北半球大气环流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小波分析方法,对临沂市气温变化特征及其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临沂市年平均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季节变化不同步。近年来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是冬季平均气温及平均最低气温升高。气温变化与副高面积指数、强度指数,极涡面积指数,经、纬向环流指数等的变化密切相关,与南方涛动指数、太阳黑子相对数、东亚大槽位置等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东亚500hpa高度场的环流异常与我省异常冬暖的关系窦永哲,李强(山西省气候资料室,山西省气象台030006)1 引言80年代,北半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冬季明显变暖,这种变暖趋势仍在持续。我省的冬季气候变化也不例外,具有明显变暖的特点,如1986~19...  相似文献   

5.
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遥相关型特征与我国区域气候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林振敏  施能 《气象科技》2004,32(5):333-337342
计算了1951/1952~2002/2003年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遥相关型的强度指数,研究了它们的长期变化和近期特征,指出近10年来WA型的负趋势,PNA型的正趋势还在持续并有所加强。它们的强度突变分别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WA型1984年由强转弱)及70年代中(PNA型1976年由弱转强)。还指出,近10年来,亚洲(亚欧)地区的纬向环流强度继续在加强,经向环流强度继续在减弱,大气环流及遥相关型强度的这种变化是中国冬季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外强迫对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IAP/LASG GOALS模式模拟研究了人类活动和太阳活动对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温室气体是影响大气环流变化的一个基本因子,即考虑了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GOALS模式可以很好地反映近50年来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太阳活动和硫酸盐气溶胶的影响,使得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模拟结果更接近观测事实。东亚大槽和北美大槽1960年代中后期明显偏强及1980年代后期显著减弱,以及从1960年代开始西伯利亚高压的减弱和北太平洋涛动(NPO)的增大趋势。最后初步分析了该模式对中国东部气候变化的影响,该模式亦能较好地反映中国东部气候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60年代中后期明显的偏冷时期和1980年代中期开始的显著增暖期。  相似文献   

7.
北京冷暖冬年环流特征及其与前期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51~2005年北京气温资料和北半球500 hPa高度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北京冬季气温的异常变化及其环流特征以及与前期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冬季气温变化具有50、60年代低,自70年代开始逐年代升高的趋势,90年代至今处于高温时期.北京冷暖冬年,其同期和前期500 hPa环流特征具有明显不同;前期北半球副高及有关副高单体其强弱变化,对北京冬季气温有很好的指示性.前期春季西风漂流区海温和南赤道海流区海温异常变化可作为北京冬季异常冷暖的前兆信号.前期春季南赤道海流区海温异常偏高时,有利于北京暖冬年环流形势的形成.前期春季西风漂流区海温异常偏低时,有利于北京冷冬年环流形势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龙胜县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龙胜站1961~2010年的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通过线性回归、多项式回归、滑动平均和距平的方法,分析了龙胜县近50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0a来龙胜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更为显著;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平缓。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基本一致,20世纪90年代开始龙胜处于相对暖期。全年降水总量大致相对平衡,只是到2000年以后春夏两季的降水总量同时呈减少的趋势。日照时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与气温呈正相位相关,90年代至新世纪前5a呈反相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平流层极涡变化与我国冬季气温、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1-2010年逐月环流指数资料,分析了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面积指数和中心强度指数的相关关系,并通过极涡强度指数的变化讨论了冬季北半球极涡强度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冬季极涡强度指数与面积指数和中心强度指数有较好的相关性,能够更好地反映冬季极涡强度的变化特征;冬季极涡存在准13年的年代际振荡周期,准5年的年际振荡周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较为明显。结合气温、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探讨了极涡强、弱不同年份我国冬季气温、降水和大气环流形势的变化。相对极涡弱值年而言,极涡强值年我国北方地区、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气温偏高,西南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偏低,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气温变化不明显;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偏多,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降水偏多最为明显,北方地区的降水略有减少;500hPa高度场上高纬度地区的位势高度降低,中高纬度的位势高度升高,冷空气向极地聚集,东亚大槽减弱,我国东北和东部地区的气温偏高;同时东亚冬季风减弱,湿空气向我国内陆输送,长江流域和我国南方地区的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0.
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量的长期趋势及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用1951-1995年的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量资料,计算了它们的长期趋势变化。结果表明,近45年西太平洋副高与极涡强度都趋加强,纬向环流趋于加强,经向环流则趋减弱。这种环流的长期趋势变化及年代际变化是我国冬季气温长期趋势变化的一个直接原因。突变分析表明,不连续变化主要发生在1976年及8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1.
山东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GMS TBB和ECMWF的格点风资料,采用带通滤波、EOF分解和合成分析方法,对湖北省洪涝年出现“二度梅”年(1980、1998年)和无“二度梅”年(1991、1999年)的南海和青藏高原TBB的低频振荡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无)“二度梅”年,南海低频TBB在6~7月的振荡位相是相反的;在7月下旬~8月上旬,南海低频TBB为高(低)值位相,青藏高原低频TBB为低(高)值位相。南亚地区低频TBB场EOF1的空间分布形式呈“南负北正”(南正北负)。  相似文献   

12.
2011/2012年冬季中国气温异常的成因及前兆信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理的全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NOAA全球海温资料,在探讨1986年以来中国冬季气温异常机理基础上,对2011/2012年冬季气温异常特征及其前兆信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冬季风及500 hPa乌拉尔山与贝加尔湖南侧的异常环流等系统是影响中国冬季气温的主要中高纬环流系统,而中低纬环流系统主要包括西太平洋副高环流和印缅槽。前期热带印度洋和中东太平洋关键区海温异常与后期冬季气温关联的环流系统有密切的关系:前期夏季7、8月西印度洋海温偏高时,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将偏强,有利于冬季风偏强和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当8—10月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时,西太平洋副高将偏强偏大偏西,北界位置偏北,印缅槽偏强,中国气温容易偏高,反之亦然。两者对后期环流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中国冬季地面气温异常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   总被引:259,自引:11,他引:259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最近整编的中国 74 0个站逐日资料 ,通过对中国温度、降水、湿度、风速、气压这 5个基本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较为全面的分析 ,揭示了近 5 0a来中国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得到的新结果有 :(1)近 5 0a来 ,全国平均气温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上升更为明显 ;西南低温区在 90年代以后温度也处于上升状态 ;夏季的长江中上游出现明显的降温趋势。 (2 )全国平均年总降水量波动略有减少 ,但 90年代以后夏季降水增加明显 ,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 ,而华北、东北地区降水显著减少 ,体现了夏季风的减弱。 (3)全国平均相对湿度的变化和降水相似。(4 )中国几乎全部地区的风速都在显著减小 ,冬、春季和西北西部最明显 ,该区 90年代的年平均风速比 5 0年代减少约 2 9%。风速大幅减小主要是由于亚洲冬、夏季风的减弱。 (5 )全国平均的海平面气压在增高 ,尤其是北方的冬季 ,这和中国风速的大幅减小有关。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及其四周的近代气候变化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24  
本文首先研究了近千年来高原及其四周的气候变化,表明青藏高原是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并用有近百年记录的Leh和Srinagar两站间的温度垂直递减率与降水距平百分率的10年滑动平均求相关,结果表明高原上的降水与气温垂直变率密切相关,降水多的年代高原内部温度高、外部低,反之亦然,完成一个振荡的周期约40年。其次分析了近30多年高原及其四周的气候变化,发现在北半球降温的60年代随着行星西风的加强,背风下沉区降水明显减少,向风区则增多。到了70年代高原北部夏季风开始增强,沙漠区降水开始增多。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对中国西部至本世纪末的气候变化趋势作了初步预测,认为中国西部至少到本世纪末将继续升温,高原东西两侧的降水呈现“东升西降”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植被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模拟了中国区域植被发生改变后引起的局地或区域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大范围区域植被变化对区域降水、温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内蒙古地区土地荒漠化可导致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尤其加剧了华北、西北地区的干旱,西北地区绿化有利于黄河流域降水增加,而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降水却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里的洪涝灾害;气温的变化比降水更显著,植被退化使当地气温明显升高,使中、低层大气变得干燥,近地层风速加大,而植树造林却使当地及周围地区冬偏暖、夏偏凉,大气变得湿润,近地层风速减小,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另外,植被变化对东亚冬、夏季风强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分布和冬季低温、冷害事件发生的强度。  相似文献   

16.
Using the CAM3.0 model, we investigated the respective effects of aerosol concentration increasing and decadal variation of glob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around year 1976/77 on the East Asian precipitation in boreal summer. By doubl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sulfate aerosol and black carbon aerosol separately and synchronously in East Asia(100-150 °E, 20-50 °N), the climate effects of these aerosols are specifically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decadal SST changing and aerosol concentration increasing could lead to rainfall decreasing in the center of East Asia, but increasing in the regions along southeast coast areas of China. However,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rainfall over ocean and lower wind field over Asian continent between aerosol experiments and SST experiments in CAM3.0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mechanisms. In the increased aerosol concentration experiments, scattering effect is the main climate effect for both sulfate and black carbon aerosols in the Eastern Asian summer. Especially in the increased sulfate aerosol concentration experiment, the climate scattering effect of aerosol leads to the most significant temperature decreasing, sinking convection anomalies and decreased rainfall in the troposphere over the central part of East Asia. However, in an increased black carbon aerosol concentration experiment, weakened sinking convection anomalies exist at the southerly position. This weakened sinking and its compensating rising convection anomalies in the south lead to the heavy rainfall over southeast coast areas of China. When concentrations of both sulfate and black carbon aerosols increase synchronously, the anomalous rainfall distribution is somewhat like that in the increased black carbon concentration aerosol experiment but with less intensity.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40  
文中回顾了近 10a来吴国雄等在青藏高原影响亚洲夏季气候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东西风交界面的演变证明 ,由于青藏高原的春季加热 ,亚洲季风区对流层低层冬季盛行偏东风转变为夏季偏西南风最早发生在孟加拉湾东部 ,与其相伴随的激烈对流降水出现在其东面。因此孟加拉湾东部至中印半岛西部是亚洲季风最早爆发的地区。同时也指出盛夏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加热所激发的同相环流嵌套在欧亚大陆尺度的热力环流中 ,从而加强了东亚的夏季风 ,加剧了中西亚的干旱 ;并通过其所激发的波动对夏季东亚的气候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文中还比较了夏季南亚高压的伊朗模态和青藏模态性质的异同及其对亚洲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冬季乌拉尔山阻塞与东亚冬季风的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EP/NCAR)1948/1949~2012/2013年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年际变化和季节内演变两种时间尺度分析了冬季乌拉尔山阻塞与东亚冬季风的联系。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角度,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EAWMII)与冬季乌拉尔山阻塞频数显著相关,且两者的线性趋势与周期一致。当乌拉尔山阻塞频繁发生时,对流层中层西伯利亚反气旋异常,东亚大槽加深;对流层低层表现为贝加尔湖及东亚沿岸北风显著加强,中亚和东亚大部分地区地表温度降低,东亚冬季风较常年加强。乌拉尔山阻塞的由强盛到崩溃的过程对应着西伯利亚高压由加强到减弱东移的季节内演变,850 h Pa风场对应为异常北风由贝加尔湖以北逐渐影响至低纬度菲律宾以东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9.
2011/2012年冬季,我国大部气温异常偏低,全国平均气温仅有-4.8℃,为1986年以来最低值,同时我国内蒙古、新疆、西藏和陕西一些地区日最低气温均突破历史极值。本文利用1951—2010年的中国台站气温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冬季气温异常偏低的原因分析后表明,2011/2012年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强造成了我国气温大范围异常偏低。异常偏强的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也表现为:对流层低层西伯利亚地区为异常冷高压控制,对流层中高层从乌拉尔山到贝加尔湖地区上空阻塞异常偏强,东亚大槽异常偏深。进一步的分析表明,2011年冬季时期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出现的La Nina事件可能是造成东亚冬季风系统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Using an improved CCM1/NCAR climate dynamic model and a combination distribution ofland-ocean-vegetation during 40-50 MaBP,a serie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representingdifferent stag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plifting and different land-ocean distributions are designed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the Plateau uplifting and land-ocean distribution variation on Asianclimate change.It is shown that Tibetan Plateau uplifting can firstly increase the precipitation inChin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initial uplift to half height of modern Tibetan Plateau and thendecrease the rainfall during the time from the half height to the present plateau.At the same time.the uplifting can reduc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China.Besides.the effects of the uplift andland-ocean distribution change on the variation of winter and summer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