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晓南  简茂球  江帆 《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0(4):1-4,9,I0001,I0002
选择候雨量指标定义了福建春季开汛时间,并利用1960~2008年福建25站的降水资料,建立了福建春季开汛时间序列,使用相关、功率谱等气候统计方法对其近49a来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还研究了其与后期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是福建春季开汛时间由偏迟向偏早转变的过渡期,而90年代初期以后,它又呈推迟趋势;福建春季开汛时间与福建中北部春季降水量、内陆的春夏季降水量以及3月、6月降水量相关较好.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青岛观象台1898—1983年共86年的实测降水资料,计算年度和汛期(6—9月)降水量五年滑动平均值,得出年度降水序列和汛期降水序列。再用谐波分析方法,逐次寻找出年度和汛期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周期,分析历史上各旱涝时段及成因,并分别建立两个序列的曲线自回归方程,其拟合精度尚好。进而制作未来一个时段的外延趋势预报。  相似文献   

3.
辽宁春播期第一场透雨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07年4—5月辽宁14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和透雨量的季节分布特征和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透雨出现日期和透雨量与播种期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自1961年以来,辽宁春播期透雨出现时间总体呈偏晚趋势,透雨量呈偏多趋势,但趋势均不显著;春播期透雨出现时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点;透雨出现时间与透雨量呈不显著的正相关,与播种期降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即春播期透雨出现时间偏晚(早)的年份,透雨量偏大(小),播种期降水量偏少(多)。  相似文献   

4.
枣庄市旱涝灾害的灰色系统预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58—2004年枣庄市降水资料,分析近47年枣庄市降水量和旱涝灾害变化特征,发现,年降水量在一段时期内具有明显的减少趋势。采用灰色预测系统GM(1,1)模型建立枣庄市旱涝预测模型,并对未来旱涝年份进行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5.
高州开汛指标的补充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该站汛期雨量趋势预测提供参考,比较分析高州站多年开汛日前后的降水资料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开汛日没有代表性。在连续47年的开汛日中,就有20次出现类似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对原开汛指标作了适当的补充,所确定的开汛日不但有较一致的代表性,而且还得出了开汛偏迟与前汛雨量偏少的密切关系,开汛的早晚与汛期雨量趋势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07年4-5月辽宁14个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春播期第一场透雨出现日期和透雨量的季节分布特征和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透雨出现日期和透雨量与播种期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自1961年以来辽宁春播期透雨出现时间总体呈现偏晚趋势,透雨量呈偏多趋势,但趋势均不显著;春播期透雨出现时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点;透雨出现时间与透雨量呈不显著的正相关,与播种期降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即春播期透雨出现时间偏晚(早)的年份,透雨量偏大(小),播种期降水量偏少(多)。  相似文献   

7.
马德栗  刘敏  鞠英芹 《气象科技》2016,44(4):622-630
选取长江流域沿线及三峡库区12个代表站,根据中国500年旱涝图集等级和各站建站以来5—9月降水量资料,按照旱涝等级标准,分别得到长江全流域、上游流域、中游流域、下游流域及其三峡库区1470—2011年旱涝等级序列。结果表明:长江各流域及其三峡库区均呈现较为明显的旱涝交替阶段,20世纪偏旱频率强烈增加,19世纪和20世纪偏涝频率明显增加。长江流域和三峡库区偏旱以上等级具有准160年周期震荡,全流域偏涝以上存在准140年的周期震荡,但20世纪后有所减弱,三峡库区偏涝以上等级存在准百年的周期震荡。三峡建坝蓄水前后库区降水EOF时空分布呈一致减少趋势,与此同时长江上游降水呈下降趋势,反映了长江上游流域及三峡库区气候趋旱;M-K突变检验显示水库蓄水前后流域上游和库区降水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三峡库区旱涝演变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与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旱涝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根据现代降水量实测资料和历史旱涝等级资料,通过相关统计分析方法重建了海河流域1800—2012年间的夏季(6—9月)降水量序列.介绍了定量重建历史降水量的方法及其可行性、合理性,并对重建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800—2012年海河流域平均夏季降水量始终处于波动变化之中,且经历了13次降水量的转变;20世纪夏季降水量总体上较19世纪呈现出减少趋势,近100年和近60年期间夏季降水量的减少趋势更加明显;19世纪80年代至19世纪90年代是1800年以来最湿润的阶段,而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是整个时期夏季降水量的最低值;近200多年,海河流域夏季降水量变化存在2~8、10~15、22、25~30、35和55 a左右的准周期,但20世纪长周期波动具有逐渐变短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0—2007年长江上游各分流域面雨量实测资料、雷达遥测面雨量资料以及各水文站的历史资料,对流域降水量、洪水传播时间、径流数据以及基流值进行了针对性处理;通过单日产流Pa+P—R(降水量加前期影响雨量—径流)分析和场次洪水总量Crr—P(a径流系数—前期影响雨量)分析,结合各分流域拟合效果及检验,研究了三峡库区降水—径流关系,证明采用雷达遥测的降水数据作为降水量输入来预报各分流域未来时段内产流量是最佳选择,由此建立了三峡库区径流量的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0.
对影响鹤壁市汛期旱涝的主要物理要素进行相关分析,选取相关系数>0.4的冬季季风指数、北半球副高面积指数等物理因子,结合本地气候因子,通过逻辑推理,建立了鹤壁市分县汛期旱涝趋势预测概念模型。旱涝趋势模型对2001~2003年汛雨趋势进行试报,结果3年全报对。在2004年应用中,趋势预报与实况相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台山汛期雨量和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及强弱与台山汛期旱涝之间的可能关系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南海夏季风对台山汛期旱涝、开汛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河源站1953~1998年的年降水量资料,分析降水变化的气候特征,并由此计算出逐年的旱涝级数。1 资料分析1.1 年降水量时间序列分析 对46年资料进行5和10年平均,求得X_i1和X_i2,并绘制出46年降水量分析图(图略)。从逐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和5年平均降水量变化曲线可明显看出,河源市降水有10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化。从逐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和10年平均降水量变化曲线还可看出:进人60年代后,年降水量有增多的趋势。1.2 旱涝级数分析 为了反映河源46年来旱涝的轻重程度,采用Z变量作为划分旱涝等…  相似文献   

13.
对影响鹤壁市汛期旱涝的主要物理要素进行相关分析,选取相关系数>0.4的冬季季风指数、北半球副高面积指数等物理因子,结合本地气候因子,通过逻辑推理,建立了鹤壁市分县汛期旱涝趋势预测概念模型.旱涝趋势模型对2001~2003年汛雨趋势进行试报,结果3年全报对.在2004年应用中,趋势预报与实况相符.  相似文献   

14.
华南地区干旱气候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华南地区15个站近50年的年(季、月)降水资料,对华南地区干旱年景进行分析,并做气候预测。采用极差法计算各站点年雨量的临界值,评定严重干旱年和一般干旱年。分析发现,华南地区年雨量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1961~2003年间,平均4.3年有一个干旱年,14.3年有一个严重干旱年。介绍了几种实际预报中用到的旱涝预测方法:指数曲线方程预报方法、时间序列多周期特征值叠加预报法、综合气候预测方法、最优遥相关分析预报方法。对华南地区未来10年总的旱涝趋势的预测结论是:2005年雨量偏多,2006~2008年偏旱为主,2009~2012年是多雨期。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提出历史上,常因降水关键时段(旬)分布不均,形成旱涝灾害。例如1988年抚顺市7—8月总雨量正常,为400毫米,但7月末到8月上旬无雨,致使全区55万亩粮田受旱,粮食减产30%。所以预报旬降水量的异常情况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1旱涝分级与指标的划定(1)用双鸭山各县气象站(台)1956~2009年降水资料作为划定春、夏、秋季的旱涝依据。(2)采用5级分类,即旱、偏旱、正常、偏涝、涝。(3)旱涝分级的降水量指标以降水量距平值、降水量百分比、直接用降水量指标3种方法来确定。在确定旱涝等级时,  相似文献   

17.
利用温州市1951—2008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通过定义相当暴雨日数,分别分析了相当暴雨日数与汛期降水量和全年总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并建立了回归方程。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利用其线性关系作为预测汛期和年度降水量的参考,也可以依据长期降水趋势预报,发挥相当暴雨日数在短期预报中强降水预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1961—2011年河南省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线性相关分析和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河南省不同强度降水事件的变化及其对区域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1a来河南省年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降水日数呈显著的减少趋势,降水强度呈显著的增加趋势。雨日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小雨日数的减少,降水强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小雨强度的增加。年降水日数的变化开始时间、突变时间和变化显著时间早于年降水雨强变化时间。小雨日数的减少导致了严重干旱事件的增加和严重湿润事件的减少。而小雨雨强的增加导致了严重湿润事件日平均雨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汛期降水的一个分析研究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5  
李崇银 《气象学报》1992,50(1):41-49
通过历史资料的分析,本文首先指出华北地区的汛期降水量存在着不同时间尺度的低频变化,其中以准两年周期振荡和周期约为16年的振荡比较明显,而且前者同平流层QBO有一定关系。另外,在汛期多雨年,华北降水量有明显季节内(30—60天)振荡;而在汛期少雨年,降水量的30—60天振荡却不太清楚。 ENSO对华北的汛期降水有重要影响,El Nino年华北汛期雨量平均偏少,仅El Nino年华北汛期平均雨量偏多。El Nino年所出现的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华北汛期降水量变化的重要原因。关于高纬度和极区环流对华北汛期降水量的影响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徐士琦  李栋梁 《气象》2016,42(3):271-279
利用1958—2012年4—5月东北地区(39°~55°N、118°~135°E)101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青藏高原地区(25°~40°N、73.75°~103.75°E)JRA-55的地面感热和潜热通量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NCEP/NCAR-I大气环流场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播期首场透雨出现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透雨量和播种期降水量间的关系,以及对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异常的响应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透雨日期自1958年以来在东北地区的西北和东南大部分区域呈现略微偏晚的趋势;中部有略微偏早的趋势。春播期首场透雨出现时间偏早(晚)的地方,首场透雨量小(大),春播期总降水量多(少)。同时,4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增强(减弱),有利于(不利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气流在东北上空交汇,且上升气流增强(减弱),水汽输送充沛(减少),导致该地区春季首场透雨出现的时间偏早(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