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杭州市1999年6月30日洪灾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直接造成杭州市1999年6月30日洪灾前夕的暴雨过程之环流形势及物理成因.分析表明6月29日的暴雨过程是"6·30"洪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次暴雨是中低层切变、低涡及地面静止锋的波动引起的.同时,冷空气从东路扩散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交汇,辐合、上升运动加强所致.  相似文献   

2.
贵州中西部两次区域性暴雨成因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及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2013年5月24—25日(简称"5.24"暴雨)和6月8—9日(简称"6.8"暴雨)两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都是在高空槽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低涡切变等有利的环境背景下产生的,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及南海的西南暖湿气流。两次暴雨过程都发生在"西低东高"的形势下,"5.24"暴雨中高纬度以纬向环流为主,冷空气较弱,副高偏强,低涡移动发展缓慢;"6.8"暴雨中高纬为宽广的槽区,冷空气强,有利于低涡的发展和快速移动,副高较弱。两次暴雨过程发生前贵州西南部地面均受热低压控制。"5.24"上升气流伸展高度相对较低,大的垂直上升速度范围较广;"6.8"暴雨上升气流伸展高度高,大的垂直上升速度范围相对较小,与暴雨落区也有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3.
一次由低层浅槽触发的强降雪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 icaps常规资料及物理量场对曲靖地区2005年3月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北部至70°N深厚高压脊的维持有利于高纬冷空气往南输送,冷空气在四川、贵州堆积加强后由东北往西南方向推动,地面准静止锋自北向南影响曲靖,在有持续的、充足的冷空气补给的高空环流背景下,低层高原以南出现的浅槽不容忽视,其槽前西偏南气流带来的水汽条件与南下偏北气流的切变辐合都是发生强降雪的极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1998年华南大暴雨冷空气活动的位涡场分析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用位涡分析方法讨论了1998年6月18-26日华南特大暴雨期间的冷空气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在持续的东亚阻塞形势下,中高纬冷空气分三次南下,侵入江南至华南地区,造成三次大暴雨过程;南下冷空气在江南一带被来自低纬的西南暖湿气流和东南暖湿气流所切断,形成一高位涡冷空气中心。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东亚温度场呈现南北暖、中间冷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利用区域自动站观测、卫星、NCEP(1.0°×1.0°)再分析以及EC细网格等资料,对2019年6月发生在铜仁的2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次暴雨天气过程高空500 hPa青藏高原和四川有高空槽东移,贵州处于槽前西南气流中。地面从青海—甘肃南下的冷空气,分两路南下在遵义东部交汇,迫使该地暖空气抬升,在重庆附近形成"Ω"形势,凸起的中心位于重庆中部,形成锢囚气旋。(2)对应在850 hPa有贵州偏南气流与四川偏北气流交汇,在毕节东部形成气旋性环流,随着南风持续加强,北风继续南下补充,逐渐在重庆西北部形成低涡(即重庆低涡)。(3)与低涡对应的对流云团,起初触发于毕节与遵义附近,并沿着低涡切变线移动、发展,最强时形成MCS,云顶温度-70℃,暴雨发生在对流云团强中心附近。(4)从垂直结构看,低涡伸展高度在850 hPa以下,低涡附近前侧低层为暖湿、中高层干冷,而低涡后侧则整层为干冷,同时近地层偏东风气流也表现为暖湿特性,则利于对流降水在低涡前侧不稳定的暖湿气流里激发。(5)铜仁处于重庆低涡影响的形势下,物理量特征能较好地反映降雨的起止时间和降雨落区。  相似文献   

6.
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区域站雨量、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对2011年8月15~18日发生在陇南市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的高温为暴雨产生积累了大量的能量,西南涡和高原涡2个中尺度低涡的形成和维持配合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和南下冷空气共同作用造成此次暴雨。不稳定大气层结在冷空气的触发下,使副高外围较强的西南气流提供输送的水汽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所产生的抽吸作用下不断上升凝结,致使强降水天气发展和维持。β中尺度对流云团受地形及下垫面等因素影响加强,同时暴雨落区主要在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前沿。强降水与雷达回波剖面图上强回波中心基本一致,强回波的列车效应造成了该区域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0806”华南持续性暴雨诊断分析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何编  孙照渤 《气象科学》2010,30(2):164-171
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等资料,对2008年6月11—13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持续性暴雨的大尺度背景进行了分析,用MM5模式模拟出了暴雨的大尺度背景,利用模拟结果对这次暴雨过程的系统演变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1)西南涡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随着西南涡的东移,暴雨从广西北部一直推进到广东东南部。(2)中高纬稳定的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和偏南的西太平洋副高,及不断南下的小股冷空气,为这次暴雨提供了有利的中高纬环流背景冷空气条件;东亚夏季风偏南,越赤道气流偏强,给暴雨的维持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3)模拟的结果验证了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并在700hPa上模拟出了3个正涡度中心,是华南暴雨发生的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8.
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的位涡分析与冷空气活动   总被引:37,自引:7,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用位涡分析讨论1991年5-7月江淮特大暴雨期间的冷空气活动特征及其对暴雨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持续的东亚阻塞形势下,中高纬冷空气分三次以低频振荡(15-20天)的形式南下、侵入江淮流域。南下冷空气在江淮一带被来自低纬的西南暖气流和东南暖气流所切断,形成一高位涡冷空气中心,它与两支暖气流相互作用,维持梅雨锋,从而形成持续性暴雨。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东亚温度场呈现南北暖、中间冷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盛夏15个西南气流型暴雨个例的合成分析,指出了这类暴雨前24小时到当时场天气尺度系统的演变特征,并对这类暴雨过程中涉及到的某些天气系统进行了讨论。一、西南气流型暴雨及其分析方法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暴雨是我省及邻近省区一种主要的暴雨形势。有的称为“东高西低型”暴雨或“副热带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007年3月3日-5日华北区域爆发的强寒潮,从大尺度环流形势特征、天气过程特点及特强降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强寒潮天气爆发预报着眼点。此次寒潮天气是由于西路冷空气和极地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地区合并加强;横槽转竖,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并且又有补充冷空气南下造成的。欧亚500hPa中纬度大“Ω”流型为寒潮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该大“Ω”流型与常见寒潮倒“Ω”流型的槽脊位置在东北亚地区接近反位相。且波长更长。  相似文献   

11.
应用常规天气图资料、郑州站探空层结资料、FY-2E红外云图和濮阳站降水实况等资料,对2016年7月14—15日发生在濮阳市的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暴雨过程是由500hPa和700hPa的低涡及其分裂东移的低槽、700hPa和850hPa的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及南下的冷空气共同影响造成的。(2)500hPa槽前西南气流与584dagpm线外围的西南气流叠加加强了西南暖湿气流的输送,为降水提供了水汽来源;地面辐合线的存在加强了动力抬升作用。(3)涡度场和散度场同时表现出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4)FY-2E红外云图上,对流云团的持续影响,使降水较长时间维持,造成濮阳市出现区域性的暴雨、大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初贵州冰冻天气锋生场诊断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MWF模式和NCEP/NCAR资料,对2008年1—2月贵州省发生的持续时间长、强度强、范围广的冰冻天气进行大气环流形势和锋生函数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持续冰冻灾害天气过程是冷锋从东北、正北、西北方向移到贵州时产生的一种强烈锋生过程,且长时间稳定地维持在贵州;北半球中高纬度出现双阻型高压,使大气环流长时间稳定,北支、南支锋区偏南,极地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影响到江南,滇黔静止锋不断锋生并长时间维持在贵州西部,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对这次雨雪天气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地形在冷空气移动过程中具有阻碍作用。因此,低层锋生的长期维持使南来的水汽受阻是产生此次冰冻灾害的重要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资料分析冷空气对2011年17号台风“纳沙”路径改变及降水影响.结果表明:(1)在副热带高压南侧东南气流引导下,台风较稳定西北移,后期由于冷空气南下阻挡推动台风移动折向西偏南方向移动;(2)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为暴雨产生提供足的水汽条件;(3)低层水汽辐合、高层辐散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暴雨产生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4.
2007年6月粤东持续性暴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忠  吴乃庚  冯业荣  蔡安安 《气象》2008,34(4):53-60
为了探讨2007年6月7-10日广东东部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持续性暴雨的成因,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的1°×1°的分析资料对这次过程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进行分析,同时使用局地经向环流线性诊断模式对这次过程进行模拟诊断.结果表明:这次粤东暴雨过程是在我国中高纬度稳定的两槽一脊的环流形势下,先后受东槽引导从华东沿海南下冷空气和受从西南地区不断东南移短波槽和低涡引导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在华南北部形成稳定的锋面低槽和低空切变线,有利于水汽的辐合和雨带维持;孟加拉湾的西南急流和副高西侧南海西南气流是两支主要水汽输送带;此次暴雨与暴雨区上空中低层正(负)、高层负(正)的垂直螺旋度(散度)变化密切相关.中高纬度和低纬度系统共同影响以及暴雨区高层和低层动力热力条件配合,使得局地经向环流异常,造成了此次持续性强降水.定量诊断结果表明,在各个动力和热力因子中,潜热加热作用对这次暴雨过程贡献最大,此外反映西风急流和斜压槽活动的西风动量平流以及反映北方弱冷空气作用的水平温度平流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15年5月广西一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对2015年5月14-23日广西一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东亚大槽引导地面冷空气南下不断影响广西,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有利于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补充;华南地区一直处于两高之间的低槽区,广西持续受槽前正涡度平流的影响。200h Pa南亚高压东北部的分流区为暴雨的发生创造了良好的高空辐散条件。(2)活跃的西南季风急流和中低纬度中尺度系统的配置是持续暴雨天气产生的有利背景条件。(3)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的演变具有在桂西北获得发展后向东扩展的演变特征对暴雨预报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西部与东部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探讨了四川盆地的盆西暴雨个例(2013年7月)和盆东暴雨个例(2007年7月)发生的环流背景条件、冷空气和水汽来源、高原对流和西南涡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盆西与盆东暴雨过程相比,盆西暴雨200 hPa急流位置更偏北,西风槽位置偏西,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北、强度偏强,西南涡位置也较偏西南;盆西暴雨过程对流层中层有来自青藏高原以西的中亚地区和青藏高原西部的冷空气,低层水汽输送以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为主,盆东暴雨过程对流层中层只在前期有来自中高纬度的冷空气,中后期在对流层中层无中高纬度地区冷空气影响,主要以来自孟加拉湾和青藏高原南侧的偏西气流为主,低层水汽输送以来自南海的东南气流为主;盆西和盆东暴雨过程的对流活动都有明显的日变化,对流下午在川西高原发展,后半夜至早晨在盆地发展,区别在于盆西暴雨过程有川西高原对流东移与盆地对流合并发展的过程,而盆东暴雨过程中川西高原对流在东移过程中减弱,无与盆东对流合并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2007年鹤岗夏季干旱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中纬度高空环流形势特征场、天气系统演变及地形特点分析得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抑制了西南暖湿气流北上;中高纬环流平直,冷空气南下受到遏制;东亚大槽偏深,额海高压和日本海高压始终没建立起来,对进入黑龙江省的冷空气形成不了阻塞作用,大多数系统直接减弱入海;鹤岗位于小兴安岭余脉东坡,较弱的西来系统没有西南气流补充水汽和能量,降水明显减弱或根本不产生降水等不利因素均与2007年鹤岗夏季严重干旱少雨天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2000年7月西南涡暴雨过程的分析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38,自引:31,他引:7  
对2000年7月1~8日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暴雨模式MRM1对这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这次西南涡暴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对应着两次冷空气南下。暖切变线的南北摆动是发生大暴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西南急流核的向北传播导致雨区向北传播。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中-α尺度的低涡、切变线,沿暖切变线的强烈倾斜上升气流、中尺度正涡度以及水汽通量散度辐合柱状结构,这些对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而沿低空急流轴的狭长暖湿舌,其北部的干冷区构成的南北向能量锋区,以及较强的中低空不稳定层结是这次暴雨持续发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利用重庆逐日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2009年6月重庆暴雨的多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2009年6月重庆出现了历史少见的3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3次暴雨过程的发生与高空急流区Rossby波能量传播的下游效应有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3次西伸加强了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南风急流,使得季风涌北上为重庆地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而东北冷涡的异常活跃,使得低涡后部的冷空气频繁南下;西南低涡是造成3次区域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涡移动发展导致低涡东部气流辐合加强,较强降水主要出现在低涡东侧的切变附近。  相似文献   

20.
利用黔西南州8个台站1984-2013年逐日降水资料及美国国家大气中心和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的第二套再分析逐月资料,分析了近30年黔西南暴雨事件的多时间尺度气候特征,探讨了暴雨异常发生时的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黔西南近30年平均暴雨日数东西多中间少;暴雨日数具有下降趋势;2-12月黔西南均会出现暴雨,但主要出现在5-9月,6月暴雨日数达到峰值,有明显的单峰结构特征;MK突变检验及滑动t检验结果表明近30年黔西南暴雨日数不存在突变点。在暴雨偏多年,黔西南地区地面气压上升,有冷空气补充南下,500h Pa等压面略有上升,空气柱厚度略增加,700h Pa平均垂直速度为负值,低层存在上升气流,水汽通量散度为负值,水汽辐合有利于降水产生。在暴雨偏少年,黔西南地区地面气压偏少,500h Pa等压面下降,700h Pa平均垂直速度为正值,低层存在下沉气流,水汽通量散度为正值,水汽辐散不利于降水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