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平流层环流异常对2008年1月雪灾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利用NCEP/NCAR逐日的再分析资料统计了1951年以来南方发生大雪时的环流特征,对2008年1月中国南方地区发生的大范围雪灾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对比分别分析了平流层环流和对流层环流的平均特征和演变过程。结果发现,南方冬季大雪都是发生在500 hPa距平场分布呈现北高南低的形势下,并且平流层极涡位置都偏向亚洲且极涡强度偏强。2008年的雪灾期间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形势都和过去7个大雪年(1955、1956、1957、1977、1984、1989和1993年)合成形势相似。2007年12月初平流层极涡开始偏离极地并发生变形,中心偏向欧亚大陆,且向亚洲和北美伸出两个槽。这种异常一直持续到2008年1月中旬,并且有向下传的趋势,使得对流层2008年1月东亚大槽位置偏东,主体北部偏强,从而为1月的雪灾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因此在本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研究,有望将平流层位相的超前信号作为对流层异常天气过程预报的一个先行指标,对提高对流层异常天气预报的时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童金  叶金印  魏凌翔 《高原气象》2019,38(4):845-855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18年1月江淮地区两次持续性强降雪过程的大气环流,研究了中高、低纬度系统(阻塞高压和南支槽)在持续性强降雪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探讨了阻高指数和南支槽指数正负位相的低频波动对中长期预报的可参考性。结果表明:(1)两次强降雪过程发生时大气环流持续异常,极涡呈"偶极型",中高纬度阻塞形势明显,地面冷高压强大,有利于强冷空气南下;低纬度副高、南支槽维持,有利于暖湿气流向江淮地区输送;冷暖空气交汇,出现明显的中高、低纬度系统协同作用;(2)强降雪过程主要是由中高纬度系统尤其是阻塞高压稳定维持和低纬度的南支槽相互配合造成的,两次过程均发生在阻高偏强、南支槽偏强且位势高度峰区和谷区相叠加的时间段;(3)两次持续性强降雪过程中,极涡位置、阻高和南支槽强度以及低层水汽条件、垂直环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两次过程的降雪范围、强度和类型具有不同特点;(4)阻高异常偏强(弱)或南支槽异常偏强(弱)有(不)利于持续性降雪过程发生;持续性强降雪发生时阻高和南支槽的差值指数(UI-STI)具有明显异常偏高的特征,对强降雪过程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5)阻高和南支槽指数具有显著的10~30天低频变化特征,其正负位相的低频波动可提前两周以上,为强降雪过程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2010年2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伟红 《气象》2010,36(5):133-137
2010年2月主要环流形势为:北半球有三个极涡中心,亚洲极涡的强度偏强,形状扁平;东亚大槽较弱;南支槽接近常年,中上旬较为活跃。这种环流形势使得今年2月影响我国的北支锋区偏弱,冷空气路径偏北。2月主要气候特点:气温偏高,降水接近常年。新疆、浙江降水量较历史同期偏多;云南、贵州、四川南部、广西西部等地气象干旱持续发展;8-13日受寒潮天气影响,我国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明显偏低,对春运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4.
2012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勇 《气象》2012,38(4):495-500
2012年1月大气环流及我国天气主要特征如下: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极涡呈偶极型,位于加拿大北部的中心偏强,亚洲东北部地区的中心偏弱,中高纬度地区环流呈现经向型,东亚大槽偏强,平均南支槽位于80。E附近,强度偏强。2012年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7.2℃,较常年同期偏低1.7℃。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6.8mm,较常年同期偏多3.9mm。月内出现两次中等以上强度的冷空气过程以及4次降水过程,新疆、内蒙古等地出现极端低温事件,南方出现大范围持续低温阴雨(雪)天气。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对发生在云南低纬高原2007年1月31日_2月1日和2008年1月26_27日的两次南支槽强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南支槽降水的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均不同,前者为高原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与低层切变、冷锋共同影响,属典型的“槽潮”天气;后者无明显强冷空气配合,因中低层西南急流的建立并长时间维持,新生南支槽东移补充、西南涡及静止锋的共同影响造成。物理机制上,湿位涡的CSI机制分析表明,两次过程均属于对称不稳定降水;在2007年的强降水过程中,θac密集带在地面锋区附近形成,冷暖气流形成次级垂直环流国,导致强降水强降温并伴有大范围降雪的寒潮天气出现。后者无次级垂直环流圈形成,但有两个口。,密集带锋区长久维持,滇中以西持续的上升气流不断增强且深厚,滇中以东中低层形成有弱的气流辐合带,故强降水以液体降水为主,降温不明显;两次强降水过程均有锋生,前者锋生是由切变增强西移,低层冷高压促使冷锋增强,后者锋生为东移西南涡与稳定持续的强劲西南风低空急流触发而成。  相似文献   

6.
利用500hPa北半球月平均高度资料对1996年广西春冷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3月份亚洲极涡强度偏强且南伸的纬度偏南、东亚大槽和美洲大槽强度比常年偏强、欧洲的极地反气旋式环流的建立和维持以及西太平洋副高偏弱、南支槽活跃等是造成广西春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2011年3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娇兰 《气象》2011,37(6):756-763
2011年3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呈绕极型,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强,中高纬度环流呈4波型,南支槽略偏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位置偏东。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0.4 mm,比常年同期偏少27%,为近10年来历史同期最少;受冷空气、南支槽及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影响,月内共有7次主要的降水过程,较强的雨雪天气过程主要集中在...  相似文献   

8.
李晓兰  何立富 《气象》2019,45(5):738-744
2019年2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较常年同期偏强,中心偏向东半球,位置偏北;欧亚中高纬环流呈4波型,环流经向度总体较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南支槽较常年偏弱、偏西。2月,我国冷空气活动较弱,仅出现一次大范围强冷空气和一次中等强度冷空气过程;全国平均气温为-1.3℃,较常年同期偏高0.4℃;东北地区北部气温异常偏高。月内,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3.2 mm,较常年同期偏多33.3%;南方出现持续阴雨天气,青藏高原降雪明显偏多,青海东南部出现雪灾。另外,下旬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持续雾 霾天气。  相似文献   

9.
根据地面观测、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肇庆持续低温天气的气候背景与前期海气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极涡和中高纬长波脊偏强,南支槽较常年活跃,以及蒙古高压中心偏强是肇庆持续低温天气发生的气候背景.前期11月500 hPa极涡、亚洲中高纬平均脊和东亚槽都较常年偏强,前期7-10月赤道太平洋和北太平洋海温持续明显异常可作为肇庆持续低温天气预报的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从天气特征、大尺度环流及拉尼娜事件的影响等方面对2008年和2011年初肇庆发生的两次持续低温过程进行比较。结果表现:2008年过程的主要冷害天气为低温阴雨,2011年为低温、霜冻和冰冻。两次持续低温过程的环流特征共同点是西伯利亚冷高压中心和500 hPa中高纬槽脊都较常年偏强。不同点则是2008年过程中南支槽活跃,副热带高压偏强,联合向北输送的暖湿空气与北方不断南下的冷空气在我国南方汇合,造成持续的低温阴雨天气;2011年的过程中东亚大槽位置较为偏东,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弱,中低纬的环流较为平直,850 hPa暖湿气流不明显,且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异常偏强,有利于东亚冬季风的加强,导致过程降水也不明显。此外,分析结果还显示,在中等强度以上,且为东部型的拉尼娜事件背景下,肇庆在冷事件结束年的年初容易发生持续时间较长的低温寒冷天气。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阻塞高压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NCEP/NCAR 2.5°×2.5°再分析资料和PV-θ阻高指数,分析了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结果表明,欧亚大陆3个关键区的阻塞高压(简称阻高)在此次灾害发生的环流背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存在异常特征。与1950—2008年历史同期相比,2008年初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阻高发生的日数显著偏多,而鄂霍茨克海地区无阻高发生;乌拉尔山阻高的强度偏强,而贝加尔湖阻高的强度则偏弱;乌拉尔山地区最大PV-θ阻高指数发生的位置比大多数年份偏东,而贝加尔湖地区最大PV-θ阻高指数发生的位置比大多数年份偏西,这种位置的异常特征说明此次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欧亚大陆关键区阻高在位置上很集中。3个关键区的阻高在发生日数、强度以及位置上异常特征的共同配置,使得分裂出的小槽活动偏多,造成冷空气活动频繁并不断南下补给,加之此时的异常环流特征,共同造成这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春季降水的概念模型及典型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1959-1997年青海省春季降水量与同期(或前期)气温、高度场、海温场、环流特征量等之间的关系得出:春季500hPa高度场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地区为槽区、南支槽活跃、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及南赤道西印度洋海温偏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北、青藏高原槽明显时,青海省春季易多雨,相反,则少雨。另外,将1999年春季高空环流形势与青海历年同期少雨形势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浙江2011-01—20强降雪过程降雪带南压成因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自动站、Micaps、雷达风廓线等资料和6h间隔的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浙江2011年1月20日强降雪过程中降雪带南压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中低县切变配合近地面的冷空气渗透影响是强降雪发生的有利天气尺度背景;强降雪发生在低空西南急流左侧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区内,且低空西南急流的南压领先于降...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的海温监测资料等,对2008年初呼市地区出现低温降雪天气的强度、范围、持续时间和灾害影响作了初步分析,并与历史同期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此次低温降雪天气是在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拉尼娜”事件背景下发生的,与欧亚地区持续大气环流异常密切相关,在“北脊南槽”和西太平洋副高偏北偏强的形势下,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同时印度洋和盂加拉湾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往北到东北方向输送,冷暖气流在我国中东部地区频繁交汇,造成了我市持续低温、降雪异常偏多。  相似文献   

15.
The paper discusses long-term change in snowfall, rainfall and mixed precipitation viewed in conjunction with air temperature and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 in winter (December–February). In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climate change and its effect on the hydrological cycle it is useful to focus on winter precipitation forms. A 146-year secular observation series from Kraków, spanning the period 1863–2008, was used to extract data on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precipitation and on precipitation amount broken down by form.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rends were found in total and mixed precipitation, but not in snowfall and rainfall. The climate warming effect has contributed to a material decrease in the snowfall to total winter precipitation ratio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 The highest impact of air temperature was found in the wintertime variation in number of days with snowfall while the NAO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requency and amount of both rainfall and snowfall.  相似文献   

16.
利用NCEP1再分析的逐日、逐月位势高度、海平面气压、风、温度、相对湿度资料与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3.0)降水资料,分析了新疆北部2010年1-2月连续5次降雪过程以及蒙古高压和极涡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充沛水汽条件下蒙古高压强而连续的爆发是导致2010年降雪极端异常的重要原因。该年蒙古高压平均强度为历年最强,在此次持续性过程中,存在5次蒙古高压的南北移动和5次蒙古高压强度与面积的振荡。且每一次降雪、降温过程前基本都存在蒙古高压南进、面积增大、强度增强。蒙古高压中心纬度超前新疆日平均温度1~3天的相关和蒙古高压强度和面积指数超前新疆北部日平均温度1~4天的相关均显著。研究极涡与蒙古高压二者关系发现,前期对流层高层极涡增强、极涡中心北移,有利于后期的蒙古高压增强增大且中心南移。  相似文献   

17.
Histor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ummer rainfall in eastern China undergoes decadal variations, with three apparent changes in the late 1970s, 1992, and the late 1990s. The present observational study indicates that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eastern China likely underwent a change in the late 2000s, during which the main spatial pattern changed from negative–positive–negative to positive–negative in the meridional direction. This change in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eastern China may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circulation anomalies in the middle/upper troposphere. A strong trough over Lake Baikal created a southward flow of cold air during 2009–15, compared with 1999–2008, while the westward recession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strengthened the moisture transport to the north, creating conditions that were conducive for more rainfall in the north during this period. The phase shift of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in the late 2000s led to the Pacific–Japan-type teleconnection wave train shifting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phases, resulting in varied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ea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18.
北京连续降雪过程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2002年12月份北京出现的1841年以来历史上最长的连续6天的降雪天气进行了合成分析和诊断分析。北半球合成环流形势显示,连续降雪发生在东亚稳定的纬向环流形势下,其上游地区强大经向环流和阻塞高压使中纬度东亚和西太平洋纬向环流得以维持。东亚合成环流的垂直结构表明,连续降雪期间华北地区始终处于锋区中,并存在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散度场垂直分布结构。卫星水汽云图显示出有水汽通道向河套倒槽云系输送水汽。华北地区的诊断分析表明,地面和边界层中山东地区分裂高压南侧向北回流的偏南气流是造成降雪的主要水汽通道。变形场的流场结构使水汽在北京附近辐合。垂直剖面展现了华北回流降雪天气近地面层的浅薄的冷空气垫,和暖湿空气回流在冷空气垫上的爬升,并在其上形成一个浅薄的饱和层。  相似文献   

19.
冀南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1年1月6日冀南大到暴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偏南暖湿气流在东北南下的冷垫上爬升是降雪发生与维持的有利条件;暴雪过程以回流降雪为主,后期为西来槽降雪;暴雪发生时,有较强的上升运动和较大的水汽输送与辐合,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中低层正涡度的发展尤其是正涡度平流的增强为暴雪过程提供了动力条件;偏南风急流为暴雪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的辐合区与降雪区对应;低层高能舌的演变可以大致判断强降水出现的时间和位置;在回流降雪阶段出现对流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