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北京地区PM10污染的气象特征   总被引:82,自引:3,他引:7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北京城郊5个代表站2000年可吸人颗粒物PM10逐时浓度监测资料,较为系统地统计分析了北京地区主要空气污染物一PM10的时空分布特征,其中包括PM10平均浓度和各等级出现频率的逐月变化、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平均浓度的逐时变化.揭示了各代表站PM10污染年、日变化趋势、采暖期和非采暖期日变化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了PM10浓度与地面常规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周边地区对北京地面SO2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采用Lagrangian传输、扩散、沉降模式计算了1994年9、10月份(非采暖期)、1995年1月和2000年1月(采暖期)北京地区SO2的变化规律,并分别计算了北京市不同类型的排放源以及周边地区污染源对平均地面SO2浓度的贡献.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资料对比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北京地区SO2的浓度量级和逐日变化趋势.北京地区地面SO2浓度受天气条件的影响较大.采暖期,北京当地排放源的影响相对较大;但在大气条件有利输送的背景下,来自周边地区污染排放源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面O3污染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0年北京地区地面O3浓度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北京地区地面O3浓度具有明显的月际、日变化特征及地域分布特征:O3小时浓度在一年中5-8月偏高,6月最高;在一日中12:00-16:00(北京时,下同)偏高;北京地区西、西北部O3浓度高于东北部和城区;分析了O3浓度不同等级的气象特征,影响O3浓度出现日变化和月际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是地面最高温度、相对湿度及地面风速等,并给出了日O3浓度最大值的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巴彦浩特1954—2013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参照采暖供热相关规范,对巴彦浩特地区采暖期间平均温度、初终日、采暖天数、采暖期度日值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4—2013年巴彦浩特地区采暖期变化趋势为初日推后,终日提前;采暖期天数、采暖期度日值呈显著减小趋势;气候变暖背景下,巴彦浩特实施弹性供暖以采暖期天数变化估计可比目前实际供暖方式节约采暖能耗7%~20%。建议巴彦浩特地区可采取弹性供暖的方式,合理规划,以达到节能减排目的。  相似文献   

5.
大气气溶胶吸收系数的测量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栾胜基  毛节泰 《气象学报》1986,44(3):321-327
本文讨论了大气气溶胶吸收系数的测量,并介绍了我系根据毛玻璃屏积分法设计的测量系统。根据在北京中关村地区取样观测的结果,在采暖期,气溶胶吸收系数变化于10~(-3)—10~(-4)m~(-1)之间,而在非采暖期,其值约为10~(-4)m~(-1)量级。若利用当量碳的概念,则在采暖期当量碳浓度占气溶胶总浓度的50—60%,而在非采暖期,其比例为30—37%。  相似文献   

6.
北京极端低温事件的长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庆祥  黄嘉佑 《高原气象》2012,31(4):1145-1150
利用1951—2008年北京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和新的气候极端事件阈值计算方法,对北京地区最低气温第10百分位阈值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最低气温极端气候事件出现频率和寒冷程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北京比较寒冷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寒冷程度存在年代际变化,其变化趋势呈减少或减弱趋势,且在21世纪初发生了转变。北京地区最低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存在13.3年和2.1年的主要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PM2.5的成分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2003—2004年初PM2.5连续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北京地区PM2.5的特征、PM2.5与PM10以及PM2.5与地面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四季中夏季PM2.5浓度最低,冬、春两季浓度较高。PM2.5与PM10比值平均为0.55,非采暖期两者比值为0.52,采暖期两者比值为0.62;夏季该比值主要分布在0.3~0.6之间,春、秋两季该比值分布在0.3~0.8之间,冬季采暖期该比值分布在0.4~0.9之间。PM2.5与PM10比值日变化与气象条件日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沙尘天气和交通运输高峰期扬起地面粗颗粒物会导致PM2.5在PM10中的比例下降,而冬季取暖以及夏季光化学反应则会引起PM2.5的比例升高。PM2.5的浓度与地面气象要素中本站气压、相对湿度和风速有很好的的相关性,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差。SO42-,NO3-和NH4+为北京地区PM2.5中主要离子。PMF源解析方法确定了北京地区5类细粒子污染源,分别是:土壤尘、煤燃烧、交通运输、海洋气溶胶以及钢铁工业。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0—2009年北京地区20个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北京城区和郊区蒸发皿蒸发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趋势和特点,并探讨了城市化对北京地区局地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 a北京地区蒸发量有明显减小趋势,城区和郊区变化趋势分别为-88.1 mm/10a和-76.0 mm/10a。受城市化影响,北京城区蒸发量的变化主要与降水、日照时数、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和平均风速的变化有关;郊区蒸发量的变化主要受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和空气饱和差的变化影响。总体而言,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和平均风速的变化对北京地区蒸发量的变化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城市采暖期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均生函数模型预测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哈尔滨市1951~2003年日平均气温资料,从气候角度阐述了哈尔滨市冬季采暖开、闭炉日期的意义,分析了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初、终日和采暖期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等于5℃终、初日分别与采暖期平均气温有显著的正、负相关关系;随着采暖期平均气温逐渐升高,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等于5℃终日逐渐拖后,初日逐渐提前;采暖期平均气温和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等于5℃终、初日均存在突变现象。有必要改变以往的采暖模式,根据采暖期气温进行采暖能源调控。利用均生函数模型对2004~2006年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等于5℃终、初日和采暖开、闭炉日期进行了预测试验。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地区冬季持续变暖对采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国家采暖标准规定,计算了内蒙古地区采暖初终期及采暖期长短,并用表示采暖气修变化指标:采暖期日数和度日值大小,分析了连续12年暖冬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recipitation over East Asia (20°-45°N,110°-135°E) and the 30-60-day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over the Pacific during the boreal summer are studied in the paper.The daily wind and height fields of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the 24-h precipitation data of 687 stations in China during 1958-2000,and the pentad precipitation of CMAP/NOAA from 1979 to 2002 are all analyzed by the space-time filter method.The analysis results,from every drought and flood summer in four different regions of East Asia respectively during 1958-2000,have shown that the flood (drought) i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region is absolutely companied with the strongly (weakly) westward propagations of ISO from the central-east Pacific,and depends little on the intensity changes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the westward ISO is usually the low-frequency cyclones and anticyclones from the Bay of Alaska in northeastern Pacific and the Okhotsk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of mid-high latitudes,and the ISO evolving in subtropical easterlies.In mid-high latitudes the phenomena are related to the westward propagating mid- ocean trough and the retreat of blocking high.Therefore the westward propagating ISO from the central-east Pacific to East Asia is indispensable for more rainfall occurring in East Asia in summer,which results from the long-wave adjustment process in the mid-high latitudes and ISO evolving in tropical easterlies.  相似文献   

12.
韩荣青  李维京  董敏 《气象学报》2006,64(2):149-163
用时空滤波和Morlet小波方法,分析了1958—2000年夏季东亚(20°—45°N,110°—135°E)不同纬带(由南到北分为4个区域)的降水分别与太平洋同一纬带上大气30—60 d振荡(ISO)沿纬圈传播的关系及其成因机制。发现太平洋上经向风ISO向西传播的强或弱,是东亚夏季风区降水偏多或偏少的必要条件。对逐年夏季的分析表明,无论当年东亚夏季风强与否,在所划分的几个东亚季风区所有涝的年份里,太平洋同一纬带上大气ISO向西传播都明显较强,而在这些区域绝大多数旱的年份里,相应的ISO向西传播明显较弱。进一步分析发现,经向风ISO的纬向传播对应着大气经向型环流系统的移动,向西传影响东亚夏季风区降水的ISO有来自低纬中东太平洋东风流中的低频气旋(如副热带东风带中ISO的演变);也有来自中高纬度阿拉斯加湾及鄂霍次克海一带低频低压(如洋中槽)和高压(如阻塞高压和东北太平洋高压)的向南向西频散。因此东亚夏季旱涝不但与热带季风有关,而且与中东太平洋副热带东风系统中ISO的向西传播、中高纬度长波调整时低频扰动向西南经北太平洋副热带的传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南海地区潜热输送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NCEP的1958--2006年高斯网格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象中心的全国160站1958—2006年月平均降水资料,使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南海及周边地区(简称南海地区,0°-20°N、100°-125°E)夏季潜热输送和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地区夏季潜热输送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呈显著负相关,显著相关的区域分别是南海中部和长江以北的川北、陕南地区以及以南的东部地区,潜热输送和降水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突变。典型旱、涝年潜热通量合成分析表明,南海中部潜热输送与降水也呈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五营区森林未开采期1958~1967年的10a与开采后1994~2003年的10a气象资料,1971~1980年森林内(原始林)与森林外(本站)气象资料和1957~2005年五营区汤旺河年最高水位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森林采伐对五营林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夏季降水的水汽通道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利用NCEP/NCAR的1958~1998年再分析资料研究夏季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综合这些特征划分出夏季输送到中国大陆主要有来自低纬的三条水汽通道:西南通道、南海通道和东南通道,此外在高纬还有一条很弱的西北通道,分别体现了南亚季风、南海季风、副热带季风和中纬度西风带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定义和计算了四条水汽通道强度指数来表征水汽通道的强弱,并研究其年际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四条水汽通道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范围分别是:西南通道是华南中部和西南边境降水的水汽来源,南海通道对华南降水有直接贡献,东南通道为长江流域降水输送水汽,西北通道则为黄河中上游及华北东部降水输送水汽。物理分析显示,水汽输送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直接相关,而与同期水汽源地的海温异常关系不密切,海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前期大范围的海温异常分布上。  相似文献   

16.
黄荣辉  陈际龙  刘永 《大气科学》2011,35(4):589-606
本文利用1958~2000年ERA-40再分析每日资料和我国516台站降水资料以及EOF方法,分析了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异常主模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上空水汽输送通量时空变化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了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存在两种主模态:第1主模态不仅显示出明显的准两年周期振荡的年际变化特征且也有明显的年...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Assessment of the reliability of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much recent climatological research. In this study, an attempt is made to evaluate the reanalysis data for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s over Greece for the period 1958–2000. Considering that available observations for Greek stations are not included as input i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he evaluation was made using gridded observational data derived from long time series for the examined area, using an objective scheme. The reanalysis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respect to the intra-annual variability for extreme years,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corresponding temperature anomalies, and their ability to represent cold and warm spells. Also, the correlation patterns between the two datasets of daily and monthly values were examined. In general,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datasets, although some regional and seasonal differences existed and these were associated with topographical features not correctly represented by the reanalysis model resolution, such as land-sea distribution and orography.  相似文献   

18.
用1958~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160站降水量及1958~1998年月平均海温资料分析了中国夏季相邻月份降水异常型的相关特征,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和相关物理过程。结果表明,7月长江流域的降水异常与8月长江和黄河之间地区的降水异常有很好的同号性。7、8月长江流域及附近地区持续性偏旱(涝)与太平洋洋盆尺度的大气热源异常有关,并与前期5、6月热带中、东太平洋大范围的热源异常、青藏高原热源异常也有密切的联系,即当5、 6月赤道东太平洋的大气热源正异常,而赤道中太平洋北侧的热源负异常,则中国7月长江中下游偏涝,8月长江中上游与江淮流域和内蒙古东部偏涝,华南偏旱;反之亦然。前期热带中、东太平洋上空的热源异常中心和与之联系的异常垂直运动中心的西扩和西移,以及青藏高原东部的热源异常中心是影响我国7、8月持续偏旱(涝)的重要环流异常特征。另外,南海-西太平洋海温在前期也已经具有我国夏季长江流域发生旱涝对应的同期海温异常分布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东部地区75个高空探测站1958-2005年逐日08:00和20:00资料和元数据信息,采用昼夜温度对比和二相线性回归方法,对不同等压面的温度序列进行均一性检测和订正。在此基础上,以最大缺测率30 %作为序列取舍标准,对49个探空站订正前后的年平均温度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探空仪器变化和辐射订正方法改变是造成中国东部地区高空温度序列非均一性的主要原因,1966年前后和2000年前后是两个较为可靠的间断点,且1966年前后的非均一性更突出。非均一性最明显的等压面主要在100 hPa。1958-2005年,500 hPa以下等压面温度的上升趋势较订正前减弱,但200 hPa到50 hPa等压面温度的下降趋势也被削弱,削弱幅度为0.04-0.08 ℃/10 a。与1958-2005年相比,1979年以来东部地区对流层各层温度增温趋势明显,而平流层底层降温趋势也更加显著,该时段内订正前后温度变化趋势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20.
冬季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活动及其气候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1958—1996年NCEP再分析500 hPa逐日高度场资料,根据阻塞高压定义的客观标准,对亚欧地区中高纬度冬季的阻塞高压进行了统计,并进行了气候学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阻塞高压活动有很强的年际变化,而且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根据阻塞高压天气学指数,建立了阻塞高压的气候学指数,并用该阻塞高压气候学指数与温度、降水两个气候要素场进行了相关统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