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数字云图确定热带气旋强度的原理和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采用数字云图资料,分析热带气旋强度与热带气旋中云系结构的关系,提出了云系结构紧密度因子的概念并用云带旋转的圈数表示热带气旋强度的方法。本文对原有关于热带气旋中云系结构的某些因子的取值作了适当调整, 改进了用增强红外云图确定热带气旋强度的方法。 经过对2446组样本的拟合,热带气旋强度最大风速估计值的平均绝对误差为2.48 m/s。本方法可以实现人机交互,能更客观地作出定量估计。对1993年12个热带气旋检验,最大风速平均绝对误差为2.31 m/s。  相似文献   

2.
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的物理过程和影响因子十分复杂,其登陆过程中海-陆-气三者之间的复杂作用常使其结构和强度发生突变,给热带气旋预报带来较大困难。近年来外场科学试验及数值模拟等科学方法都取得较大改进,在此基础上对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如热带气旋强度突变及不同下垫面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影响等。但对热带气旋非对称结构对其强度的影响及热带气旋内部结构变化与其强度之间的联系等问题的研究仍不全面。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从环境气流、下垫面及内部结构3个主要方面,总结影响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的主要因子,以期为改进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的预报方法提供有意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雷达回波特征和地面资料确定热带气旋强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引言在热带气旋监测预报中,有经验的预报员,一般都能根据不同热带气旋的回波结构,定性地判断热带气旋强度,但怎样认定性地判断提高到定量地确定热带气旋强度,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怎样选择与热带气旋强度有密切关系的回波特征要素和地面资料要素。本文以1983~1993年对影响珠江三角洲附近地区11个热带气旋的雷达回波资料和地面资料,用相关法筛选出6个能描述热带气旋强度的因子,尝试制作一种可用人机结合定量确定热带气旋强度的方法。2选择与热带气旋强度有密切关系的因子根据历年热带气旋各时次强度所对应的雷达回波要素和地面资料要…  相似文献   

4.
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68,自引:10,他引:6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端义宏  余晖  伍荣生 《气象学报》2005,63(5):636-645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文中总结近年来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和最大可能强度的研究;(2)行星涡度梯度、环境均匀流、环境流场垂直切变以及热带气旋外流与环境流的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及物理机制;(3)热带气旋结构与强度的变化关系,着重总结环境流场导致的非对称结构变化而引起的热带气旋强度变化以及对涡旋倾斜发展理论验证,分析了涡旋Rossby波的最新研究;(4)海洋热状况变化以及海洋飞沫对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研究成果。分析指出,今后进一步开展用现代化卫星探测资料研究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外,还应加强热带气旋外流与环境流场的相互作用,海-气交界面的参数化问题,热带气旋结构变化与TC强度变化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物理本质的研究,通过深入研究,认识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物理机制,提高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5.
热带气旋的登陆及其与中纬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6  
雷小途  陈联寿 《气象学报》2001,59(5):602-615
热带气旋的主要灾害往往在登陆前后造成,登陆问题是当今热带气旋 研究的重点。热带气旋与中纬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不仅影响热带气旋的结构和强度变化, 也对中纬度地区天气产生重大影响。西风槽强度的变化可使热带气旋的降水突然 增幅30%。环境场的急剧调整常引起热带气旋运动突变,在弱环境场中,热带气旋的异常运 动与非对称结构关系紧密。中纬度系统对热带气旋的非对称结构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热 带气旋向极移动过程中携带了大量可供中纬度地区降水的水汽,在气旋性切变的环境场中, 热带气旋还向环境场输送能量,并激发和增强中纬度气旋性环流系统的发展,触发严重的灾 害性天气。热带气旋有时也会截断低纬向中纬度的水汽输送及中纬度波动的能量频散,95% 左右的南海热带气旋对梅雨有显著影响,其中约86%的热带气旋会导致梅雨减弱中断甚至结 束。  相似文献   

6.
地形和边界层摩擦对登陆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采用准地转的正压模式, 研究了无非绝热加热时地形和边界层摩擦对登陆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地形作用对登陆热带气旋西北移动路径的影响比较明显, 而对登陆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不明显; 边界层摩擦可以通过改变热带气旋X方向上和Y方向上的移动速度以及改变热带气旋水平环流结构对登陆热带气旋西北移动路径产生一定的影响, 边界层摩擦对登陆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非常明显, 其中摩擦是造成登陆热带气旋强度迅速减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热带气旋路径强度预报——SAPC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SAPC——逐段相似气候持续性热带气旋路径、强度预报方法,既考虑了热带气旋的气候持续性规律,又考虑了与现时热带气旋状态特别相似的历史热带气旋路径、强度变化规律,用不同的相似条件和权重,把气候路径、相似路径和持续性路径作了有机的统一。该方法克服了预报路径的大曲率变化,考虑了随时间、地点变化的热带气旋的气候规律,根据热带气旋的现时状态,即可随时制作路径、强度预报。历史资料和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热带气旋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实用技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宏义  张梅 《气象科技》2008,36(5):547-550
根据20多年实践经验,归纳出一套根据云图判断热带气旋强度的实用技巧,主要包括根据云图形态推测热带气旋强度、短期动向及风雨影响.将大陆或大岛对热带气旋云型影响的严重程度分为4类,即轻度、中度、重度影响和崩溃性破坏.介绍了推测热带气旋短期动向的10类基本云型,并讨论了各种热带气旋云型可能带来的风雨影响之强度、持续时间及方式.云形结构对推测热带气旋的风雨影响具有相当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9.
登陆热带气旋与夏季风相互作用对暴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热带气旋年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动态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登陆热带气旋降水与夏季风急流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登陆热带气旋与夏季风急流发生相互作用的典型个例强热带风暴Bilis (0604)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登陆后造成大范围强降水的热带气旋往往与低层急流长时间相连,其水汽通量和潜热能显著大于弱降水热带气旋。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夏季风低空急流向热带气旋输送水汽对热带气旋结构维持有利,当水汽输送被截断后,热带气旋气旋性结构被破坏,强降水减弱、范围明显缩小;季风急流风速增强时可增加水汽通量输送,使得强降水范围增加、强度增强;在夏季风影响背景下,热带气旋在陆上的移动改变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的分布,而热带气旋本身独特的动力结构使得强降水强度增加。  相似文献   

10.
AMSU资料揭示的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热力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美国NOAA-16极轨气象卫星高分辨率的AMSU探测资料和邻近时刻的NCEP数值预报资料,对2002年6月10日至9月10日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的12个热带气旋生命史中的部分时次作了热力结构分析。发现AMSU资料不仅能够敏感地探测到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的多种地球物理参数,并且通过对这些参数的进一步处理,能够展示出它们各自重要的热力结构特征;由不同强度热带气旋对流层中上层暖异常区的高度、强度、范围和形状的差异以及其对流层上层温度负距平的高度、大小和分布不同,结合相应的湿度场结构特征,可以探寻其热力结构与气压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这种热力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进一步揭示出热带气旋未来的强度变化。  相似文献   

11.
燕芳杰  范蕙君  李修芳  胡治波 《气象》1995,21(11):30-32
使用2446张卫星展宽云图资料样本,根据云系统结构和热带气旋强度的密切相关,求出回归方程,作为估计热带气旋强度的基本公式,并在计算机上实现,建立了确定热带气旋强度的人-机对话系统。经过业务试运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云贵高原西部大理地区近地层湍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2007年3—12月观测资料,采用涡动相关法等计算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湍流强度、湍流方差、湍流通量等特征量的日变化和干湿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湍流强度干季大于湿季;湍流方差与稳定度满足1/3次方定律,风速方差在稳定条件下比不稳定条件下离散,水平方向比垂直方向离散;湍流通量有明显日变化特征,感热、动量通量干季大于湿季,潜热通量湿季大于干季,干湿季热量交换以潜热为主;干季能量闭合率大于湿季;不同风向条件下平均水汽密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邵启勇  张军 《气象科学》1999,19(1):57-65
本文在引入区域相关场和正态化转换技术的基础之上,通过MonteCarlo模拟建立了条件区域概率分布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单点概率和区域分布概率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大量计算,得到了条件区域概率分布模型的拟合函数,从而使区域范围内的概率天气预报成为可能。特别是为战时气象信息封锁条件下,进行区域范围内的概率天气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Zhangjiakou is an important wind power base in Hebei Province, China. The impact of its wind farms on the local climate is controversial. Based on long-term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1981 to 2018,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the Shangyi Wind Farm (SWF) in Zhangjiakou on air temperature, wind speed, relative humidity, and precipitation using the anomaly or ratio method between the impacted weather station and the non-impacted background weather sta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SWF 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 and evapotranspiration (ET) using MODIS satellite data from 2003 to 2018 was also explo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WF had an atmospheric warming effect at night especially in summer and autumn (up to 0.95°C). The daytime air temperature changes were marginal, and their signs were varying depending on the season. The annual mean wind speed decreased by 6%, mainly noted in spring and winter (up to 14%). The precipitation and relative humidity were not affected by the SWF. There was no increase in LST in the SWF perhaps due to the increased vegetation coverage unrelated to the wind farms, which canceled out the wind farm-induced land surface warming and also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E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mpact of wind farms on the local climate was significant, while their impact on the regional climate was slight.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讨论了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域的气候变化特点,并运用GIS技术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这些对策将促进农牧交错带社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对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资料重现厄尔尼诺浑沌特征的相空间投影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提出了利用一维时间序列重现高维浑沌系统演化特征的相空间投影技术,并用Lorenz系统的积分序列加以验证。在对东太平洋区域57个格点月平均海温序列作同样的分析后,发现与之对应的厄尔尼诺现象有着明显的双稳态沉沌特征,该结果与Vallis通过一个简单海气相互作用模式模拟的结果很接近。  相似文献   

17.
Studies on the seasonal to extraseasonal climate prediction at 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IAP) in recent years were reviewed. The first short-term climate predictio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GCM) coupled to a tropical Pacific 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OGCM). In 1997, an ENSO prediction system including an oceanic initialization scheme was set up. At the same time, researches on the SST-induced climate predictability over East Asia were made. Based on the biennial signal in the interannual climate variability, an effective method was proposed for correcting the model predicted results recently. In order to consider the impacts of the initial soil mois ture anomalies, an empirical scheme was designed to compute the soil moisture by use of the atmospheric quantities lik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so on. Sets of predic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impacts of SST and the initial atmospheric conditions on the flood occurring over China in 1998.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近年来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的有关短期气候预测研究的进展。第一个短期气候数值预测是曾庆存等利用一个耦合了热带太平洋海洋环流模式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作出的。1997年,一个基于海气耦合模式的ENSO预测系统,包括一个海洋初始化方案被建立起来,同时也开展了基于海温异常的东亚气候可预测性研究。利用气候变动的准两年信号,王会军等提出了一个可以显著改进模式预测准确率的模式结果修正方案。为了考虑土壤湿度的初始异常对夏季气候的影响,一个利用大气资料如温度、降水等经验地反演土壤湿度的方法也被建立起来。还通过一系列的数值试验研究了 1998年夏季大水发生当中海温异常和大气环流初始异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We tested two consequences of a currently influential theory based on the notion of seeing adaptations to climate change as local adjustments to deal with changing conditions within the constraints of the broader economic–social–political arrangements. The notion leaves no explicit role for the strength of personal beliefs in climate change and adaptive capacity. The consequences were: (i) adaptive action to climate change taken by an individual who is exposed to and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is not influenced to a considerable degree by their strength of belief in climate change and (ii) adaptive action to climate change taken by an individual who is exposed to and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is not influenced to a considerable degree by their strength of belief in an adaptive capacity. Data from a 2004 questionnaire of 1950 Swedish private individual forest owners, who were assumed exposed to and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were used. Strength of belief in climate change and adaptive capacities were found to be crucial factors for explaining observed differences in adaptation among Swedish forest owners.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低涡对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降水过程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系统的回顾了不同时期高原低涡活动特点及大尺度环流对其影响的研究,讨论了制约高原低涡研究的主要因素,认为深入开展关于大尺度环流影响高原低涡活动的研究是必要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