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青藏高原与邻近海区热状况关系及其对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气候影响研究的主要进展。从青藏高原的观测试验、高原热状况、邻近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温,以及年际、年代际变化,对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气候的重要影响,青藏高原与邻近海区热状况的关系等方面,总结了关于青藏高原热状况和邻近海区海温变化的研究成果及其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藏高原热状况和邻近海区热状况及其对环流和天气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青藏高原与邻近海区热状况的关系,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题目。  相似文献   

2.
南海南部海区的强风和大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风和大风天气在南海南部海区出现较频繁,据1984年起综合考察及永暑礁站等周边站资料分析,天气过程的持续时间差异;冬、夏季风盛行期间常出现强风和大风天气过程;热带云团对流易产生强风和大风天气;邻近海区热带气旋环流等天气系统对海区内风力增强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指的黄渤海气旋是在黄海中部、北部和渤海海区形成,以及在其以西大陆上生成发展进入上述海区的气旋。其主要特点有三:一是春季多且强,二是发生发展快,三是危害大。 由于上述特点,海渤海气旋是我省重要而又比较难以预报的天气系统之一。急需深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4.
西沙海区是我国受热带气旋影响最频繁的海区之一,全年除2月份外,各月均有热带气旋影响。由于西沙海区是南海的主要交通枢纽,了解西沙海区热带气旋的活动规律及做好该海区的热带气旋预报,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国防意义。本文在统计分析1949~1995年西沙海区热带气旋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天气预报的多层递阶方法卜」的基本思路——将天气系统看成是随机动态的时变系统,把对天气系统的状态预报分成两步。首先对系统的时变参数进行预报,然后再对系统的状态进行预报。为了改进目前多层递阶方法中大多采用仅有预报因子的线性单输出系统模型存…  相似文献   

5.
应用日本GMS卫星3小时一次的红外和可见光云图,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对1983年4月26日开始的连续三天的降雹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讨论了过程的天气特点和发生发展的物理条件以及各种天气系统、天气条件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沿海冬春季海陆大风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东省划分的沿海12个海区代表站和部分海岛站资料,6艘渤海和黄海救助船资料,验证了2010年11月以来冬春季海区大风过程(≥6级)中,烟台北部沿海和威海南部沿海站大风资料的可用性,并对渤海湾、渤海中部海区、黄海北部海区和山东沿海大风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渤海湾海区,滨州北部和东营北部沿海站均比海面风速偏小。(2)渤海中部海区,当天气系统为低槽冷锋时,东营东部、潍坊北部、烟台北部和烟台西部沿海站均比海面风速偏小。(3)黄海北部海区,在统计时段内,成山头站非常接近海面风速,其次是长岛县大黑山比海面风速小3 m·s-1左右。  相似文献   

7.
邓广华  黄光炳 《气象科学》1998,18(1):94-102
本文主要讨论影响连云港市的热带气旋,从路径活动特点及天气类型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统计分类,建立了连云港市海区大风的热带气旋警戒区域,以及发生暴雨的热带气旋路径图和不影响本市的热带气旋径图,并对热带气旋大暴雨天气形势进行了分析,为预报提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祁纯阳 《气象》1979,5(12):34-36
影响日本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台风、暴雨和大雪等。而天气雷达在探测台风和雷雨方面有着独到之处。所以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就大力发展天气雷达。尽管日本天气雷达建站的时间并不算早,但近20年来发展很快,仅从其密度来看,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日本天气雷达的发展情况。 一、天气雷达观测网的建设 日本最早的一台天气雷达,于1954年设置在气象研究所。气象厅正式建立天气雷达站是从1955年开始。首先在大阪、福冈、东京建立三个雷达站。1959—1960年间在南方的种子岛、名濑、室户岬等  相似文献   

9.
利用ICOADS和LIS OTD资料分析了中国近海航空危险天气—低能见度和海雾、低云和积雨云、大风和雷暴的气候特征。中国近海低能见度和海雾主要发生在5—7月黄海以及东海北部。渤海海雾发生频率较低,且大多限于渤海海峡附近,仅在7月扩展至渤海湾内。东海温州以南和南海海雾发生频率亦较低,且主要集中在1—5月沿岸海区。低云主要发生在东海,低云频发时段为11月至次年4月,其中1月低云频率最高,范围最广,分别向北和向南扩展至黄海北部和南海东北部。积雨云高频区主要位于西太平洋暖池所在区域,中国沿海积雨云出现频率较低。大风主要发生在东海和南海东北部,特别是台湾海峡和巴士海峡,大风频发时段为10月至次年3月。雷暴主要发生在沿岸海区,包括渤海西北部沿岸、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沿岸以及南海北部沿岸。  相似文献   

10.
南海热带辐合带的气流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淑君 《广东气象》2010,32(2):18-20
利用2001~2005年Micaps每日08:00的850hPa天气图,及相关海区指标站实时资料,对出现在南海的热带辐合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海热带辐合带按其组成气流和所出现的地理位置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即偏东型、偏西型、东西相连型和南压型,这4种类型与其组成气流和出现季节有密切关系,对南海不同海区天气的影响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曲巧娜  吴炜 《气象》2024,50(2):234-245
为了弥补海上风场监测数据不足,提高对黄渤海海上风场监测能力,针对不同大气环流形势,基于较为稳定的74个沿海和海岛站等陆基站2017—2020年风场观测资料,以及同时段具有一定连续性的21个浮标站和船舶站等海基站观测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由陆基站推算海区风速的模型。利用2021年实况资料对推算结果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分别针对全部风力等级和6级及以上大风建立的风速推算模型(以下分别简称CM模型和HM模型)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其中HM模型对大风推算的准确率更高;8种天气类型中共5种类型发生大风的概率高于60%,其中对西北高东南低类型的推算效果最好,对西高东低型、西南高东北低型和西北低东南高型的6~7级大风推算效果较好,对8级及以上大风的推算效果略差;不同海区大风的推算结果中,对黄渤海大部分海区推算的风速略偏小,仅对渤海西南部海区的部分站点推算的风速略偏大;对黄海北部海区风速推算的平均绝对误差最小(0.95 m·s-1),对其他海区风速推算的平均绝对误差在1.32~1.70 m·s-1;在海区观测不连续、不稳定的情况下,推算的风速能够对...  相似文献   

12.
最强中心出现在160°W以东地区的北太平洋风暴轴定义为东部型风暴轴,针对这种短期气候异常现象,利用大气环流模式CAM 3.0对其可能的外部强迫机制进行探究,主要关注赤道中东部和黑潮海区正、负海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道海区负海温异常对风暴轴东部型的出现有重要意义,当该海区海温为负(正)异常且黑潮海区海温正(负)异常时,风暴轴表现为东(西)部型。风暴轴在中、东太平洋地区低层斜压性的增强,是太平洋风暴轴中、东端天气尺度涡动活动增强的主要原因。当出现东部型时,北太平洋东部区域急流强度增强,涡动斜压增长偏强,涡动的热量和动量输送加强,风暴轴和急流的反馈也加强;反之亦然。冬季赤道海区引起的大气响应范围较广,而黑潮海区的影响较为局地,尤其是黑潮海区的负异常主要影响风暴轴入口区域,表现为关于海温异常强迫的符号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3.
王超 《气象》2007,33(8):112-117
我国3—5月冷空气活动频繁,温度变化剧烈,且沙尘天气频发。为检验数值模式的预报效果,积累预报经验,对T213模式96小时预报产品进行检验分析,并与ECMWF及日本模式的预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T213、ECMWF及日本模式的中期预报性能均较好。相对地,ECMWF在对中高纬度大型环流的调整及副热带高压主体的预报方面,日本模式在对850hPa温度的预报方面能力稍强。另外,选取2007年5月8—10日发生在我国的一次沙尘天气个例,分析发现T213与ECMWF模式对于引发此次沙尘天气的地面强风的中期预报指示意义较好,日本模式稍差。  相似文献   

14.
综合运用风廓线产品、多普勒天气雷达、GPS水汽探测产品和ANC预报产品以及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分析了2008年7月9日位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青岛奥帆海区天气的变化,结果表明,风廓线产品可以很好地表征副热带高压的变化趋势,结合多普勒雷达资料、ANC预报产品和GPS水汽探测产品,制作特定区域短时降水预报,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冬季喀拉海、巴伦支海海区是影响东亚以及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之一,该海区海冰面积变化与大气500 hPa高度场的EU遥相关型以及东亚冬季风强、弱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冬季该海区海冰偏多,则500 hPa高度场容易出现EU遥相关型(日本及西欧500 hPa高度场偏高),亚洲大陆上的冷高压减弱,而北太平洋海域海平面气压升高,致使东亚冬季风偏弱以及2月份入侵我国的冷空气次数减少;而冬季该海区海冰偏少时,情况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6.
海洋考察资料分析表明,夏季风期间南海南部海区海洋输向大气的热通量倍增,热通量的增、减过程与对流天气密切相关,季风潮天气过程中的热通量值居各天气过程之首,某些时段感热通量会出现大气向海洋的反向输送过程,地理环境使同一天气过程影响下海区内各通量的水平分布明显不均,海洋输向大气的热通量明显影响500hPa以下各层大气。  相似文献   

17.
黄、渤海沿海大风变化特征及影响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81—2010年黄、渤海沿海44个气象站大风资料,根据中央气象台对近海海区的划分,分析了近30 a黄、渤海近海5海区大风的气候特征,以及通过天气分型对2008—2012年黄、渤海沿海大风的影响系统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近30 a黄、渤海沿海5海区日最大风速≥6级和≥8级日数呈递减趋势,1980s大风日数较多,各海区≥6级大风在1981年和1987年前后均有两个峰值。≥6级大风日数随季节变化的峰值,渤海海区出现在春季,黄海南部海区是春季、夏季8月和秋季11月,渤海海峡、黄海北部和中部海区则主要是春季和冬季。渤海海区以偏北风和南南西风为主导风向,与其他海区以北或西北风为主的特征明显不同。冷锋是黄、渤海沿海大风最主要的影响系统,其次是气旋型和高低压型大风。另外以850 h Pa温度平流的强度、冷/暖中心的强度、等温线密集带梯度、地面高/低压强度、地面大风前3 h/24 h最强变压中心强度和地面气压梯度等要素为着眼点,对不同类型的大风指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13日下午2时,“向阳红09”船已经启航前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试验海区,按计划在14日早晨6点到达。然而,13日晚海试现场指挥部对天气进行了会商,根据天气预报,热带风暴“古超”在原地停留,试验海区的浪高在2米以上,不满足下潜条件,“蛟龙号”7000米第一潜再次推迟到15日。  相似文献   

19.
读图     
<正>日本空间天气研究活动日本位于地磁低纬,激烈空间天气的社会影响较大。日本信息和通信技术国家研究所(NICT)牵头开展空间天气研究和业务,众多研究机构中名古屋大学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日本确定了开展空间天气研究的几个核心要素,包括利用数值预报建立的空间天气预报系统、大尺度地面观测网(如图)和通过2015年建立的日地环境预测项目(PSTEP)开展合作研究等。  相似文献   

20.
2008年3—5月T213与ECMWF及日本模式中期预报性能检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超 《气象》2008,34(8):112-118
我国3-5月冷空气活动频繁,温度变化剧烈,且沙尘天气频发.为检验数值模式的预报效果,积累预报经验,对T213模式96小时预报产品进行检验分析,并与ECMWF及日本模式的预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T213、ECMWF及日本模式的中期预报性能均较好.相对地,ECMWF在对中高纬度大型环流的调整及对850hPa温度的预报方面能力稍强.另外,选取2008年5月26-28日发生在我国的一次沙尘天气个例,分析发现日本模式对于引发此次沙尘天气的地面强风的中期预报指示意义较好,T213模式稍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