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陆地水域气候生态是一种典型的气候生态,由湖泊、河流等内陆大中型水体.水系及其小气候组成。陆地水域是相对海洋而言的,湖泊、河流、地下水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湖泊作为降水的历史和现代记录,能反映出气候的空间变化和区域特征。我国是湖泊众多的国家之一,多年来,由于盲目围湖造田,争相垦殖,导致湖泊面积急剧减少,调蓄作用大幅度缩小,水资源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2.
微山湖是我省最大的淡水湖泊,加之滨湖坑塘,水域面积达253.46万亩,这里不仅水利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大,水质条件好,而且气候适宜,是我省主要淡水养殖基地。但是淡水养鱼无不受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旱涝灾害、高温、低压等,都将给渔业生  相似文献   

3.
小湖泊对其周围温度场和风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大湖泊对其周围局地气候的影响很大,这已为许多学者调查研究所证明。对小于200平方公里的湖泊效应,也有许多学者研究过。但系统地、全面地调查研究小湖泊对四周近湖岸陆地气候的影响是近年来的事。要研究湖泊效应,弄清小湖与周围陆地温差密切相关的湖陆风的发生与发展,搞清它们的特征和环流结构是十分重要的。湖陆风虽是湖陆温差引起的,但反过来湖陆风又影响周围地区的温度  相似文献   

4.
根据湖北省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监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湖泊和陆地区域的地闪频次、极性、地闪密度、雷电流幅值和波头陡度等雷电参数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湖泊与陆地的雷电参数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近10 a闪电频次呈明显减少趋势,正地闪比例呈上升趋势;陆地比湖泊区域的闪电频次多,春夏季湖泊和陆地闪电频次差异明显,其中,夏季陆地闪电频次比湖泊多21.1%;湖泊和陆地闪电频次日变化大致呈单峰型,13-18时陆地闪电频次比湖泊多39.7%。湖泊地闪密度比陆地小,湖泊和陆地平均地闪密度分别为2.96次·(km-2·a-1)和3.47次·(km-2·a-1)。湖泊的平均雷电流幅值较陆地大;湖泊和陆地的平均雷电流波头陡度变化不大,相差一般在1 kA·(μs)-1以下。  相似文献   

5.
近50 a来,西北地区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降水变化空间差异突出,西北地区整体暖干化趋势明显,局部出现暖湿现象。气候变暖使冰川退缩,雪线上升,冻土消融,湿地退化,湖泊萎缩,河流流量减少,水资源越来越短缺,出现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根据IPCC预测结果分析,未来西北地区气候变暖趋势会更加明显。从保护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完善气候变化综合监测系统以及开展重点区域气候变化过程专项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郭海燕  罗磊 《四川气象》2006,26(2):15-16
介绍了气候生态监测服务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当前发展的状况和未来趋势。并就存在的问题、今后改进气候生态监测网络建设和加强相关部门间合作、奠定合作基础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气候生态监测服务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当前发展的状况和未来趋势.并就存在的问题、今后改进气候生态监测网络建设和加强相关部门间合作、奠定合作基础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洪珍 《气象》1981,7(5):18-18
酸雨是大气污染中酸性物质的远距离输送,通过降水到达地面形成的。它使人类健康、生态平衡、河川、湖泊等水域均受到严重的危害和污染,已引起科  相似文献   

9.
苏北大型湖泊水域的EOS/MODIS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萌  李亚春  曾燕  解令运  宋娟  高苹 《气象科技》2007,35(4):579-582
为了从宏观上了解江苏省境内主要湖泊水体的动态变化及原因,并为有关部门指挥防洪抗旱和治理水环境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利用2005年夏季多景EOS/MODIS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入夏以来苏北地区主要湖泊水域——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含邵伯湖)进行了卫星遥感动态监测,生成3通道合成彩色图像,运用阈值法提取湖泊及其周边水域的水体边界,并计算水体面积。最后从气象因素对湖泊的水体面积变化进行了分析。遥感图像与面积统计数据直观地反映出,2005年入夏以来苏北各大湖泊水域的水体面积随着前期干旱和其后大量降水的发生而出现比较明显的减小和增加,可见一段时期内的日照时数、降水量等气象因子会对湖泊及周边水域的面积增减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有些沿江沿湖周边气象部门正在着手兴建或已经建成了湖泊气象生态环境监测站。对于在建中的生态站来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科学设计湖泊气象生态监测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引言湖泊湿地具有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价值,对于调节气候、供水(蓄水)、水产业、航运等具有经济价值。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气温及降水条件等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对湿地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水质与水循环、湿地能量平衡与湿地生态功能等产生较大的影响。本项目以长江中游典型湖泊湿地——洪湖为例,通过分析过去50年洪湖湿地气候、水文与生态系统发展变化过程及湿地生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广西各主要机场、内河流域和海域、各主要高速公路、铁路沿线气候要素的统计,分析了可能对航空、水域及陆地交通运输带来不利影响的气象因素和大气现象,并着重评价大雾、大风、暴雨、降雪、雷暴等灾害性天气给交通运输造成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3.
广西交通与气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广西各主要机场、内河流域和海域、各主要高速公路、铁路沿线气候要素的统计,分析了可能对航空、水域及陆地交通运输带来不利影响的气象因素和大气现象,并着重评价大雾、大风、暴雨、降雪、雷暴等灾害性天气给交通运输造成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4.
加强人影工作 减缓气候变化给人类造成的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气候系统是包括大气、海洋、陆地、冰雪以及生物圈在内的庞大系统。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为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气候波动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以及火山爆发等。人类活动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毁林等引起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以及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等。在气候系统中没有提到人类,但从19世纪末开始,人类活动已经成为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人类对气候无意识的影响是值得注意的新的因子,正因为这个新因子的出现,打破了原有各个因子之间的平…  相似文献   

15.
全球CO2浓度增加造成的全球变暖已成为人类亟需解决的问题,陆地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碳汇角色,吸收了30%左右的人类活动排放CO2。本文调研分析了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空间估算方法,包括样地调查、通量监测、模型模拟、遥感估算等,梳理了各种估算方法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样地调查、通量观测等方法可以提供点尺度的固碳速率直接测量信息,但存在观测样本有限、空间代表性不足等问题。模型模拟方法可以从机理的角度描述陆地碳、水、能量循环,模拟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的状态和变化。然而,在模型建立过程中,抽象和简化会引入结构与假设的不确定性,以及模型驱动数据引入的不确定性等问题是碳循环模型模拟方法面临的重大挑战。卫星遥感具有全球覆盖、分辨率精细、时间序列观测等优点,结合机器学习方法,为地球大数据驱动的全球碳源汇估算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但是,当前各种固碳速率的监测方法还没有满足高度时空异质性的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量监测需求,未来需要整合地面观测、模型模拟和卫星遥感等多种技术手段,提供区域和全球尺度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精确估算方法体系和科学数据产品。  相似文献   

16.
阳光、空气、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自古以来,人类循水而生、傍水而居。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的污染也日趋严重,淡水已成为世界性“水荒”问题。全世界有6O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严重缺水,三分之一的人口得不到安全用水,每年因饮水不卫生而弓I起的各种疾病患者达6亿多人次,导致人员死亡数每年增加。水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水质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按水体划分污染类型有:河流污染、湖泊及水库污染、海洋…  相似文献   

17.
李健任红玲  唐晓玲刘珂 《吉林气象》2007,(3):《吉林气象》-37-39,42
水域面积是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中的重要基础数据之一,同时也是遥感业务化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引入到水域面积遥感动态监测业务中。对遥感数据的投影方式和投影参数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统一;设计和实现了水域面积监测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人机交互水域面积提取方法;建立了统一的制图模板,提高了水域面积遥感动态监测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大气成分变化对天气气候、环境生态,以及人体健康、社会生活等都有重要影响.只有通过长期观测,了解这些大气成分的浓度水平、变化趋势、相关源汇过程,才能准确地评估人类活动对当前地球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保护人类发展和生存条件.本文概括介绍了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测计划(WMO/GAW)和我国开展大气本底观测的发展历...  相似文献   

19.
生态气候学将生态学和气候学的相关领域进行交叉集成研究,有望弥合气候学和生态学两个学科之间的鸿沟,特别有助于气候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理解如何在气候模式中利用植被过程数据。北京师范大学延晓冬教授等翻译的《生态气候学:概念与应用(第二版)》(气象出版社,2017年出版),是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原著Ecological Climat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Second Edition)于2 0 0 8年由C a m b r i d g e University Press出版。该书的作者Gordon B.Bonan是NCAR(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的交互。该书作为Bonan的代表作,把生态学和气候学的相关领域合并成生态气候学交叉集成研究,涵盖了生态学、气候学领域的诸多方面内容,如生态特征、植被与气候的交互作用、水与能量平衡、植物过程(如光合作用和植被冠层过程)。本书引入了一个跨学科的框架来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回顾了基本的气象、水文和生态概念,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影响气候和受气候影响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特别地,这本书的关键主题是陆地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生态系统)如何对气候产生影响。这一主题与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的“气候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第一版相比,在第二版中,作者采用的写作风格更加通俗易懂。在每一章的结尾都提供了习题,答案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这些习题可以很好地测试读者对每一章的理解程度。本书包括七个部分,一共30章。第一部分(第2~3章)介绍了地球系统及其组成(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等)、全球循环。第二部分(第4~8章)深入研究了全球物理气候学,包括对地球气候、气候变异和气候变化机制的研究。第三部分(第9~10章)是关于土壤过程的,包括土壤物理和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第四部分(第11~15章)介绍了水文气象学,从基础知识(比如陆地水循环和流域水文)开始,然后引出主题(地表能量通量和湍流通量)。  相似文献   

20.
气流通过水域时的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抱璞 《气象学报》1997,55(4):440-452
利用量纲分析和数理方法推得了可用解析函数表示的气流通过水域时各气象要素在水上和下风岸陆地上变化的公式,并用1982年1,4,7,10月在江苏兴化县大纵湖专门布点进行水域气候效应系统观测的资料对所得公式进行检验,同时根据理论结果和实际观测资料研讨气流通过水域时各气象要素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