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编语     
正从云雾物理学的角度来看,雾的本质同云是一样的,或者说雾就是地面上的云。雾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因其虚幻缥缈且独具朦胧的美感,常成为人们赞叹的对象,并以雾为题材吟诗作赋,唐朝大诗人杜甫就曾写下:"寒轻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的佳句,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也曾咏诗赞雾:"海波贯日红千丈,江雾萦楼玉万层"。雾虽有其独具美幻的一面,但显然并非全部,它时常也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负面效应,特别是对海陆空交通运输造成的不便尤为显著。目前,对雾的形成与演  相似文献   

2.
加热法消雾所需热量和增温效应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亿铭  陈吉航 《气象学报》1991,49(4):586-589
雾是人们熟知的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它有利于农业生产和果树栽培,但对各种交通运输都会产生障碍和困难,严重时还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对于军事活动利弊兼有;在严重污染的城市中出现雾时,由于有毒的化合物质,轻则发生中毒现象,重则出现居民死亡。所以雾对于国民经济、交通运输、军事活动乃至人类的生命健康都有直接和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很早以来,人类就开始了人工消雾的试验,  相似文献   

3.
雾对我国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公路、航空和水运等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雾的不利影响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有效降低雾对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已成为交通管理和气象部门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通过分析雾的发生特点及雾的时空分布特征,针对雾对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提出从加大能见度监测仪设置密度、提高交通气象预报精度、制订严格的高速公路雾天交通运行规定、加强和完善雾天交通预警系统等几个方面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最大程度降低雾对我国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雾的成因及其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晓风 《湖北气象》2003,22(1):46-46
雾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天气现象,它是由地表蒸发出来的水分子受冷空气影响凝聚而成的小水滴或冰晶汇集而成,其水平能见度在1000m以下。当水平能见度在50~200m之间时,称为浓雾。根据成因的不同,雾一般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等。陆地上最常见的是辐射雾。这种雾是空气因辐射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主要发生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这时,天空无云阻挡,地面热量迅速向外辐射出去,近地面层的空气温度迅速下降。如果空气中水汽较多,就会很快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成雾。平流雾则是当温暖潮湿的空气流…  相似文献   

5.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雾的遥感监测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利用多种卫星资料实现雾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对于环境保护、灾害评估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云、雾及下垫面在可见光、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的光谱特性差异,结合EOS-MODIS数据特点和HJ-1B传感器波段设置等,利用多通道阈值法分别对2013年1月24日江苏省一次雾天过程不同生长阶段的雾进行雾区监测,并分别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对两种数据源的监测结果进行精度检测。结果发现:对此次雾的两个生长阶段的雾区监测,MODIS数据监测的结果总体精度为80.28%,HJ-1B数据的监测结果总体精度为91.04%,两者监测效果均比较理想,HJ-1B数据可作为雾监测的一种可靠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6.
一次区域暖雾的特征分析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4年12月17~19日在我国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雾天气,对这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探测,探测仪器包括粒子测量系统、能见度仪、雾滴谱取样仪以及常规气象观测等。作者分析了部分观测结果并结合区域尺度数值模式,揭示了区域雾的一些基本特征,研究了雾形成和发展机制。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辐射雾过程,雾的覆盖范围大,水平分布很不均匀。雾先从地面生成,然后不断向高处扩展,没有出现雾的爆发性增长现象。近地面逆温层的存在、充沛的水汽供应和微风条件有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太阳短波辐射增温和地面长波辐射降温是雾形成和消散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利用深圳市气象局1953—2013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出现的雾日(包括能见度达到10 km及以下的轻雾和能见度达到1 km及以下的雾)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的轻雾日与雾日多发于冬春季节的02时和08时,发生时地面10 m平均风速为1.9 m/s,近60年来总雾日有增多趋势;能见度达到1 km以下的雾日多发于冬春季节的08时,发生时地面10 m平均风速为1.0 m/s,近60年来有减少的趋势。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得出珠江口地区出现雾日的典型地面天气形势可分为均压场型、冷高压底部型和冷高压后部型三种;850 hPa天气形势可分为一般均压型、弱高压脊附近均压型和弱低槽、低涡附近均压型三种。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WRF对三种典型地面天气形势下的珠江口雾日个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再现珠江口雾的形成、维持与消散过程。880 hPa附近逆温层的演变、960~920 hPa水汽输送的变化与近地面风场的特征是影响珠江口地区雾生消过程的三个重要因素。结合多年统计分析结果、中尺度模式模拟结果以及珠江口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建立了珠江口雾生消过程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0—2009年阎良机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阎良机场雾的基本特征。结果发现:秋、冬季是阎良雾的多发季节,12月雾发生频率最高为19.6%;06时雾发生的频率最高为23.9%,10时雾消散的频率最高为16.0%。分析雾发生时地面气象要素的分布区间与雾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地面为西风、风速为0~2m/s、相对湿度为80%~90%、近地面气温为0~6oC时雾的发生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芜湖市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和高速公路气象观测站资料,分析了2012年3月6日安徽省沿长江东部大范围雾天气过程形成的环流背景及雾生消的物理条件。结果表明:安徽沿江东部地区此次春季大范围雾的性质为辐射雾,雾发生时雾区上空为西到西南风为主,无明显冷空气影响,地面为高压控制的均压场,有利于雾的生成和维持。由雾生消的物理条件可知,近地面水汽条件较好和长波辐射降温造成的水汽凝结是此次大范围雾形成的重要原因。地面辐射降温形成的近地面逆温层有利于雾的维持,且随着近地面逆温层的抬升,雾层变厚并发展。低空的逆温层则形成稳定的层结,阻止水汽向上传输。近地面风速大小合适,风垂直切变小,低层有湍流,中层无明显上升运动,构成雾形成的有利动力条件;而湿层变厚又阻止了水汽向高层交换,有利于雾的生成和维持。日出后,太阳辐射增强,有利于雾发生和维持的地面辐射降温、逆温和动力条件逐渐消失,雾逐渐消散。  相似文献   

10.
南京冬季一次雾过程宏微观结构的突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陆春松  牛生杰  杨军 《大气科学》2010,34(4):681-690
2006年冬, 利用系留气球探测系统、雾滴谱仪、能见度仪等仪器在南京北郊进行了雾的综合观测。本文选取2006年12月14日的一次浓雾过程, 利用边界层廓线、雾滴谱、能见度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 深入研究雾顶和地面雾浓度的突变特征 (爆发性增强和迅速减弱过程) 及其成因。结果表明: 雾顶的爆发性发展是湍流促使水汽向上输送、 在上层逆温下累积并伴随大幅降温引起的; 地面雾浓度爆发性增强时, 近地层冷平流降温导致饱和水汽压减小, 同时上层系统性的下沉增温引起逆温增强, 水汽得以累积; 雾顶的迅速下降过程中, 雾顶部湍流发展, 同时下沉运动引起了气层增温、 雾体双层结构和低空急流的出现; 地面雾的迅速减弱是太阳辐射和动量下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沉运动对雾生消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雾的双层结构出现在雾顶大幅下降过程中, 并加快了雾顶的下降速度, 这与以往研究中双层结构促使雾顶爆发性发展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雾对交通运输、军事行动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航空运输事业高度发展的工业国家,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相当严重的.早在50年代中期国外就开始从事人工消除过冷  相似文献   

12.
雾是水汽在近地面的凝结或升华物。由于雾的底面贴近地面,它对能见度有很大的影响,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因而,掌握高原地区雾的特征很有必要。笔者根据十几年观测经验,对高原雾的特征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13.
陈万奎 《气象》1981,7(1):30-31
众所周知,雾作为一种视程障碍现象,对航空、航海等交通运输的安全威胁很大。据统计,全世界雾日中暖雾占95%,因此,消暖雾的研究十分迫切和重要。二十多年来,国内外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消雾试验。播吸湿粒子消雾是其中的一种,此法从科学原理上是符合的,但是,如何在指定时间和地点消雾这个工程问题尚未解决。不仅如此,据国内一系列试验表明:消雾效果除与吸湿粒子的吸湿性能、用量、颗粒大小有关外,还取决于雾形成后的气象条件和雾的特性。当雾层不太厚、雾中风速不大、雾滴谱比较窄时,只要吸湿粒子用量、颗粒大小适当,消雾效果还是明显的。本文仅介绍用吸湿粒子消雾用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实例。 一、消雾原理和用量上下限 吸湿粒子消雾是通过潮解、稀释过程中强烈吸湿,大量消耗雾层中水汽,迫使雾滴急剧蒸发,吸湿粒子迅速长大并掉出消雾空间,使消雾空间光学切面  相似文献   

14.
青岛冬季出现的雾,浓度大,持续时间长,对航空航海以至交通运输危害很大。为了更好地为国防和国民经济服务,本文对青岛地区冬季(12—2月)雾的性质、规律性及其预报着眼点,做了初步分析。 一、青岛地区冬季雾的概况及其分析 1.概况 (1)冬季各月雾的出现次数:对79—88年共十年冬季资料进行统计,共出现87次雾,平均每年8.7次。各月平均次数  相似文献   

15.
基于华北雾-霾综合观测试验资料,分析了2011年12月4日河北涿州一次浓雾过程爆发性增强的微物理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此次浓雾过程除具有均压场、地面辐射降温、逆温层、静稳天气等特征外,还具有雾微物理过程出现爆发性增强的特征,10 min内,小雾滴浓度显著增加,含水量增大了3个量级,雾滴谱由15 μm拓宽到35 μm,能见度由500 m骤降至70 m。夜间地面长波辐射冷却效应导致近地层雾的形成,而近地层雾的形成反过来快速地增强了地面长波辐射冷却效应,促使大量小雾滴的形成和碰并过程的产生,这是一种正反馈效应;大量雾滴形成释放的潜热,促使雾体抬升和向下长波辐射增强,又使地面长波辐射冷却效应减弱,产生负反馈效应。相对于南京辐射雾过程,此次涿州浓雾的小雾滴粒子数浓度高,液态水含量明显偏小,这与华北高浓度气溶胶和弱水汽输送有关。  相似文献   

16.
雾对交通运输、人体健康和农产品质量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系统全面地认识雾过程,对雾的预警预报、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从雾的气候特征、宏观特征、微观特征,雾与湍流之间的相互作用,雾的化学特征,雾的遥感监测,数值模拟,以及人工消雾等方面,对近年来我国在雾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正介绍了著者有关中国雾物理化学过程宏观、微观特征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化了对雾宏微观物理结构的认识,深入研究了雾的生消机制、理化特征以及预报预警方法。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浮游空中,使近地层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目前,雾的危害日益突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交通运输安全和电力供应安全等。为了提高对雾害的科学认识,增强防御雾害的能力,需要对雾害的成因、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次深厚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和生消物理机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杨军  王蕾  刘端阳  李子华 《气象学报》2010,68(6):998-1006
2007年12月13-14日,南京出现一次厚度达600 m、持续近14 h的浓雾过程,其中强浓雾阶段维持4 h.通过系留气球边界层探测系统、涡动协方差测量系统、雾滴尺度分布和自动气象站等外场试验资料分析了此次深厚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结构特征和生消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雾过程首先由地面辐射冷却形成贴地雾层,而后因低空平流冷却形成低云.在发展阶段,伴随低云不断下伸,贴地雾层不断抬升.在贴地雾层受到地面弱冷空气平流降温影响下,雾中微物理过程迅速发展,雾滴数密度、含水量、平均直径、最大直径等微物理参数在15 min内跃增,雾体爆发性升高,最终导致地面雾和低云上下贯通形成深厚雾层,地面能见度骤降至15 m以下.雾体爆发性增强时,地面垂直动量通量和向下长波辐射通量密度增大,净辐射趋于零.整个雾过程中,由于贴地层持续弱冷平流降温和上层雾阻碍了下层雾的辐射降温,二者的共同作用使贴地强逆温结构始终维持.  相似文献   

19.
气象知识     
<正>雾与城市雾:雾是悬浮在近地面层大气中大量微细水滴的可见集合体。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华的结果。城市雾是发生在受人类活动影响最集中的城区及其相关设施(机场、港口及高速公路等)的雾,城市雾的出现往往叠加了城市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雾本身就具有局地性的特征,而城市雾则是发生在局地性极强的城市环境中的雾。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位置划定的,属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一次平流雾过程的分析和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2月21日北京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平流雾, 对广大群众的出行和交通影响甚大, 属高影响天气事件。该文利用首都机场地面观测、北京市自动气象站观测以及NCEP分析场等资料对该过程进行分析, 同时利用MM5模式对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表明:造成北京地区此次平流雾的主要天气形势是弱低压辐合型。平流雾发生前, 北京地区没有明显冷空气侵入, 大气层结相对稳定, 地面观测到中尺度辐合线, 其南侧的东南气流向北京地区输送了水汽, 为夜间雾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的雾区范围及其移动基本与实况吻合, 显示了中尺度模式预报平流雾的潜在能力。进一步分析表明:雾区的边缘具有明显的水平温度梯度; 在贴地面层东南气流被雾区阻挡偏向西, 在雾区前沿辐合; 雾区的逆温区前沿930 hPa以下存在一个明显的垂直热力环流, 雾区下沉, 雾区前沿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