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气候平均倾向边界的RegCM2区域气候模式应用与评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气象模式与农业气象模式的集成系统用于我国冬小麦区域土壤水分预报和灌溉管理预报。集成系统的气候模式采用NCAR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2),为农业气象模式提供实时的降水、气温、比湿、风速等气象要素场预报。RegCM2模式的预报能力关系到农业气象模式预报的效果,文中针对该系统在2000年3-5月冬小麦主要生长期的预报结果,按照国内现行的短期气候预测的评估方法,对系统的动力模式部分进行检验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降水距平预报评分接近和略超过发布的国内业务预报评分,其中以淮河、新疆、内蒙古预报得分最高。月平均气温距平预报评分超过业务预报得分,3月的月降水和4月、5月的月均气温距平相关系数均超过业务预报,3月和4月的月降水异常级TS评分略高于业务预报评分。月尺度的初步评估结果显示RegCM2模式有一定的月预报能力,可以用作跨月的温度降水预报。  相似文献   

2.
蒲城县气象局经5年的摸索,总结出用距乎值预报冬小麦收获期的方法。1995、1996年试用,效果较好。特别是1996年准确预报出冬小麦收获始期较常年正常期偏晚5~7d,为县领导安排夏粮收获等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受到好评。先确定正常收获始期,蒲城县冬小麦正常收获始期为6月1日。再计算积温,用《月下旬和5月中旬的积温距平值计算两者平均值为所需积温值。所求得积温值为正时,该年冬小麦收获始期较常年提前,为负时收获始期推后。然后将正积温值除以26,商取整数,即该年冬小麦收获始期较正常年提前的天数。将负积温值除以30,商取整数。即该…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气候年景的评估及预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历年逐旬降水量距平绝对值累积值、负距平累积值、正距平累积值为指标 ,分别表示旱涝、干旱、洪涝程度 ,以此分别建立旱涝受 (成 )灾面积、干旱受 (成 )灾面积、洪涝受 (成 )灾面积与逐旬降水量距平绝对值累积值、负距平累积值、正距平累积值之间的回归评估模型。然后 ,利用百分位数方法 ,将受 (成 )灾面积分为 5级 ,进行农业气候年景旱涝评价。经历史回代检验和预报检验 ,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一、思路 我们知道,气压、水汽压是大气中的物理量,在大、暴雨天气过程之前,这两者反映是:气压低、水汽压大,用直角坐标图表示,二者方向相反,如14时的压、温、湿曲线图,能否变方向相反为方向相同,把二者结合为一个要素来分析,距平值给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气压方面取(P-P)距平,而水汽压则取(e-e)两者距平相加(p-p) (e-e),为简易起见,用“F”表示。  相似文献   

5.
地气耦合非定常距平模式的准业务预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地气耦合非定常距平模式对1988年1—12月北半球100 hPa、500 hPa、海平面气压和地面温度的月距平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逐月30天预报准业务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对月距平场距平符号的趋势预报以100 hPa效果最好,海平面气压较差;模式对500 hPa、地面温度的月距平场预报优于持续性预报,表明该模式对距平场形势有一定的预报能力。试验结果还表明,模式预报在中低纬优于中高纬;但对不同层次、不同月份的预报效果不够稳定,而且对低值系统预报能力较差。模式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预报场空间过份平滑,尚须作进一步试验、改进。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冬小麦品种更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河南省30个农业气象站1981-2010年共196个冬小麦品种的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生育期长度、积温需求和产量构成要素等品种更新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河南省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升高明显,营养生长期增温速率高于生殖生长期,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区域品种更新的主要特征是出苗-抽穗天数减少(2.8~5.9 d/10a)、抽穗-成熟天数增加(1.3~2.5 d/10a);完成各生育阶段所需积温(>0℃积温)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抽穗-成熟期尤为明显(26~50℃?d/10a)。有效穗和穗粒数与营养生长期长度或同期积温无显著相关,千粒重随生殖生长期延长而显著增加。豫南地区生育期天数比(抽穗至成熟天数/出苗至成熟天数)和同期积温比(抽穗至成熟积温/出苗至成熟积温)随时间增加,积温比对产量变化的解释性高于天数比;豫中和豫北地区生育期天数比随时间增加,但积温比无明显的时间变化趋势,单产提高与生育期天数比增加有关。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冬小麦品种更新特征是营养生长期缩短、生殖生长期延长、千粒重增加,从而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7.
由上升气流中水汽凝结潜热释放造成的高空大气层的温差而生的贝纳对流形成冰雹,用熵距平试作冰雹预报,在主上升气流中的爆炸防雹。  相似文献   

8.
冷、暖冬预测与三麦等越冬作物防减灾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慧  耿建武  王永红 《气象科学》2003,23(4):491-495
本文采用冬季负积温和冬季平均气温距平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冷暖冬年型分级指标;选用环流、海温等资料,建立了回归预报方程,并借鉴滤波的基本思想,研制了冬季负积温的海温因子和环流因子的分阶段滚动预报模式,该模式通过系数修正函数的运算,使得原为常量的预报因子系数变为变量,从而有效地提高预报精度,并在冷暖冬决策预报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本文将天气预报、农业气象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研制了冷暖冬预测与三麦等越冬作物防减灾对策系统,近2a预报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利用吉木乃县1961-2010年的积温和小麦产量资料,对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的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了生长期积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吉木乃县的积温变化是明显的,积温显著增多,≥0℃积温变率为83.7℃/10a,≥10℃积温变率为57.5℃/10a;稳定通过0℃和10℃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后,初终间日数均呈增加的趋势。春夏季积温与春小麦产量的相关关系显著,当0℃积温距平每增加1℃时,小麦产量将增加0.15%;当10℃积温距平每增加1℃时,产量将增加0.12% 。积温变化使小麦冻害减轻,但干旱、干热风危害加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吉木乃县1961-2010年的积温和小麦产量资料,对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的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了生长期积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吉木乃县的积温变化是明显的,积温显著增多,≥0℃积温变率为83.7℃/10a,≥10℃积温变率为57.5℃/10a;稳定通过0℃和10℃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后,初终间日数均呈增加的趋势。春夏季积温与春小麦产量的相关关系显著,当0℃积温距平每增加1℃时,小麦产量将增加0.15%;当10℃积温距平每增加1℃时,产量将增加0.12% 。积温变化使小麦冻害减轻,但干旱、干热风危害加大。  相似文献   

11.
张福娟  石磊  江姗 《黑龙江气象》2011,28(2):20-20,25
1多因子相关相似判别思路 多因子相关相似判别就是利用因子和预报量距平值(+、-)相同的个数作为相似标准,从而做出预报。(1)根据距平相关概率的大小选择因子所谓"距平相关概率"是指因子正(负)距平符号与预报量距平符号相同的概率。(2)计算因子间的协相关率,计算方法与上面相关率一样,只是表示因子间的相关度。(3)计算预报因子和历史年各因子的相似情况分析单因子相关(见表1).  相似文献   

12.
陈丽娟  李维京 《气象》2001,27(3):23-25
用3种客观评分方法对国家气候中心为三峡库区提供的月动力延伸预报产品(500hPa位势高度场)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表明,延伸预报月平均环流场预报准确率明显高于持续性预报和气候预报,有一定的预报技巧,对三峡工程气象服务有参考价值,从动力统计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利用推导的月降水距平与月环流场的关系,建立了三峡库区代表站点月降水距平预报议程,利用月动力延伸预报的500hPa高度场和实际降水场资料反演出月降水距平预报方程的系数,经过1999年降水预报试验,证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集合预报产品释用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一种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集合预报产品的动力统计释用方法,该方法从大尺度大气动力学方程组出发,考虑中期旬尺度的大气环流特征,采用简单的斜压模式,推导出旬降水距平百分率与旬环流形势场的关系,从而建立了旬降水距平百分率预报方程,与相当正压的月降水距平百分率预报方程相比,更符合常规天气预报业务中对实际大气的动力学和天气学意义的考虑,试报结果表明,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旬尺度动力延伸集合预报产品的释用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月平均环流的动力集合预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1996年1至9月共23次月动力延伸集合预报的情况作了总体评估,结果表明,集合预报距平相关系数比单个成员预报距平相关系数的算术平均有明显提高,因而采用集合预报方法有利于提高预报的可靠性,在此基础预报距平相关系数的季节变化及其原因作了视频的分析,解释,还从集合预报距平相关系数与集合成员离散程度之间的关系就集合预报技巧的预报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此外,文章还就T63L16全球谱模式对北半球欧亚地区  相似文献   

15.
根据冬小麦理论产量由单位面积有效茎、穗粒数和千粒重求积的农学原理,结合冬小麦生长季气温、日照和水分适宜度的计算模型,在河南省选择5个代表站点,利用1995-2013年冬小麦生长季的逐旬气象要素,构建了气温、日照、降水和土壤水分适宜度序列,分别建立了各代表站点产量要素的变化率或距平百分率的动态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有效茎与气象条件的直接相关性不显著,但株成穗数的变化率与气温和水分适宜度的相关性较好,千粒重距平与土壤水分适宜度的相关性显著,穗粒数与气象因子适宜度的相关性小。除穗粒数变化率预报模型外,构建的株成穗数变化率及千粒重距平的动态预报模型显著性水平均较高。模型可从4月1日起,逐旬预报各产量要素值,各代表站点对株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预报回代检验平均准确率分别为80.4%、88.5%和94.0%,5月上旬以后对理论产量的预报平均准确率为93.3%。利用2014年资料进行外推检验,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预报准确率均在92.0%以上。因此基于主要气候因子适宜度与农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可实现产量动态预报,预报准确率基本满足业务服务需求,但模型对产量的丰歉趋势预报准确率仍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基于T213集合预报的延伸期产品释用方法及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良吕  陈静  陈德辉  田华  周迪  汪娇阳 《气象》2014,40(11):1293-1301
基于T213集合预报系统2008年1月中国及附近区域500 hPa高度和850 hPa温度的1~15 d预报资料,构建延伸期产品释用方法,通过对逐日11~15 d预报资料做集合平均和后向衰减权重系数滑动平均,进而得到延伸期(11~15 d)候平均和候距平预报,并对预报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对11~15 d预报场做集合平均和后向衰减权重系数滑动平均均能降低预报误差,改善整体预报效果。由此得到的500 hPa高度场和850 hPa温度场11~1 5 d候平均预报误差与逐日控制预报第5d的水平相当,候距平相关系数均接近0.6,整体而言效果较好,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500 hPa高度场和850 hPa温度场11~15 d候距平预报在中国大陆地区位相准确率均较高,东南沿海和东北部分地区稍差,且850 hPa温度场的位相准确率整体高于500 hPa高度场。候距平预报对延伸期(11~15 d)的大范围持续性异常距平具有较强的捕捉能力,对异常距平出现的范围和分布、强距平中心的位置的预报均较好,但强度整体偏弱。  相似文献   

17.
利用贵州省惠水县农业气象站的油菜花观测资料以及逐日降水、平均气温和日照资料。采用相关分析以及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各气象要素对惠水县油菜花盛花期的影响,结果表明:盛花期与越冬期积温呈明显的负相关性,活动积温越大,盛花期越早;盛花期距平与气温、日照和降水均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盛花期对气温因子比较敏感,对降水和日照因子不太敏感;利用各旬气温、降水和日照等40个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得到盛花期距平的预报模型,进行回报检验拟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热状况与青海东部春季降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武林 《高原气象》1994,13(2):212-216
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主体上的长波射出辐射距平指数和高原气温距平指数表征青藏高原热状况,它们都与大气环流和副热带高压的活动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普查高原热状况与下一年青藏东部春季降水的相关关系,得到4个预报因子,建立回归方程。经1992年预报检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说明了共轭方程方法的可行性,使用历史资料代入共轭函数公式中计算了东北地区12月、6月月平均温度距平,并与实况进行了比较。为了建立东北地区12月、6月平均气温距平的长期预报方法,使用预报时间半年前的海温作参数化月平均热流量距平,代入简化的共轭函数公式中得到了预报值。  相似文献   

20.
基于集合预报产品的降尺度降水预报试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的降尺度预报方法和1951-2008 NCEP资料及我国降水资料,建立了降水距平百分率的预报模型,基于T106L19模式的月动力延伸集合预报结果,进行了2007-2009年3 a的预报试验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基于集合预报产品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对降水距平百分率的预报技巧高于模式降水的预报技巧;500 hPa月平均高度场的预报技巧直接影响到降水距平百分率的预报技巧,平均环流的预报技巧越高,降水距平百分率的预报技巧越高;无论集合成员数为多少,集合预报的结果都明显优于控制预报,随着集合成员数的增多,预报技巧呈增大的趋势;我国降水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和区域性,以江淮地区的降水距平百分率预报技巧最高,华南地区的预报技巧其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