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WKB方法,讨论了地形正压Rossby波的发展与结构变化问题。指出波动的发展和衰减不仅与波幅和波长的增减有关,还与波的结构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2.
3.
通过1982年梅雨期的个例分析,研究和比较了中国和日本梅雨我的结构。分析表明:1.梅雨锋区系统对流层上部宽广的斜压区和对流层低层较狭窄的弱斜压区共同组成;2.在两个个例中,中国剖面上锋区均呈“椅”型结构。日本剖面上,6月呈均匀倾斜结构,7月略呈“椅型”,涡度场上中国剖面为相当正压结构,日本剖面为斜压结构;3.梅雨锋区系统可民是均匀斜压区在不均匀和加热情况下结构改变结果;4.中国大陆雨区高层大量潜热  相似文献   

4.
随着职业培训需求的日益加大及其重要性的日益凸出,打造一支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教师队伍已成为一种必然。本文以职业培训具有的特征为研究视角,分析了专业化职业培训教师队伍应具备的能力要素,并尝试构建了专业化职业培训教师队伍能力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5.
黄艳  蔡敏  金培 《浙江气象》2014,(2):16-20
结合天气图、雨量和NCEP\NOAA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浙江中北部地区出现的区域性暴雨过程前后物理量场及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低层切变线及高空急流的作用是该次暴雨的触发机制,而暴雨的落区、强度和持续时间同暴雨发生前后中尺度系统的热力、动力结构特征的演变特征以及高空低涡的发展、移动和方向都密切相关,通过各物理量场和层结结构,可对暴雨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闪电放电通道的三维结构特征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通过对闪电VHF辐射源高时空分辨率的三维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无论云闪还是地闪其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可表明雷暴中的基本电荷结构。云内闪电放电不仅发生在上部正电荷区与中部主负电荷区之间,也同样会在中部主负电荷区与下部正电荷区之间发生,除极性相反之外,其它特征是一致的。云闪过程在最初的10一20ms内垂直向上(正常极性)或向下(反极性)发展,之后转为水平方向的传输。在正电荷区辐射点较多,闪电通道清晰;在负电荷区辐射点较少,且从闪电的起始位置以一种倒退的方式水平延伸闪电通道。云闪中的K型击穿不仅发生在闪电的后期,而且还发生在活跃期,并不时发展到正电荷区而触发新的闪电分叉。负地闪首次回击之前的梯级先导过程辐射较强,继后回击前的直窜先导的辐射较弱。回击之间闪电在云内水平发展,通道以细小的分叉为主要特征,其间不时有没有到地的企图先导过程发生。正地闪的先导过程基本没有可探测到的辐射点,在回击之前有一段云内过程,回击之后有更长的云内过程发展,其闪电通道不像负地闪那样精细,在回击之后的最初阶段辐射点较少,而在通道的顶端辐射点反而较多。正负地闪的发生发展特征有很大的不同,表明正、负极性的电荷击穿及传输过程的机制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一次华南海雾过程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针对华南粤西沿海出现的一次海雾过程,采用现场观测试验获取的数据,结合NCEP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此次南海北部海雾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边界层结构以及雾的微物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海雾过程发生在春季西南低涡发展南下的天气背景下,大气底层有明显暖湿气流输送、而高层层结稳定;在西南低涡特殊的天气背景下,白天雾层较浅薄,夜间雾层向上发展;雾的微物理结构与雾层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在雾的初始阶段大水滴明显较多,而在雾层向上发展、垂直混合阶段,雾滴有明显的蒸发现象,雾滴具有局地特征.  相似文献   

8.
刘昭民 《气象》1996,22(5):9-13
台湾地区冬末春初间偶有急行冷锋通过,带来雷雨及强风,甚至降雹,对农业造成不小的损失,深值我气象人员注意,作者就1992年4月19日上午通过台湾省中南部地区的急行岭锋,利用雷达资料分析其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相似文献   

9.
杨静  杜小玲  陈涛 《贵州气象》2006,30(4):13-16
利用NCEP1°×1°的资料对2005年7月8-10日贵州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过程是在200hPa反气旋环流、500hPa青藏高压与副热带高压间的两高切变背景下,由西南低涡的生成和发展诱发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和发展引发的;造成强降水的2个雨团在时空尺度上具有中β尺度系统的特征,由多个对流单体合并、发展形成,是强降水的直接制造者,从低涡中心延伸出的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切变线,与地面降水雨带位置基本一致;MCS内部的对流活动显著,伴随着强垂直上升运动,形成完整的垂直动力环流圈。  相似文献   

10.
非对称台风bogus方案设计和初步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家气象中心台风路径数值预报模式自1996年6月投入业务运行以来, 一直在背景场中采用经验平滑滤波技术消除浅台风和嵌入轴对称的台风bogus涡旋技术。但事实上, 在采用经验平滑技术消除背景场中弱的位置不准确的浅台风涡旋同时, 也滤除了台风中心周围一些宝贵的非对称气流结构, 同时, 由于实际的台风涡旋结构是非对称的, 因而对采用轴对称涡旋的模式初始场而言, 或多或少的贡献了一些模式预报结果的路径误差。为了调查这部分非对称结构对台风预报路径误差的影响, 从T213L31全球谱模式提供的背景场中抽取浅台风周围的非对称流场, 将之加入到轴对称的台风bogus涡旋中。初步的个例试验发现, 加入非对称流场后, 能有效地减少台风路径预报误差。  相似文献   

11.
剖析了我国产业部门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对产业部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S^2MP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2MP是SGI刚刚推出的新一代体系结构,既具有MPP的可扩展性,又具有SMP的可编程性。将两者的优势集于一身。将S^2MP与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两种多机结构进行比较,指出了S^2MP结构的特点,分析结果认为S^2MP是当代MINMD机器最具代表性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江淮对流云发生规律及其垂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士超  袁野  吴林林  姚叶青  吴月 《气象》2017,43(6):696-704
利用安徽省内多普勒雷达组网数据,统计分析了江淮地区2013—2014年6—9月发生的对流云结构特征,共找出227个对流云个例,将不同对流云按结构分为9类,归类后发现江淮对流云以孤立对流、簇状对流和非线性对流为主,分别占总对流数的29.1%、18.1%和23.3%。不同的天气背景条件下,主要发生的对流结构也不同,低槽Ⅰ型天气下,主要以孤立对流云为主;低槽Ⅱ型天气下,主要发生的对流以非线状对流为主,同时由于低槽Ⅱ型是江淮地区多发的天气类型,所以这种天气是各种对流的高发型天气。利用调频连续波雷达探测获得高时空分辨率云体时间-高度剖面,了解云体的垂直结构,给出比一般雷达产品更加精细的对流云个例显示,典型孤立对流云、簇状对流云和非线状对流云的个例剖面图,及相应水粒子最大下落速度分别为13.3、8.2和11.5 m·s~(-1)。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西部一次持续性大雾的形成及维持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博  贾斌  韩风军  徐娟  王健 《干旱气象》2014,(5):830-83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6 h再分析资料(分辨率为1°×1°),对2013年1月12-16日发生在山东中西部地区的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从环流背景、层结条件、动力和热力学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高层偏西气流、对流层低层温度脊和地面冷高压的稳定维持为这次持续性大雾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大雾过程经历了辐射雾—平流辐射雾—平流雾的复杂演变阶段,不同阶段的大雾湿层厚度及逆温强度有所不同;适当的风速和低层弱的水汽辐合有利于大雾稳定维持和发展;近地层辐合上升、中高层辐散下沉,易在界面形成逆温层,有利于大雾的出现,而整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往往容易形成中高云,不利于近地层水汽的聚集,难以形成大雾。  相似文献   

15.
基于TRMM卫星探测的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和潜热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青藏高原对东亚大气环流、气候变化及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探测结果、GPCP降水资料,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和潜热特点。GPCP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降水主要集中在它的东南部,7月和8月雅鲁藏布河谷及其以东的横断山脉地区降水显著,平均最大雨强达7mm/h;而TRMM测雨雷达(PR)探测结果指出念青唐古拉山北侧存在一降水大值区,强度近3mm/h;GPCP给出的地表降水率较TRMM测雨雷达探测结果高出一倍以上;夏季高原西部的平均降水率小于4mm/h(GPCP)/2mm/h(TRMM PR)。TRMMPR探测的统计结果分析表明,高原降水云“雨顶”(Storm Top)较周边地区高出2km~4km,如同“塔”状分布。研究结果还指出因地表海拔高,TRMM PR的降水类型分类方法不适用于青藏高原地区;根据降水廓线的特征,文中定义了青藏高原三种降水类型:深厚强对流、深厚降水和浅薄对流,并通过标准化廓线方法,指出了不同类型降水廓线之间的差异及其与周边地区降水廓线的差异。文中还给出了高原夏季总潜热分布及平均廓线,指出了高原潜热平均廓线与周边地区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夏季高原降水具有强烈的日变化,降水峰值出现在午后地方时16点左右,这些降水多以零散块状水平分布,而在垂直剖面上呈“馒头”状分布。统计结果还发现青藏高原上对流活动较周边地区活跃,高耸的对流活动所形成的“云塔”如同“天梯”,使得低层大气中的高水汽含量和低臭氧含量空气向高空输送,进而造成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低层水汽大值区和臭氧低值区。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网络化又是通往信息化的必由之路。为了推动气象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继 92 1 0工程顺利建成之后 ,中国气象局又组织进行作为国家级重要信息基础设施之一的气象高速骨干网络系统工程的建设。该文介绍了骨干网的总体设计 ,骨干网的相关技术 ,展望了骨干网的应用前景。1 骨干网的逻辑结构设计图 1 中国气象局国家级骨干网络逻辑结构示意图  国家级骨干网络系统在逻辑上由如下 4大部分构成 :( 1 )公用资源部分 该部分为全局用户提供高性能计算机资源和公用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高性能计算机资源包…  相似文献   

17.
对比分析0604号强热带风暴与0606号台风的强度变化、环流背景、云系结构以及物理量的分布特点,探讨两个台风暴雨降水的成因。结果表明:0604号强热带风暴虽登陆地点远离广西,但台风低压稳定维持在江西到湖南境内,其倒槽暖式切变进入广西并与西南季风相互作用,不断激发中小尺度降水,产生大范围暴雨;0606号台风正面袭击广西,强度强,登陆后其环境风场衰减慢,移速慢,从而造成大范围的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对华南西部有影响的中层气旋的热力与动力结构特征,分析了它们与降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郭晞  仇欣  李超  沈阳  陈圣劼 《气象科学》2020,40(3):315-324
采用CMISS/MIMIC微波卫星产品,TCGP数据集和NECP/NCAR全球再分系资料,详细分析了超强台风"利奇马"(1909)的双眼墙过程中对流结构及动力结构的协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双眼墙形成前,"利奇马"内核对流雨带对称性增加,呈现环状包裹眼墙。在环状雨带和眼墙之间,下沉气流配合相对湿度干区在此发展,致使该区域对流受到抑制,最终发展为下沉晴空Moat区。而在内核环状对流雨带处,上升运动中心和次极大入流中心发展,增大绝对涡度的内输,促进次极大风速中心的形成,并有利于深对流发展。最终环状对流带发展成为外眼墙;(2)双眼墙结构形成后,次眼墙及其相伴的次级环流和对流雨带均增强并且内缩,Moat区变狭窄,对流抑制作用增强。相反,内眼墙对流强度及次级环流减弱,绝对涡度内输不足,导致"利奇马"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20.
在论述了自然灾害预测面临挑战的同时,动用耗散结构理论讨论了自然灾害特别是荒漠化的形成机理和治理途径,指出了复杂系统预报理论的一种可能的科学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