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1992年分配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9名大学生和研完生圆满完成在我省气象部门为期8个月的实习任务,7月上旬返回北京。根据中国气象局的决定,1992年10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9名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  相似文献   

2.
合作与交流     
2011年10月12—14日,在中国气象局召开的“世界气象组织世界天气研究计划季风强降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出组织发起“华南季风降水野外科学试验”国际研究计划的建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长介绍了该计划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科技体制改革在2004年8月通过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组织的部门级科技体制改革验收。2004年10月14日通过由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和中编委联合组织的评估验收。验收会由联合验收组组长、科技部体改司副司长张晓原主持。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以及财政部、中编委和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听取了中国气象局总体改革情况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及中国气象局所属三个专业研究所的改革情况汇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向验收专家组汇报了我院科技体制改革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经中国气象局批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第1届理事会于2001年1月11日成立。理事会成员由中国气象局聘任,任期为4年。 理事会职责:审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方针;审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决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重大科技项目的申报、实施,并进行宏观指导;进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气象局各业务中心之间的协调,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科研活动的开展;审查和评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  相似文献   

5.
苗百岭 《内蒙古气象》2007,(6):F0002-F0002
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重点实验室云室由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批准立项支持,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重点开放实验室专家的指导下,历经2年于2007年10月通过内蒙占气象局组织的验收,并开始正式运行。  相似文献   

6.
院长的话     
院长的话我很荣幸在我国国民经济“九五”计划实施开端踏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领导岗位。在此,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的一席之地,向国内外读者介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1997/1998年将要实施的改革和发展方案及设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是我国大气科学...  相似文献   

7.
应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stry,以下简称马普化学研究所)大气化学部Jonathan Williams博士邀请,经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批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中心,徐晓斌博士于2009年10月6~10日对该所进行了短期访问。本次访问的主要目的是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8.
2018年10月17-19日,波兰极地区域模式对比计划(Polar-CORDEX)会议在波兰华沙举行,此次会议由波兰科学院下属的波兰地球物理研究院承办。来自该计划各项目组的约50名成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杨堤益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2006年9月6日08:30,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入学教育大会召开。主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王辉副院长参加了会议并向研究生介绍了中国气象局近年来开展的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以及有关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八条轨道建设情况,同时介绍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近年来改革和发展的状况以及科研机构设置、实验室建设、目前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牵头的三个业务轨道建设情况,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学科点建设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总体情况,使新入学的研究生对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有一个整体了解。为鼓励…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气象局领导、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和我院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11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组建。实验室定位: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管部门为中国气象局。实验室以中国气象局强风暴重点实验室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数值预报研究中心为基础组建,定位于应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了解国际上新一代CO2等温室气体的空间观测计划及进展情况,以日本和美国于2009年最新发射的温室气体测卫星"呼吸"号(GOSAT)、"轨道碳观测者"(OCO)为例,分析了观测计划的开展情况,对卫星上搭载的传感器设置做了分析,对新一代温室气体专用观测卫星与传统卫星上的传感器做了对比,得出了新一代的传感器在设置上的特点:波段设置在近红外太阳辐射以获得边界层的温室气体含量,具有高的光谱分辨率以保证观测精度,多种观测方式结合以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并提出了我国应对温室气体观测资料缺乏的对策,发展专用观测卫星或传感器,以提供我们自己的高精度的全球和区域温室气体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12.
古气候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绍武  黄建斌  闻新宇 《气象》2012,38(3):257-265
回顾了近20~30年古气候的研究进展,包括下列问题:雪球和热力极大期、冰期-间冰期旋回、古季风、D/O循环和H事件、全新世季风、全新世气候突变、气候变化与古文明、近2000年的气候。研究表明,第四纪前的气候变化中CO_2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CO_2变化落后于温度变化。这说明虽然影响机制不同,但是温室气体和气候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这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地球目前处于间冰期,面临着冰期来临的威胁。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暖有可能推迟下一次冰期的到来。21世纪全球变暖仍将继续,人们可能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是尽可能地降低变暖的速率,以及可能达到的变暖峰值。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了解国际上新一代CO2等温室气体的空间观测计划及进展情况,以日本和美国于2009年最新发射的温室气体测卫星呼吸号(GOSAT)、轨道碳观测者(OCO)为例,分析了观测计划的开展情况,对卫星上搭载的传感器设置做了分析,对新一代温室气体专用观测卫星与传统卫星上的传感器做了对比,得出了新一代的传感器在设置上的特点:波段设置在近红外太阳辐射以获得边界层的温室气体含量,具有高的光谱分辨率以保证观测精度,多种观测方式结合以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并提出了我国应对温室气体观测资料缺乏的对策,发展专用观测卫星或传感器,以提供我们自己的高精度的全球和区域温室气体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大气成分研究所圆满完成了承担的各项任务,在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建设、观测设备标校、分析方法改善、大气成分观测模拟影响、决策气象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温室气体和硫酸盐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作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对GOALS4 .0海 陆 气耦合模式的相关部分进行了改进 ,主要改进包括温室气体的扩充和硫酸盐气溶胶“显式”方案的引入 ,并引入 2 0世纪温室气体的实际浓度变化以及硫循环模式模拟的硫酸盐气溶胶的三维全球浓度分布 ,模拟了温室气体和硫酸盐气溶胶造成的辐射强迫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全球平均的温室气体和硫酸盐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分别为 2 .17W /m2 和 - 0 .2 9W /m2 ;温室气体造成的辐射强迫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纬向结构 ,最大值 (大于 2 .5W/m2 )和最小值 (小于 1W /m2 )分别位于副热带和两极地区 ,在北半球主要工业区硫酸盐气溶胶的辐射强迫绝对值接近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值 (大于 - 2 .0W /m2 )。  相似文献   

16.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are significant sources and sinks of greenhouse gases. A holistic systems approach to estimating and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al, forestry and other systems requires that the major inputs, components and outputs of the production system are defined. Fluxes of greenhouse gases in natural systems may be estimated by mathematical modelling of the major biological processes and activities. Field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information from satellites provide the raw data on which such models are based. Such an approach can have a significant role in guiding key decision makers and policy analysts. We conclude that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at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are likely to be strategies that will also contribute to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利用内蒙古地区58个站点1961—2008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用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参照采暖供热等相关规范,综合分析了内蒙古地区采暖期各要素变化特征,初步提出了采暖初日、终日和采暖期能源需求预测模型,并经过检验与实况基本相符。结果表明:①近48年内蒙古地区采暖初日推后、终日提前、采暖期缩短,说明随着气候变暖,内蒙古地区冬季变暖,寒冷期缩短。②内蒙古地区采暖期要素的变化与纬度的高低密切相关。纬度越高,采暖期缩短越多,使表征采暖能耗多少的采暖度日值减少越明显,采暖期能源消耗越少,节能减排潜力越大。③随着气候变暖,内蒙古地区冬季寒冷程度和寒冷期变短,采暖能源需求量减少,采暖能耗降低,其集中供热强度和耗热量降低,从而可减少CO_2、CH_4、SO_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④采暖起止日、采暖长度以及采暖期能源需求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由此构建的采暖初日、终日和能源需求预测模型,可信度较高,可根据月动力延伸预报产品,提早做出不同地区采暖起止日期和采暖期能源需求趋势预测,减少能源的浪费,为供热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BCC_CSM1.1全球模式中极端气温变化的归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1°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历史模拟(Historical)试验及气候归因试验(只考虑温室气体变化Historica1GHG试验和只考虑自然强迫变化的Historica1Nat试验)的结果,考查了BCC_CSM1.1模式对中国和全球陆地地区极端气温指数的模拟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温室气体和自然强迫这两种外强迫的变化对极端气温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BCC_CSM1.1可以对中国乃至全球陆地区域极端气温指数的气候态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合理模拟,主要偏差表现为模式对极端低温指数模拟值偏低,而对极端高温指数模拟值偏高。对于20世纪末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只有考虑了温室气体变化的外强迫时,模式可以再现再分析资料中极端气温的变化趋势。这表明温室气体的变化对极端气温的变化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Principles and substantiation of a system of monitoring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sinks are considered. The basic task of the system is to estimate the anthropogenic contribution to the atmospheric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 and possible climate effect. The major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system of indirect or “computational” monitoring of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es. A multifunc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is described in the context of its application for solving a number of other ecological problems. It can be used as an instrumental basis for estimating ecological efficiency of measures aimed at reducing emissions and increasing greenhouse gas uptake. The effec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otality for all greenhouse gases and most hazardous pollutants. Monitoring of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sinks includes observations (using modeling) of integral indicators of ecosystems and can be used as part of ecological monitoring (for example, dynamics of soil carbon balance of agroecosystems and forest cenoses). The connection of the monitoring of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sinks with the satellite monitoring enlarges the possible applications of this inform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20.
Global warming during the last century has been a well-known fact. Despite arguments and uncertainties in explanations, most scientists agree that this century-scale warming trend is attributable to human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recent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2007) based on worldwide scientific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