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风廓线雷达资料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2010年6月28日广州市南沙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风廓线雷达资料发现:风廓线雷达测得的温度廓线资料可以很直观地显示边界层逆温及高温区域随时间的变化;风廓线雷达产品(垂直速度和信号噪声比)能清楚地反映降水的开始、结束以及降水的强度;风廓线雷达可以很好的监测到低空急流的发生发展及水平风的垂直切变.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有...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风廓线雷达资料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福建省永安站的CFL-03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提供的资料,分析了福建省永安市2012年4月1l~12日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风廓线雷达水平风资料可以相对连续地反映测站上空风场垂直结构和变化特点,直观而精细地反映出天气过程的演变特征。风廓线实况中的风向风速变化,可指示高空槽和气旋配合过境的情况,判断中低空急流的强弱;强降水出现前风随高度的变化存在着明显不连续现象,风向风速切变明显。这些特征可作为对降水性质、落区、持续时间等作出短时或临近预报的依据。垂直风资料可反映出降水的开始、结束和降水的强度,其波动发展的高度成为判断对流发展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降水期间功率谱密度出现双峰谱甚至多峰谱,而降雹时间段波束图出现了速度模糊,证明强对流系统通过测站。风廓线雷达对天气发展趋势提供可靠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西安多普勒雷达(CINRAD/CB)基本速度图,分析陕西渭北地区2006年8月28日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由径向速度信息可分析出常规资料无法得到的西南风急流演变和暖平流的速度流场结构。速度图上强西南风及其产生的风速辐合与大降水密切相关,当西南风及其辐合逐渐消失,强降水也逐渐减弱和消失。降水在深厚的暖平流速度流场结构条件下产生并维持。暴雨发生在径向速度急流轴左侧的正速度区域。从反射率因子分析得到大降水总是与强回波对应。  相似文献   

4.
福建西部山区短时暴雨雷达回波特征及中小尺度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冯晋勤  汤达章  曹长尧 《气象》2014,40(3):297-304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探空、地面降水资料以及建阳、龙岩两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5-2009年福建西部山区短时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及对应的中小尺度系统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短时暴雨的雷达回波按降水类型可分为大陆强对流型降水和热带海洋型强降水,并统计了大陆强对流型降水和热带海洋型降水低层反射率因子与雨强对应关系;按降水影响时间可以分为以局地发展为主的停滞型回波和不断影响某一地区的移动型列车效应回波;利用雷达回波演变及基本径向速度资料,结合天气系统,提取三类产生短时暴雨对应的中小尺度系统:与低空切变(或低压槽)、西南急流配合的中小尺度切变线或辐合线,以切变南压为主的中小尺度切变线或辐合线和以局地对流发展为主的逆风区或中气旋。  相似文献   

5.
一次强飑线的成因及维持和加强机制分析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等资料对2004年7月12日影响上海的一次较长生命史的强飑线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对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强度以及移动和传播的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从华南沿海稳定地加强西伸,西风槽缓慢东移,导致华东地区850~500 hPa形成深厚西南急流,急流的加强促使低层锋生,配合K指数高能锋区的不稳定层结,大大增强了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地面锋生作用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造成的强抬升作用是主要的触发机制;较强的环境风垂直切变和雷暴内部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的正反馈作用是飑线系统维持较长时间的原因,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多个雷暴单体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南侧的雷暴单体加强、移动方向发生偏转。  相似文献   

6.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VWP资料,结合探空资料和降水实况,对4次大暴雨降水过程雷达径向速度和超低空西南急流特征进行了分析。4次强降水过程有3次属于低槽冷锋类,1次属于切变线类,K值较大,850 hPa与500 hPa温差较小,较弱的垂直风切变,中低层具有充沛水汽。低层具有相似的流场结构,径向速度上零速度线表现为“S”型,即暖平流结构。上游超低空风速≥10 m〖DK〗·s-1,上下游雷达之间出现≥5 m〖DK〗·s-1的风速差之后,两部雷达之间出现小时雨量30 mm以上的强降水;上游超低空急流达到12 m〖DK〗·s-1以上,并且上下游超低空风速差超过15 m〖DK〗·s-1,降水强度进一步加强并维持。超低空急流的建立与维持,同时上下游雷达之间的超低空强辐合,为降水风暴的发展与维持提供了能量、水汽与动力条件,对强降水的形成与持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低空急流的单多普勒速度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低空急流的单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图像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观测资料,对2000年6月24—27日安徽省境内发生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论风向如何变化,低空急流的多普勒正负速度区关于显示中心成对称分布,从多普勒速度的零速度线分布可以得到实际风场的风向廓线。在多普勒速度图上,安徽淮北地区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正负速度中心的中心轴的左侧200km范围内。低空西南急流的维持,为暴雨的产生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及NCEP客观分析资料,对2015年11月23—24日河南省出现的一次回流暴雪天气过程形成、发展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回流暴雪天气由高原浅槽与地面强冷空气共同造成,垂直于锋区的次级环流是产生暴雪的中尺度系统。近地面自渤海回流到华北平原的冷空气是干冷的,水汽主要由对流层中层的西南急流输送。动力锋生是锋区附近出现超低空东北风急流和700hPa西南急流的主要原因,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动力机制。雷达速度图上,中层西南急流和超低空东北风急流的长时间维持是暴雪产生的重要原因,雷达风廓线清晰地反映了暴雪区上空存在锋面次级环流。  相似文献   

9.
对“碧利斯”雷达回波分析表明:雷达回波受着三个阶段不同天气尺度的影响。第一阶段是台风低压强偏北气流的作用,强中尺度雨团出现在强风的左侧;第二阶段是台风辐合线与西南急流的共同作用,强中尺度雨团出现在西南急流左侧辐合线辐合最强的地方;第三阶段是台风低压过境时北侧强旋转风的作用,强中尺度雨团出现在东南急流与东北急流间气旋性曲率最大的地方。三个阶段的回波性质不尽相同,降水性质也差别很大。对这三个阶段主要的雷达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结论,有益于今后在雷达回波监测网中熟练掌握不同天气尺度的雷达回波中中尺度雨团的发生发展,使其在短时临近预报、联防预警信息及预警信号的发布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及加密雨量站资料对2016年5月26日发生在牡丹江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受高空冷涡和地面冷锋的共同影响,产生于下层暖湿、上层干冷的环境中。高低空均有较强的西南急流输送。雷达径向速度图上有"速度模糊"出现,"速度模糊"区的位置刚好和灾害性天气发生的位置一致。低层零等速度带呈"S"形,说明风随高度顺转,不断有暖平流向上输送补充能量。主要特点是降水范围大、降雨急、风力大,穆棱地区产生了冰雹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