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潍坊市四类疾病与气象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山义昌  徐太安  郑学山  鲁丹 《气象》2001,27(11):52-54
选用1991-1999年潍坊市人民医院住院处的资料,结合潍坊市常规气象因子的变化,对呼吸道疾病、冠心病与其它心脏疾病,脑梗塞与其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与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与气象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四类疾病的月分布与近10年的变化趋势,又与气象因子进行了单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通过方程的计算,找出了四类疾病的多发期和少发期。这些成果,对各种疾病的预报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GMS-5红外图像上夜间雾的分离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夜间雾与低云的特征差异分析,采用修正白天雾测模型的方法,完成了雾区的分离,并且与中心化区域生长法分离结果作了比较分析,结果与实况区域特征较吻合。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验收集大气颗粒物,对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谱分布进行了描述,对气溶胶分布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建立了南京地区7—11月气溶胶化学组分的月平均模型,得出气溶胶等效复折射率的预测方法。结果表明:南京地区的大气气溶胶颗粒物,峰值粒径在80~100 nm范围,属于典型的城市型气溶胶。数浓度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与季节和粒径大小有关,在6—9月,相对湿度与细粒子数浓度呈负相关,与粗粒子呈正相关,在10—11月相反,且易受极端天气影响。建立的干气溶胶等效复折射率月平均模型,结合湿度修正模型得到某一日的复折射率,与AERONET站点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较为一致,误差范围在0~0.03。  相似文献   

4.
兰州冬季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及其与能见度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14  
利用光度计资料,计算了兰州冬季大气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并利用计算结果进一步得出了Angstrom浑浊度系数β和波长指数α,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表明,兰州冬季气溶胶与历史同期相比,光学厚度较大,浑浊度较高,且多为大粒子。此外,本文还对气溶胶光学厚度与能见度进行了分析、拟合,二者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光学厚度与能见度之间近似呈指数递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长盛 《气象科学》1989,9(4):378-384
本文利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了平面云层的反射率与透射率,给出了不同光学厚度,不同入射角下云层反射率与透射率随天底角的分布,以及吸收作用对反射与透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岩石圈强迫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总结了本专题自1991年来所进行的工作,主要研究了多年平均地表层热流场的基本特征,季地温距平场与降水量的相关。“地热涡”,西太平洋强震与地转减慢及El Nino的联系,我国地震与旱涝关系,高原季风与高原的隆起等问题,提出一些新结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引起了各方的重视,本从牧草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着手,根据玛曲县气象局1991—1996年气候观测资料以及牧草生长资料,对牧草生长季土壤湿度与气候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土壤湿度与降水、日照等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为黄河上游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气象与社会的联系十分广泛,几乎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都会受到气象条件和气象变化的影响。因此,气象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十分关注。本讲采用科学方法,深入研究分析了气象与人类社会历史文明、气象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关系,客观解读了气象原因引起的许多社会现象,对重新认识气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独到见解,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9.
王玉玺  陈凡凡 《气象》1995,21(2):32-35
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在分析大气环流与流凌关系的基础上,采用统计方法,对松花江流凌进行了气候分析,确定了流凌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为航运局航道局提供航运决策,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从地市级气象部门科技产业运行与管理现状出发,论述了气象科技产业实行企业化改制的必要性;同时,参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着重对未来气象科技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机构及其功能进行了论证与评述,并指出了气象科技产业改制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拟对阿拉善盟风能资源特征进行分析,据此做出合理的风能资源利用区划,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风能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冬春小麦、秋粮、经济、瓜果、特种作物生态气候条件的基础上,将17 种作物进行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的划分,并提出提高气候资源利用途径。从农业气候资源、自然生态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将全省划分为12 个农业气候资源综合利用区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3.
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当前能源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客观评价赤峰市太阳能资源的储量与开发潜力,利用赤峰市1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86—2015年的日照时数资料,采用GIS技术和气候学方法,分析了当地太阳能资源的储量和稳定程度。结果表明:赤峰市太阳能资源储量丰富,年总辐射量在5600.78~6262.45 MJ/m2,平均为6025.16 MJ/m2,属于太阳能资源很丰富区且非常稳定,但太阳能资源的空间差异非常显著,特别在西部和北部的多山地区表现尤为明显。基于地形的太阳能资源开发适宜性区划分析表明,次适宜开发的面积最高达41.4%,最适宜和次适宜开发的总面积占全市面积的76.8%。同时考虑开发建设成本及环境保护因素,适合太阳能开发建设的草地和裸地,在最适宜和次适宜开发利用类别中占比分别达26.4%和30.7%,因此,赤峰市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4.
辽宁石油资源消耗变化及影响因子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辽宁原油消耗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EKC曲线模型和IPAT模型对辽宁石油资源消耗变化及影响因子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处于石油资源消耗的高增长阶段,其极大程度是受经济发展所驱动的。科学技术进步对石油资源消耗有一定程度上的减缓作用,而人口的平稳增长对石油资源退化没有明显的影响;一段时期内,辽宁石油资源消耗还将呈现增长趋势。将2种模型模拟分析方法综合使用,可找出能源可持续性变化的科学依据,为经济发展和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关系着国计民生。太原市水短缺和水污染已成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从水资源的特性和太原市水资源现状出发,探讨了太原市水资源问题的成因,提高实施节水战略,加大治污和污水回用力度,是最大限度发押有限水资源社会、经济、环保效益的保证。指出开发空中水资源和实施跨区域调水,是解决太原市水资源总量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保护和改善太原市水环境使其步入良性循环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大气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任国玉  高歌 《气象》2005,31(3):3-6
合理开发利用陆地淡水资源是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大气水资源决定了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我国大气水资源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和时间变化特征,其年代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尤其引人注目。开展系统的大气水资源普查和区划、监测和预测大气水资源的多尺度变化、加强相关组织和机构建设,可以为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栋 《山西气象》2002,(3):32-35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谁拥有人才优势,谁就能抢占事业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对人才资源开发与经营的效益要远远大于对其他资源开发的效益。对山西省气象局近几年来领导人才资源开发与经营的实践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总结,指出领导人才资源开发与经营的基础环节是造拔优势年轻人才,中介环节是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关键环节是优化配置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18.
西北干旱区水循环与水资源问题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从现实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初步归纳了全国水资源短缺的空间格局,评述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现状和趋势,简要分析了西北干旱区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的特点和规律,概括了西北干旱区水循环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的进展和动态,初步探讨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高效率利用的科学对策。最后,提出了西北干旱区水循环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方面的某些重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9.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供需分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水资源是西北干旱区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及重要制约因素.作者在分析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未来西北地区气候与水资源变化趋势、西北干旱区不同时期水资源供需平衡及主要水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脆弱性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脆弱性概念、内涵及其与适应性管理的联系;综述了水资源脆弱性定量评估方法,包括指标权重法、函数及综合指标法等;介绍了减少水资源脆弱性的适应对策研究。分析表明,联系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水资源脆弱性既有自然变化脆弱性的一面,又有气候变化影响导致水资源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以及旱涝灾害影响加剧水资源脆弱性的问题。关键是要识别影响水资源脆弱性变化的主要调控变量,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研究,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脆弱性。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脆弱性研究,将在进一步发展脆弱性影响与评估基础上,逐步转到适应性水资源管理与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