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云南及其邻近地区OLR场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美国NOAA卫星观测的15年2.5°×2.5°经纬度网格月平均射出长波射(OLR)资料对云南及其邻近地区的辐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OLR分布基本呈纬向型,冬季风期间呈北低南高,夏季风期间则相反。云南OLR值大于青藏高原小于热带地区。云南OLR变化与青藏高原反相,而与印度、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南海地区同位相,但年较差最小。云南OLR分布与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年均相关系数为-0.59。  相似文献   

2.
El Nino对云南初夏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利用云南初夏5-6月的降水资料,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及热带OLR资料,研究了云南初夏5-6月降水对海气相互作用特别是El Nino的响应,发现云南初夏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以及南海对流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MJO活动对云南5月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汀  严欣  琚建华 《大气科学》2012,36(6):1101-1111
本文分析了1979~2008年5月MJO(Madden and Julian Oscillation)不同位相上大尺度环流对流和水汽输送的异常情况及其对云南5月降水的影响。按MJO活动中心位置从西向东分为8个位相, 在不同位相上, 云南5月降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第4~6位相(MJO对流中心位于赤道印度洋中部至西太平洋)降水偏多, 而第7~8位相(赤道太平洋中部以东)和第1~3位相(赤道印度洋中西部)降水偏少, 其中以第6位相的降水正异常和第2位相的负异常最为显著。在MJO 1~8位相中, 对流主体从热带印度洋东移。在第1~3位相, 孟加拉湾还未形成西南向水汽输送, 而云南又处于水汽辐散区, 降水较少;第4位相时对流主体到达90°N附近, 部分对流云系向孟加拉湾北传, 并在孟加拉湾生成气旋性环流, 向云南输送水汽, 云南降水增多;第5位相时对流主体传到南海, 部分对流云系在南海北传, 同时在南海形成北传的气旋性环流;第6位相时赤道MJO对流主体虽然东移出孟加拉湾, 但孟加拉湾和南海的两个气旋性环流依然继续北传, 孟加拉湾气旋东部的西南风和南海气旋西部的东北风在云南交汇, 云南被强烈的水汽辐合区控制, 降水最充沛。第7~8位相时, 对流主体减弱, 东移到南海和西太平洋一带, 孟加拉湾转向为偏北风, 停止向云南输送水汽, 且云南处于水汽辐散区控制, 降水偏少。因此, MJO主体在东传过程中, 激发了热带对流在孟加拉湾和南海两条通道上的北传, 强盛的水汽输送和两个海区气旋环流的有利配置是造成云南5月降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NCEP OLR、风场再分析资料和日本APHRO_MA_V1003R1降水资料,针对云南主汛期季节内振荡(ISO)活跃年分析了对应低频对流场、环流场和降水的异常特征,以及热带印度洋大尺度振荡MJO分别激发孟加拉湾西南季风ISO和南海热带季风ISO,从而对云南主汛期ISO和降水产生的影响.在云南主汛期ISO活跃年,低频对流场和环流场在云南ISO波动的1~3位相和4~6位相呈反位相特征,这主要由热带印度洋低频对流东传、北传和副热带西太平洋低频对流西传造成的.热带印度洋的低频对流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沿孟加拉湾西岸向西南-东北方向传播,激发了孟加拉湾西南季风ISO活跃并继续向云南传播;另一方面沿孟加拉湾以南继续东传到南海,激发了南海热带季风ISO活跃并北传到副热带中国东部地区,再沿副热带西传至云南,越过云南后与沿孟加拉湾西岸从东北方向传来的低频对流在孟加拉湾以北地区交汇,完成了一个经纬向接力传播的周期.云南主汛期降水在1~3位相由于副热带低频对流西传和孟加拉湾低频对流东北向传播而处于正距平(第2位相降水最多);在4~6位相,由于副热带低频对流抑制区西传和孟加拉湾低频对流抑制区东北向传播而降水减少(第5位相降水最少),云南主汛期降水与当地低频对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当热带印度洋MJO较强时,4-7月以两条路径向云南的三次传播增强和提前,使得云南主汛期ISO活动也加强,对应产生三次低频对流活跃期,这种MJO由热带印度洋向云南的传播需要30~40天的时间.因此,正是热带印度洋MJO分别对孟加拉湾西南季风ISO和南海热带季风ISO的激发,使得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这两个亚洲夏季风系统共同作用于云南主汛期ISO,影响当地降水.  相似文献   

5.
孟加拉湾季风活动与云南5月降雨量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晏红明  肖子牛  王灵 《高原气象》2003,22(6):624-630
利用1958-1997年NCEP再分析高低层经纬向风分量、比湿场资料以及云南32个测站降水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等方法,从风场演变和水汽输送等方面分析了孟加拉湾季风活动及其与云南初夏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与阿拉伯海和南海相比,孟加拉湾低层纬向西风出现时间最早,盛夏期间的峰型结构与南海西风的峰型结构极为相似,出现双峰型。盂加拉湾季风爆发平均日期在5月3候,是亚洲季风区爆发最早的季风之一,比南海季风爆发的平均日期(5月4候)早1候。孟加拉湾季风活动与云南初夏降水有一定关系,季风爆发偏晚,云南5月降雨量偏少;而当季风爆发偏早或正常,云南5月降雨量的多少主要与中低纬度地区冷空气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江淮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和海气背景场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尹志聪  王亚非 《大气科学》2011,35(3):495-505
本文利用1954~2005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江淮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ISO)的年际变化,并讨论了异常年的海气背景特征.诊断分析的结果表明:(1)当江淮夏季降水ISO活跃时,江淮流域、孟加拉湾、南海及其以东海域和日本南部海区上空大气都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内振荡特征.在江淮夏季降水不...  相似文献   

7.
亚洲热带近海海温与云南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1961~1999年亚洲热带近海海温与云南降水的关系。通过研究云南夏季降水对近海海温异常的响应,发现云南初夏的降水与亚洲热带近海海温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种降水减少海温正距平的情况在北印度洋西部和阿拉伯海表现比孟加拉湾和南海更显著,但是在盛夏相关关系不显著。同时发现云南西南部的夏季降水与前期孟加拉湾海温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其它海域的海温相关不显著。滇东南的夏季降水只与前期南海的海温有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水汽输送对云南夏季风爆发及初夏降水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主要利用1961~2000年云南120个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水汽输送对云南夏季风爆发和初夏5月降水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份云南上空为一致的西南风水汽输送,主要由来自印度半岛北部的副热带西风水汽输送和热带印度洋至孟加拉湾的西南风水汽输送汇合而成,而来自南海地区西太平洋副高西侧转向的偏南水汽输送是构成云南东部地区水汽输送的重要分支.5月下旬云南夏季风爆发期间,热带印度洋至孟加拉湾地区的水汽输送显著增强,云南上空增湿明显,这为季风爆发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条件,而东亚中纬地区冷空气的入侵则可能是触发季风降水的重要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云南5月降水量显著的年际变化也与大尺度水汽输送异常密切相关,即当热带印度洋至孟加拉湾地区的水汽输送强,而南海至东亚大陆地区的水汽输送弱时,降水量偏多,反之偏少.  相似文献   

9.
刘瑜  黄玮  陶云  朱勇 《高原气象》2007,26(2):409-413
利用NCEP 1979—2003年1~12月再分析的OLR逐日、月平均资料及同期云南雨季开始期资料,通过相关统计、对比合成等方法,重点分析了南海和孟湾海区的OLR场变化对云南雨季开始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海和孟湾海区OLR在云南雨季开始偏早年与偏晚年之间差异明显,南海海区前期的对流活动对云南雨季开始期有更显著的指示性,但孟湾海区对流的强弱仍是影响云南雨季开始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段丽  陈景耀 《广西气象》1995,16(3):13-16
利用OLR和ITCI10年(1974-1985年)气候平均资料、月平均资料及OLR月平均距平资料,针对海南岛春季干旱等灾害性天气进行分析研究,探讨OLR场变化与海南灾害性天气的相互关系,并提出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1.
OLR与南海热带气旋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OLR资料,对近十多年(1990~2000年)的南海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与OLR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海热带低压能否发展加强成热带风暴与南海区及其附近OLR值的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OLR低值中心存在于辐合带中热带低压易发展;在双台风状态下,两个低值中心的强弱情况和距离决定热带低压能否发展。通过定义一个南海热带低压的发展指数IOD(Index of Development)来定量描述OLR等值线的梯度变化和南海热带低压发展的关系;当南海热带低压的发展指数IOD≥9时,热带低压易发展成为热带风暴  相似文献   

12.
利用统计分析和CCM3数值模式研究了印度洋、南海和东南沿海同期海温异常对江淮梅雨的影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印度洋、南海和东南沿海的正 (负) 海温异常对应于江淮流域的多 (少) 雨。对OLR资料分析表明:当印度洋OLR为正 (负) 距平时, 江淮流域OLR也为正 (负) 距平, 但南海和东南沿海OLR多为负 (正) 距平。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印度洋为正海温异常时, 中高纬地区的阻高偏强, 江淮流域为多雨区; 印度洋为负海温异常时, 东亚沿海出现江淮流域旱年的环流形势, 与统计事实相符合。  相似文献   

13.
从天气系统背景、FY-2C卫星产品、水汽通量分布特征和大气稳定度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受台风低压倒槽与东移锋面云系的共同影响,于2005年7月21日夜间到23日邯郸市出现的大范围的暴雨天气,结果发现:500hPa槽前中尺度切变线是直接影响产生暴雨的重要系统;地形作用使迎风坡降水增强;中尺度对流云团和雨团关系密切,暴雨中心位于OLR和TBB低值区下面;西部山区的暴雨区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东海,东部平原大暴雨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暴雨区上空低层为对流不稳定,高层为对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79—2007年的NECP资料、GISST月平均资料和中国160个降水测站资料,用SVD方法分析了热带海洋性大陆区域OLR与夏季中国降水场的关系。结果表明:孟加拉湾、南海季风槽、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印尼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对流活动与我国夏季长江中上游降水场存在密切联系。若孟加拉湾、南海季风槽、南太平洋辐合带区的OLR偏高(偏低),及东印度洋、印尼群岛附近的OLR偏低(偏高),则夏季长江中上游及以北地区的降水偏多(偏少)。定义了与长江中上游降水相关的海洋性大陆区域OLR指数IMCOLR,并由IMCOLR指数确定高低值年再进行合成分析,发现印尼群岛及其海域气柱内净的辐射和海表热通量的异常增加,有利于该地区对流活动增强和OLR负异常的产生和维持;而孟加拉湾、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存在海表热通量的减弱和辐射冷却的加强,有利于对流活动减弱,导致潜热释放异常减少和维持OLR正异常。热带海洋性大陆区域对流活动IMCOLR与海表温度异常间的相关关系表明,热带海洋性大陆地区对流活动的年际变动可受到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和太平洋区域“三级型”海温异常的共同影响。这些热力强迫异常可导致对流层低层大气异常响应,产生P-J类遥相关,影响中国长江流域中上游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15.
华南夏季12-30 d持续性强降水的低频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2-2011年夏季(5-8月)中国气象观测站点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逐日向外长波辐射和海表温度资料集,通过选取低频降水事件的方法,分析了华南夏季12-30 d持续性强降水事件的基本特征,然后利用位相合成法对持续性强降水期间伴随的低频大气环流型以及低频信号的来源和传播情况进行研究,同时也分析了低频海-气耦合过程对持续性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华南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12-30 d低频振荡特征,持续性强降水事件在6月发生次数最多,低频降水期间的雨带自东南向西北传播。(2)在持续性强降水发生期间,华南及邻近海域低层受强大的低频气旋式环流控制,低频上升运动显著,而中国南海-菲律宾海一带则是强的低频反气旋式环流,其西侧向北的低频水汽输送不断将中国南海的水汽送至华南及邻近海域进行辐合上升。低层的低频信号来源于热带西太平洋和中国南海-菲律宾海一带低频振荡的西北向传播,同时伴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的西伸东退过程。(3)在高层,华南北侧(22°-45°N,95°-130°E)区域强大的低频气旋式环流和孟加拉湾-中国南海一带的低频反气旋式环流相互配合,使华南高层处于强大的辐散环境中,从而加强了华南低层的辐合与低频上升运动,造成持续性强降水的增强。高层的低频信号来源于低频罗斯贝波列的东南向传播。(4)低频大气环流异常通过云辐射和热通量过程改变低频海表温度异常,而由大气强迫的低频海表温度异常通过影响低层大气的稳定性来对大气施加明显的反馈作用,该海-气耦合过程有利于大气低层低频信号向华南地区传播,从而影响了华南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发展与结束。  相似文献   

16.
利用NCEP/NCAR提供的位势高度场、温度场资料和NOAA提供的OLR资料,应用EOF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南海区域(107.5°-120°E、12.5°-22.5°N)OLR的异常特征及其与2007年广东省高温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海区域对100°-120°E、0°-35°N区域内OLR异常分布的主要时空型贡献最大,即该区域OLR的变率最大。OLR的分布基本可以反映出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OLR值偏大、中心偏西,则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上空对流偏弱,下沉增温是造成2007年7月广东省长时间、大范围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daily NCEP reanalysis data, OLR and satellite rainfall data,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activities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 in 2004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SCSSM was little later than normal and the intensity was stronger than normal. Influenc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north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hich was much northward and westward than normal, SCSSM was active mainl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reas. There existed obvious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and two significant periods of SCSSM, one was about 20-30 days and the other about 40-50 days. The transportation of moisture was concentrated o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northwest Pacific regions, reducing the northward transportation and resulting in drought in southern China  相似文献   

18.
2003年夏季OLR特征及与中国异常天气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于玉斌  姚秀萍 《气象》2005,31(7):10-15
利用NOAA卫星观测的多年平均OLR及2003年的OLR资料,分析了2003年夏季OLR场的异常特征及其与2003年中国夏季异常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2003年夏季在60~150°E范围内热带辐合带(ITCZ)主要分布在赤道以北的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到南海地区,其中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地区的对流较常年偏强,而南海地区的对流较常年的偏弱;菲律宾以东洋面的OLR场数值异常偏高,对流活动异常不活跃,这是2003年台风异常偏少的主要原因;OLR大于250W·m-2的区域所表征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常年相比,表现为南北活动相对稳定、东西出现振荡、强度偏强的特征,这是2003年南方持续高温酷暑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Using daily observational rainfall data covered 194 stations of China from 1961 to 1995 and NCEP model analyzed pentad precipitation data of global grid point from 1979 to 1997,the distribution of onset date of rainy season over Asian area from spring to summer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The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 two stages of rainy season onset over East Asian region from spring to summer rainy season onset accompanying subtropical monsoon and tropical monsoon respectively.The former rain belt is mainly formed by the convergence of cold air and the recurred southwesterly flow from western part of subtropical high and westerly flow from the so-called western trough of subtropical region occurring during winter to spring over South Asia.The latter i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subtropical monsoon rain belt over inshore regions of South China Sea originally coming from south of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Basin advancing with northward shift of subtropical high after the onset of tropical monsoon over South China Sea.The pre-flood rainy season over South China region then came into mature period and the second peak of rainfall appeared.Meiyu,the rainy season over Changjiang-Huaihe River Basin and North China then formed consequently.The process of summer tropical monsoon onset over South China Sea in 1998 i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It indicated that the monsoon during summer tropical monsoon onset over South China Sea is the result of the westerly flow over middle part of South China Sea,which is from the new generated cyclone formed in north subtropical high entering into South China Sea,converged with the tropical southwesterly flow recurred by the intensified cross-equatorial flo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