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立 《山西气象》2001,(2):49-49
建筑物住宅防雷设置其目的就是当遭受直击雷、感应雷或雷电侵入波时,可有效地防止人员伤亡,建筑物击毁或被燃烧、线路停电及电气设备损坏,因此其建筑物的防雷设置必须符合设计,按照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进行认真施工,并注意其成品的维护管理工作。建筑物的防雷设置是由接闪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引下线和接地体三个部分组成,如违反规程要求,易使建筑物处于危险状况。笔者从事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竣工检验多年,发现不少建筑物防雷设置不符合要求,易出现的质量通病是:(1)接闪器与引下线焊接差、避雷…  相似文献   

2.
直击雷的防护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击雷的防护通常采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做接闪器,把雷电流通过良好的接地装置迅速而安全地输入大地。通常的避雷装置能大大减小被雷击的可能性,但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避雷,即使能生产出这种装置,其造价也是十分昂贵的。1 避雷装置的避雷原理  常用的接闪装置都是用金属做成,安装在建筑物的最高点,如屋脊或屋角最易受雷击的地方(明敷或暗敷),然后用截面积足够大的金属物与大地连接。当高空出现雷雨云的时候,大地因静电感应作用,必然带上与雷雨云相反的电荷,而接闪设备(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等)处于地面上建筑物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滚球法原理的诠释和一次雷击事故分析,阐述了确定接闪器保护范围时,应按照接闪器高度小于和大于相应滚球半径时分别采用计算和画图方法以及用屋面避雷针和避雷带组合保护屋面设施时,避雷针高度的确定方法,提出高度超过60m的高层建筑防直击雷应采用将屋面避雷带设置为等于或超出屋沿的垂直边缘或避雷短针和避雷带混合组成接闪器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1 防直击雷措施 1.l 接闪器 这里所说的接闪器主要是指避雷针或铁塔,并辅以避雷带、避雷网及其他金属屋面等.加油站站房(含加油站)不论其高矮,一定要装设接闪器或在其附近装设独立避雷针(铁塔)来保护站房的安全.也可以在站房天面用针与带结合的形式来布置接闪器,注意一定要按二类防雷建筑物标准来布设避雷网格(即10m×10m或 12m×8m).油罐区如果装设有阻火器且高于油罐,可直接作为接闪器,而无需另外装设接闪器.  相似文献   

5.
防雷检测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实际检测工作中要改变过去只关心接地电阻一测了之的做法,要对被保护物和防雷装置进行全面仔细地检查检测和评估。1看看被保护物采用的防直击雷接闪器(避雷带、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是否符合防雷要求;看接闪器上是否有  相似文献   

6.
1防雷设施现状及潜在危害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对西安市未接受防雷检测的居民住宅小区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外观进行抽样调查。发现住宅楼顶的避雷针、避雷带等接闪器受损情况严重,部分防雷设施被任意更改,使居民住宅楼被雷击的风险增加。86个小区中有68个小区的防雷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7.
避雷装置的检测,要严格按GB50057—94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检测,确定建筑物的防雷级别;接闪器、引下线的检查;接地电阻的测量及其避雷针(线)保护范围如何确定是很重要的,本文着重论述接闪器、引下线的检测方法以及用摇表测接地电阻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水塔、烟囱都是孤立高耸的建筑物 ,避雷装置处理不好易遭雷击。引下线、接地装置一般电阻容易检测 ,好坏一目了然。但顶部避雷针、避雷环及引下线连接部位是否连通、是否损坏 ,则不易查明 ,也容易忽视。如 2 0 0 1年 7月县棉花公司的水塔发生雷击事故 ,事后检测发现接地电阻符合要求 ,引下线、接地装置完好 ,但顶部避雷针与引下线的结合部锈蚀、脱焊 ,避雷针倒塌 ,因而遭遇雷击时雷电流无法泄散 ,导致供水设施被击毁。接闪器与泄电通道不畅通是一些年久失修的水塔、烟囱的避雷装置共同存在的问题。所以 ,检测人员必须用高倍望远镜仔细检查其…  相似文献   

9.
1753年,美国杰出科学家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1706~1790)通过风筝试验发明了避雷针(Lightningrod),从此,拉开了人类历史上防雷工程技术的序幕。历经200余年,以避雷针及其避雷线(带、网)为接闪器的防雷工程技术仍是当今防雷领域中行之有效的避雷手段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雷电灾害的范围和程度也随之加大,且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例如,伴随雷电产生的电磁脉冲(LirttninsElectronmaget[cPulse简称LEMP),对微电子设备构成极大的威胁。微电子设备中有大量的半导体集成芯片,芯片耐压能力很差,很低…  相似文献   

10.
一般建筑防雷设施的技术环节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即接地体、引下线、避雷网格、避雷带、避雷针、均压环、等电位、避雷器。每个环节在实际应用时都有一定的规则或规律才能比较好的完成雷电防护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杨彦滨 《黑龙江气象》1999,(4):28-29,31
随着卫星单收站陆续投入业务运行,雷击造成相关设备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保障其正常业务运行,提出卫星单收站防雷设计要求,供县站在建设单收站时参考。1 直击雷防护  直击雷防护包括避雷针、避雷带和引下线以及接收天线底座与其等电位连接处理。11 避雷带如果原建筑架设有避雷带,应首先对避雷带进行检测。接地电阻<10Ω,钢筋直径>8,要有两条以上引下线,引下线的间距不应>18m。如果原建筑没有避雷带,应采用Φ10的镀锌钢筋在天面沿建筑物边缘架设避雷带。其架设高度为15,支持卡的距离为15m。引下线采用Φ10镀锌圆钢,引下线应尽量设置…  相似文献   

12.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规定用滚球法确定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以前都是采用传统的作图方法确定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而用滚球法确定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很多人尚不清楚,因此,把此篇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3.
结合随机击穿原理,建立了闪电先导随机发展二维模式,模拟研究了建筑物上避雷针对接闪的影响。结果表明:(1)先导位于建筑物正上方,单根避雷针接闪频数约占总模拟次数的90%,5%的闪电仍然能击中建筑物;(2)改变先导初始位置,先导与建筑物相对水平距离越近,避雷针接闪次数越多,雷击点分布趋向先导初始位置一侧;(3)建筑物顶部均匀布置3根避雷针,接闪总次数比实验2高3%,中间避雷针接闪次数比实验2减少57%,左右两侧避雷针接闪次数随先导位置而变化。安装多根避雷针可有效降低建筑物拐角处遭受直接雷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感应雷击及其防护张剑英(烟台市气象局264001)目前,在高大建筑物和通讯机房一般都安装了避雷针(网),但这种传统的避雷装置只能防护直击雷,而对建筑物内的电子设备有时反而容量诱发感应雷击。随着电子设备的增加,遭感应雷击的报道日益增多。对于感应雷击的...  相似文献   

15.
前言为了防止雷电袭击,建筑物、电力线路和通信设施上都装有避雷装置,这些装置都要求有可靠的接地,并在安装之后定期对其进行测量,以检查接地电阻的阻值是否符合规定。建筑物避雷设施上安装的接地装置是在避雷针弓阵线导体的下端紧接金属管、金属棒或金属板等埋入地下,构成接地电极来实现的。接地电阻属于分布电阻。接地电极的接地电阻由接地导线的电阻连接电极的电阻和大地电阻组成。这三部分中,大地电阻起主要作用。因此,接地电阻的大小不但与接地电极本身的大小。形状、材料等有关,而且与接地电极附近的土壤特性有很大关系,土壤…  相似文献   

16.
1太阳能热水器防雷隐患 1.1太阳能热水器遭雷击的方式根据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使用材料及安装位置分析,它遭雷击的途径可分两种:一是直击雷,二是感应雷击。(1)直击雷击。太阳能热水器绝大多数都安装在建筑物的制高点位置上,住宅楼顶直击雷防护设施一般只有避雷带,其接闪器一般也都低于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暴露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一旦云地放电,太阳能热水器首当其冲,成了接闪器,雷电可以直接击在太阳能热水器上,直接击坏太阳能热水器。  相似文献   

17.
笼式避雷网可以是单独制作的金属网架设在被保护的建筑物上方 ,也可以是利用建筑物本身屋顶上的混凝土楼板构件内的钢筋网。这种设计充分利用现代大楼的建筑结构 ,把避雷装置与建筑物本身完美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既有最佳的防雷效果 ,又经济、牢固持久和美观。笼式避雷网优点之一 ,是避免了雷电“绕击”的危险 ,即不怕闪电侧击建筑物 ,而避雷针、消雷器却不具备这一优点。笼式避雷网利用四周墙体里的大量钢筋作引下线 ,减小了每条引下线的电流、电阻和电感。当闪电流经引下线时 ,在该线上的瞬时高电压IR +(LdI/dt)会对周围产生旁侧闪…  相似文献   

18.
移动气象雷达车避雷针设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市避雷装置安全检测中心对一部移动气象雷达车进行的防雷检测为例,通过滚球法和雷击概率与避雷针高度关系公式,计算了避雷针保护范围,研究了避雷针合理高度和最佳位置的选取方法。根据气象雷达波特点,分析了雷达车避雷针材料的选用要求。从避雷针和避雷网的特点出发探讨了优先选用避雷针的原因。针对雷达车移动特点提出了避雷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避雷检测的必要性,避雷装置的检测和检测对象,检测部位和防静电检测阻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电磁辐射理论分析了避雷针接闪雷电时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提出对避雷针电磁辐射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