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计量所做自动站雨量计模拟校准时,校准对象是一台准备安装在单项雨量站的雨量计。我们按照自动站雨量计校准方法分别做了1mm和4mm两种强度的降水试验。10mm降水量显示在采集器中的数值在12mm至15mm之间,远远超过了10mm降水误差0.4mm的技术要求。我们在寻找故障原  相似文献   

2.
杨忠明 《贵州气象》1997,21(1):11-13
1概况191年6月21日上午,贵州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出现了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暴雨中心在安顺,21日6时30分至12时30分,降雨量达169.4mm,其中6时40分至9时10分降雨量达142.4mm,占当日总降雨量的84%,一小时最大降雨量达82.8mm。这样强的降水,为安顺40年来所未见。其它几个降雨量较大的县是:普定104mm,镇宁53mm,关岭59mm,平坝42mm,还有黔西南州的部分县也降了大雨。值得一提的是18日夜间贵州西南部包括安顺在内的部分地区降了暴雨,19~20日主要雨区已移到两厂和福建沿海一带。大暴雨前一日天气图上形势很不明显,单从当天的图来分…  相似文献   

3.
在第一部分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为便于分析,将冰雹的21档按照一般关于冰雹分类的定义重新划分为5类:小冰粒子(直径D<1mm)、霰与雹胚(1mm<D<5mm)、小雹(5mm<D<10mm)、典型雹(10mm<D<25mm)、大雹(D>25mm)。研究了每一类粒子的分布及演变特征。并给出了悬垂区、云砧,上下气流区等冰雹粒子谱分布及演变情况,提出了多单体雹暴中各尺度的冰粒子通过主次单体之间的运动循环机制对冰雹形成及增长的作用及贡献。最后将冰雹分档谱与Marshall-Palmer谱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白城市位于大兴安岭的东南坡,夏季强对流活动频繁,暴雨和局地暴雨时有发生,但出现较大范围的区域性暴雨天气机率很小。2003年8月5—6日白城市出现了典型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五市县过程降水情况是:洮南89.8mm、镇赉83.1mm、大安80.0mm、洮北区44.5mm、通榆36.0mm,其中镇赉、  相似文献   

5.
周泽英 《四川气象》2003,23(4):47-48
利用达县1959~1998年3~10月逐时降水资料,按逐时降水量≥0.1mm、≥5.0mm、≥10.0mm、≥20.0mm、≥25.0mm等标准分类作降水量、降水频次(概率)以及降水过程开始、结束、持续时间等方面的统计,得出了降水日变化的一些特征,同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1引言 2005年5月5日-6日白城市出现了入春以来的第一场透雨。降水面积广、持续时间长、降水分布不均匀。各市县雨量为:洮北区19.5mm、洮南市37.7mm、通榆县19.9mm、镇赉县13.7mm、大安市11.5mm,平均降水量为20.5mm。从雨量分布情况看,北部和东部雨量偏小。  相似文献   

7.
前言1994年7月中旬未至下旬,冷位低压槽持续在两广境内,造成广西梧州地区和广东大范围的大暴雨到特大暴雨。20~25日广东省内有4个市县出现了特大暴雨,37个市县下了大暴雨。其中:珠海市总降雨量达805.smm,斗门县591.smm,深圳市达4804mm。20~23日,贺县307mm,华州27lmm。连山220mm。清远84.smm,连县130mm,连南169mm。加上西、北江上游洪流下冲,特大洪水再次形成,ZI日江门境内的水位再次超警戒标准,直到暴雨过程结束(26日),洪峰才过境b本次汪雨继6月份百年一遇的洪水很坏的设施尚未修复之际,第二次洪水又泛滥起来,部分…  相似文献   

8.
杨静 《贵州气象》2004,28(C00):64-64
2004年4月22日傍晚到夜间,我省出现了一次较强范围的雷雨冰雹、大风天气,并且伴有部分地区的大-暴雨,贵阳、平塘、遵义有大风天气。共有4站出现暴雨:松桃58mm、印江65mm、丹寨60mm、平塘76mm;9站大雨,区域主要集中在铜仁地区、贵阳、安顺、黔南和黔东南两自治州。  相似文献   

9.
1996年7月18~20日,乌鲁木齐市受中亚低涡影响,出现了连续3天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降水量市区为72.5mm,山区为107.2mm,达坂城为93.0mm.过程防水量均接近解放以来的历史记录。25~27日我市各地又出现了一次中到大量的降水天气,使得月降水量接近历史记录。据水文部门提供  相似文献   

10.
刘震坤 《气象》2001,27(7):58-61
4月份,我国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受此影响,北方地区风沙频繁,月内共有8次扬沙或沙尘暴天气,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局部地区出现冷(冻)害;南方大部降水与常年持平,局部地区出现了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北方部分地区干旱发生或发展。 1 天气概况 1.1 降水 4月,我国出现4次较大范围的降水。与常年同期相比(如图1),青藏高原中部及新疆北部等地偏多5成至1倍;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或偏少。就旬而言,上旬,由于受冷空气频繁袭击,新疆北部降水量有10~20mm,较常年同期偏多,江南大部、华南东部降水量一般有25~60mm,其中江南的中部、华南东部部分地区降水量有100~190mm,也比常年偏多。黄淮、江淮等地降水偏少。8~9日,华北、渭水流域出现3~15mm的降水,缓和了当地旱情。中旬,我国主要受发展的乌拉尔山高脊前西北气流控制,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新疆北部、青藏高原东部降水量为3~8mm,局部10~15mm,接近常年同期,江南大部、华南北部降水量一般有20~40mm,局部50~80mm,上述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少,华北和黄淮等地基本无降水。下旬,江淮、江南、华南以及贵州北部降水量一般有30~80mm,其中长江中下游、广东等地的局部地区有100~170mm,比常年偏多。其余大部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或偏少。  相似文献   

11.
气象条件对小麦白粉病发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居为民  高苹 《气象》2000,26(2):50-53
这10多年来江苏省代表站的小麦白粉病始病期、严重率和同期的气象资料,采用滑动相关普查方法,分析了气象条件对白粉病发生的影响作用,发现对白粉病始病期和严重率有着显著的影响,但影响作用具有阶段性和区域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白粉病的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标体系是定量评价冬小麦农业气象条件优劣和发布灾害预警预报的基础,更是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础。在解释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标内涵的基础上,参照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标体系构建的通则,综合农业气象指标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构建了由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我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由冬小麦品种特性农业气象指标、关键生育期农业气象指标、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主要病虫害指标四大类构成。冬小麦品种特性农业气象指标由反映品种特性和地域布局的指标构成,包括品种类型、区域布局和耕作栽培管理气象指标;关键生育期农业气象指标由反映关键生育阶段气象条件适宜与否的指标构成,包括播种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成熟收获期气象指标;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由反映受灾程度的指标构成,包括干旱、越冬冻害、晚霜冻、湿渍害、干热风、烂场雨等;主要病虫害指标由反映病虫害发生发展程度的指标构成,包括白粉病、赤霉病、锈病、蚜虫等。此外,还对指标的筛选和综合集成及赋权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开展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对制定农业政策以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开发的WOFOST模型,利用太谷2000年和2001年的数据对WOFOST模型进行验证,确定该模型在山西太谷地区的适用性。文章分析了太谷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假定以1985年-2007年的变暖趋势增温,假设其它条件不变,从而构建了100年内每10a的时间间隔的气象情形。以这些气象情形驱动验证好的模型模拟100年内每10a的时间间隔气候变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气温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是单一的,未来冬小麦的产量是波动变化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CI指数的2008年河南省麦播后气象干旱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2008年麦播后至2009年1月河南全省范围的大面积干旱,引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进行2008年麦播以来的气象干旱演变分析。根据河南省113个气象站1951-2008年的气象资料及65个自动气象站2009年1月份气象资料,从气象干旱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等级干旱的发生发展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抗旱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天水地区条锈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4~2006年天水市条锈病监测资料、天水市7县(区)气象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和冬小麦生长发育期资料,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条锈病的发生发展特征及气象因子与冬小麦生长发育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使条锈病的越冬、越夏条件优越,自1994年以来发生面积呈线性增长,发病程度天水市东南部重于西北部。条锈病的爆发流行既受当时气象条件制约,又受周边地区条锈病发生发展趋势的影响。根据分析制作的条锈病预测预报模型,为条锈病的积极防治及科学决策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用气象卫星资料监测冬麦长势和估测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2、1993年的气象卫星资料,分析植被指数与甘肃省冬麦区33个县市冬麦产量的关系,发现绿峰植被指数与产量存在极好的相关性。另外,从预测产量的角度和预报时限要求出发,可用4月中下旬累积植被指数预测冬麦产量,并给出了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福建冬种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惠  林添忠 《气象》1999,25(6):23-26
使用福建省31个县小麦产量资料及相应各地的气象资料,通过气象产量与经膨胀处理后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得知影响福建冬种小麦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是3月份的降水量和上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的平均气温。分析了冬种小麦生长期气候资源变化及关键气象因子的年代变化,得出近年气候变化不利于福建冬种小麦的生产。最后对福建冬种小麦种植区重新进行了划分,对福建冬种小麦生产布局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安徽省主要农作物水分供需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安徽省78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气象资料和作物资料,对农田水分供需状况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安徽省一季稻本田生长期总需水量自北向南逐渐增加,同时降水充足,沿淮和淮河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多数年份农田水分供给充足有余;而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与一季稻相反--自北向南逐渐减少,这主要受冬半年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的综合影响,加之降水量普遍不足,冬小麦主产区农田水分供应不能满足小麦生长需要,尤其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亏缺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气候适宜诊断指标确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考虑土壤水分和降水对冬小麦各生长发育阶段影响不同的基础上,构建了冬小麦水分适宜度计算方法,结合冬小麦温度适宜度和日照适宜度计算模型,建立了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利用不同时段的气候适宜度与冬小麦气象产量的关系,采用加权平均构建了冬小麦播种至某一发育阶段的气候适宜指数.利用历史气候适宜指数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和冬小麦观测试验资料,建立了冬小麦播种至某一发育阶段的气候适宜程度诊断阈值;并利用该阈值,建立了冀、鲁、豫地区冬小麦播种至某一发育阶段的气候适宜、基本适宜和不太适宜诊断指标,对提升农业气象定量评价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动态模型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佩  田娜  赵会颖  高苹 《气象科学》2015,35(4):468-473
用1961—2010年江苏57个气象站常规气象资料和小麦产量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思路,应用生态适宜度、模糊数学理论,引入权重分析等方法,建立了江苏省冬小麦气候适宜度的动态模型,模型检验结果良好。对1961—2010年冬小麦历年全生育期和各生育期的气候适宜度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地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冬小麦生育期内温度适宜度最高,降水适宜度维持在较低水平,日照是其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性制约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