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地区的共轭地震构造带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采用小地震活动图象和4.0级(Ms)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资料的构造分析方法,得到一幅华北地区震源构造在地面的投影分布图,它显示4条NNE-NE向和1条NWW-NW向地震构造带交切成的共轭剪切构造格架。每条地震构造带又由一系列共轭剪切构造组成。由发生在带内的5个大震序列共轭破裂特征发现,共轭地震构造的孕震与控震作用是地震构造带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一、事实通过对中国及世界一些地震带上强地震活动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地震不仅往返迁移、来回跳动,并且这种跳迁还具有“同步性”的特点。图1、图2给出了反映这一事实的部分结果(图中各地震带震例均等于或大于六级)。由图可见,在经向和纬向两类地震带上,地震的来回迁移几乎趋于“同步”:十九世纪末,经向带的震中迁向低纬,纬向带的震中迁向东部;本世纪初,经向带的震中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特点及地震构造带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地震的构造成因角度出发,探讨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特点、发震构造特征及地震构造带的划分。认为本区自公元1059年以来地震活动明显地存在三个活动周期,目前正处于第三活动周期的地震活动高潮阶段中。本区发震构造以走滑、走滑一正倾滑、走滑一逆倾滑运动为主,发震构造的展布方向主要为NNE、NNW—NW,不同方向发震构造具不同运动特征。文中还具体讨论了本区主要地震构造带的划分。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是华南的强震区之一,地震活动具有震源浅,震感强,北强南弱和南北周期性地迁移跳动等特点。琼北的地震能量释放较有规律。15—17世纪和18—20世纪能量释放的趋势类似,17世纪初为大释放期,20世纪的能量释放,虽然也有突发的趋势,但与17世纪比较仍相差一个数量级。 近东西向断裂构成了海南岛的构造格架。北西向断裂具有新生性和强烈的活功性。因此,前者可能是海南岛的控震构造,后者可能是发震构造。而产生地震构造的力源主要来自南海海盆的扩张,所有的地震活动特点也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5.
<正>以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性为主要依据,将华北构造区主要地震带统一划分为长度数百千米的若干地震构造段;再以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特点等方面的相似性为主要依据,将华北构造区主要地震带划分为主震型段和多震型段两种类型。本研究拟在华北构造区北东东—南西西向、近水平的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背景下,探讨主震型段和多震型段的强震孕育模式。(1)主震型模式及其成因。典型如银川—河套地震带银川段、河北平原地震带三河—涞水段和唐山  相似文献   

6.
1976年龙陵地震地震地质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陵地震是由7个相对独立的次级序列组成的强震群,除了两次大震(M7.3,7.4)之外,还发生了M≥6的强震5次。 龙陵地震序列的主要成分发生在被三条大断裂包围的三角形断块内部。发震构造是由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断层组成的“断层带”,这是一种新生的、处于崛起过程中的活构造,强震的发生是断层发展、连贯过程的体现。发震构造是由北北西—南北向和北东—北东东向的“断层带”交切而成的构造格架,在北北东向的主压应力场作用下,地震活动过程显示了突出的共轭性构造活动。 整个龙陵序列没有一条规模较大的构造统一控制,7个次级序列的主震有各自的破裂面,这些破裂面对震区地震活动的控制能力很低,说明龙陵地震的脆性“碎裂”特征。龙陵序列的主要成分发生在花岗岩基上,花岗岩的相对各向均一性是“碎裂”特征的物性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序列和地震构造作了初步分析,该地震序列为主余型,发震构造为蹬口—本井断裂.主震前在鄂尔多斯西缘中小地震活动明显增强,但在震中附近地震活动不突出,存在银川地震窗、地震空区、空间参数扫描A值等测震学年度异常;震前出现突出的短临前兆异常有阿拉善左旗倾斜NS向、银川石英摆倾斜EW向、石嘴山视电阻率EW向等.其异常分析可为今后宁夏及邻区中强以上地震的震例总结和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淮河流域及南黄海中强地震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及南黄海地震区(29°—35°N,110°—123°E)在地壳深部结构、活动断层格局及新构造等方面具有由华北向华南过渡的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是形成中强地震区的重要构造背景条件之一。 该区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出现稍晚于华南地震区而又稍早于华北地震区,活跃期与平静期内的地震活动强度相差不很悬殊,活跃幕与平静幕的时间变化比较稳定。中强地震的时间间隔呈现重复的序列性特征,地震的经向、纬向分布表现出一百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东南沿海地区的断裂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帮华  黄日恒 《华南地震》2006,26(3):109-118
中国东部,相对来说东南沿海地区的地震活动较为频繁,断裂构造也十分发育。地震活动与断裂构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震中与断裂构造的空间分布也关系密切。通过对东南沿海大量震例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三组断裂与地震的关系,得出东南沿海地区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的三组断裂构造,分别构成了区内的衰减构造、控震构造和发震构造,形成了东南沿海陆缘构造活动带。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境内发生的几次7级大震的等震线、地震破裂带、序列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以及地质资料的对比分析,将大震发震断裂格架大致分为单一发震断裂和多组方向发震断裂格架两种类型。并对两种断裂格架类型大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初步的讨论,提出了早期前震、构造性前震和直接前震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四川北部及川甘青交界地区强震活动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四川北部及川甘青交界地区强震活动的基本格架和特点。指出区内强震活动主要受燕东向分布带所控制。对北东向分布带分期活动特点及区域特征的分析表明,研究区未来几年将处于中强震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12.
郯庐断裂带的分段与沂沭断裂的活动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的主要强震构造带,活动性分段明显,大致可分:黑龙江鹤岗—铁岭段,为弱活动深震、中深震段;下辽河—莱州湾段,为强活动、高频强震段;鲁苏沂沭段,为强活动、低频强震带和南部大别山—广济的弱活动弱震段。其中鲁苏沂沭段中规模最大的沂沭断裂带,在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活动分段尤为明显,以临沂汤头至莒南大店一线为界,北部以高角度正断或逆冲、蠕滑为主。在活动时代上早于或相当于更新世晚期。南部除更新世活动外,全新世以来至少有三次强活动迹象。而且从莒南岭泉的左山至新沂何庄,延续 120公里范围内有1668年郯城8.5级地震形变带和地震断层,这也是郯庐断裂带的最新活动段。  相似文献   

13.
西藏申扎地区地震形变带及活动构造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扎地区是西藏活动构造和历史地震发生最多的地区之一,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和强度大等特点,自有地震记录(1720)开始以来,最大震级为7级。初步考察结果表明申扎地区地震活动的控震构造为活动构造带,发震构造是活动构造带中的边界断裂。  相似文献   

14.
为了获取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的壳幔电性结构,研究祁连造山带、鄂尔多斯地块及六盘山构造带的构造变形,布设一条甘肃陇西至陕西黄陵的近东西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获取了91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响应.经过对全剖面观测资料的数据处理、分析及二维反演,获得了剖面壳幔电性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剖面横向可划分为三个区块,分别对应祁连造山带、六盘山构造带与鄂尔多斯地块;祁连造山带东段可能残存沟弧盆体系的构造格架,青藏高原北东向生长可能是在这一先存格架上的叠加与改造;六盘山构造带壳幔结构复杂,以中地壳拆离断层为界,上地壳发育拆离断层系统而下地壳挤压缩短增厚;鄂尔多斯地块成层性较好,地块总体较为稳定,但局部经历了与地幔上涌相关的物质与结构再造.  相似文献   

15.
正主要从天水井下地电观测区地质构造背景、布极及观测方式介绍了天水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系统,并结合典型震例介绍天水深井地电阻率资料预报预测的几次实践。1台站概况天水中心地震台地处青藏块体东缘与鄂尔多斯和华南三大块体的交接过渡区,同时又是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多组活动构造的交汇区。区内地壳厚度与重力梯度变化强烈,深浅构造关  相似文献   

16.
澜沧—耿马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澜沧—耿马地震形变带、极震区及余震序列分布特征,分析了7.6和7.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北北西向旱母坝断层是7.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7.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一条单一的断层,北西向木嘎断裂和北北西向澜沧—勐海断裂均有明显破裂表现,这一特点与震区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根据活动构造组合、对以往构造变形机理的质疑、断层带摩擦滑动的模拟实验、构造活动强度与简单剪切参数的关系,提出简单剪切是东南地区活动构造变动的机制,其剪切边是经向左旋,纬向右旋。对这种变动方式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实践和理论上与此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在介绍盈江及邻近区域地震构造背景、新构造运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等的基础上,从2011年盈江5.8级地震烈度等震线、地震序列、地表形变带和震源机制解等方面,初步分析了本次地震的构造活动特征.结果显示,盈江5.8级主震与北东向大盈江断裂左旋走滑活动密切相关,前震和主震序列则反映出北东向大盈江断裂与近南北向苏典—盈江断裂共轭破裂活动的特征.通过区域历史地震概况和5.8级主震前后的地震活动情况,初步探讨了盈江地区的地震活动特点,认为群震是盈江地区地震活动的一大特点,5.8级地震的发生则是2011年年初4级群震继续增强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陇西旋卷构造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本详细叙述了陇西旋卷构造的展布特征,认为陇西旋卷构造展布在青藏地块、阿拉善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之间,其整体向固原、宝鸡一带收敛,向西北方向撒开,主要旋回面两侧相对作反时针扭动,总的可以划分为六盘山—南、西华山—毛毛山、香山、炭山—窑山—烟筒山、大、小罗山—牛首山和青龙山五个旋回褶带。该构造在卫星照片上有明显的显示,现今仍有强烈活动,对7级以上地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並有地震自外旋带向内旋带迁移,震级逐渐增大的特点。本文认为陇西旋卷构造的形成是受青藏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的活动的影响所至。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沙井子段为了优选天然气勘探目标,进行了构造特征研究.针对沙井子段,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进行构造分析,划分了西部隆起带、中部双层构造带和东部基底卷入逆冲带,其中:西部隆起带地层向西逐渐抬升,地层分布稳定;中部崾崄壕双层构造带,以石炭系煤层滑脱层为界,上部发育构造楔,下部为原地构造;东部四合掌地区即西缘冲断带与天环凹陷接触带发育高角度的大型基底卷入型构造,多个构造楔处在逆冲断裂的下盘,故此中部与东部的构造楔形成"双楔构造".中部构造楔定型期是晚侏罗纪,这也是主要的生排烃阶段.因此,构造楔的形成期与主生排烃期具有一定的匹配性,而且构造楔处在二叠系地层中,埋藏较深,受后期改造较弱,天然气保存条件好,勘探潜力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