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胸部CT增强扫描中不同扫描触发阈值对图像影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行胸部CT增强扫描患者分成3组,扫描触发阈值设置A组阈值120HU,患者21例;B组阈值160HU,患者26例;C组阈值200HU患者21例。所有入组患者第一期动脉期使用Smart触发技术,第二期静脉期延迟45s扫描。测量肺动脉干层面降主动脉的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对3组图像进行客观分析。结果:3组患者体重:A组(66.38±9.08)kg、B组(67.46±8.56)kg、C组(66.38±6.62)kg,3组患者体重P=0.875,P>0.05无统计学意义。动脉期CT值A组(296.86±36.76)HU、B组(321.62±40.18)HU、C组(318.11±42.21)HU,P=0.009,P<0.05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期CT值A组(158.67±15.96)HU、B组(168.35±14.69)HU、C组(171.62±12.851)HU,P=0.014,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和C组三组客观图像质量评分C组4.90大于B组4.69大于A组4.47。结论:3组实验统计分析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C组血管动脉期及静脉期充盈效果更佳,有利于放射诊断医生和临床医生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能谱CT对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患儿肝移植术前肝血流动力学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60例肝移植术前行CT检查的胆道闭锁致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患儿。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28例,B级20例,C级12例。增强CT扫描采用能谱GSI模式。选取动脉期及门脉期的碘(水)基图像,分别在肝S2、S4、S7和S8四个肝段内设立一类圆形ROI(面积约60~80 mm2),并避开大血管测量碘基值,动脉期、门脉期的ROI保持一致;分别取其平均值作为动脉期、门脉期肝实质的碘含量(IA,IP),并计算出肝动脉碘分数(AIF),AIF=IA,IP。对不同Child-Pugh分级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患者的IA,IP及AIF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不同Child-Pugh分级的IA,IP及AIF分别为肝功能A级:(4.34±2.0)100μg/cm3,(12.68±2.8)100μg/cm3及0.34±0.12;肝功能B级:(5.65±2.8)100μg/cm3,(14.49±3.8)100μg/cm3及0.38±0.13;肝功能C级:(7.09±2.6)100μg/cm3,(13.89±3.5)100μg/cm3及0.51±0.14。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Child-Pugh分级组间的IA及AIF的总体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hild-Pugh组间的IP总体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级与C级的IA有显著性差异(P=0.004);A级与C级、B级与C级的AI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A&C=0.001,PB&C=0.015),其中以Child-Pugh C级组患者的AIF最大,Child-Pugh B级组次之,而Child-Pugh A级组最低。结论:能谱CT扫描获得的AIF,可以作为一个定量评价胆道闭锁致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患儿血流动力学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不同注射速率对肝脏动脉期增强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进行腹部CT扫描的患者,正常组(A组)40例和肝硬化组(B组)40例。各组根据注射速率不同分为2组,3.5 mL/s组(A1、B1组)、2.5 mL/s组(A2、B2组),采用Smartprep造影剂跟踪技术,当腹主动脉的CT值到达或超过150 Hu,按下扫描键正式扫描。记录不同注射速率动脉期腹主动脉的CT值、触发时间,统计正常组和肝硬化组成像优良率,建立统计表并相互比较。结果:注射速率为3.5 mL/s和2.5 mL/s时,正常组优良率分别为96.4%和91.7%,P>0.05;肝硬化组优良率分别为95.5%和72.2%,P<0.05。注射速率为2.5 mL/s时,正常组和肝硬化组腹主动脉平均强化峰值分别为196.40 Hu±20 Hu和186.02 Hu±18 Hu,P>0.05;正常组和肝硬化组动脉期平均触发时间分别为22 s和24 s,P<0.05。注射速率为3.5 mL/s时,正常组和肝硬化组腹主动脉平均强化峰值分别为244.90 Hu±37 Hu和219.33 Hu±33 Hu,P<0.05;正常组和肝硬化组动脉期的平均触发时间分别为20 s和22 s,P<0.05。结论:无论是肝硬化组还是正常组注射速率越快,动脉期峰值越高,达峰时间越短。相同注射速率情况下,正常组腹主动脉平均强化峰值较肝硬化组高,平均触发时间较肝硬化组短。肝硬化组对注射速率要求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下颈部横径的低辐射剂量颈部增强MDCT的可行性。方法:对126例临床拟诊为颈部病变的患者行颈部CT检查,其中42例为常规剂量组,84例为低剂量组。低剂量组再根据患者下颈部横径的大小分为3个亚组:A组大横径组,横径≥40cm(21例);B组中等横径组,35cm≤横径<40cm(35例);C组小横径组,横径<35cm(28例)。常规剂量组管电压/管电流采用120kV/350mA,低剂量A、B、C3组分别采用120kV/300mA、100kV/300mA和80kV/300mA。对常规剂量组与低价量组扫描图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记录A、B、C3组不同扫描方案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各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A、B、C三组有效吸收剂量ED分别为(1.34±0.13)mSv、(1.17±0.10)mSv、(0.74±0.08)mSv和(0.34±0.04)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6.13,P<0.01),各低剂量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均低于常规组。组间两两比较ED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1)。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两名医师对颈部图像质量的评分一致性较高(3组Kappa值均>0.70),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A、B、C3组比较图像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Z=-0.258,P>0.05),各组的图像对比噪声比无统计学差异(F=0.750,P>0.05)。结论:根据患者下颈部横径的大小采用不同管电压行颈部增强CT扫描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而不影响图像的诊断质量,该扫描方案显示颈部结构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110kVp)与低对比剂量(1.0mL/kg)在肝脏CT增强扫描中的可行性。方法:116例行肝脏CT增强扫描,且BMI<25kg/m2的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进行研究,每组58例。A组:管电压110kVp,对比剂碘帕醇(300mgI/mL),对比剂量(1.0mL/kg),采用正弦迭代重建(SAFIRE)。B组:管电压130kVp,对比剂碘帕醇(300mgI/mL),对比剂量(1.2mL/kg),采用滤波反投影重建算法(FBP)。测量动脉期腹主动脉CT值、肝门脉期门静脉CT值及增强扫描3期(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肝右叶肝实质CT值;计算两组图像的肝动脉期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及总有效辐射剂量ED;并对两组图像进行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和B组CNR、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在增强扫描3期测得肝右叶肝实质CT值及动脉期腹主动脉CT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门脉期A组的门静脉CT值低于B组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A组的3期总有效辐射剂量(ED)(9.88±3.56)mSv低于B组(13.91±4.71)mSv,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A组比B组的对比剂量减少17%。结论:128层MSCT在肝脏增强CT扫描中,应用低管电压(110kVp)和低对比剂量(1.0mL/kg),联合迭代重建技术(SAFIRE),可以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及人体碘摄入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双源双能CT的虚拟单能图像与常规CT图像的图像质量.方法:采用西门子SOMATOM Force双源双能CT扫描图像质量控制体模Catphan 500的高对比度分辨率CTP528组件和低对比度分辨率CTP515组件,分别采用双球管扫描方案重建低、中、高3档虚拟单能能谱图像(A组:40keV,B组:70keV,C...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图像质量,探讨减少对比剂用量在肺动脉CTA (CTPA)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采用西门子公司64排128层螺旋CT机,将60例临床拟诊为肺动脉栓塞(PAE)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n=20):A组,对比剂60mL+ 40 mL生理盐水;B组,对比剂30mL+ 40 mL生理盐水;C组,对比剂20mL+ 40mL生理盐水,其他的扫描参数相同,采用对比剂追踪自动触发扫描.将获取原始数据传到工作站,由1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和主管技师,在轴位测量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降支及左、右肺静脉的CT值,并对血管强化程度、重组血管分支显示进行评价.结果:A、B、C三组在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降支的平均CT值分别为:(513.20Hu、504.34 Hu、509.54 Hu)、(498.14 Hu、497.43 Hu、499.63 Hu)、(486.31Hu、489.45 Hu、491.49 H u),三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左、右肺静脉的平均CT值分别为:(235.41Hu、176.31Hu、119.91Hu)、(241.01Hu、169.52 Hu、129.54 Hu),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与组之间的肺动静脉具有明显统计学(P<0.01);重组肺动脉血管清晰度及分支血管显示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对比剂(20 mL人/次)在CTPA中是可行的,既降低了对比剂(CM)对患者潜在的危害,又节约检查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对比剂用量及注射速率情况下,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的应用效果.资料与方法:将96例体重指数18.5~22.9的可疑脑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3组(每组32例).A组:注射对比剂75mL后用25mL生理盐水冲刷,速率4.5mL·s-1;B组:注射对比剂50mL后用40mL生理盐水冲刷,速率4.5mL·s-1;C组:注射对比剂50mL后用40mL生理盐水冲刷,速率4.0mL·s-1.测量颅内段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的CT值,同时评价血管显示的效果.结果:3种注射方案动脉的平均强化程度差异之间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A组与C组重组血管清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行脑血管MSCTA在能够获得满足检查要求的图像效果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对比剂用量及注射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不同体重注射不同对比剂量在主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临床可疑主动脉病变患者,知情同意后根据不同体重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A组:体重在75kg以上注射75mL对比剂+25mL生理盐水;B组:体重在60~75kg之间注射60mL对比剂+40 mL生理盐水;C组:体重在60k...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回顾性心电门控下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支气管动脉(BA)CTA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咯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A组)及双低剂量组(B组)各60例,采用64排CT行BA-CTA。两组均行增强动脉期扫描,A组管电压120 kV,对比剂浓度350 mgI/mL,B组管电压80 kV,对比剂浓度270 mgI/mL,运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采集图像。扫描结束后重建图像,并分析两组BA的显示率、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的差异。结果:两组成功完成检查115例(A组57例,B组58例)。B组BA的显示率高于A组(P<0.05);B组图像优良率及合格率、噪声、BA的CT值、SNR、CNR均高于A组(P<0.05);B组CTDIvol、DLP、ED、碘摄入量均低于A组(P<0.05)。结论:回顾性心电门控下低管电压低浓度对比剂BA-CTA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既能提高图像质量,又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减少碘摄入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不同肝段的CT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EV)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间经临床确诊并行胃镜检查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EV患者143例,参照胃镜下EV严重程度分成重度组(61例)及非重度组(82例),所有病例于胃镜检查前2周内行肝脏CT增强检查,选择门静脉期图像,应用Shukun Radiomics v94软件,于轴位图像门静脉主干分叉层面按照Couinaud分段提取肝脏尾叶、左外叶、左内叶及右叶(后上段+前上段)影像组学特征,分别建立预测EV程度的模型,对比不同肝段影像组学特征预测EV严重程度的价值。结果:肝硬化患者基于不同肝段CT图像影像组学特征分别建立的预测EV程度的模型均能识别重度与非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其中右叶上段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85(0.78~0.92)、0.79(0.64~0.93),尾叶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AUC值分别为:0.78(0.69~0.87)、0.62(0.44~0.79);左外叶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AUC值分别为:0.80(0.71~0.88)、0.64(0.46~0.82);左内叶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AUC值分别为:0.71(0.61~0.81)、0.73(0.58~0.88);以肝右叶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值最大。结论:肝硬化患者不同肝段CT图像影像组学特征均能够鉴别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肝右叶模型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分析方法用于鉴别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基因病理学检查证实c-kit基因突变的GIST患者的增强CT影像资料,其中9号外显子突变的有9例,11号外显子突变的有40例.采用Python Pyradiomics工具提取了 1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增强CT成像对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临床和影像诊断为HSOS的6例(男2例,女4例)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增强CT检查,观察分析增强CT成像上肝实质、肝脏相关血管及其他扫描范围相关影像变化,并参考肝脏血管超声、血管造影或增强MR检查结果,总结分析HSOS增强CT的特征。结果:CT平扫6例均表现肝脏肿大,肝实质密度不均匀减低。增强后6例均表现为“斑片状”或“地图样”异常强化,1例除此之外还可见特征性的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异常强化。5例三支肝静脉均未见显示,1例肝左静脉未显影,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变细成线样改变。下腔静脉肝段3例重度狭窄,3例稍受压,但所有病例经肝脏血管超声、血管造影或增强MR检查均证实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流通畅。结论:CT平扫所显示肝脏肿大、密度不均匀减低和增强扫描所显示肝实质“斑片状”或“地图样”异常强化或特征性的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异常强化特点有助于HSOS的诊断。但增强CT对诊断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肝段是否狭窄或闭塞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多参数成像(gemstone spectral CT multi-parameter imaging)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术前分期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92例疑似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GSI扫描,获得定量参数(能谱曲线斜率(s-SHC)、动脉期标准碘浓度值(NIC)、门静脉期NIC、碘浓度差值(ICD)、肝动脉碘分数(AIF),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准,ROC分析s-SHC、动脉期NIC、门静脉期NIC、AIF值对肝癌的鉴别价值。Kappa一致性检验GSI对肝癌术前分期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本组肝癌54例(恶性组),肝脏良性病变38例(良性组),恶性组s-SHC[(1.93±0.62)VS(0.85±0.36)]、动脉期NIC[(0.13±0.05)VS(0.06±0.02)]、门静脉期NIC[(0.47±0.14)VS(0.40±0.13)]、AIF[(0.65±0.19)VS(0.31±0.12)]高于良性组(P<0.05),ICD[(7.15±2.39)×102μg/cm3VS(11.82±3.56)×102μg/cm3]低于良性组(P<0.05)。s-SHC、动脉期NIC诊断肝癌的效能较高,AUC分别为0.830和0.719,AIF无诊断价值。GSI诊断肝癌术前分期准确率77.78%,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值=0.612,P<0.05))。结论:GSI参数s-SHC、动脉期NIC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GSI技术可准确对肝癌进行术前分期,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能谱CT对CT门静脉成像(CT Portal Venography,CTPV)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对4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能谱CT扫描,应用能谱分析软件,分别采用混合能量模式(QualityCheck,QC,140kVp)、能量为51keV和70keV的单能模式进行重建,测量并计算三种重建模式CT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数据挖掘中决策树模型在结直肠癌患者肝脏CT图像分类中的应用。方法:分别选取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单纯性肝囊肿以及正常肝脏的CT增强图像各20例。对该60例肝脏CT增强图像分别进行灰度直方图、灰度共生矩阵以及图像变换的纹理特征提取,然后采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和决策树归纳分类器对图像进行分类。最终分类结果与临床事实分类对照,利用十折交叉验证法验证两种分类模型的有效性。结果: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树模型对结直肠癌患者肝脏CT图像进行分类准确性较高。决策树归纳的分类准确性远高于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准确性96.7%vs76.7%,Kappa值0.95vs0.65,P〈0.05)。结论: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树模型可以对结直肠癌患者肝脏CT图像进行分类,不仅能够判断肝脏有无相关病灶,而且仅依据图像的基本特性,可以自动识别肝脏乏血供转移瘤与单纯性肝囊肿,为未来计算机辅助诊疗疾病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及途径。  相似文献   

17.
食管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具有较高的死亡率。CT影像组学是从CT图像中提取大量影像组学特征,进行高通量定量分析,从而获得更多有关肿瘤异质性的信息。近年来已逐步应用于食管癌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的预测,治疗疗效评估及预后评价等方面。本文围绕CT影像组学在食管癌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首次临床和CT特征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临床确诊COVID-19患者的首诊症状、一般炎症指标和胸部CT,包括13例重型/危重型和77例轻型/普通型,并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师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相对于轻型/普通型COVID-19患者,重型/危重型最重要的临床特征为年龄较大,一般炎症指标上升,胸部CT显示肺部炎症指数(PII)更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C-反应蛋白(CRP)、PII区分重型/危重型和轻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灵敏度分别为69.2%、69.2%,特异度分别为83.1%、87.0%,曲面下面积(AUC)分别为0.775[95% CI (0.649,0.901);P=0.002]、0.770[95% CI (0.621,0.920);P=0.002],其联合的AUC为0.785[95% CI (0.644,0.927);P=0.001]。结论:重型/危重型和轻型/普通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症状、炎症指标和胸部CT特征具有显著性区别,结合年龄、CRP和PII的检查,有助于早期识别重型/危重型COVID-19和评估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