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敏  荣艳 《高原地震》2001,13(1):26-31
应用“全时空、有限时空扫描及时空强三维轴向稳定性检验”等“九五”研究最新技术途径,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兴海6.6级地震前,2年时间尺度内小震活动的发展及强震的孕育过程,并提取了较为稳定、清晰的小震活动演化图像。其演化过程为:中短期空区(2年尺度)→短期空区(1年尺度)→中小震条块(1-0.5年尺度)→显地震事件(1-0.5年尺度)→副近地震(≤0.3个月)→主震发生。同时,对青海省东北部出现的大面积地下流体异常也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相似文献   

2.
河南内乡-镇平ML4.7级地震及其震前 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0年4月29日河南内乡-镇平ML4.7级地震是一次显著地震事件,地震序列属孤立型,根据震区地震地质背景,等震线分布以及震源机制解的综合分析表明,发震断层为北西向的朱阳关-桐柏断裂,对1992年至今该区2.0级以上地震空间分布的研究认为,震前的地震空间分在由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即存在一个地震正常活动,地震空间,地震条带,震前震中区平静至发震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印尼苏门答腊9.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薛艳  宋治平  梅世蓉 《中国地震》2005,21(3):311-319
通过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0级大震前不同时空尺度地震活动性异常特征分析发现:①大震前10年,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深源地震活动显著增强,表现为频度增多、强度增大、震源深度增加等,特别是震源深度分布的非均匀性增大(即地震集中分布在500~689km深度间);同期,苏门答腊岛及其附近肘≥7.0浅震活动也异常显著,形成长约1000km、宽300km的集中区。②震前1年全球肘≥7.0地震活动出现明显的平静一密集现象,且在密集阶段强震沿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呈带状展布;这时主震震源区附近出现5级地震空区。③震前半年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的东、西两端先后发生2次7级以上深震,其中1次发生在罕有深震活动的苏门答腊岛。④震前3天,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上4级以上地震呈带状展布。⑤震前4年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火山活动增强,特别是震前1年火山活动异常显著。  相似文献   

4.
四川沐川5.7级震群子序列的震源参数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993-1995年发生在四川沐川县的5.7级震群,由3次5.0级以上地震序列构成。1993年首发5.0级地震序列频率衰减慢,1994年5.7级主震序列衰减快,1995年5.0级强余震序列双衰减缓慢。首发5.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增强显著。但在5.7级主震和强余震前的震区地震活动不突出。震源机制解给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向,呈近走滑兼倾滑型,利用小震波形记录资料,研究了Pn,Pg,Sg波段拐角频率和应力降值随时间的变化。各波段计算值变化幅度大体一致,形态略有差异,首发5.0级地震前起伏较大,在5.7级主震前后变化不显著。这与此期间地震活动图像的变化过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2004年9月17日阳江4.9级地震序列的一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月17日阳江M4.9级地震是1969年阳江M6.4级地震发生后至今震级最大的余震之一,该震中区及附近1970年以来至2004年底的九千余次ML1级以上的地震月频次的统计结果显示,本地4.5级以上地震震前短临时段内,ML1.0级以上小震活动水平增强不明显,但2004年与1986年的地震临震前,ML0.1级以上的微震次数却异常升高;本地4.5级以上地震前3个月至1年左右,b值均处于0.55左右的低值状态。衰减系数日值的计算均大于1,显示本地4.5级以上地震的余震衰减都很快,在较短时间内呈现出孤立型较强的特点。本次4.9级地震作出的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走滑型,与1969年主震的情况较为类似。  相似文献   

6.
江苏—南黄海地区断裂带附近的小震活动与主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970年以来,江苏-南黄海地区的9次ML>5.4中强地震发生前的中小震活动分析,发现该地区ML>5.4中强地震(本文称为主震)发生前2-3年内均有一系列ML3.0左右中小地震发生,而且这些中小地震的空间分布与主震在同一断裂带上。根据断裂带上的中小震活动情况,运用地震活动性的有关分析方法,对未来地震进行外推,并进行检验。得出,可以将断裂带附近发生的一些ML3.0左右的小震,视为该断裂带上将要发生的主震。  相似文献   

7.
宁蒗6.2级地震活动异常动态演变图象与序列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翔 《高原地震》2000,12(3):15-22
1998年11月19日云南宁蒗发生了6.2级地震,根据震前震源区及周围地区中小地震活动异常图像,分析研究了区域应力场作用下,震源区介质由稳定状态进行入稳定状态过程地震活动异常动态演变特征。同时,根据序列参数h、b值的动态变化,给出序列异常变化特征。主要特征为:1.地震孕育中期阶段,3级以上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震源外围地区,震源区高度平静;地震孕育发展至短期阶段,震源外围地震活动消失,震源周围地震活动迅速增强,且随着地震的逼近,地震活动逐渐向震源区收缩;至短临阶段,孕震区出现显的小震群活动。2.宁蒗6.2级地震在其5.3级地震前,震群发育,震群参数h值小于1.0,且随着地震的逼近,震群参数h值逐渐减少、b值逐渐增大。3.5.2级前震和6.2级震前,序列参数h值均出现明显快速减小的动态异常过程。此外,5.3、5.2级前震后,其2级以上余震衰减迅速,且余震又少又小。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的普遍性及其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较为显著的异常是:1970—2008年汶川地震前,从云南北部至甘青川交界形成规模巨大的5.5级以上地震活动增强区(或称环形分布);1970—1999年围绕龙门山断裂带形成5级以上地震背景空区,汶川地震发生在增强区内的背景地震空区里;2001—2007年形成ML4.0以上地震孕震空区,震前1年孕震空区内部及其两端相继发生多次ML 4.0~5.0地震,空区打破.上述地震活动增强区、背景空区和孕震空区是大地震前普遍出现的现象.为对比分析,本文系统研究了2001年以来我国大陆及邻区4次MS≥7.8级地震和全球10次MW≥8.0级地震前类似地震活动异常,并给出统计特征.结果显示:地震增强区规模为850~2700 km,持续时间13—38年,增强区长轴对数与主震震级呈正相关关系.增强区与余震区规模之比为2.3~7.7,其对数与主震震级呈负相关.背景空区长轴300~1100 km,持续时间10—32年,其长轴对数与主震震级呈正相关关系.孕震空区长轴为370~780 km,持续时间1—7年,孕震空区长轴对数与主震震级呈正相关关系.对于板内地震,构成增强区的最低震级为5.0级或5.5级,构成背景空区和孕震空区的最低震级分别为5.0级和4.0级.而对于板间地震,构成增强区和背景空区的最低震级为6.0级或6.5级,构成孕震空区的最低震级为5.0级或5.5级.基于坚固体地震孕育模型,认为地震活动增强区的环形分布是由于震源区的破裂强度高于周围介质造成的,地震孕育过程中体应变的范围和强度存在逐渐增大和变小的过程,这是地震活动增强区出现三阶段特征的原因.从包体弹性理论可以推导出增强区尺度的对数与主震震级、增强区与震源体比值的对数与主震震级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长岛附近地区地震分维结构及月频度趋势性变化与渤海、山东及邻区大范围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得出:大区中强以上地震活跃阶段,研究区存在分维结构,小震活动频度出现趋势性增强;中强以上地震活跃期间分维值较低,活跃阶段将要结束时分维值较高,进入地震平静阶段分维结构不存在。还研究了长岛小震月频度变化的短临前兆特征,得出长岛区地震活动对本区Ms4级以上地震、200公里范围内4.5级以上地震及主震为4.0级的震群、600公里范围内5.5级以上地震,长岛月频度一般在震前1至5个月内会出现8或14次以上的异常现象。反映了长岛小震活动对监视渤海及邻区大范围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窗口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普洱6.3、宁蒗6.2级和姚安6.5级3个在省内M≥5级地震平静了10余个月,打破5级平静后发生的M≥6级强震前水汞的异常分析,并着重短临异常研究,结果表明这3次地震前水汞均有中期和短、临异常,中、短、临异常台站数为两头少,中间多。中期异常表现为11%。22%的水汞观测台站震前出现2—10个月的中期异常;短期异常表现为震前2—3个月,平均44%的台站观测到短期异常,最大异常幅度与异常判定线比值在1.3—3.2倍之间:强震前都只有1个台站出现临震异常。短期异常有差异,宁蒗6.2级主震前,短期异常在2次前震前出现,普洱6.3、姚安6.5级地震前,水汞短期异常在打破5级平静的地震前出现,水汞短期异常有活跃、平静的现象。最早出现中期异常的台站相对靠近震中。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主震和余震属于同一发震构造形成的震源区之原则,提出了历史地震余震参数的复核方法:首先在核实资料的基础上,判断是否属于余震;考虑主震震源区范围,综合确定余震震中位置,当资料不够充分时,也可直接以主震震中代替;按有感半径和区域烈度衰减关系来估算震级值.进而运用以上方法以1604年福建泉州海外7(1/2)级地震、1605年海南琼山7(1/2)级地震和1668年山东郯城-莒县8(1/2)级地震的13次余震为例,探讨了此方法的普适性.结果表明13次余震中有12次地震震中位置和6次地震的震级值发生了变化,使得原有余震参数的不确定性得到了明显改变,判定了主震和余震是属于同一发震构造.这些结果为在相关地区合理识别发震构造创造了条件,也可为今后修编历史地震目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加卸载响应比是一种刻画震源区介质损伤程度的物理学参数,它通过随时间的变化来反映地震孕育的过程来进行地震预测。通过对1990—1999年新疆地区部分中强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基于该理论得到孕震积分的概念应用于震例中。结果表明:中强震震前在震中附近可能存在多个高加卸载响应比值区,它们大致围成椭圆状或环状,地震通常发生在异常高值波动或减弱的过程中;异常峰值至发震时间比理论时间要短,这可能表明新疆地区构造活动剧烈,孕震周期较短。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2020年伽师M S6.4地震周围地质构造背景,研究分析了M S6.4地震前新疆地区和柯坪块体地震活动状态、区域地震活动图像特征。结果表明:①本次地震前1~2年和震前半年,新疆境内中强和中小地震呈现“平静—成组活跃”或显著增强特征;②本次地震发生在柯坪块体M S≥6.0地震平静近15年的背景下,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存在时间渐进的中短期异常特征,即震前2年,5级以上地震活动呈现NE向有序条带分布;震前1年南天山西段小震群累积月频度呈现“加速”活动特征;震前半年震区附近4级地震条带形成共扼分布特征;震前3个月震区附近出现地震窗超限异常;震前2个月震区附近地区视应力呈现显著高值异常;③震前地震活动具有较好的“长、中、短”期异常配套出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2013年10月31日在吉林省前郭县查干花镇先后发生5.5级和5.0级地震,之后于2013年11月22日、23日又在原地分别发生了5.3级和5.8级、5.0级地震,形成震群活动。震群地震发生在东北断块区松辽断陷带中央坳陷区内,极震区长轴呈北东向展布。本次震群序列共记录1 356次地震,包括5次5级以上地震,记录到完整的地震序列。余震呈NW向密集条带状分布,震群震源断错性质为带有走滑分量的逆冲型错动,综合分析认为,前郭震群地震可能受北东向扶余—肇东断裂和北西向查干泡—道字井断裂控制,其破裂面为北西向,发震构造可能是震源区基底深部一条NW向隐伏逆冲断裂(查干泡—道字井断裂)。前郭5.8级震群在震前出现一部分测震学异常,而前兆异常更丰富,表现为由外围向震中区逐渐逼近,地震发生后前兆异常又表现出由震中区向外围扩散的特征;在时间上,先是从2010年以来出现以破年变为特征的中期趋势异常,逐渐由趋势异常向短期异常再向临震异常演化,临震异常主要以加速转折下降为主。   相似文献   

15.
1977年以来(中国大陆第5地震轮回)青藏块体发生11次7级以上地震,分析7级以上地震及地震前5级以上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7级以上主震发生前,震中区5级以上地震活动一般存在20年以上的平静异常,地震活动特征差异与主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位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中等地震活动增强作为强震标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焦远碧  丁鉴海 《地震》2000,20(2):15-19
通过对(1990~1996年)发生在我国大陆及边境地区24次6级以上地震的分析研究表明,80%的强震主震前在震源区及附近有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的过程。异常表现出共同的基本特征,即长期平静→增强活动→震前平静→发震。震前平静至发震大约经历几个月到2年时间(平均10个月左右),可以作为中短期地震预报判据。用岩石蠕变声发射实验来解释这一现象,可把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看作是稳态蠕变阶段后期发生的广义前震。  相似文献   

17.
从高波速比试论云南丽江7级地震的孕震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震中周围多台地震波资料计算平均波速比, 并对计算误差作了统计和分析, 提出了在介质存在横向不均匀的情况下数据处理方法。在资料有相当可信度的基础上, 动态追踪了1996 年2 月3 日云南丽江7 级地震前滇西北地区波速比的十余年时空演化图象。显示出: 丽江地震孕震区的高波速比异常图象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小并再次扩大的过程;而低波速比的异常图象则由大到小、由小到大并再次缩小的过程; 地震发生在低波速比异常区包围的高波速比异常区的交汇部位。其时间进程的演化显示丽江地震的孕震区在1988年耿马—澜沧76 、72 级地震后进入非线性阶段, 1995 年孟连西中缅边境73 级地震前进入失稳阶段。结合滇西北地区地震垂直分布图象和对照含硬包体试样在破裂孕育过程中波速场的演化图象, 表明丽江地震的孕震区具备了坚固体孕震模式的高波速特征  相似文献   

18.
白超英  王筱荣 《地震工程学报》2001,23(2):149-154,159
用“震源触发-系统响应”孕震模式,分析讨论了新疆1996-1998年成组强震活动前后地震活动图像的时空演化特征,由此定义了“诱发信号震”,进而分析研究了诱发信号震与后续主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强震发生后触发(或引起)的中等地震活动区及边缘很可能是未来强震发生的地点;强震或其强余震发生当天或稍后1天内发生的信号震具有预报意义,信号震发生后,其周围200km范围内3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大,其震级可能比信号震的震级高0.5-2.0,最后对成组强震活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2021年甘肃阿克塞5.5级地震前震中周边的地壳变形运动特征,根据CMONOC提供的GPS观测资料,通过GPS速度场、面应变率场和站间基线时间序列分析,探讨了震前的地壳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震中处于发震断层西南侧远场速度大、近场速度小且断裂两侧速度场方向明显不同的位置,同时位于与发震构造类型一致的面应变率场的压缩高值区,即挤压应变累积区。跨发震断裂的基线长度在震前3年多时间出现的转折变化,表明震前发震断裂两侧左旋走滑速率明显减缓;而断裂两侧的挤压速率有所加快则反映出本次地震前震中区域存在一定程度的应变能积累。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该地震的孕震过程,并可为相似构造类型区域的强震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