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描述震源区介质损伤程度的一种地震预测方法。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M_S6.7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时空演化特征和异常区的孕震积分时程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前,研究区出现了多个加卸载响应比高值区域,异常区呈现为环状或片状,随着地震孕育过程,异常区往震源附近迁移,发震地点在异常区边缘和内部,地震发生在异常高值减弱过程中,异常峰值到发震时间为1个月,远小于理论发震时间,这表明了研究区构造活动剧烈,孕震周期短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新疆地区进行了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扫描计算,考察了研究区2000 ~ 2012年期间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区域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孕震积分定量统计了新疆地区5级以上地震与LURR的时空关系;并用2011 ~2012年的扫描结果与次年实际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进行对比,发现绝大部分的中强地震都发生在前1年的预测区域内.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扫描结果,分别对2011 ~2012年发生的4个6级地震进行了孕震积分时程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实际地震发生之前几个月孕震积分均会达到峰值,并在高值波动过程中或高值回落后发震.  相似文献   

3.
基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2017年8月9日新疆精河6.6级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时空演化特征和异常区的孕震积分时程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精河6.6级地震前,研究区出现了明显的加卸载响应比高值异常区域,异常区呈现环状特征;而且,异常区域随时间逐渐向震源附近迁移,异常演化过程中异常区域内部和周围发生了6次5级以上地震,其中,2次6级地震发生在异常高值减弱过程中,异常峰值到发震的时间分别为11、22个月,大于以往研究的理论发震时间,这可能是受构造应力区域性特征影响的缘故。  相似文献   

4.
正加卸载响应比是尹详础等人提出的一种中短期地震预报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测量地震加卸载过程中本尼奥夫应变的比率进行,可能反映了作用于断层的地球潮汐力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当孕震系统处于稳定或线性状态时,加卸载响应比接近1,当孕震系统处于非稳态时,加卸载响应比大于1,通常在强震发生前,加卸载响应比会在震前出现几个月到几年的高值异常,这种前兆现象已被众多研究者多次观测到并以之作为地震预测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近年来提出的地震预测方法。本文进行了加卸载响应比异常时间尺度的统计研究,其中包括中国大陆地区5.0~8.1级的部分中强地震共30个震例,并得出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时间尺度与未来地震震级之间的拟合函数。结果表明,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时间尺度与未来地震的震级具有正变关系,即震级越高,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时间尺度越长。根据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时间尺度与震级之间的关系可以估计未来地震的发震时间,同时,可以确定加卸载响应比时空扫描过程中时问长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前地下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汶川地震前地下水位中短期异常信息比较不明显这一问题,选取受地震影响严重的川、滇、陕、甘及渝等5个省市为研究范围,依据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采用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对地下水位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前中短期时间内,地下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存在着明显的异常现象,异常时间相对集中在震前半年左右或1~2个月,且随着地震孕育活动的增强,异常井的空间分布也逐渐由四周向龙门山断裂带附近靠拢,尤其在震前1~2个月时间内,震源区异常井数量明显多于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7.
根据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福建省5个水位观测资料进行加卸载响应比计算,发现在多次福建4级地震前出现多井同步异常,在形态上表现为高值突跳,时间上表现为短期或短临异常,空间上与地震所处的构造部位有关.说明地震前近源区含水层系统确实处于临近失稳状态,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可能捕捉到4级以上地震前应力失稳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尝试采用一种类似于加卸载响应比的简单算法将GPS观测应用于地震中短期预测.算法根据孕震区域在不同阶段的加卸载响应比变化判断未来地震的发生趋势:当地壳处于稳定状态时,得到的时间序列在1.0附近波动;而在临近地震之前会出现明显的异常高值.以2004年美国南加州的Parkfield地震为例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地震发生前半年左右震中附近GPS台站得到加卸载响应比时间序列都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异常变化;而一些距离震中较远台站却没有观察到类似的异常变化.这可能反映了孕震区地壳介质稳定性的变化,表明通过处理GPS观测资料可能获得新的地震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9.
地震孕育过程的实质是震源区的损伤演化过程 ,这一演化过程是远离平衡态的不可逆过程。加卸载响应比理论从这一基本点出发 ,根据孕震区介质对加载和卸载的不同响应 ,提出了地震预测的新方法。本文对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理论和应用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 )从损伤力学的角度对加卸载响应比的力学机理进行理论阐述 ,通过加卸载响应比与损伤变量在宏观和细观上的密切联系 ,论证了加卸载响应比的物理实质是定量地刻划了非线性系统偏离稳态 (或逼近失稳 )的程度。而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正是孕震系统的损伤演化直至失稳…  相似文献   

10.
应用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原理,对广东地下水位网的观测数据进行加卸载响应比计算,以广东及周边地区数次MS4.0级以上地震作为震例,提取可能的中期至短期的响应比异常变化,研究其异常特征以及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强地震前响应比存在增大变化,大多数井的水位固体潮响应比在发震前1~4个月出现升高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1.
美国西部地区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扫描及其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近年来提出的地震预报新方法, 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实际地震预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了研究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否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的地震, 是否具有普适性, 选择了典型的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带及其周围地区的地震作为研究对象, 计算分析了美国西部地区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情况, 并对该地区未来的地震趋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量纲分析应用于地震预测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加卸载响应比(LURR)的基本思路是希望能够通过刻画震源区介质的损伤程度,反映地震孕育的进程,从而预测地震.近30年来,很多人对加卸载响应比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加卸载响应比在地震预测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异常区与地震发生的位置有较好的对应性,但是预测效果仍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实际预测中对当地的地球物理情况考虑的不够.本文采用量纲分析与加卸载响应比结合的方法,综合考虑当地的地球物理情况,例如剪应变率和平均地震波能量等因素的影响.文中选取1970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34个震例资料,通过分析得到了与发震震级和时间相关的无量纲量π1和π3,根据对实际数据的拟合,π1和π3均与震级成指数关系.在应用于地震预测实践时,首先根据LURR空间扫描结果选取异常区,然后确定异常区的地球物理参数,通过π1确定震级M,再由π3确定发震时间T.  相似文献   

13.
地震临界区域尺度的界定对于地震前兆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加卸载响应比(LURR)及震前矩张量加速释放(AMR)两种模型对地震临界区域尺度进行了分析。采用不同半径区域内地震事件的Benioff应变分别计算LURR和AMR时间序列,震前引起时间序列异常变化最明显的半径尺度所定义的区域就是最佳地震临界区域。华北地区M>5震例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模型所得到的最佳地震临界区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最佳临界区域半径与主震震级之间统计的线性关系斜率约为0.34~0.36。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不同预测模型可以较为定量的评价地震临界区域尺度,从而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加卸载响应比(LURR)是根据岩石应力-应变关系的动态演化规律提出的地震预测方法。以Benioff应变为响应量,分析青海玛多M_S7.4地震前震中及其周边400 km内的LURR异常的演化特征发现,在震前一个月LURR值达到最高值,半个月之后出现高值回落的现象,说明此时孕震区岩石介质已进入屈服阶段的末端。在此基础上,利用NOAA卫星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分析高值回落后(5月14—25日)地面长波辐射值的短临异常演化规律。结果显示:震前在空间上仅仅在震中北部出现OLR显著且连续的短临异常变化并呈现向震中扩展的趋势,在时间上整个演化过程经历了初始增温-异常扩展-达到峰值-异常减弱-地震发生-异常消失等6个阶段。LURR和OLR震前短临异常特征说明,回落前的LURR高值反映了岩石介质屈服阶段的结束,OLR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的构造应力累积状态,综合研究两种物理参量震前异常演化特征,有助于更准确评估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Thetheoryoftheload/unloadresponseratio(LURR)hasbeenproposedabouttenyears(YIN,YIN,1991).Thetheoreticalstudieshavebeendevelopedfromtheoreticalanalysistorockexperimentandnumericalsimulation(SHI,etal,1994;WANG,etal,1999).IncharacteristicsoftheLURRanomalies,atfirst,weonlyanalyzedthevariationoftheload/unloadresponseratio(LURR)versustimeinthefixedregions(YIN,etal,1994;YIN,etal,1995).Thenwestudiedthetempo-spatialevolutionfeaturesoftheLURRintheseismogenicprocessanddevelopedthe…  相似文献   

16.
汞主要来源于地球深部地幔岩石和岩浆,具有溶解度小、蒸气压低、穿透能力强等特点.地震前,汞在高温和强压力梯度下穿过不同的介质到达地表,导致汞震前异常.汞的前兆异常特征通常被用作地震前预测的重要指标.本文综合国内应用汞的地震观测案例,得出以下结论:(1)与气态汞相比,水溶性汞具有收集方便、不易受传输介质干扰、前兆异常幅度大等特征,易震前观测;(2)水溶性汞观测异常结束到发震时间间隔较长,而气态汞异常一般持续到地震发生;(3)震前汞的异常幅度通常是本底值的数倍至几十倍,这往往与震中距离、震级大小及地质构造有关;(4)对于5级及以下地震,水溶性汞异常范围通常在200 km以内,5~6级地震映震范围在500 km以内.此外,汞震前观测异常与孕震应力场作用下的地下流体活动有关,汞的同位素分馏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来解决断裂带汞的来源以及汞与地壳深部流体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加卸载响应比与震前应力积累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余怀忠  程佳  万永革 《地震学报》2010,32(5):517-528
加卸载响应比是一种中短期地震预测方法.按照该方法,通常在大地震发生之前加卸载响应比时间序列会出现明显的异常高值.早先的研究发现,震前临界区域的选择对加卸载响应比的计算有很大影响.我们发展了一种使用震前应力积累区域取代传统圆形区域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算法,提高了加卸载响应比的地震预测能力,其震前库仑应力场分布采用地震断层位错模型将同震滑移量反向滑移的方法计算.美国南加州近20年来发生的4次M6.5地震以及2008年中国汶川MS8.0地震的研究事实表明,使用库仑应力算法得到的加卸载响应比时间序列,前兆变化相对于圆形区域算法更为明显,且对目标地震的位置、震级预测更为明确.库仑应力算法的这一独特性质,使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的活动构造特征对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和大小提供信息和约束.  相似文献   

18.
共和地区四次5.5级以上地震前后的Y值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青海共和7.0级地震前后孕震区域加卸载响应比的时间变化特征。Y值在7.0级主震之前异常明显。主震之后Y值的异常变化可用来预报近期强余震。  相似文献   

19.
张浪平  尹祥础  梁乃刚 《地震》2008,28(4):29-38
美国西部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该地震带是地球上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带, 为了研究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 对该地区进行了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扫描, 考察了该地区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区域的时空演化; 并用2001—2006年的扫描结果与次年实际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进行对比, 发现绝大部分的强震都发生在前一年的预测区域内。 根据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化和该地区的最新扫描结果, 对未来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2004年3月24日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5.9级地震前东北地区地震活动背景、震中周围中小地震活动图像和地震学参数异常过程。在地震发生前,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地震活动从无序到有序,出现了孕震空区、地震条带。一些地震活动性参数出现了中、短期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