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对50例各种类型的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骨巨细瘤的基本影像表现为:骨端偏心性膨胀骨质破坏,骨皮质薄而完整,骨嵴纤细呈网络状,无骨膜反应,溶骨型者,骨皮质中断,骨嵴减少或消失肿瘤边缘较模糊;恶变者,破坏区的骨干侧出现虫蚀状或筛孔样骨质破坏,有骨膜三角和生长迅速的软组织肿块。结论: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CT能显示骨巨细胞瘤的内部结构,腰骶部骨巨细胞瘤可显示突向盆腔和腹腔内的软组织块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肋骨原发性软骨肉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肋骨原发性软骨肉瘤,回顾性分析其X线、CT及MRI表现。结果:12例肋骨原发性软骨肉瘤(男性6例,女性6例)。12例肋骨原发性软骨肉瘤位于肋骨前缘肋软骨连接处7例,位于肋骨头近胸椎处4例,肋骨腋段1例。X线检查均表现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的胸部肿块(左侧7例,右侧5例),邻近肋骨骨质结构变模糊。CT平扫病变处均呈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局部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伴有条状、结节状及环状钙化。CT增强扫描病变(11例)强化不明显,邻近椎体和附件表现为骨质侵蚀破坏。10例肋骨原发性软骨肉瘤接受了MRI检查,病变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长T1、长T2混杂信号肿块,增强后不均匀环状强化。结论:钙化为肋骨原发性软骨肉瘤的特征性表现,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为重要征象,环状强化为其增强CT/MRI表现特点,完善影像学检查,能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指导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的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临床和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硬化症的影像学表现。结果CT发现25例室管膜下钙化,2例实质内钙化,1例合并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及梗阻性脑积水。MRI发现3例室管膜下未钙化结节。B超发现2例双肾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中1例同时有肝血管瘤。结论室管膜下和/或皮质钙化、未钙化结节及双肾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非常重要的诊断结节性硬化的征象,结合临床三联征能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邻关节骨囊肿的MS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术前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邻关节骨囊肿的临床及CT薄层扫描、多平面重组(MPR)表现。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42岁。结果:32例均为单发病变,共32个病灶,其中股骨头8个,胫骨近端8个,距骨6个,胫骨远端3个,腕月骨3个,股骨远端、髋臼、肱骨近端和腕舟骨各1个。病灶均位于骨内邻近关节面,病灶大小介于0.8cm×1.2cm~2.5cm×2.9cm之间。单房型26例,CT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囊样低密度区,边缘清晰,均有薄层完整硬化边,相邻关节间隙无明显改变;多房型6例,病灶内有粗细不等的骨性间隔。病灶CT值20~60Hu,3个病灶内见细小气体密度影。穿透型18例,表现为病灶通过邻关节面裂隙与关节腔相通或病灶与关节旁软组织腱鞘囊肿相连;特发型14例,表现为骨内单一病灶,骨外结构正常。结论:邻关节骨囊肿有其特殊发病部位,CT表现典型,结合发病年龄和临床症状,可以作出正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锁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影像表现。材料与方法:收集2005年7月至2018年12月9例(男女比4︰5,平均年龄10.5岁)手术病理证实的锁骨LCH的术前X线、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4例位于锁骨中段,2例位于锁骨外1/3段,3例位于锁骨内1/3段或中内2/3段。6例表现为纯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断裂,破坏区边缘见反应性骨质增生及层状骨痂;1例表现为虫蚀状骨质破坏,病灶膨胀不明显,边界模糊。2例病灶膨胀性生长,其内见多发骨间隔,骨包壳完整,周围无软组织肿块。4例病灶在T1WI上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锁骨LCH好发于儿童,不同分期和锁骨的不同部位影像表现均不同,需和尤文肉瘤、慢性骨髓炎、浆细胞骨髓瘤等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与MRI对含脂肪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病理证实的22例含脂肪原发性肝癌的CT、MRI表现。结果:22例含脂肪肝癌中,巨块型16例,结节型4例,弥漫型2例。肿瘤单发17例,多发5例;5例多发肿瘤内均只有1个含脂肪病灶,共有含脂肪肿瘤22个。18例肿瘤以实质成分为主,肿瘤内脂肪呈散在、小簇状分布;4例肿瘤以脂肪成分为主,瘤内脂肪呈球状表现,实质成分较少。CT显示肿瘤内斑片状、球状脂肪密度影,MRI脂肪抑制序列及化学位移梯度回波序列正反相位均明确显示脂肪的存在。22例动态增强扫描均较好地显示“快进快出”的影像强化特征,其中15例显示肿瘤假性包膜。结论:CT、MRI能较好显示原发性肝癌的影像特征及肿瘤内所含的脂肪组织,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由异常胃静脉引流所致肝岛影像学特征及其形成相关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异常胃静脉引流所致肝岛的影像学特征。结果:15例肝岛均境界清晰,异常胃静脉直径为1.5~6 mm。14例由胃右静脉引流,其中3例肝岛位于Ⅰ段,4例位于Ⅲ段,6例位于Ⅳ段背侧,1例位于左半肝;1例胃左静脉引流,肝岛位于Ⅲ段。15例中,11例呈肿块样外观(5例类圆形,6例楔状);2例位于Ⅰ段者与尾状叶形态几乎一致,且同时伴有尾状叶不同程度肥大;1例占据左半肝;1例沿引流静脉呈不规则“爪形”改变。结论:肝岛形成与异常胃静脉引流相关,充分掌握其影像学特征,即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眼眶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右侧眼眶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对其CT平扫、MRI平扫及强化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肿瘤CT表现为右侧眶内上方球后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MRI表现为右侧眼眶内上方球后团块状T1WI等及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影,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及实质期有明显强化。结论:运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提高对眼眶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认识,做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笔者报告了23例化脓性脊柱炎。本文着重分析对比了X线平片和CT检查结果,通过分析对比,发现CT检查优于X线平片,并有助于对化脓性脊柱炎早期作出诊断。主要影像学表现:早期,软组织肿胀和脓肿形成,骨质呈虫蚀状破坏,随之破坏区周围出现增生硬化。CT还能发现炎块中的气块,晚期骨修复占优势,即骨质增生硬化,骨桥形成,最后可产生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SAPHO综合征脊柱病变的CT表现特征,并进行定量分析。方法:纳入20例SAPHO综合征年轻患者,行低剂量CT检查,应用2017年强直性脊柱炎CT韧带骨赘评分(CTSS)评估椎体边缘骨赘增生、骨质破坏分布特征以及椎体骨质硬化、骨质硬化伴破坏和许莫氏结节的分布特征,评估椎间隙及椎旁软组织异常。结果:20例患者中18例提示全脊柱CT异常,145个椎体单位受累,以椎体前缘病变2.1%(68/3312)为主,对吻状病变9.9%(82/828)与非对吻状病变7.6%(63/828)在分布上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别,1个椎间隙狭窄,椎旁软组织未见异常;诸病变颈椎、胸椎、腰椎分布无统计学差异,总体病变以胸腰段为主;CTSS与病程无相关性。结论:低剂量CT可准确反映SAPHO综合征脊柱病变的胸腰段前缘椎体骨赘形成的特征表现,CTSS无法反映病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膜后寄生胎MSCT轴位图像及后处理图像的表现,进一步提高对该病检查方法的认识。方法:2例临床可疑诊为腹膜后寄生胎患儿先行MSCT平扫,再将原始薄层图像传至AW4.2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仲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轴位、MPR、VR、MIP影像学特征。结果:2例轴位图像示中上腹见一混杂密度影,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其内见液体、脂肪、骨骼和软组织密度影,后处理图像示脊柱、骨盆及部分四肢影像。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对腹膜后寄生胎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特别是VR可以直接提供寄生胎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鼻前庭囊肿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前庭囊肿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结果:47例均为单侧发生,其中右侧27例,左侧20例。39例病变呈圆形或类圆形,8例为不规则形。大部分病变边界清晰、边缘光整,密度均匀,CT值15~65 Hu。增强CT囊肿无明显强化,合并感染时囊壁环形强化。33例可见邻近骨质受压呈弧形改变。结论:鼻前庭囊肿CT表现有一定特征,病变多为圆形、类圆形,边缘光整,密度均匀,邻近骨质弧形改变是其常见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影像,探讨其相对特异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手术及CT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单发肿块,位于右。肾7例,位于左肾3例,CT平扫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或欠清楚。病变长径1.0~4.5cm,平均2.5cm。瘤体小时(冬3cm)密度较均匀,无囊变和坏死:瘤体较大时(≥3cm)常出现坏死、囊变。肿瘤强化程度较低,三期呈渐进性轻度增强,特别是排泄期密度略降低。结论:与其他亚型。肾癌相比,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多呈渐进性轻度强化,其确诊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MRI在Grynfelt-Lesshaft's疝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我院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的28例Grynfelt-Lesshaft疝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28例全部行多层螺旋CT检查,3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28例中,男20例,女8例,年龄44~80岁(平均(69.0±3.5)岁)。单侧16例(右侧12例,左侧4例),双侧12例。CT及MRI上表现疝位于Grynfelt-Lesshaft三角(腰上三角)薄弱区:第11或12肋下缘下,腹内斜肌内缘内侧,竖脊肌、腰方肌的外缘,底部为腹横肌腱膜形成,顶部为背阔肌。腹腔、腹膜后组织经该薄弱区向腰背部皮下突出形成类圆形或烧瓶样肿块。本组疝入缺损三角区内容物多为脂肪组织或合并系膜,疝出内容物的大小与疝环多不成比例。疝环直径大小约1.5~8.7 cm,疝囊大小1.6 cm×1.3 cm~9.2 cm×5.4 cm。CT及MRI影像学上易于与侧后腹壁疝、侧后腹壁膨出或假性疝、脂肪瘤等软组织肿瘤、血肿和脓肿等鉴别。结论:CT及MRI能清晰显示Grynfelt-Lesshaft疝疝环的大小、疝内容物、可能的并发症、周围腹壁肌群薄弱及缺损程度,可明确诊断及进一步排除其他病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增强CT成像对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临床和影像诊断为HSOS的6例(男2例,女4例)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增强CT检查,观察分析增强CT成像上肝实质、肝脏相关血管及其他扫描范围相关影像变化,并参考肝脏血管超声、血管造影或增强MR检查结果,总结分析HSOS增强CT的特征。结果:CT平扫6例均表现肝脏肿大,肝实质密度不均匀减低。增强后6例均表现为“斑片状”或“地图样”异常强化,1例除此之外还可见特征性的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异常强化。5例三支肝静脉均未见显示,1例肝左静脉未显影,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变细成线样改变。下腔静脉肝段3例重度狭窄,3例稍受压,但所有病例经肝脏血管超声、血管造影或增强MR检查均证实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流通畅。结论:CT平扫所显示肝脏肿大、密度不均匀减低和增强扫描所显示肝实质“斑片状”或“地图样”异常强化或特征性的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异常强化特点有助于HSOS的诊断。但增强CT对诊断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肝段是否狭窄或闭塞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骨板障型脑膜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颅骨板障型脑膜瘤病例共2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及CT表现。结果:发生于额颞顶骨交界部1例、顶骨1例,病理证实前者为透明细胞型、后者为上皮型。前者为成骨性骨质破坏,CT表现为颅骨骨质明显增厚,边缘毛糙,内外板界限不清,部分病变内侧可见弧形钙化;后者为溶骨性骨质破坏,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等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均匀。结论:CT和MRI能对不同骨质破坏方式的板障型脑膜瘤的大小、形态和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肢体软组织Morel—Lavallee损伤的低场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证实的29例软组织Morel—Lavallee损伤的0.35TMRI资料。结果:29例35个病变,主要累及部位(例数):膝关节周围(n=12),盆部及大腿上段(n=i0),小腿(n=4),上臂(n=2)及前臂(n=1)。位于皮下深层脂肪与深筋膜之间。病灶(个数,n=35)可呈椭圆形(n=5)、梭形(n=11)或新月形(n=19),可无包膜(n=21)、有部分包膜(n=i0)或完整包膜(n=4),部分可见分隔(n=9)。由于病灶内部纤维组织和(或)血液等成分及含量的不同,病灶表现为多种信号特征: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病例(n=3)多以血性成分为主(MRI呈T1WI及T2WI高信号为主),慢性期(n=26)以液性信号为主(MRI呈T1W1低及T2WI高信号为主)。部分病灶内部可见条状、小结节状、条片状脂肪信号影(n=23),部分可见液液平及脂液平(n=10)。结论:MRI是评价肢体软组织Morel—Lavall6e损伤重要的无创伤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不同肝段的CT影像组学特征在预测食管静脉曲张(EV)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间经临床确诊并行胃镜检查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EV患者143例,参照胃镜下EV严重程度分成重度组(61例)及非重度组(82例),所有病例于胃镜检查前2周内行肝脏CT增强检查,选择门静脉期图像,应用Shukun Radiomics v94软件,于轴位图像门静脉主干分叉层面按照Couinaud分段提取肝脏尾叶、左外叶、左内叶及右叶(后上段+前上段)影像组学特征,分别建立预测EV程度的模型,对比不同肝段影像组学特征预测EV严重程度的价值。结果:肝硬化患者基于不同肝段CT图像影像组学特征分别建立的预测EV程度的模型均能识别重度与非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其中右叶上段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85(0.78~0.92)、0.79(0.64~0.93),尾叶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AUC值分别为:0.78(0.69~0.87)、0.62(0.44~0.79);左外叶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AUC值分别为:0.80(0.71~0.88)、0.64(0.46~0.82);左内叶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AUC值分别为:0.71(0.61~0.81)、0.73(0.58~0.88);以肝右叶模型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值最大。结论:肝硬化患者不同肝段CT图像影像组学特征均能够鉴别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肝右叶模型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