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99年山西大同Ms 5.6地震的震源断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同震区先后在 1989、1991和 1999年发生MS >5地震 ,利用大同遥测地震台网的记录资料进行比较精确的地震序列震源定位 ,结合宏观烈度分布和震源机制解资料 ,详细地分析对比了 3次子序列的异同。结果显示 ,1999年MS5 .6地震的震源断层是走向NWW、长 16km、宽12km、埋深 5km以下、倾角近直立的左旋走滑断层。而前 2个子序列是NNE为主的右旋走滑断层活动所致 ,表明地震破裂方向发生了变化。这种 2个以上方向先后出现、并且强弱有别的地震破裂是普遍存在的 ,表明震源环境的复杂程度与地震序列的类型有关。虽然震区存在NE向的大王村断裂和NW向的团堡断裂 ,但目前没有证据说明震源断层和 2条构造断层连通。 3次子序列的震源断层都是走滑断层 ,也和 2条构造正断层有别。 1999年的子序列可能属于新破裂。  相似文献   

2.
2021年7月18日—8月7日,宁夏吴忠—灵武地区发生ML3.6显著震群活动。本文利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该震群进行了重新定位,并根据gCAP方法反演了2021年7月20日灵武ML3.6地震的震源机制及震源矩心深度,采用Snoke方法计算了震群中3次ML3.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测定了同一地震多个震源机制的中心解。结果表明,该震群中最大的地震即7月20日02时40分ML3.6地震的震源机制为节面Ⅰ走向289°,倾角72°,滑动角?22°,节面Ⅱ走向26°,倾角69°,滑动角?161°,震源矩心深度为12 km,初始破裂深度为12.5 km;7月20日03时15分ML3.2地震的震源机制为节面Ⅰ走向290°,倾角82°,滑动角?2°,节面Ⅱ走向20°,倾角88°,滑动角?172°,初始破裂深度为11.9 km;7月21日04时55分ML3.1地震的震源机制为节面Ⅰ走向285°,倾角53°,滑动角2°,节面Ⅱ走向194°,倾角88°,滑动角143°,初始破裂深度为11.6 km,这些地震震源机制的主压应力轴主要为NE向。该震群序列的震源深度主要相对集中在7—15 km之间,其中ML3.0以上地震的震源深度主要介于11—13 km,震源深度剖面显示震群相对集中的区域由深到浅大体呈现近似于陡立的展布。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区域应力场在灵武ML3.6地震震源机制NNE向节面产生的相对剪应力为0.393,而在NWW向节面产生的相对剪应力为0.945。结合地质构造和已有断层资料初步分析认为,若NNE向的崇兴隐伏断裂为灵武ML3.6地震的发震断层,则表明崇兴断裂可能是一条断裂薄弱带,地震破裂方式主要为右旋走滑;若NWW向的未知隐伏断裂为发震断层,则表明NWW向断裂可能为该地震在区域应力场下的剪应力相对最大释放节面,其破裂方式为左旋走滑。   相似文献   

3.
许英才  郭祥云 《地震地质》2023,(4):1006-1024
2022年四川马尔康强震群是中国有地震台网记录以来,巴颜喀拉块体东部马尔康地区首次出现的地震频度高、时空分布集中、爆发性较强且震级强度大的罕见强震群活动。文中通过双差定位方法对该震群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利用gCAP方法测定了MS≥3.6地震的震源机制及矩心深度,然后根据震源机制结果分析了马尔康地区应力体系与这些地震震源机制的关系,最后根据重定位结果进行了断层面拟合。结果显示,马尔康震群序列震中区域主要沿NW向优势分布,整个震群序列的平均初始破裂深度为9.8km,深度剖面反映地震相对密集的区域主要介于0~15km深度之间,震群中震级最大的MS6.0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为12.5km,几乎位于震群序列密集区的底端。其震源机制节面I的走向为150°,倾角为79°,滑动角为7°;节面Ⅱ的走向为59°,倾角为83°,滑动角为169°;矩心深度为9km。其余MS≥3.6地震的震源机制均为走滑型,震源机制节面的倾角为71°~86°,且相同走向的各个节面的倾向也有所不同,其矩心深度为5~9km,P轴方位为NWW向,且倾伏角近水平。M  相似文献   

4.
芦山7.0级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与震源机制解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中国国家和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四川芦山ML2.0级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36次ML4.0级以上地震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从而综合分析了芦山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7.0级主震的震源位置为30.30°N、102.97°E,初始破裂深度为15 km左右,震源矩心深度为14 km左右,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的两组节面分别为走向209°/倾角46°/滑动角94°和走向23°/倾角44°/滑动角86°,可视为纯逆冲型地震破裂,绝大多数ML4.0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也表现出与主震类似的逆冲破裂特征.ML2.0级以上余震序列发生在主震两侧,集中分布的长轴为30 km左右,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27 km,ML3.5级以上较大余震则集中分布在9~25 km的深度上,并揭示出发震断层倾向北西的特征.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207°/倾角50°/滑动角92°,绝大多数余震发生在断层面附近10 km左右的区域.综合地震序列分布特征、主震震源深度和已有破裂过程研究结果,可以推测主震破裂过程自初始点沿断层的两侧扩展破裂,南侧破裂比北侧稍长,滑动量主要集中在初始破裂点附近,可能没有破裂到地表.综合本文研究成果、地震烈度分布和现有的科学考察结果,初步推测发震构造为龙门山山前断裂,也不排除主震震中东侧还存在一条未知的基底断裂发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MS6.0地震,是继 2019年6月17日长宁MS6.0 地震后在四川盆地发生的又一次6 级强震.泸县MS 6.0地震震中位于NE走向的华蓥山褶断带内部,极震区烈度达Ⅷ度,共造成3人死亡,159 人受伤.MS6.0主震后余震活动频度低、强度弱,截止到 9月23日,发生的最大余震为 9月16日 4时 55 分MS2.8(ML3.4)地震,与主震震级差3.2,呈现孤立型地震序列特征.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通过CAP波形反演,获取的本次MS6.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 286°、倾角 45°、滑动角 103°,节面Ⅱ走向88°、倾角46°、滑动角 77°,显示该地震为逆冲型.P轴方位 187°、俯仰角 1°,反映震源区主压应力呈近 NS向水平推挤特征,与华南地块构造应力场NW-SE向主压应力方向存在显著差异,揭示本次地震应受局部应力场控制.泸县MS6.0地震的矩震级为MW5.36,远低于面波震级;震源矩心深度为 3.5 km,与重新定位后的震源初始破裂深度5.1 km较接近,表明该地震发生在四川盆地上地壳浅部沉积盖层内,符合最近 3 年四川盆地中强地震活动深度分布普遍较浅的特征,也反映本次地震的震源破裂尺度相对较小.其震源机制解两节面走向均与震中附近的华蓥山褶断带西支断裂及附近的已知地表断层几何结构不匹配,结合重新定位的前震和早期余震空间展布近 NWW向优势特征,本文初步判定走向 NWW的节面Ⅰ为同震破裂面,发震断层倾角 45°,推测此次泸县MS6.0 地震为沉积盖层内 NWW向隐伏逆冲断层在近 NS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下挤压错动所致.  相似文献   

6.
近 10年来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D INSAR ,DifferentialInterferometricSyn theticApertureRadar,简称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已成为极具有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但如何利用D INSAR测量结果来揭示震源破裂信息 ,成为目前被关注的问题。本文简单地论述了震源位错模型的基本原理 ,并以 1998年 1月 10日张北 -尚义地震为例 ,利用差分干涉形变场图像 ,采用弹性半空间介质中的震源位错模型 ,正演了发震断层某些几何学和运动学性质。结果表明 :张北 -尚义地震破裂面属左旋逆走滑断层 ,走向SEE NWW2 72° ,倾角 4 6° ;破裂方向为由SEE至NWW的单侧破裂 ;破裂面长 9km ,宽 8km ,深度 8km ;三个方向的位移矢量分别为 :2 90mm、5 6 0mm和 0mm。  相似文献   

7.
冉慧敏  张志斌  赵庆 《中国地震》2014,30(3):432-441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Ms6.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Ms6.6地震节面Ⅰ的参数为:走向299°,倾角68°,滑动角164°;节面Ⅱ的参数为:走向35°,倾角75°,滑动角23°;P轴方位角166°,倾角5°,T轴方位角258°,倾角26°;矩震级Mw为6.3;矩心深度为21km.此次地震序列破裂优势方向为NWW,倾角以60°~90°为主,滑动角以±180°±30°为主;P轴方位的优势取向为近NS向,T轴优势取向为近EW向.初步分析表明,主震节面Ⅰ为发震断层,是走向为NWW、近乎直立的左旋走滑断层.此次6.6级地震震源断错性质和主压应力方向以及序列P轴优势方位与震源区周围构造应力场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中强地震震源机制系统聚类及震源区应力场反演,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伽师强震群中强地震主要以走滑和正断层为主,伽师震源区主压应力方向为NNE或近NS向,与相邻的柯坪块体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不一致;伽师强震群的破裂面沿NEE方向,属左旋破裂;(2)4~5级中强地震应力场反演得到最大主压应力轴为NNE向,最小主压应力轴为NWW向,中等主应力轴倾角为65°,比较直立;(3)伽师强震群震源区应力场在强震前后经历了一系列变化。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了一定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利用国内基准台的 SK 地震记录图上的停止相研究了1989年4月16日,4月25日和5月3日巴塘3次中强地震(M_s=6.5,6.5和6.3)的震源详细破裂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巴塘3次中强地震均为不对称双侧破裂机制,断层面走向均为 NNE,震源体破裂错动总长分别为23.9,21.3和27.1km,断层面宽度分别为7.1,6.1和6.4km,破裂错动的倾角较小,因此震源体的破裂错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相似文献   

10.
唐山地震序列空间分布复杂性原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蒲雄  吕晓健 《地震》2011,31(4):1-14
本文采用唐山地震序列定位精度较高的资料, 对不同时段余震震中分布进行再分析, 取得了余震密集带和序列3次强震(唐山7.8级、 滦县7.1级、 宁河6.9级)破裂面分布的清晰图像, 其中判定7.1级地震为NWW向破裂面。 其复杂图像与震前地震活动异常所揭示的震源及与震源孕育有关的三组区域性断裂带存在密切联系。 简单说来, 震源位于NE向、 NWW向、 NW向三组断裂带交汇的区域, 位于震源的余震密集带显示了这3次强震的破裂面, 它们分别可看作是三组区域断裂的闭锁段。 据此解释了形成唐山地震震源和序列震中分布复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马婷  邓莉  王晓山  宋程  谭毅培 《中国地震》2021,37(2):415-429
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研究是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基础。2017年3月渤海海域发生地震序列活动,该序列发生在郯城-庐江断裂带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区域构造较为复杂。然而在渤海海域,连续运行的固定地震监测仪器难以布设,导致地震监测能力相对较弱。本文首先采用模板匹配方法对序列遗漏地震进行检测,再使用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进行震相校正,基于校正后的震相到时数据对序列进行精定位,并计算序列中2次最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计算共检测到目录遗漏地震32个,约为台网目录中地震数量的1.8倍。根据波形互相关聚类分析发现渤海地震序列可分为2组,一组为M_L4.4地震及其余震序列,一组为最大震级M_L3.5的震群,另有一个M_L1.6地震与其他地震波形相似度较低,可能为一个孤立的地震事件。精定位和震源机制结果显示,2组地震均为NE走向,M_L4.4地震发生在低倾角正断层,M_L3.5地震发生在高倾角走滑断层。最后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相关研究成果,认为M_L4.4地震及其余震序列发震构造为渤中凹陷内NE向低倾角的伸展性正断层,M_L3.5震群发震构造为NE向倾角较陡的次级走滑断层。  相似文献   

12.
新疆伽师强震群的震源破裂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内外短周期P波初动符号及全球数字地震台网 (GDSN)的宽频带数字记录资料 ,研究了 1997年 1月 2 3日至 1997年 11月 4日伽师强震群的震源机制解和伽师强震群中的 5个强震、后续地震及其周边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从震源机制解来看 ,伽师强震群主要有走滑和正倾两种破裂类型 ,主压应力轴方向主要为NNE向和近垂直 ,而主张应力轴为NW向并近水平 ,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存在差异 ,具有明显的局部特征。从破裂过程看 ,伽师强震群的破裂过程相对简单 ,破裂面积不大 ,上升时间较短 ,是由一点向四周快速扩散的脆性破裂 ,无明显的伸展方向 ,与阿图什地震完全不同。研究结果表明 ,伽师强震群与震源附近的地壳结构在垂向和横向上的非均匀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而阿图什地震与塔里木盆地的现今构造运动关系密切。伽师强震群是在震源区附近地壳上部垂向和水平向力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多次沿NNE向的快速脆性破裂 ,从而形成了以张性破裂和左旋走滑为主的震源特征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月19日安徽安庆发生Ms4.8地震,本次地震发生在下扬子地块长江沿线前陆变形带.震后现场工作队调查汇总了建筑物破坏情况,计算得出较为精确的烈度分布.采用FOCMEC方法计算了主震震源机制解,并利用安徽地震台网对本次地震主余震的定位结果,结合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对震源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的成像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参考烈度分布的椭圆长轴优势方向,得出NE向的宿松-枞阳断裂可能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2004年9月17日阳江4.9级地震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4年9月17日广东阳江发生了4.9级地震,从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及等震线分布判断本次4.9级地震仍属1969年阳江6.4级地震"老"震区的晚期地震活动,与该区已发生的4~5级地震序列活动类似,具有前期余震频度、强度衰减快的特点.宏观调查及震源机制证实平冈断裂是此次4.9级地震的主要控震和发震构造.震前曾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前兆异常,但地震学异常不显著,震前中小地震活动未出现异常活跃或异常平静.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1993年1月27日普洱6.3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和余震序列特征。发再震前一年,震中区及其所在的思茅、普洱地震带地震活动平衡,而与其相邻的耿马、澜沧震带地震活动增强,表现出与该地区往中强震之前不同的地震活动特点。余震序列各项参数则表现主余震型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6.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2011年9月10日瑞昌—阳新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得到了4.6级主震的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区域深度震相sPg、PmP和sPmP对主震震源深度进行了进一步确定,随后探讨了这次地震的震源破裂特征和所在区域的强震危险性.结果显示:瑞昌—阳新4.6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5±2 km,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30°,倾角86°,滑动角-169°,节面Ⅱ走向299°,倾角79°,滑动角-4°,发震构造为郯城—庐江断裂带往震区延伸隐伏的瑞昌—武穴断裂;本次地震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断块东部,所在区域的5.5级以上地震具有明显的成组活动特征,近期显著地震集中发生在郯城—庐江断裂带南段及其分支断裂上,地震能量有加速释放的趋势,未来十年左右该区域存在发生6级左右强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1970年至1998年1月10日张北地震前,沿NWW向发生2级以上地震24次,其分布相对集中,呈条带状。对华北台网所记上述地震的到时数据全部重新查图核对,并补充了内蒙古台网5个台的数据以改善用于定位的台站分布,并采用主地震定位法重新定位,除一个地震外,其余地震更加集中,形成一小震条带。1998年2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在张北震区架设10台短周期数字化地震仪,记录了大量微震。作者采用P波和S波到时差重新进行了震源定位,得到184次微震的定位结果,连同1998年1~2月张北震区3级以上地震事件定位结果一起勾画出6.2级地震的震源破裂带。由张北地震震中向SEE向延伸存在由强震构成的张家口渤海地震带。根据精确定位结果,结合修订后主震的震源机制、宏观烈度分布和层析成像资料,讨论了张北地震和小尺度地震带(震源破裂带)、震前的中等尺度小震条带以及大尺度的张家口-渤海强震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The Anqing MS4.8 earthquake occurred on January 19, 2011, with the epicenter lying in the foreland deformation belt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of the lower Yangtze block.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field work team surveyed and collected building damage data, calculating and obtaining more accurate intensity distributions.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main shock was calculated tentatively using digital seismic wave data from provincial digital seismic networks using the FOCMEC program and the first motions of P, SV and SH waves with their amplitude ratios. Using the location results of the main shock and aftershocks by the Anhui seismic network, combin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crust velocity structure imaging results of the focal region by seismic tomography, and referring on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elliptic major axis’ predominant direction, we conclude 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at the NE-trending Susong-Zongyang fault is possibly the causative fault of the Anqing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9.
陈素改 《地震研究》1991,14(3):223-231
本文分析了1989年11月2日宁夏固原5.3级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井分析了其序列特征,判定此震为孤立型地震。本文最后介绍了几起震前认识到的前兆观测资料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