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了1966-1976年间华北断块区地震幕活动与大华北地区1960年2月-1977年1月气温异常时空演化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是:(1)华北地区1960年2月(增温)和1977年1月(降温)以及1975年9月和1976年2月(增温)的气温增温-降温过程,与地震幕活动开始和结束时间相关联:(2)气温异常时间与范围之间,以及它们与地震能量之间有较高的可信度;(3)1960年2月-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时的16.5年可按0.618N 划分18个时段,地震幕中单个地震及天气增温的时间恰好位于某几个时段中.   相似文献   

2.
陈有发  陶淑芬 《地震研究》1993,16(2):217-218
本文研究了1966—1976年间华北断块区地震幕活动与大华北地区1960年2月—1977年1月气温异常时空演化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华北地区1960年2月(增温)和1971年1月(降温)以及1975年9月和1976年2月(增温)的气温增温—降温过程与地震幕活动开始和结束时间相关联;2.气温异常时间与范围之间以及它们与地震能量之间有较高的可信度;3.1960年2月—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时的16.5年可按0.618~N划分18个时段,地震幕中单个地震及天气增温的时间恰好位于某几个时段中。  相似文献   

3.
唐山地震对北京地区地磁场总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6年7月28日, 唐山7.8级地震的震中西侧约200×140公里地区内的2×108个测点上(图1), 自1975年2月开始用质子旋进磁力仪每月进行一次地磁场总强度的观测.对全部测点观测资料的分析后发现, 全测区磁场的异常变化较小.测点密度较大以及震前震后长时间多次重复观测的资料积累, 使我们有可能进一步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统计分析, 以便更有效地排除干扰.1975年2月至1977年2月, 全部测点共25次重复资料的统计结果表明:地磁统计量与唐山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的相关性, 为震磁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根据华北地区1970年以来地震目录和历史地震文献资料,对地震活动显著增强异常指标进行归纳、总结和实验,对照《中国震例(1966-2012)》中中国东部地区发生的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4级、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等典型地震进行震例回溯检验,明确该项指标的计算规则,设计计算机自动化程序,在短时间内对指定区域进行地震活动显著增强异常指标的扫描计算,为开展测震学异常判定及预测指标提取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2020年7月12日唐山5.1级地震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想  周依  陈婷  王时  李小军 《地震工程学报》2021,43(6):1280-1287
对2020年7月12日唐山5.1级地震的发震特点、地震的性质、发震构造以及破裂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推测唐山断裂可能为其控震断裂。地震前唐山地区和震中所处的华北构造区的地震活动性异常以缺震和显著平静为主,表明该区域地壳应力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分析认为:此次唐山5.1级地震属于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大震震区内的地震起伏活动;此次地震的序列本身并不丰富,震区烈度偏低、有感范围大。  相似文献   

6.
引言1966年至1969年,在我国华北的东部,先后发生了邢台6.8、7.2、河间6.3、渤海7.4级地震,依据这些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和迁移的趋势,当时我国地震界曾提出辽南地区可能是未来强震发生的一个重要地点的预报意见。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在预料之中发生了。1975年底,有人提出:“海城地震可能是一个转折,东西向的华北块体北界将出现地震活跃”1),并提出几个可能发震地点。相隔仅三个多月,1976年4月6日在阴山-燕山地震带中段的和林格尔发生了6.3级地震;接着7月28日在该带东段的唐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7.8级大地震;9月23日又在该带西段的巴音木仁发生了6.2级地震,这其间还发生了磴口震群,  相似文献   

7.
杨建军 《地震》1989,(4):16-21
本文对宝坻、昌黎、忠兴庄和青光地电台地电阻率观测值进行了功率谱计算,发现地电阻率在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后存在功率谱异常。所得结果与地磁垂直分量功率谱在唐山地震前后的异常周期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资料取自华北地震区1446—1969年的地震记录.选出活动期主峰与拐点地震36次, 每两次之间做埃尔米特插值, 这样就构造出一条等间隔采样的曲线, 它反映了五百年来华北地震活动强弱的变化.设此曲线由两部分组成, 确定性部分和随机部分.给出轮回模式与平稳随机过程的自回归模式, 分别进行外推预测.文中还做了后验综合分析, 将近期资料删截15次分别进行计算、外推、预测.把每个时间段被预测危险的次数相加得到预报曲线.根据这些后验的结果, 于1974年4月估计, 1975至1977年华北将出现地震活动高潮.在此间发生了1975年2月5日的海城地震与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地震.该曲线对今后华北地震仍具有预报意义.以海城地震开始的华北地震高潮还要延续一段时间, 至1980年后才转入低潮, 且到2001年前后将开始重新活动.   相似文献   

9.
一、地下水与地电大地震发生前,震中地区地下水位大幅度的急剧变化,必然会影响电阻率和土地电发生异常,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二、三天,震中地区地下水位发生大幅度的升降异常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976年7月28日唐山Ms7.8级地震震中周围的昌黎、宝坻、青光及白家疃四个地磁台的总强度资料,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建立回归改正法,以消除地磁外空场干扰及长期变影响。处理结果,昌黎台总强度在唐山地震前出现一年左右的下降变化,最大变幅达-12.8nT,认为这可能属唐山地震的震磁异常.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has made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ases of seismic activities from 1966 to 1976 in the regio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temperature anomalies from February 1960 to January 1979 of the greater North China.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1) The temperature variation from February 1960 (rise) to January 1977 (drop) and the temperature rises of September 1975 and February 1976 are connected with the beginning and conclusion of phases of seismic activity. (2)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ime-duration and the extent of temperature anomaly and that between these two parameters and the energy released by an earthquake have high credibility. (3) If the time period of 16.5 years between February 1960 and July 28, 1976, the occurrence time of the the great Tangshan earthquake, is divided into 18 time intervals according to 0.618N, the earthquakes in this phase of seismic activity and temperature rises fall just into the same intervals.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5, 76–82, 1993.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华北地区地磁长期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处理了华北及其邻近地区以及日本三个地磁台1960——1977年的水平分量(H)、垂直分量(Z)和总强度(F)的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华北地区Z的逐年变化在1974————1976年呈现一个由下降到上升的转折,但华北南部和北部的转折时间和速率存在着局部性差异,同时,等变线在空间上亦有由南向北的移动现象。H和F同样具有类似的区域性特征。 华北地区的上述差异,曾被一些作者认为是唐山地震的磁效应。他们提出:北京、昌黎地区地震前出现约数伽马至十几伽马的负异常。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负异常并非局部性的,它只不过是长期变化大尺度区域性特征的一种表现而已。   相似文献   

13.
赵洪声 《地震学报》1980,2(1):74-79
为探索地震的短期预报,普查了云南省1960—1974年期间发生的中强震震前气压场的时空变化,通过最优二分割方法,筛选出来了与云南三个地震带有关的若干气压相关区(站).文末给出的1975—1977年内符检验结果表明,气压异常可能是地震近期发生的一个征兆.   相似文献   

14.
Despite the success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s in China, the complete failure of the Chinese program to predict the 1976 Tangshan earthquake in the Peking region indicates that the state of stress in China is still very poorly understoo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ubcrustal stress field due to mantle convection flows under China as inferred from the satellite gravity field of the Earth. This stress field enables us to determine the current stress regimes in the crust of the Peking region. It is shown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is subcrustal stress field the rectangular fault system in the Peking region will cause stress concentration. Conformal transformation and mapping of the convection-generated stresses under North China have revealed stress concentration in the rhombic Tangshan fault block. The magnitude and direction of the concentrated stress field in the Tangshan seismic district seem to be in accord with the seismogenic models for the 1976 Tangshan earthquake developed by Guo et al., (1977) and Ding (1978).  相似文献   

15.
着重分析研究华北地区第四活动期以来M_S≥5.0地震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第四活动期从1820年至1976年期间,地震活动出现了前后两次基本相似的强弱起伏活动过程,分别历时69年和66年。前后两个活动过程不但时序结构类似,进程一致,且空间演化格局相似,都是先从华北地区的中南部开始,再迁移至东北部辽东半岛及附近海域,最终在华北地区北部集中出现一系列强震活动,而完成整个活动过程。进一步分析表明,前后两活动过程的第一阶段6级以上强震,在空间分布上除南黄海地区外,基本上互不重复。这一现象的发现,有助于该地区今后地震活动主体区域的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16.
刘蒲雄 《地震学报》1988,10(3):236-246
1977——1984年,华北南部连续发生了溧阳、邢台、菏泽、南黄海四次六级左右地震。分析表明: 1)这些地震均位于华北块体南边界构造网络的节点上; 2)唐山大震的发生引起块体南边界断裂带的活动加剧,并伴随应力重新分布,导致上述地段应力加强和周围广大区域应力下降,形成了有利于这些地震孕育的应力场背景; 3)当网络上某一个薄弱点发生破裂后,会引起应力再分布,从而影响着下一次地震的发生,这种快速的应力调整过程,对于中强地震的能量积累和它们的成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研究地震现象在时空上的相互作用过程,对于地震的中短期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建华  李望洲 《地震地质》1991,13(2):152-160,T002
本文综合分析了华北地区18幅630张不同时相、不同波段的卫星图象,发现唐山地震前,卫星图象上显示出了压扭性的构造活动信息及张性的构造活动信息。这些信息出现在唐山地震前13—16个月之间,是一种地震中期前兆信息。运用我国地面站卫星图象,监测京津及敏感点上的构造活动信息,捕捉未来大地震的中期前兆信息,对地震减灾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和2012年冬季欧洲气候的差异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冬季(1月和2月)和2012年冬季均发生了较强的拉尼娜事件,但欧洲气候,尤其是西欧在这两年差异较大,2008年异常偏暖,而2012年却出现了极寒事件.诊断表明,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原因.2008年冬季,北大西洋上空大气环流异常呈正位相的北大西洋涛动,有利于欧洲异常偏暖;2012年冬季,北大西洋和欧亚高纬阻塞的长期维持是西欧发生极端严寒的重要原因.通过数值试验,研究了前期海表热状况异常对大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两年欧洲各自的气候异常;尽管热带海温异常对2012年冬季的北大西洋环流形势和欧洲气候异常起一定的贡献,但不能解释2008年的情形;靠近欧洲的北极海冰异常偏少使得欧洲气候偏冷,对2008年的偏暖气候贡献为负,对2012年则有正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